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魏应麒著,许嘉璐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308686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60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史学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1
第一章 中国史学之特质与价值1
第一节 有累世不断之史籍1
第二节 有多方发展之史迹3
第三节 有可资鉤稽参证之史迹5
第四节 有专负著述职责之史官8
第五节 以鉴诫为著史之精神10
第六节 以疑辨为读史之态度11
第二章 中国史籍之位置与类别14
第一节 史籍在群书中之位置14
(甲)史籍在群书中位置之混沌及其初立14
(乙)史籍在群书中位置之确定及其更新16
第二节 史籍之类别18
(甲)古人之史籍分类法18
(乙)今人之史籍分类法25
(丙)史学家对于史籍分类之意见27
第三章 中国史官之建置与职守31
第一节 唐以前史官之建置与职守31
(甲)古代史官之建置与职守31
(乙)秦至隋史官之建置与职守38
第二节 唐以后史官之建置与职守41
(甲)唐代史官之建置与职守41
(乙)五代至宋史官之建置与职守49
(丙)元明清史官之建置与职守54
下编61
第一章 古代之史学61
第一节 史诗之创制61
(子)诗经61
(丑)楚辞62
第二节 古史之一斑64
(子)尚书与春秋64
(丑)国语与战国策(附世本)67
第三节 纪言纪事体之传说及其合流69
第四节 孔子与春秋之关系及春秋之义例71
第二章 两汉之史学80
第一节 史汉与纪传体80
(子)史记80
(丑)汉书81
第二节 纪传体成立后之二问题83
(甲)正史83
(乙)通史与断代史84
第三节 司马迁与班固86
(甲)司马迁86
(乙)班固89
第四节 疑古风气之初开及其影响91
第五节 五德三统说下之历史观及其影响94
(甲)五德三统说之起源94
(乙)五德三统说下之历史观95
(丙)五德三统说对于史学之影响96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史学98
第一节 前代史之续修与本朝史之编纂98
(甲)前代史之续修98
(子)三国志98
(丑)后汉书99
(寅)宋书99
(卯)南齐书100
(辰)魏书100
(乙)本朝史之编纂101
第二节 私家著述之蓬勃104
第三节 史籍注释之纷起106
第四节 正统僭伪之见109
第五节 不公正史书之事实与反响114
第四章 隋唐之史学119
第一节 前代史之续修与本朝史之编纂119
(甲)前代史之续修119
(子)梁书120
(丑)陈书121
(寅)北齐书121
(卯)周书121
(辰)隋书122
(巳)南北史123
(午)晋书123
(乙)本朝史之编纂124
第二节 文化史之创著127
(甲)政书与文化史127
(乙)通典之内容129
第三节 史评之崛兴129
(甲)史评之源流与类别130
(乙)中国第一部之史评专书131
第四节 官府纂修制度之确立134
第五章 刘知几137
第一节 刘知几与史通137
第二节 论体例139
(甲)史之体裁139
(乙)史之篇章140
第三节 论义法143
(甲)史之书法143
(乙)史之文字146
第四节 论采撰149
(甲)史料之采辑149
(乙)史书之撰修150
第六章 五代宋之史学153
第一节 前代史之续修与本朝史之编纂153
(甲)前代史之续修153
(子)旧唐书154
(丑)旧五代史155
(寅)新唐书155
(卯)新五代史156
(乙)本朝史之编纂157
第二节 编年史体与资治通鉴160
(甲)编年史体之成功160
(乙)资治通鉴及其继起161
(子)资治通鉴161
(丑)通鉴外纪163
(寅)续资治通鉴长编163
(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63
(辰)续宋编年资治通鉴164
(巳)宋季三朝政要164
(午)续资治通鉴165
附(通鉴纲目)166
第三节 纪事本末体之创立及其仿作166
(甲)纪事本末体之创立166
(乙)纪事本末体之仿作168
(子)宋史纪事本末169
(丑)元史纪事本末169
(寅)明史纪事本末169
(卯)左传纪事本末170
(辰)三藩纪事本末170
(巳)西夏纪事本末171
(午)辽金二史纪事本末171
附(释史)172
第四节 文化史之续纂172
(子)唐会要五代会要173
(丑)通志二十略173
(寅)两汉会要175
(卯)宋会要175
第五节 史评之继盛178
(子)唐鉴178
(丑)读史管见178
(寅)新唐书纠谬179
(卯)五代史记纂误180
第七章 郑樵181
第一节 郑樵与通志181
第二节 实学论183
第三节 通史论185
第四节 褒贬论187
第八章 元明清之史学190
第一节 前代史之绩修与本朝史之编纂190
(甲)前代史之续修190
(子)宋史191
(丑)辽史192
(寅)金史192
(卯)元史193
(辰)明史193
(巳)新元史194
(乙)本朝史之编纂195
附(清史稿)198
第二节 传记学术史体之成立198
(甲)传记史之三大流别——传略年谱及学术史198
(乙)传记学术史体之盛行199
(子)清朝先正事略201
(丑)朱熹年谱(附章实斋年谱)202
(寅)明儒学案(附宋元学案)203
第三节 补史成绩之宏卓205
第四节 史评事业之进步213
(子)文史通义214
(丑)读通鉴论宋论215
(寅)廿二史劄记216
(卯)十七史商榷217
第五节 文化史之续纂217
(子)文献通考218
(丑)明会典219
(寅)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220
(卯)续通典清通典221
(辰)续通志二十略清通志二十略222
(巳)清会典(附清会典图清会典事例)222
第六节 浙东之史学223
第九章 章学诚228
第一节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228
第二节 史才问题230
(甲)文字与语言230
(乙)撰述与记注232
第三节史学问题234
(甲)史料234
(乙)史体235
第四节 史识问题239
(甲)主观与客观239
(乙)思辨与己见241
第十章 民国以来之史学243
第一节疑古与释古243
第二节 新史料之发现及其研究247
第三节 专门史之注重与历史研究工具之发达250
第四节 新史学之输入及其影响254
第五节 梁启超先生258
热门推荐
- 1336298.html
- 2806887.html
- 751766.html
- 3316449.html
- 1054295.html
- 3372374.html
- 3437898.html
- 3210100.html
- 3688609.html
- 20602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55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19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5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59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21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17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000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41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39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