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营养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顾景范,邵继智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14782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778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7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营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热能 汪济民1
1.1 前言1
1.2 人体热能代谢的测定1
第一篇 营养概论1
1.3 人体的能量平衡4
1.3.1 供给人体能量的营养素4
1.3.2 基础代谢4
1.3.3 劳动代谢6
1.3.4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8
1.4 人体的热能需要量8
1.4.1 热能需要量的研究方法8
1.4.2 不同职业的热能需要量9
1.4.3 影响热能需要量的其他因素10
1.4.4 热能代谢状况的评价11
1.5.1 体重的维持12
1.5 临床病人热能需要量问题12
1.5.2 氮代谢与能量供给的关系13
1.5.3 临床病人能量需要的计算13
2 蛋白质 王恩美17
2.1 引言17
2.2 蛋白质的生化17
2.2.1 蛋白质的化学17
2.2.2 游离氧基酸代谢库20
2.2.3 氨基酸转变为生理活性物质20
2.2.4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周转21
2.2.5 氨基酸的降解22
2.3 蛋白质的生理功用23
2.4 膳食蛋白质的利用24
2.4.1 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24
2.4.3 血液氨基酸浓度的调节25
2.4.2 肝脏的作用25
2.4.4 骨胳肌的作用26
2.4.5 氮平衡27
2.5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量27
2.5.1 蛋白质的需要量和供给量28
2.5.2 必需氨基酸需要量29
2.5.3 影响蛋白质需要量的因素30
2.6 蛋白质营养状况的评价30
2.6.1 上臂肌围和上臂肌区30
2.6.2 血清蛋白31
2.6.3 血清氨基酸比值32
2.6.4 尿肌酸酐32
2.6.5 尿肌酸酐/身高指数32
2.6.6 发根的生化和形态检查32
2.7.2 常用食物的蛋白质含量33
2.7.1 食物氮的存在形式33
2.7 食物蛋白质33
2.7.3 膳食蛋白质的质量评价34
2.7.4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36
2.7.5 加工对食物蛋白营养价值的影响37
3 脂类 孙明堂39
3.1 脂类的种类和理化性质39
3.1.1 脂类的种类39
3.1.2 脂类的理化性质42
3.2 脂类的生理功用45
3.2.1 必需脂肪酸的功用45
3.2.2 脂肪的功用45
3.2.3 磷脂的功用46
3.2.4 胆固醇的功用47
3.3 脂类的生化代谢47
3.3.1 脂肪的消化和吸收47
3.3.3 胆固醇的消化和吸收48
3.3.2 磷脂的消化和吸收48
3.3.4 脂肪的合成49
3.3.5 磷脂的合成49
3.3.6 胆固醇的代放射50
3.3.7 脂蛋白的代谢51
3.4 食物中的脂类及其营养评价54
3.4.1 食物中脂类的来源54
3.4.2 脂类的营养价值55
3.4.3 食用油脂在烹调中的作用56
3.5 脂类的供给量57
4 碳水化物 吕溢59
4.1 碳水化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质59
4.1.1 碳水化物的分类59
4.1.2 碳水化物的化学组成和结构60
4.1.3 碳水化物的物理性质65
4.2 碳水化物的生化代放射65
4.2.1 消化吸收65
4.2.2 中间代谢概述66
4.2.3 三大营养素代谢的关系69
4.3 碳水化物的生理功用70
4.3.1 供给能量70
4.3.2 构成细胞和组织71
4.3.3 传递信息72
4.3.4 起润滑作用74
4.3.5 保护蛋白质不被蛋白酶消化74
4.3.6 控制细胞膜的通透性74
4.3.11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用75
4.3.10 作为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前体75
4.4.1 糖尿病75
4.4 膳食纤维和一些疾病的关系75
4.3.9 起解毒作用75
4.3.8 保证脂肪的充分氧化75
4.3.7 起蛋白质节省作用75
4.4.2 缺血性心脏病76
4.4.3 胆石病76
4.4.4 便秘和刺激性肠综合征76
4.4.5 憩室病76
4.4.6 大肠癌76
4.4.7 龋齿和牙周病77
4.4.8 痔和其他肛门疾病77
4.4.9 膳食纤维对无机离子吸收的影响77
4.5 膳食中碳水化物的来源78
5 维生素 周德勤80
5.1 前言80
5.2.1 维生素A及其前体胡萝卜素的结构与性质81
5.2 维生素A81
5.2.2 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的代谢82
5.2.3 生理功能86
5.2.4 来源88
5.2.5 需要量的研究88
5.2.6 临床应用89
5.3 维生素D90
5.3.1 结构与性质90
5.3.2 代谢91
5.3.3 生理功用92
5.3.4 需要量93
5.3.5 来源94
5.3.6 临床应用及大剂量的毒性94
5.4 维生素E95
5.4.1 维生素E的结构与性质95
5.4.2 代谢96
5.4.3 生理功用96
5.4.4 来源98
5.4.5 需要量99
5.4.6 临床应用及大剂量的毒性100
5.5 维生素K101
5.5.1 结构与性质101
5.5.2 代谢102
5.5.3 生理功用102
5.5.4 来源103
5.5.5 需要量103
5.5.6 临床应用104
5.6 维生素B1104
5.6.1 结构与性质104
5.6.2 代谢105
5.6.3 生理功能105
5.6.5 需要量107
5.6.4 来源107
5.6.6 临床应用108
5.7 维生素B2108
5.7.1 结构与性质108
5.7.2 代谢108
5.7.3 生理功能110
5.7.4 来源112
5.7.5 需要量112
5.8 尼克酸113
5.8.1 结构与性质113
5.8.2 代谢113
5.8.3 生理功能113
5.8.4 来源116
5.9.2 代谢117
5.9.1 结构与性质117
5.8.5 需要量用临床应用117
5.9 维生素B6117
5.9.3 生理功能119
5.9.4 来源119
5.9.5 需要量120
5.10 叶酸123
5.10.1 结构与性质123
5.10.2 代谢123
5.10.3 生理功能124
5.10.4 来源125
5.10.5 需要量125
5.11 维生素B12125
5.11.1 结构与性质125
5.11.2 代谢127
5.11.3 生理功能127
5.11.5 需要量128
5.11.4 来源128
5.12 维生素C129
5.12.1 结构与性质129
5.12.2 代谢129
5.12.3 生理功能129
5.12.4 来源131
5.12.5 需要量及大剂量的副作用132
5.13 泛酸与生物素132
5.13.1 泛酸132
5.13.2 生物素133
6 无机盐 蒋幼和135
6.1 前言135
6.2 钙和磷135
6.2.1 钙135
6.2.2 磷142
6.3.1 体内的分布145
6.3 镁145
6.3.2 生理功用146
6.3.3 吸收和排泄147
6.3.4 缺乏或过多148
6.3.5 需要量149
6.4 钠149
6.4.1 体内的分布149
6.4.2 生理功用149
6.4.3 钠的代谢150
6.4.4 缺乏或过多151
6.5 氯152
6.5.1 体内的分布152
6.5.2 生理功用152
6.5.3 吸收和排泄153
6.5.4 缺乏和过多153
6.6.3 钾的代谢154
6.6.2 生理功用154
6.6 钾154
6.6.1 体内的分布154
6.6.4 缺乏或过多158
7 微量元素 王德恺161
7.1 引言161
7.2 碘162
7.2.1 碘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162
7.2.2 碘的生理功用162
7.2.3 碘的需要量和来源163
7.2.4 碘缺乏164
7.2.5 碘过量164
7.3 铁165
7.3.1 人体内铁的含量、分布和功用165
7.3.2 铁的吸收165
7.3.3 铁在体内的运输166
7.3.4 铁的利用、储存和排出167
7.3.5 需要量和来源168
7.3.6 铁缺乏和铁中毒169
7.4 铜170
7.4.1 铜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171
7.4.2 铜的生理功用171
7.4.3 铜的需要量和来源172
7.4.4 铜缺乏病、先天性铜代谢障碍疾病和铜中毒172
7.4.5 一些疾病中的铜代谢异常174
7.5 锌174
7.5.1 锌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174
7.5.2 锌的生理功用175
7.5.3 锌的需要量和来源176
7.5.4 锌缺乏和锌中毒177
7.6 硒178
7.5.5 各种疾病中人体锌代谢和锌酶活力的改变178
7.6.1 硒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179
7.6.2 硒的生理功用179
7.6.3 硒的需要量和来源180
7.6.4 硒缺乏病和硒中毒181
7.7 氟182
7.7.1 氟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182
7.7.2 氟的生理作用和缺氟对人体的影响182
7.7.3 氟的需要量和来源183
7.7.4 氟过量的毒性作用183
7.8 钴183
7.9 铬184
7.9.1 人体内铬的含量、分布和代谢184
7.9.2 铬的生理作用184
7.9.3 铬的需要量和来源184
7.10.3 需要量和来源185
7.10.2 锰的生理、营养功能和锰缺乏185
7.9.4 铬缺乏185
7.10.1 人体内锰的含量、分布和代谢185
7.10 锰185
7.11 钼186
7.12 其它必需微量元素186
7.12.1 镍187
7.12.2 钒187
7.12.3 硅187
7.12.4 锡187
8 健康人营养 何志谦189
8.1 成年人营养素的需要189
8.2 婴幼儿营养192
8.2.1 婴幼儿生理特点192
8.2.2 婴幼儿营养素的需要193
8.2.4 人乳与牛乳的比较194
8.2.3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194
8.2.5 婴儿辅助食品197
8.2.6 人工喂养197
8.2.7 早产儿的营养素需要198
8.3 儿童营养199
8.3.1 儿童的生理特点199
8.3.2 儿童的营养素需要199
8.3.3 儿童的合理膳食原则200
8.4 孕妇、乳母营养200
8.4.1 妊娠期的物理特点200
8.4.2 妊娠各期的营养需要202
8.4.3 哺乳期生理上的改变203
8.4.4 乳母的营养需要204
8.5 老年人营养206
8.5.1 老年人机体的改变206
8.5.2 老年人的营养素需要207
8.5.3 老年人的膳食208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212
9 引言 顾景范212
9.1 营养缺乏病的原因212
9.2 营养缺乏病的表现214
9.3 营养缺乏病的诊断215
9.4 营养缺乏病的治疗通则220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王佩纲221
10.1 前言221
10.2 流行病学221
10.3 病因学222
10.3.1 原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222
10.3.2 继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222
10.4 病理生理学222
10.4.1 蛋白质和氨基酸223
10.4.2 碳水化物代谢224
10.4.3 脂类代谢225
10.4.4 能量代谢225
10.4.5 体液和矿物质227
10.4.6 内分泌腺228
10.4.7 胃肠、心、肾功能228
10.5 临床表现229
10.6 诊断231
10.6.1 病史231
10.6.2 临床症状232
10.6.3 人体测量232
10.6.4 形态学评价233
10.6.5 生物化学检查234
10.6.6 综合诊断235
10.7.1 急救期的治疗236
10.7 治疗236
10.7.2 恢复期的治疗238
10.7.3 并发症的治疗239
10.7.4 治疗期中身体恢复的表现239
10.8 预后239
10.9 预防240
10.9.1 供应合理的营养240
10.9.2 注意卫生240
10.9.3 早期治疗240
11 维生素A缺乏病 陈仁惇242
11.1 病因学242
11.1.1 原发病242
11.1.2 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242
11.2.1 皮肤243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243
11.1.3 影响储藏、利用与排泄的因素243
11.2.2 眼部244
11.2.3 呼吸系统244
11.2.4 骨骺和神经系统244
11.2.5 生长和发育244
11.2.6 泌尿与生殖系统244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245
11.3.1 生化诊断245
11.3.2 生理或功能评价诊断方法246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247
11.5 治疗247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248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248
11.8.1 实验动物的研究观察249
11.8.2 人体中锌-维生素A的相互作用249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249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251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刘继鹏252
12.1 前言252
12.2 化学、生物化学及病因252
12.2.1 化学252
12.2.2 生物化学253
12.2.3 病因学254
12.3 病理与病理生物学254
12.3.1 脚气病的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基础254
12.3.2 与硫胺素缺乏有关的疾病的研究255
12.4 症状257
12.4.1 成人脚气病的症状257
12.5.3 实验室检验258
12.5.2 临床特点258
12.5.1 病史258
12.5 诊断及营养评价,鉴别诊断258
12.4.2 婴儿脚气病的症状258
12.6 治疗260
12.6.1 脚气病的治疗260
12.6.2 与硫胺素有关疾病的治疗260
12.6.3 硫胺素衍生物的应用260
12.7 预防261
12.8 临床应用261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杨家驹262
13.1 病因262
13.2 生理功能与病理生理263
13.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264
13.4 诊断265
13.5 治疗与预防267
14.1 历史268
14.2 病因268
14 癞皮病 陈学存268
14.3 代谢途径270
14.4 病理271
14.5 临床表现271
14.6 实验室检查272
14.7 治疗272
14.8 预防途径273
15 维生素C缺乏病 赵法伋275
15.1 病因学和分布275
15.2 生物化学及病理学276
15.3 临床表现278
15.4 诊断279
15.5 治疗281
15.6 预防281
15.7.2 炎症282
15.7.1 动脉硬化282
15.7 维生素C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282
15.7.3 癌283
15.7.4 其他疾患及药物和维生素C283
16 维生素D缺乏病 于志深285
16.1 历史285
16.4.1 佝偻病285
16.2 发病情况和病因287
16.2.1 发病情况287
16.2.2 病因287
16.3 发病机理和病理291
16.3.1 维生素D缺乏对肠钙、磷吸收的影响292
16.3.2 维生素D缺乏对肾脏的影响292
16.3.3 维生素D缺乏对骨的影响293
16.4 临床表现295
16.5 诊断296
16.4.2 骨软化症296
16.6.1 预防措施299
16.6 防治299
16.6.2 治疗300
16.7 维生素D的临床应用301
16.7.1 肝病302
16.7.2 抗惊厥药物治疗导致的骨质变化302
16.7.3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303
16.7.4 肾病303
16.7.5 多发性肾近曲细管功能不全304
16.7.6 糖尿病304
16.7.7 遗传性原发低磷血症305
16.7.8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305
16.7.9 甲状旁腺机能减退306
16.7.10 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306
16.7.13 二磷酸盐307
16.7.14 慢性镉中毒和锶中毒307
16.7.11 骨质疏松307
16.7.12 间质瘤307
16.7.15 激素308
16.8 维生素D的毒性和维生素D过多症308
17 营养性贫血 马伴吟311
17.1 缺铁性贫血311
17.1.1 病因311
17.1.2 发病机理314
17.1.3 临床表现315
17.1.4 实验室检查315
17.1.5 诊断316
17.1.6 治疗317
17.1.7 预防318
17.1.8 铁强化食品319
17.2.1 病因320
17.2.2 发病机理320
17.2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盆血320
17.2.3 临床表现321
17.2.4 实验室检查322
17.2.5 诊断322
17.2.6 治疗323
17.2.7 预防323
17.3 微量元素、矿物质与贫血323
17.3.1 缺铜性盆血323
17.3.2 钴与贫血325
17.3.3 其他微量元素与贫血325
17.4.1 维生素C缺乏326
17.4.3 其他维生素缺乏与贫血326
17.4.2 维生素E缺乏326
17.4 维生素缺乏与贫血326
17.3.4 矿物质与贫血326
17.5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与贫血327
18 锌缺乏 郭迪329
18.1 前言329
18.1.1 锌的吸收与排泄329
18.1.2 锌的生理329
18.2 缺锌的原因330
18.2.1 摄入不足330
18.2.2 吸收障碍331
18.2.3 丢失增加331
18.3 临床331
18.3.1 发病机理331
18.3.2 临床表现332
18.3.3 肠病性肢端皮炎334
18.4.2 诊断缺锌的实验室指标335
18.4 诊断335
18.4.1 临床诊断335
18.5 治疗338
18.5.1 给锌途径338
18.5.2 AE的治疗339
18.6 预防339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马泰341
19.1 前言341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342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343
19.3.1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历343
19.3.2 地甲肿的发病机理345
19.3.3 地克病的发病机理346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347
19.4.1 地甲肿的临床表现347
19.4.2 地克病的临床表现348
19.4.3 地克病的诊断349
19.4.4 类克汀病350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351
19.6 结语353
19.7 碘过多病353
19.7.1 高碘甲状腺肿或称碘致甲状腺肿353
19.7.2 碘致甲亢354
19.7.3 甲状腺功能低下354
19.7.4 桥本甲状腺炎354
19.7.5 甲状腺癌355
19.7.6 碘过敏和碘中毒355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355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355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和治疗356
20.1 引言358
20 缺硒与克山病 杨光圻 葛可佑358
20.2.1 克山病区的低硒状态359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359
20.2.2 用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效果观察361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362
20.3.1 地区性362
20.3.2 人群多发362
20.3.3 年度及季节多发363
20.4 克山病的病因364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365
20.5.1 心脏的大体改变365
20.5.2 心脏的组织病理改变365
20.5.3 心肌的超微结构改变365
20.5.4 其他脏器组织的病变365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365
20.6.1 急型克山病365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66
20.6.4 潜在型克山病366
20.6.2 亚急型克山病366
20.6.3 慢型克山病366
20.8 克山病的治疗367
20.9 克山病的预防367
20.9.1 综合预防措施367
20.9.2 硒预防368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庞文贞370
21.1 必需脂肪酸的定义与功能370
21.2 必需脂肪酸缺乏的病因372
21.3 症状372
21.4 诊断373
21.5 治疗374
21.6 预防375
22.1 营养治疗在医疗上的重要性378
第三编 疾病与营养378
22 引言 黄嘉钟378
22.2 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379
22.3 医院膳食的种类380
22.3.1 基本膳食380
22.3.2 治疗膳食383
22.3.3 试验膳食387
22.4 食谱的编制388
23 肥胖 汤玉林389
23.1 前言389
23.2 临床表现和诊断389
23.2.1 肥胖与病态肥胖389
23.2.2 肥胖综合征396
23.2.3 并发症398
23.3.2 神经精神因素400
23.3.1 遗传因素400
23.3 病因400
23.3.3 生化因素402
23.3.4 饮食因素403
23.3.5 体力活动因素404
23.4 病理生理405
23.4.1 脂肪组织的作用、结构和成分405
23.4.2 脂肪组织中脂肪储存与释放的机理407
23.4.3 肥胖过程脂肪组织的变化409
23.4.4 IBAT之状况与机体胖瘦的关系409
23.5 治疗原则410
23.5.1 总的原则410
23.5.2 饮食治疗原则411
23.6 成年肥胖者治疗膳食食谱举例416
23.7 预防417
24.2 临床分型419
24 糖尿病 查良锭419
24.1 概述419
24.3 发病情况、病因、机理420
24.3.1 发病情况420
24.3.2 病因422
24.3.3 发病机理423
24.4 临床症状及诊断424
24.4.1 临床症状424
24.4.2 诊断424
24.5 治疗425
24.5.1 一般治疗原则425
24.5.2 营养治疗426
24.5.3 防治教育444
25.1.1 嘌呤核苷酸的结构446
24.5 痛风 许曼音、崔贤德、杜寿玢446
25.1 嘌呤核苷酸的代谢446
25.1.2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447
25.1.3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447
25.2 痛风的分类和发病原理449
25.2.1 原发性痛风450
25.2.2 继发性痛风451
25.3 痛风的临床表现452
25.3.1 无症状期452
25.3.2 急性期452
25.3.3 间歇期453
25.3.4 慢性期453
25.4 痛风的防治455
25.3.7 痛风的诊断455
25.4.1 无症状期高尿酸血症的治疗455
25.3.5 继发性痛风的临床表现455
25.3.6 痛风的并发症455
25.4.2 急性痛风关节炎的治疗456
25.4.3 慢性期及间歇期的治疗456
25.4.4 肾结石的处理456
25.4.5 继发性痛风的治疗456
25.5.4 碳水化物457
25.5.6 咖啡、茶和可可457
25.5.5 酒457
41.4.3 有机磷457
25.5 膳食治疗的原则457
25.5.2 蛋白质457
25.5.1 总热量457
25.5.3 脂肪457
25.5.9 嘌呤458
25.5.7 水458
25.5.8 维生素458
26 胃肠道疾病 李瑞芬462
26.1 前言462
26.4.1 急性胃炎463
26.4 胃炎463
26.3 胃的病变463
26.2 胃的生理功能463
26.4.2 慢性胃炎464
26.4.3 慢性胃炎的饮食治疗原则464
26.5 消化性溃疡465
26.5.1 病因学465
26.5.2 胃溃疡465
26.5.3 十二脂肠溃疡465
26.5.4 消化性溃疡的饮食治疗原则466
26.5.5 胃切除后的并发症467
26.5.6 胃切除后的饮食治疗原则468
26.6.1 小肠的生理功能469
26.6 小肠469
26.6.2 小肠病变472
26.7 大肠475
26.7.1 大肠的生理功能475
26.7.2 大肠病变476
27 肝胆系统疾病 关桂梧479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病因479
27.1.1 营养不良479
27.1.2 乙醇(酒精)中毒479
27.1.3 饮食因素480
27.1.4 遗传缺陷引起的代谢异常480
27.2 病毒性肝炎480
27.2.1 病因及发病机理480
27.2.2 临床分型及其主要表现481
27.2.3 一般治疗原则482
27.2.4 营养治疗482
27.3.2 临床表现485
27.3.1 病因及发病的生化机理485
27.3 脂肪肝485
27.3.3 一般治疗原则486
27.3.4 营养治疗486
27.4 肝硬变487
27.4.1 肝硬变的代谢障碍487
27.4.2 临床表现489
27.4.3 一般治疗措施489
27.4.4 营养治疗489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493
27.5.1 病因及诱因493
27.5.2 发病的生化机理493
27.5.3 营养治疗原则497
27.5.4 危重肝病的营养支持502
27.6 肝豆状核变性503
27.6.1 病因及发病情况503
27.6.2 发病机理503
27.6.3 临床表现504
27.6.4 治疗措施504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505
27.7.1 胆石症的历史和现状505
27.7.2 胆石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505
27.7.3 胆石症的临床表现507
27.7.4 胆石症的防治508
27.7.5 胆囊炎的病因508
27.7.6 胆囊炎的临床表现508
27.7.7 胆系结石和感染的营养治疗508
28 心血管疾病 庄汉忠511
28.1 前言511
28.1.1 历史和现状511
28.1.2 营养与心血管生理和病理的关系512
28.2.1 脂类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513
28.2 营养和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513
28.2.2 营养成分对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521
28.2.3 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饮食防治526
28.2.4 与营养有关的其他因素527
28.3 营养和心肌梗塞528
28.3.1 心肌梗塞的病因和发病原理528
28.3.2 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529
28.3.3 心肌梗塞的营养治疗529
28.4 营养与充血性心力衰竭530
28.4.1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病理生理531
28.4.2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一般治疗原则532
28.4.3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营养治疗533
28.5.1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原理536
28.5 营养和高血压病536
28.5.2 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537
28.5.3 高血压病的营养治疗538
29 肾脏疾病 郑仙梅541
29.1 前言541
29.2 肾小球肾炎541
29.2.1 急性肾小球肾炎541
29.2.2 慢性肾小球肾炎541
29.2.3 饮食治疗542
29.3 肾病综合征543
29.3.1 发病机理543
29.3.2 临床表现543
29.3.3 饮食治疗543
29.4 急性肾功能衰竭545
29.4.1 发病机理546
29.4.2 临床表现546
29.4.3 饮食治疗547
29.5.1 病理生理549
29.5 慢性肾功能衰竭549
29.5.2 临床表现550
29.5.3 饮食治疗551
29.6 代谢性肾病552
29.6.1 糖尿病性肾病552
29.6.2 尿酸肾病557
29.7 肾结石及其饮食558
29.7.1 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558
29.7.2 尿酸结石561
29.8 透析疗法561
29.8.1 血液透析及其饮食562
29.8.2 腹膜透析及其饮食563
30.1.1 营养素与进化和遗传564
30.1 营养与遗传的密切关系564
30 营养与遗传 伍汉文564
30.1.2 基因、酶与物质代谢565
30.1.3 遗传病的营养治疗原则566
30.2 遗传病的营养治疗567
30.2.1 氨基酸代谢遗传性疾病568
30.2.2 碳水化物遗传性疾病570
30.2.3 维生素遗传性疾病570
30.2.4 血液系统遗传性疾病571
30.2.5 卟啉病571
30.2.6 泌尿系统遗传病571
30.2.7 消化系统遗传病572
30.2.8 心血管系统遗传病572
31 营养与癌瘤 宋圃菊573
31.1 膳食中营养素与癌瘤发生的关系573
31.1.1 脂类573
31.1.2 维生素575
31.1.3 微量元素578
31.1.4 膳食纤维580
31.1.5 蛋白质581
31.1.6 热量及碳水化物581
31.2 食品中的自然致癌物582
31.2.1 霉菌毒素582
31.2.2 亚硝基化合物584
31.2.3 蕨类587
31.2.4 槟榔587
31.2.5 酒精性饮料587
31.2.6 含肼类的蘑菇588
31.3 食物中的癌瘤阻断剂588
31.4 食品烹调加工与致癌物589
31.5.3 代谢改变590
31.5.1 食欲缺乏或低下590
31.5.2 味觉改变590
31.5 癌瘤病人的营养代谢改变590
31.5.4 肿瘤治疗的营养失调591
31.6 肿瘤病人的营养治疗592
31.6.1 强制饮食593
31.6.2 管饲593
31.6.3 癌瘤病人康复阶段的营养593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闻芝梅594
32.1 营养与感染之间的关系594
32.1.1 营养缺乏导致对感染的敏感性增加594
32.1.2 感染加重营养不良的发展594
32.2 营养不良对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595
32.2.1 营养不良时的代谢改变595
32.2.2 营养不良时的免疫功能595
32.3.1 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597
32.3 感染对营养与代谢的影响597
32.3.3 对脂质代谢的影响598
32.3.4 对矿物质和电解质代谢的影响598
32.3.5 对维生素代谢的影响598
32.4 单个营养素缺乏和免疫598
32.3.2 对碳水化物代谢的影响598
32.4.1 吡哆醇缺乏与免疫功能599
32.4.2 抗坏血酸与免疫599
32.4.3 铁与免疫功能600
32.4.4 维生素A与免疫功能601
32.4.5 维生素E和硒与免疫601
32.5 感染和外伤病人的营养治疗原则601
33 营养与烧伤 燕风芝 周孝荩 曹大鑫603
33.1 前言603
33.2 烧伤的代谢反应603
33.2.2 蛋白质代谢604
33.2.1 热能代谢604
33.2.3 脂肪代谢606
33.2.4 糖类代谢607
33.2.5 酸碱平衡紊乱609
33.3 烧伤对内脏功能的影响609
33.3.1 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609
33.3.2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610
33.3.3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613
33.3.4 对肝功能的影响613
33.3.5 对肾功能的影响614
33.4 烧伤的临床过程615
33.4.1 休克期615
33.4.2 感染期615
33.4.3 康复期615
33.5.3 营养素的需要量616
33.5.2 营养治疗的原则616
33.5.1 营养治疗的重要性616
33.5 烧伤的营养治疗616
33.5.4 补充营养的途径620
【附】各种膳食举例621
34 食物与过敏 李式琰623
34.1 前言623
34.2 食物过敏的原因623
34.2.1 引起过敏的食物623
34.2.2 食物中的抗原624
34.2.3 机体阻止抗原入侵的能力低下624
34.2.4 病人的敏感程度625
34.3 食物过敏的分类与临床表现625
34.3.1 分类625
34.3.2 临床表现625
34.4.3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626
34.4.1 Ⅰ型变态反应(反应素型)626
34.4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理626
34.4.4 Ⅳ型变态反应(缓发型)627
34.5 食物过敏的诊断627
34.5.1 病史627
34.4.2 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627
34.5.2 皮试628
34.5.3 饮食日志628
34.5.4 排除膳食或激发试验628
34.6 食物过敏的防治629
34.6.1 避免疗法629
34.6.2 食物加工处理629
34.6.3 代用食物疗法629
34.6.4 食物口服脱敏疗法629
34.6.5 预防措施630
35.1.2 几种营养性及代谢疾病的口腔症状631
35.1 营养与牙颌系统的发育631
35.1.1 无机盐、维生素与牙颌系统的发育631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汪嘉莹631
35.2 营养与龋齿632
35.2.1 龋齿的病因和发病机理632
35.2.2 与龋齿有关的几种营养素633
35.2.3 龋齿的饮食防治634
35.3 营养与牙周病634
35.3.1 牙周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634
35.3.2 牙周病的饮食防治635
35.4 营养与口腔粘膜病635
35.4.1 粘膜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635
35.4.2 粘膜病与营养的关系635
35.5.3 饮食的种类636
35.5.2 食物的选择636
35.5.1 饮食治疗原则636
35.5 口腔外科疾病与饮食治疗636
35.5.4 进食的方法637
35.5.5 要素膳在口腔外科中的临床应用637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索颖 肖镇祥639
36.1 脑血管病639
36.1.1 病因639
36.1.2 临床症状和特点639
36.1.3 营养治疗639
36.2 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的营养治疗646
36.3 癫痫的营养治疗646
36.3.1 病因647
36.3.2 临床症状和特点647
36.3.3 营养治疗647
36.4.1 营养治疗的重要性648
36.4 颅脑损伤648
36.4.2 持久昏迷患者的饮食649
36.5 肝豆状核变性653
36.5.1 病因653
36.5.2 临床症状和特点653
36.5.3 营养治疗653
36.6 三叉神经痛654
36.6.1 病因654
36.6.2 临床表现和特点654
36.6.3 营养治疗654
36.7 营养缺乏性神经病655
36.7.1 多发性神经炎655
36.7.2 糙皮病656
36.7.3 亚急性联合变性657
36.8.3 营养治疗658
36.8.2 临床症状和特点658
36.8 重症肌无力658
36.8.1 病因658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662
37.1 引言662
37.2 创作后内分泌变化及其代谢影响662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黄美莹 王大琛662
37.3 饥饿对代谢的影响665
37.4 麻醉对应激反应和代谢的影响666
37.4.1 麻醉剂的药理作用666
37.4.2 麻醉剂对机体代谢的影响667
37.4.3 麻醉方法对内分泌与代谢的影响668
37.4.4 麻醉剂对肝脏的影响669
37.5 愈合与营养670
37.5.1 伤口愈合与营养670
37.5.2 骨折修复与营养674
37.6 外科营养的重要性676
37.6.1 外科病人的营养需要676
37.6.2 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678
38.1 前言681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681
38 胃肠外营养 吴肇光681
38.3 营养状态判断683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684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684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685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686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687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690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692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692
38.12 展望693
39 要素膳 邵继智694
39.1 前言694
39.2 要素膳的分类694
39.3.2 特殊治疗用要素膳的组成695
39.3 要素膳的组成695
39.3.1 营养支持用要素膳的组成695
39.4 要素膳的氮源700
39.5 要素膳的性质703
39.6 要素膳的生理704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708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714
39.9 使用方法715
39.9.1 投给途径715
39.9.2 喂养管的选择715
39.9.3 喂养管的旋转716
39.9.4 喂养方式719
39.9.5 配制方法720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721
39.12 经肠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比较722
39.13 管饲营养的准则722
39.11 监测722
39.14 计算实例723
39.15 家庭经肠营养724
39.16 结语724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刘冰容 李秀钧726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726
40.1.1 限钠试验饮食727
40.1.2 钠负荷试验729
40.1.3 醛固酮拮抗剂试验饮食729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731
40.2.1 低钙、正常磷饮食733
40.2.2 低蛋白、无肌酐、正常钙、磷饮食734
40.2.3 限磷试验736
40.2.4 钙滴注试验737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738
40.3.1 内生肌酐清除测定738
40.3.2 浓缩试验--干膳食740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740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743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验饮食743
40.7 隐血试验饮食745
40.8 胆囊造影饮食745
【附】制备检查用饮食的注意事项746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刘广青748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748
41.1.1 蛋白质代谢748
41.1.2 脂肪代谢748
41.1.6 辐射损伤的营养问题749
41.1.3 碳水化物代谢749
41.1.4 维生素代谢749
41.1.5 水盐代谢749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750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751
41.2.1 热能代谢751
41.2.2 蛋白质代谢752
41.2.3 脂肪代谢752
41.2.4 维生素代谢752
41.2.5 水盐代谢753
41.2.6 高气压环境中工作人员的营养保证问题753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754
41.3.1 热能代谢754
41.3.2 三大营养素代谢754
41.3.4 高原环境中膳食的供给问题755
41.3.3 维生素和矿物质代谢755
41.4.1 铅756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756
41.4.2 镉757
41.4.4 苯757
41.4.5 二硫化碳757
41.4.6 四氯化碳758
41.4.7 刺激性气体与营养素的关系758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758
41.5.1 对蛋白质、脂肪代谢的影响759
41.5.2 对维生素代谢的影响759
41.6.1 暂时饥饿时代谢变化760
41.6.完全饥饿时代谢变化760
41.6.3 摄取低热量时对机体代谢的影响761
41.6.4 救生条件下膳食供给的特点762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763
41.7.1 热能代谢与三大营养素代谢763
41.7.2 维生素与矿物质代谢763
41.7.3 应激时的营养素补充764
42 膳食调查 蔡梅雪 陆瑞芳766
42.1 膳食调查是营养调查的基础766
42.1.1 膳食调查的内容766
42.1.2 膳食调查的方法766
42.1.3 膳食调查的计算和步骤766
42.2 食物成分表767
42.3 膳食调查的注意事项769
42.4 调查方法的评述769
42.5 用微型计算机进行膳食营养分计算770
附录 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988)775
热门推荐
- 3350619.html
- 1145708.html
- 3456351.html
- 1883554.html
- 2415180.html
- 3147161.html
- 1459523.html
- 3412895.html
- 385385.html
- 32827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09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97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99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77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47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63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85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1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80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9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