图书介绍
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 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惠恕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7806189955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96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8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 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儒学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结合点1
上编 古代儒学24
第一章 儒学思想来源与中国早期政治思想24
第一节 儒学思想来源24
第二节 见于古文献训的中国早期政治思想27
一、 有虞氏时期27
二、 夏商时期33
三、 西周时期39
一、 宗法体系50
第一节 春秋时代——“礼”的精神的延续与发展50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学50
二、 “封建”制度53
三、 采邑制度54
四、 世袭政治等级制度与“世禄”制度55
五、 婚姻制度56
六、 仪礼等级制度58
第二节 孔子等级制度66
一、 以“礼”为表,以“仁”为里68
二、 由礼出发阐述社会理想、政治主张71
三、 由仁出发阐述伦理道德主张84
第三节 孔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影响92
一、 由于孔子对周礼原则的坚持与捍卫,礼的精神成为中国后来历朝的实际宪法精神并维护中国社会的统一92
二、 整理中国古代文献,开创儒家政治学派95
三、 在孔子政治著作中的人格力量对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起了推进作用105
第三章 由先秦子学到汉代经学——儒学取得政治思想统治地位108
第一节 儒学分派与荀、孟对峙108
一、 儒学诸派108
二、 荀、孟地峙123
一、 早期法家学派143
第二节 先秦法家学派的短暂胜利——秦王朝的建立与失败143
二、 韩非对先秦法家学派的思想总结153
三、 李斯入秦、秦王朝的短暂统一与失败教训161
第三节 从汉初崇尚黄老“无为而治”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取得政治思想统治地位169
一、 汉初所崇秦的“黄老之学”169
二、 儒学复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80
第四章 由两汉经学到程朱理学——儒学在与玄、释、道教学说的碰撞中发展198
第一节 汉代三大政治会议、谶纬神学的兴起与儒学内部的今、古文经常之争198
一、 盐铁会议召开,今文经学为巩固自身的政治思想统治地位而战198
二、 石渠阁会议召开,增立大小夏候《尚书》、《彀梁春秋》博士,《彀梁春秋》取得与《公羊春秋》同尊的地位201
三、 白虎观会议召开,今文经学盛极而衰205
四、 谶纬神学的兴起与衰败210
五、 古文经学的兴起214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玄、儒之争233
一、 玄学兴起的背景与魏晋玄学的思想代表233
二、 郭象的《庄子注》、鲍敬言的“无君论”《杨朱》篇的纵欲论238
三、 “儒”长“玄”消的原因及与玄学抗争的儒学者248
第三节 佛教的兴起、传入中国及儒、释之争254
一、 佛教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传播254
二、 儒学与佛教的斗争268
一、 道教的产生及其思想286
第四节 道教的兴起及儒学对道教的排斥286
二、 儒家对道教的排斥296
中编 宋明理学299
第五章 宋代理学的产生与发展299
第一节 理学前源——道学阶段300
一、 韩愈与李翱300
二、 刘禹锡与柳宗元310
第二节 宋代的理学特点与北宋的功利学派319
一、 宋代的理学特点319
二、 北宋的功利学派——范仲淹、欧阳修、李 与五安石的思想321
三、 北宋的其他学者——司马光、苏氏兄弟、邢 、孙 、刘敝、胡瑗、孙复、石介331
第三节 程朱理学得以形成的过渡学派——邵雍、周敦颐与张载之学333
一、 邵雍的先天象数学333
二、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339
三、 张载的“气”之一本说347
第四节 程朱理学的形成353
一、 程颢的“性”之一元论353
二、 程颐对宋明理学的奠基360
三、 “洛学”的时代影响与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创立“闽学”派370
一、 朱子后学389
第五节 朱子后学与南宋的功利学派389
二、 南宋的功利学派——吕祖谦、薛季宣、陈傅良、陈亮、叶适393
第六章 陆王心学派的兴起及与程朱理学的对峙401
第一节 陆九渊所创立的心学体系、朱陆异同与陆氏后学402
一、 陆九渊所创立的心学体系402
二、 朱、陆异同412
三、 陆氏后学418
第二节 元代理学的发展——程朱理学取得政治思想统治地位421
一、 元代的主要理学家425
二、 邓牧的反君权思想431
三、 元代理学发展特点与历史贡献435
第三节 明初对程朱理学政治思想统治地位的再度认可及官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437
一、 明初对程朱理学政治思想统治地位的再度确认437
二、 《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的编修441
第四节 明初的理学名家与陈献章重整心学队伍442
一、 明初的理学名家443
二、 陈献章重整心学队伍447
第五节 王阳明对心学体系的完成451
一、 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451
二、 王阳明思想的影响463
第六节 王阳明后学的发展465
一、“王学左派”466
二、“王学右派”467
三、 黄绾与刘宗周之学469
四、 王艮所开创的泰州学派473
五、 李贽的反礼教思想482
第七节 明朝中晚期的程朱理学派学者490
一、 罗钦顺与王廷相之学490
二、 吕坤与黄道周之学492
三、 东林学495
第七章 “西学东渐”与理学时代的回归——清代理学的发展与终结499
下编 儒学向马克思主义转折499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满人入关后在政治上对程朱理学的扶持502
一、 “西学东渐”及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影响502
二、 满人入关后对程朱理学的政治扶持506
第二节 前清政治哲学的特点与三大学者的民主政治思想509
一、 黄宗羲对君主制政体的批判510
二、 顾炎武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民主政治思想516
三、 王夫之对人性问题的探讨525
一、 陈确、方以智、朱之瑜、傅山、孙奇逢、陆世仪、李 所承袭的心学与理学余绪531
第三节 前清其他学者对封建君主制度的批判及对儒家政治哲学理论的修正531
二、 颜李学派的功利主义思想536
三、 唐甄对封建君主制度的批判540
第四节 儒学维新运动(中国政治思想启蒙运动)的夭折、乾嘉学派的兴起与庄存与所开创的常州学派543
一、 戴震对人性理论的探讨和对程朱理学的批判544
二、 俞正燮的男女平等思想556
三、 乾嘉学派的兴起562
四、 庄存与所开创的常州学派566
第八章 中国控社会政治危机与儒学丧失政治思想统治地位569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清统治层所出现的变易思想——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到洋务运动的开展570
一、 “师夷之技以制夷”的思想的提出571
二、 洋务运动思想574
三、 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580
第二节 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所提出的具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政治哲学理论583
一、 洪秀全生平与思想584
二、 洪仁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纲《资政新篇》592
第三节 中国早期民族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思潮594
一、 中国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594
二、 严复的进论政治观597
三、 康有的“公羊三世”说603
四、 康有为政治思想评价及戊变法失败的历史影响614
第四节 孙中山的民主义与五权宪法思想620
一、 孙中山的革命生涯620
二、 三民主义624
三、 五权宪法思想630
四、 孙中山政治思想中的中学成分634
五、 孙中山政治思想中的中西合璧特色及退出政治舞台的原因639
第九章 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浪潮与儒学丧失在中国政治领域中的残余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成为国家政治的指导政府642
一、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与“打倒孔家店”运动643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涌起及陈独秀所发起的“打倒孔家店”运动643
二、 新文化运动中的其他政治思潮665
三、 新文化运动中的“国粹”主义主“新青年”派与“东方杂志”派的论战668
第二节 吴虞及其反孔非儒思想评鉴677
一、 吴虞生平与反孔思想678
二、 吴虞反孔非儒思想评析68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经过,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价值及被中国社会所接受的历史条件690
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690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的价值701
三、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近代社会所接受的历史条件717
第十章 结束语——儒学丧失政治思想统治地位的原因、儒学失败的历史影响及儒学历史功用价值的探析726
第一节 儒学失败的历史及儒学失败的历史影响726
一、 儒学失败的原因726
二、 儒学失败的历史影响731
第二节 关于儒学的历史功用价值探析738
一、 关于儒学的历史功用价值738
二、 研究儒学历史功用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755
附录 中国封建时代经济与政治特点766
一、 关于中国封建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766
二、 关于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发展的特点——两次平民政治对两次贵族政治的替代775
热门推荐
- 1986282.html
- 2488568.html
- 3148584.html
- 3238964.html
- 2559276.html
- 3089563.html
- 3072738.html
- 2961986.html
- 133155.html
- 28918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23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9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2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72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61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79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15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9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49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