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名老中医经典 新针灸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名老中医经典 新针灸学
  • 朱琏著 著
  • 出版社: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80763099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16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针灸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名老中医经典 新针灸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绪论3

第一章 针灸的由来和现状3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针灸7

第三章 针灸不是万能9

第二编 针灸治疗原理13

第一章 针灸为什么能治病13

第二章 针灸治病的三个关键16

第一节 刺激的手法16

一、抑制法16

二、兴奋法17

第二节 刺激的部位18

第三节 刺激的时机21

第三章 手法和“补泻”问题23

第三编 针灸术27

第一章 总论27

第一节 施术时医者的态度27

第二节 施术时患者的体位27

一、卧位28

二、坐位29

三、上肢取穴体位30

第三节 针灸前的准备31

第二章 针术33

第一节 针的种类33

第二节 针的制造和修理、保存35

一、针的结构和规格35

二、针的质料35

三、针的制造36

四、针的修理和保存36

第三节 针感37

一、针感的种类37

二、针感出现的大体规律和基本要求39

第四节 针刺的方向39

一、定针刺方向40

二、正确掌握针刺方向40

三、直刺、料刺和横刺的应用40

第五节 选穴局部的注意事项41

第六节 针刺的深度42

一、根据诊断和症状定针刺深度42

二、根据患者年龄、胖瘦定针刺深度43

三、根据针刺部位和针刺方向定针刺深度43

四、根据患者针感掌握针刺深度43

第七节 进针法44

一、缓慢捻进法44

二、快速刺入法45

三、刺入捻进法46

第八节 进针后的手法46

一、进46

二、退47

三、捻47

四、留47

五、捣48

第九节 起针法48

一、轻捻提出法48

二、平稳拔出法49

三、迅速抖出法49

四、起针时注意事项49

第十节 安全留针法50

一、安全留针的由来50

二、安全留针操作手法52

三、安全留针实例52

第十一节 针治时注意事项54

一、晕针54

二、断针56

三、禁针57

第三章 灸术58

第一节 灸和灸法58

一、灸58

二、灸法和种类58

第二节 艾卷灸的由来60

一、改革艾炷灸等灸法的原因60

二、艾卷灸的临床应用过程61

第三节 艾卷的制作62

第四节 艾卷灸法62

一、执艾卷手势63

二、正确掌握艾卷温热强度63

三、艾卷灸操作方法63

第五节 灸治的长处65

第六节 施灸时注意事项66

第四章 点按术68

第一节 指针68

一、指针的优点68

二、指针的手法68

三、指针操作方法69

四、指针注意事项72

五、指针实例72

第二节 圆头针75

一、圆头针的形状75

二、执针手势和针刺方向75

三、使用和操作方法75

第四编 孔穴79

第一章 总论79

第一节 经穴与孔穴79

第二节 定穴与尺度88

第三节 配穴的原则91

第四节 配穴的方法93

第五节 配穴的处方94

第二章 各论96

第一节 头部和颈部96

一、头顶部正中线96

二、头顶部第一侧线98

三、头顶部第二侧线99

四、头顶部第三侧线100

五、眼区100

六、耳区102

七、口鼻区104

八、颞区107、九、颊区108

十、颈前区109

十一、颈后区110

第二节 背部和肩胛部112

一、肩胛区112

二、背部正中线115

三、背部第一侧线117

四、背部第二侧线122

第三节 胸部124

一、胸部正中线124

二、胸部第一侧线125

三、胸部第二侧线126

四、胸部第三侧线127

五、胸部第四侧线128

第四节 腹部129

一、腹部正中线129

二、腹部第一侧线132

三、腹部第二侧线133

四、腹部第三侧线136

五、腹部第四侧线137

第五节 上肢部138

一、前外侧线(掌面桡侧线)138

二、前内侧线(掌面尺侧线)139

三、前正中线(掌面正中线)141

四、后外侧线(背面桡侧线)143

五、后内侧线(背面尺侧线)146

六、后正中线(背面正中线)148

七、指掌面和指尖端150

第六节 下肢部150

一、前外侧线150

二、前正中线153

三、前内侧线156

四、正内侧线158

五、后内侧线160

六、后正中线162

七、后外侧线163

八、足趾尖端165

第五编 简易取穴法169

第一节 头、面部取穴169

第二节 颈部取穴171

第三节 肩胛、背部取穴171

第四节 胸、腹部取穴172

第五节 上肢部取穴173

第六节 下肢部取穴175

第六编 治疗179

第一章 传染性疾病179

一、血吸虫病179

二、感冒181

三、麻疹181

四、流行性腮腺炎 附:继发性腮腺炎和慢性腮腺炎182

猩红热、丹毒等病继发的腮腺炎183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183

六、传染性肝炎183

七、痢疾184

八、流行性斑疹伤寒185

九、百日咳186

十、霍乱186

十一、疟疾187

第二章 内科疾病189

第一节 消化器官疾病189

一、食道炎189

二、神经性食道痉挛189

三、食道扩张189

四、食道狭窄190

五、食道麻痹190

六、急性胃炎190

七、慢性胃炎191

八、胃、十二指肠溃疡191

九、幽门狭窄192

十、胃癌193

十一、胃扩张193

十二、胃下垂193

十三、胃神经痛194

十四、胃酸过多症194

十五、胃酸过少症194

十六、急性肠炎195

十七、慢性肠炎195

十八、肠结核196

十九、肠绞痛肠痉挛196

二十、便秘196

二十一、胃肠神经官能症197

二十二、黄疸197

二十三、肝硬化198

二十四、慢性腹膜炎198

二十五、腹水199

第二节 呼吸器官疾病199

一、急性支气管炎199

二、慢性支气管炎199

三、支气管哮喘200

四、小叶性肺炎200

五、大叶性肺炎201

六、肺结核201

七、肺气肿202

八、胸膜炎202

九、胸膜粘连、胸水、气胸202

第三节 泌尿生殖器官疾病203

一、急性肾炎203

二、慢性肾炎203

三、肾盂肾炎204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204

五、膀胱炎204

六、膀胱痉挛205

七、膀胱麻痹205

八、淋病205

九、遗精206

十、阳痿206

十一、男性不育症206

第四节 循环系统的疾病207

一、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207

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207

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07

四、心绞痛208

五、心脏神经官能症208

六、阵发性心动过速208

七、心包炎209

八、高血压病209

九、动脉硬化210

第五节 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210

一、贫血210

二、红血球过多症211

三、淋巴结核、淋巴腺炎211

第六节 内分泌腺疾病212

一、突眼性甲状腺肿212

二、单纯性甲状腺肿212

三、黏液性水肿213

四、尿崩症213

第七节 新陈代谢疾病213

一、糖尿病213

二、痛风214

第八节 肌肉与关节疾病214

一、肌肉风湿病214

二、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215

三、风湿性关节炎215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216

五、结核性关节炎216

六、关节神经痛216

第三章 神经精神科疾病218

第一节 脑脊髓的病218

一、脑出血218

二、脑动脉血栓形成219

三、脑血管栓塞220

四、脑缺血220

五、震颤麻痹221

六、癫痫221

七、舞蹈病222

八、脊髓炎222

九、脊髓痨223

第二节 神经痛223

一、三叉神经痛223

二、枕神经痛224

三、臂丛神经痛224

四、肋间神经痛225

五、坐骨神经痛225

六、腰骶神经痛226

七、股神经痛226

八、股外侧皮神经痛226

九、闭孔神经痛226

十、精索神经痛227

第三节 运动神经障碍227

一、面神经麻痹与面肌痉挛227

二、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与咀嚼肌痉挛228

三、舌下神经麻痹与痉挛228

四、眼肌麻痹228

五、副神经麻痹229

六、隔神经麻痹与隔肌痉挛229

七、臂神经丛及其分支的麻痹230

八、股神经麻痹232

九、闭孔神经麻痹232

十、坐骨神经麻痹232

十一、胫神经麻痹233

十二、腓神经麻痹233

十三、腓肠肌痉挛233

十四、书痉233

第四节 头痛与偏头痛234

一、头痛234

二、偏头痛235

第五节 心因性精神病235

一、神经官能症235

二、反应性精神病238

第六节 精神分裂症239

第七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240

第四章 外科疾病241

一、疖、痈241

二、静脉炎241

三、静脉曲张242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42

五、狭窄性腱鞘炎242

六、健鞘囊肿243

七、阑尾炎243

八、痔疮244

九、直肠脱垂244

十、急性腹膜炎244

十一、胆石症245

十二、肾结石245

十三、膀胱结石245

十四、睾丸和副睾九炎246

十五、睾丸鞘膜积液246

十六、乳腺炎246

十七、乳房痿管247

十八、破伤风247

第五章 产科疾病248

第一节 妊娠中毒病248

一、妊振剧吐248

二、子痫248

三、妊振水肿249

四、其他妊振疾病249

第二节 分娩时的病和流产249

一、胎盘早期剥离249

二、滞产250

三、急产250

四、流产250

第三节 产褥的病和泌乳异常251

一、子宫复旧不全251

二、子宫内膜炎251

三、泌乳异常252

第六章 妇科疾病253

一、痛经253

二、闭经与月经过少253

三、月经过多254

四、阴道炎254

五、阴门瘙痒254

六、卵巢炎255

七、更年期症候群255

第七章 小儿科疾病257

一、小儿惊厥257

二、小儿夜惊症257

三、小儿消化不良症258

四、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小儿麻痹症)258

五、小儿遗尿症260

第八章 眼科疾病261

一、结合膜充血261

二、结合膜炎261

三、神经麻痹性角膜炎262

四、夜盲症262

五、淋病性结合膜炎262

六、沙眼263

七、眼睑缘炎263

八、白内障263

九、青光眼264

十、视神经炎264

十一、视网膜出血264

十二、巩膜炎265

十三、角膜白斑265

第九章 耳鼻喉科疾病266

第一节 耳病266

一、欧氏管闭塞266

二、中耳炎266

三、神经性耳鸣266

四、神经性耳聋267

五、美尼尔氏综合征267

第二节 鼻病267

一、鼻衄267

二、急性、慢性鼻炎268

三、萎缩性鼻炎268

四、嗅觉异常269

第三节 咽喉疾病269

一、急性、慢性咽炎269

二、扁桃体炎270

三、急性、慢性喉炎270

四、喉肌麻痹271

第十章 口腔的病272

一、牙痛272

二、口腔炎273

三、鹅口疮273

四、流涎症274

第十一章 皮肤科疾病275

一、毛囊炎275

二、湿疹275

三、荨麻疹276

四、神经性皮炎277

五、牛皮癣277

六、多汗症278

七、寻常座疮279

八、秃发279

九、酒渣鼻279

第七编 医案选录283

一、急性无黄疸型肝炎283

二、慢性肝炎285

三、肝硬化288

四、迁延性无黄疸型肝炎290

五、小儿蔓延性鹅口疮、腹泻290

六、急性胃肠炎291

七、口腔溃疡292

八、三叉神经痛293

九、趾端疼痛症294

十、中毒性心肌炎294

十一、再生障碍性贫血296

十二、头痛298

十三、风湿热298

十四、肩、膝关节风湿痛300

十五、胸锁乳突肌炎300

十六、落枕301

十七、肺结核301

十八、哮喘302

十九、精神分裂症303

二十、乳腺囊性增生305

二十一、腰肌肿块305

二十二、急性肩关节周围炎306

二十三、腰扭伤307

二十四、左足局部感染307

二十五、先天性巨结肠308

二十六、慢性咽炎、舌根部发炎310

二十七、慢性喉炎310

二十八、慢性中耳炎311

跋313

后记3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