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社会化与社会科技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力行,刘郦,于文辉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崇文书局
- ISBN:754030994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80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关系-社会发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技社会化与社会科技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科技活动的社会化1
第一节 科技活动主体的社会化1
一、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2
二、科学的社会组织5
三、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分层8
第二节 科技活动目标的功利化9
一、科学对自然的探索9
二、科学对自然的改造与征服12
三、科学技术对“和谐地球”的责任14
第三节 科技活动范围的全球化18
一、科技活动的国际合作18
二、科技活动全球化的影响23
三、中国科技活动国际化的进程27
第二章 科技体制的社会化31
第一节 科技体制内的社会冲突31
一、两种科技体制的冲突32
二、科技体制同社会体制的接轨38
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40
第二节 科技政策的社会导向性41
一、科技政策的社会基础42
二、发达国家科技政策的社会化倾向44
三、我国科技政策的缺陷49
第三节 科技资源配置的社会化52
一、科技资源社会配置的目标53
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社会评估56
三、科技资源社会配置的模式58
第三章 科技成果的社会化63
第一节 科技成果社会化的途径63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64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途径66
三、发达国家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认识68
第二节 科技成果社会化过程69
一、科技成果社会化的一般过程70
二、科技成果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71
三、国外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74
第三节 中国科技成果社会化的历程75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历程75
二、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78
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重心的转移79
第四章 科技评价的社会化81
第一节 科技价值观的历史演变82
一、三大科技价值观82
二、科技价值观的演变86
三、科学技术的异化88
第二节 科学技术价值评价的社会标准89
一、科学技术价值评价的经济标准90
二、科学技术价值评价的生态标准91
三、科学技术价值评价的伦理标准93
第三节 科学技术价值的社会评价94
一、科学技术作用性质的多元化94
二、社会文化框架下的科学技术观96
三、科技与人文的融洽97
第五章 社会信息化100
第一节 知识经济100
一、知识经济的产生100
二、知识经济的本质和特征103
三、知识社会的变革104
第二节 数字地球105
一、数字地球的产生106
二、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108
三、数字地球现象113
第三节 虚拟世界119
一、虚拟实在119
二、虚拟技术121
三、虚拟国家122
第六章 教育现代化124
第一节 教育内容多样化124
一、人文教育同科技教育的统一125
二、从知识教育到素质教育126
三、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融合128
第二节 教育形式信息化130
一、音像教育媒体130
二、计算机辅助教育132
三、信息化教育133
第三节 学习的革命136
一、无边界教育136
二、学习型社会139
三、开放式教学141
第七章 生存数字化143
第一节 生活方式创新143
一、个性化生活144
二、可持续消费观145
三、调整生活节奏148
第二节 网上生活150
一、网络文化150
二、网上购物152
三、虚拟社区154
第三节 家庭革命156
一、从传统家庭到现代家庭156
二、传统家庭伦理的危机159
三、家庭的未来163
第八章 思维复杂化168
第一节 思维方式的时代性特征168
一、古代的直观性思维169
二、近代分析性思维170
三、机械性思维的局限性172
第二节 思维方式变革的科学基础173
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相对性与不确定性174
二、系统理论:对机械论的超越178
三、混沌理论:非线性科学的前沿179
第三节 现代系统思维方式的产生181
一、从简单思维到系统思维182
二、从封闭思维到开放思维185
三、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187
第九章 科技进步的轨迹与规律193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及对社会影响193
一、古代科学的产生及其特点194
二、古代技术的产生及基本特征195
三、古代科学技术与文明的演进197
第二节 近代科技革命与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198
一、近代科技革命与理性时代的诞生199
二、科学理论化和技术科学化201
三、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203
第三节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特征204
一、从现代科技革命到当代科技革命204
二、现代科技发展的特征208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210
第十章 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212
第一节 科技进步与科学的发展观213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特点213
二、科学技术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作用216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18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化道路220
一、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点220
二、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23
三、中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227
第三节 新经济理论与形式230
一、新增长理论231
二、新经济形式233
三、新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冲击235
第十一章 科技进步与社会思潮的演变239
第一节 科学主义思潮239
一、欧洲近代的理性主义思想239
二、孔德的实证主义241
三、技术推动经济增长理论242
第二节 西方社会思潮246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246
二、生态社会主义248
三、后现代主义250
第三节 未来主义思潮252
一、增长方式的转变252
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254
三、知识、社会与网络社会255
第十二章 科技进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257
第一节 和谐社会的理论257
一、和谐思想的产生和演变258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260
三、和谐社会的外延261
第二节 和谐社会的实践历程264
一、中国历史上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和实践264
二、西方历史上的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和实践268
三、马克思主义对未来和谐社会的构想270
第三节 科技进步与和谐社会272
一、科学技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272
二、科技进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274
三、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形成275
参考文献278
热门推荐
- 596415.html
- 3615437.html
- 3120246.html
- 1924873.html
- 3155758.html
- 3750495.html
- 3642017.html
- 2123981.html
- 2407580.html
- 54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27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36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72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83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91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00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60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28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28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