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全史 教育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 ISBN:978750682360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035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1059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教育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全史 教育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远古暨三代分卷3
一、远古暨三代教育概述3
二、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始形态5
(一)文献中有关远古教育传说的记载5
(二)养老慈幼与原始学校的萌芽7
(三)汉字的起源与教育9
(四)原始教育的主要内容及特征11
三、夏代的教育及其特征19
(一)文献记载中有关夏代教育的传说19
(二)夏代的校、序及其教育职能24
(三)夏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27
四、商代的教育及其内容30
(一)商代学校的构成及性质30
(二)商代小臣、百工与巫职的教育32
五、西周社会的教育制度36
(一)宗法制度下的西周社会教育及其特征36
(二)西周教育制度的形成38
(三)西周学校的教师与教学内容45
六、西周的宫廷教育与百工技艺教育53
(一)西周的宫廷教育53
(二)畴人之学与百工技艺教育56
七、西周的选士制度与教育63
(一)西周选士制度的产生63
(二)西周选士制度的构成及其内容65
(三)西周选士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68
八、箕子、周公的教育思想71
(一)箕子的教育思想71
(二)周公的教育思想74
九、结语84
春秋战国分卷89
一、春秋战国教育概述89
二、春秋战国教育变革前的教育传统91
(一)学校由国家兴办91
(二)教育内容由国家规定94
(三)教师都是国家官吏101
(四)学校对学生的管理102
三、春秋战国教育变革的原因105
(一)王室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105
(二)各诸侯国不再维护王室官学107
(三)士的崛起增强了变革的实力110
(四)社会生产发展推动了变革112
四、教育变革的四个阶段117
(一)各诸侯国开始各自为教118
(二)私学兴起,重视智能124
(三)私学学派增多,官学开始恢复130
(四)私学衰落,官学确立140
五、教育变革中的三项典型事例148
(一)孔子创办的私学148
(二)齐国的稷下学宫155
(三)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159
六、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主张164
(一)孔子164
(二)墨子172
(三)孟子177
(四)荀子182
(五)韩非186
七、结语191
秦汉分卷195
一、秦汉教育概述195
二、秦代的文教政策197
(一)社会概况197
(二)文教政策198
三、秦代的教育设施203
(一)学官设置203
(二)人才荐举204
(三)官吏的再教育205
(四)保护儿童、学生的法律205
四、秦代教育与战国时期教育的比较207
(一)文教政策和制度的比较207
(二)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的比较208
五、汉代的文教政策210
(一)社会概况210
(二)“无为”与“尚贤”相结合的人才观221
(三)法治教育向德治教育的转型222
(四)“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224
六、汉代的教育制度230
(一)官学制度230
(二)私学制度237
(三)察举取士制度242
七、汉代的教育思想249
(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249
(二)扬雄的教育思想255
(三)王充的教育思想264
(四)郑玄的教育思想271
(五)其他文献中的教育思想276
八、秦汉教育的特点及对后世教育的影响279
(一)西汉教育与秦代教育的比较279
(二)东汉教育与西汉教育的比较281
(三)秦汉教育对后世教育的影响282
九、结语287
魏晋南北朝分卷291
一、魏晋南北朝教育概述291
(一)社会变动对教育的影响291
(二)教育的基本特点293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297
(一)三国的学校教育297
(二)两晋的学校教育302
(三)十六国学校教育305
(四)南朝的学校教育310
(五)北朝的学校教育314
(六)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演变318
三、魏晋南北朝教育的基本内容320
(一)立学以儒为宗320
(二)玄风与佛学对教育的影响330
(三)文化科技教育335
四、私学的昌盛与门第、宗族家庭教育344
(一)私学的兴盛及历史地位344
(二)私学的发展历程348
(三)门第的形成和门第教育357
(四)宗族、家庭教育362
五、魏晋南北朝的人才选拔364
(一)唯才是举,天下归心364
(二)“九品中正制”的兴衰366
(三)察举制的演变370
(四)科举制的萌芽374
六、魏晋南北朝的教育思想376
(一)傅玄的教育思想376
(二)嵇康的教育思想380
(三)颜之推的教育思想384
七、结语390
隋唐五代分卷395
一、隋唐五代教育概述395
(一)帝国初创与隋文帝文教政策的摇摆396
(二)统一大帝国的建立与儒术重振398
(三)五代的衰落与印刷术的发明413
二、学校教育415
(一)隋初的学制设想和文帝对学校教育的怀疑415
(二)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运作417
(三)战乱中衰微的五代学校446
(四)隋唐五代的私学446
(五)唐末五代的书院449
三、科举考试455
(一)从“九品中正”到“设科举士”456
(二)在争议中行之有效的唐代科举考试459
(三)五代的人才选拔476
四、实科教育478
(一)实科学校教育478
(二)实科教育的其他形式482
(三)实科专业教材的颁定485
(四)实科教育观486
五、教育家的活动和教育思想489
(一)王通对唐帝国的贡献及其“安邦育人”的教育目的论489
(二)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及其教材论491
(三)韩愈、柳宗元的师道论494
(四)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501
六、结语504
宋辽金夏分卷507
一、宋、辽、金、夏教育概述507
二、宋代教育的格局及其文教政策510
(一)宋代教育的基本格局510
(二)宋初的文教政策511
(三)宋初教育的类型与特征515
三、官学的振兴与改造519
(一)范仲淹与庆历兴学519
(二)王安石与熙宁、元丰兴学522
(三)崇宁兴学与蔡京的文化专制525
(四)官学制度的定型527
四、南宋教育的变化532
(一)学校领域里的理学化进程532
(二)中央官学的变化与调整533
(三)地方学校的进一步加强536
五、蒙养教育的一般概况540
(一)蒙养教育的目的与任务540
(二)蒙学教材的大发展541
六、书院的兴盛543
(一)书院的产生及其兴盛543
(二)宋代书院的构成及其内容546
七、两宋教育思想及其流派548
(一)胡瑗与苏湖教法548
(二)张载的教育思想与实践550
(三)程颢、程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551
(四)程门后学游酢、杨时、谢良佐等人的教育思想与实践555
(五)胡宏的教育思想与实践558
(六)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563
(七)陆九渊的教育思想与实践566
(八)陈亮、叶适的教育思想与实践567
八、宋代的科举制度572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一般程式及内容572
(二)宋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变化573
(三)宋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利弊579
九、辽、金两朝的教育582
(一)辽代教育的基本状况582
(二)金代教育的基本状况586
(三)辽金二朝的教育家及其思想591
十、结语593
元代分卷597
一、元代教育概述597
(一)元代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传统的延续和发展597
(二)元代教育提高了官僚群体的文化素质和各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598
(三)元代教育造就了一大批才华出众的各民族知识分子599
(四)元代教育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600
二、元代的文教政策602
(一)推行“汉化”,兴学重教602
(二)尊孔重儒,提倡理学606
(三)重才养士,巩固政权610
三、元代的官学612
(一)元代的中央官学612
(二)元代的地方官学615
(三)元代官学的管理619
四、元代的庙学、私学、宗教教育和书院624
(一)元代的庙学624
(二)元代的私学625
(三)元代的宗教教育631
(四)元代的书院及其演变635
五、元代的科举制度640
(一)元代科举的发展历程641
(二)元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643
(三)元代实行科举的情况647
(四)元代科举的特点及其影响649
六、元代著名教育家654
(一)许衡654
(二)吴澂659
(三)程端礼665
(四)郑玉670
七、结语676
明代分卷479
一、明代教育概述679
(一)明代学术思潮的演变679
(二)明代学校教育概况680
二、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682
(一)各级学校的建立682
(二)教育内容692
三、学校管理702
(一)学校生员的管理702
(二)教官的选授与考核715
四、科举制度727
(一)科举考试的内容727
(二)乡试的程序、规定730
(三)会试的程序、规定735
(四)殿试及进士的授官740
(五)八股文的形成、教育的空疏743
五、私学和书院751
(一)私学751
(二)书院的兴衰754
(三)书院的教育内容及教学特点762
(四)书院的组织和管理768
六、张居正的教育改革775
(一)明中后期学校教育的危机775
(二)张居正及其教育改革780
(三)改革的成效785
七、结语789
清代分卷793
一、清代教育概述793
二、科举制度下的学校体系794
(一)教育宗旨794
(二)文官的来源与科举出身796
(三)科举考试与官学体系800
三、官学教育807
(一)蒙学与社学807
(二)地方官学的教育808
(三)国子监教育810
(四)旗人学校814
四、书院教育及其嬗变819
(一)书院的恢复和发展819
(二)书院的管理822
(三)学术思想与书院风格825
五、西式教育的引进和新学制的确立831
(一)西式教育的引进831
(二)新学制的确立841
六、新学制确立前后的各级各类教育849
(一)普通教育850
(二)其他教育857
七、留学教育866
(一)留学美国866
(二)留学欧洲872
(三)留学日本876
八、外国在华教育885
(一)外国在华教育的兴起和发展885
(二)外国在华教育的宗旨和作用892
(三)各级各类教会教育896
九、晚清教育思想的活跃902
(一)开明士绅的教育思想902
(二)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903
(三)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教育思想906
(四)维新派的教育思想908
十、结语914
民国分卷917
一、民国教育概述917
二、近代教育的终了和总结919
(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919
(二)中华民国建立后的教育政策925
(三)孙中山、蔡元培的教育思想928
(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思想930
(五)列强与近代教育932
三、现代教育的开端934
(一)“五四”时期国家的教育制度934
(二)几种主要的教育思潮935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萌芽938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教育940
(一)北洋政府的教育改革940
(二)国共合作时期工农教育和革命干部教育的发展942
(三)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教育主张的提出947
(四)几种主要的教育思潮948
(五)反帝反封建的教育斗争949
(六)李大钊、恽代英的教育思想953
五、现代教育的分化958
(一)国民党政府的三民主义教育958
(二)中华苏维埃政府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新发展965
(三)第三条路:乡村建设运动970
(四)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行的奴化教育975
(五)鲁迅、杨贤江的教育思想976
六、抗日战争中的教育988
(一)国民党统治区三民主义教育的危机988
(二)抗日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997
(三)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和人民的反抗斗争1006
七、现代教育在大陆的转换1009
(一)国民党统治区教育的崩溃1009
(二)解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1011
(三)民主教育思潮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016
八、民国体育的发展1023
(一)中华民国的体育1023
(二)革命根据地的体育1030
九、结语1035
热门推荐
- 1513377.html
- 692842.html
- 560757.html
- 1175349.html
- 535891.html
- 3222101.html
- 3895166.html
- 3114322.html
- 1729692.html
- 23660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08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19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75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22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20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66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80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99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94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