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北京文化通史 元代 明代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北京文化通史 元代 明代卷
  • 王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8140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99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北京文化通史 元代 明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都城文化的重要地位3

一 元、明、清三代都城的确立3

二 对全国文化精英的吸纳作用5

三 对全国各地及域外文化的重要影响6

第二节 这一时期北京文化的几个突出特点8

一 文化内涵的发展变化8

二 不同文化类型的冲突与融合10

三 文化发展的盛衰轨迹12

第三节 对这一时期北京文化的整体评价13

一 成为全国都城之前的文化发展状况及其评价13

二 成为全国都城之后的文化发展状况及其评价15

第二章 元代——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17

第一节 元大都文化的几个主要特点19

一 三教的重新排位19

二 突出的文化多元化表现20

三 文化发展的世俗化趋势22

第二节 元大都的文化定位24

一 北方文化的传承中心24

二 全国文化的汇聚中心26

三 世界文化的交融中心27

第三节 元大都文化的传承28

一 农耕文化28

二 游牧文化29

三 外来文化30

第三章 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32

第一节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33

一 两种文化的差异33

二 军事冲突带来的文化交流34

三 优势文化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35

四 “汉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37

第二节 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38

一 宗教文化的交流38

二 科技文化的交流40

三 文学艺术的交流42

第三节 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43

一 少数民族带来的域外文化43

二 域外文化产生的社会影响45

第四章 多种流派宗教信仰的融合与冲突48

第一节 儒、释、道的三教融合49

一 儒学发展的轨迹和特点49

二 道教发展的轨迹和特点52

三 佛教发展的轨迹和特点52

第二节 佛教与道教的冲突53

一 政治势力对宗教的影响53

二 全真教的扩张引发宗教冲突55

三 政治因素引入宗教冲突56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兴衰58

一 伊斯兰教对少数民族的影响58

二 伊斯兰教对政治的影响59

三 伊斯兰教在宗教文化上的差异60

第五章 儒学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62

第一节 耶律楚材的政治影响63

一 耶律楚材政治际遇的变化63

二 耶律楚材的政治作用65

第二节 刘秉忠的杂学66

一 刘秉忠与耶律楚材的比较66

二 刘秉忠的重要作用67

三 杂学的治世功能68

第三节 许衡的经世致用69

一 许衡的文化影响69

二 许衡的教育成就72

三 后世对许衡的推崇73

第四节 吴澄的际遇75

一 元代的朱陆之争与融合75

二 吴澄的北上与南归76

三 儒学的变化与儒士的穷通78

第六章 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在文化上的表现79

第一节 四等人制度的出现及其影响80

一 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民族意识80

二 “四等人”制度的政治作用81

三 “四等人”的待遇及社会影响83

第二节 国子监学与蒙古、回回国子学85

一 蒙古子弟的“汉化”教育与蒙古文字的推广85

二 教育机构的民族融合功能86

三 语言文字互译与文化交流87

四 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突显90

第三节 官修正史中的正统之争91

一 官修正史传统的断档91

二 元朝修三史对“正统”的处理92

第七章 城市建筑的文化内涵95

第一节 城市布局的文化内涵95

一 大都城兴建之前的都城建设95

二 大都城的文化传承97

三 元朝两都的比较98

四 大都城的文化内涵100

第二节 宫廷建筑的文化内涵102

一 政治内涵的体现102

二 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体现103

三 游牧生活环境的营造105

第三节 礼制建筑的文化内涵107

一 太庙的设置与建造107

二 社稷坛的设置与建造109

三 郊坛的设置与建造110

第四节 城市功能的变化及其文化内涵111

一 新城模式的文化内涵111

二 旧城功能的延续113

第八章 宫廷文化的重要影响115

第一节 饮食和服饰的文化特色117

一 宫廷饮食及其文化特色117

二 宫廷服饰的发展变化120

三 其他服饰文化在宫廷中的体现122

第二节 出行及娱乐活动的文化特色122

一 两都巡幸及其文化特色122

二 宫廷狩猎及其文化内涵125

第三节 频繁的宗教活动128

一 元朝统治者的宗教观念128

二 藏传佛教在宫廷中的影响129

第九章 市民文化的兴起及其影响133

第一节 元杂剧兴盛的文化意义134

一 元杂剧兴起的原因134

二 元杂剧发展的环境136

三 社会需求对杂剧发展的重要影响138

第二节 书法及绘画、雕塑创作中的文化特色140

一 书画艺术的发展140

二 少数民族人物的书画艺术成就142

三 宫廷画家的创作144

四 大都的雕塑艺术145

第三节 市民娱乐中的文化表现146

一 娱乐场所的增多146

二 大都士大夫的娱乐活动148

三 杂剧演出的雅俗共赏149

四 元大都的收藏活动151

第四节 市民生活中的文化特色152

一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称谓特色152

二 都市饮食的文化特色155

三 都市服饰的文化特色156

第十章 明代——农耕文化的再度一统158

第一节 排夷政治倾向对文化的影响159

一 “华夷之别”观念的深远影响159

二 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与融合161

三 从南京到北京的变迁163

第二节 汉族正统观念的复兴165

一 儒、释、道三教的再一次重新定位165

二 从多元文化向单一文化的转变167

三 宗教文化的新变化168

第三节 从融合到排斥170

一 明朝统治者的民族观念与政治举措170

二 民族地位的政治变化172

三 少数民族文化的潜在影响174

第十一章 正统京师文化的形成176

第一节 北京的重新营建及其影响177

一 政治中心的重新确立177

二 文化中心的再度形成179

三 宗教中心的重要作用180

第二节 儒、释、道三教势力的重新调整183

一 儒、释、道三教的关系183

二 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及与释、道二教的关系185

三 佛教和道教的继续发展186

第三节 明代的京师文化187

一 京师文化的发展变迁187

二 明代京师文化的形成190

三 京师文化的特色191

第十二章 明代北京的宫廷文化194

第一节 宫廷饮食文化195

一 宫廷饮食的特色195

二 宫廷饮食的供给与管理196

三 宫廷饮食活动198

第二节 宫廷服饰文化200

一 服饰文化的政治作用200

二 宫廷服饰的礼仪功能202

三 宫廷休闲服饰204

四 宫廷服饰的其他用途206

五 其他官廷服饰207

第三节 宫廷娱乐文化208

一 元、明之间在宫廷娱乐中的文化差异208

二 明代宫廷娱乐中的“演武”色彩209

三 宫廷画坛的兴盛210

四 宫廷演艺的发展212

第十三章 宦官专权现象的深层文化内涵215

第一节 宫廷文化的直接表现216

一 宦官文化的渊源216

二 宦官参与的宫廷娱乐活动218

三 畸形生活对宦官的影响220

第二节 皇权的扩展与封建专制的加强222

一 宦官们的特殊政治地位222

二 宦官权势是皇权的延伸223

三 宦官专权的弊病225

四 宦官专权的危害227

第三节 政府权力的对立与异化229

一 宦官专权的原因229

二 宦官权力的极盛231

三 锦衣卫与阉党的产生232

第十四章 市民文化的进一步兴盛235

第一节 饮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236

一 饮食时尚的变化236

二 岁时节令饮食238

三 干鲜果品的丰富多彩240

四 茶酒饮料及其文化特色241

第二节 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回归243

一 燕地服饰的区域特色243

二 明代服饰的发展变化244

三 京城的妇女服饰247

第三节 娱乐活动的丰富与娱乐形式的多样化249

一 岁时节令的娱乐活动249

二 演艺队伍不断扩大对娱乐活动的影响251

三 演艺娱乐的丰富多彩252

四 其他娱乐活动254

第四节 风俗的变化趋势256

一 市民结构变化对风俗变化的影响256

二 商业繁荣对风俗变化的影响257

三 城市功能变化对风俗变化的影响259

四 当时人对北京风俗的概括261

第十五章 城市建筑的文化内涵264

第一节 城市布局的调整265

一 明初城市功能的变迁265

二 定都北京对城市建设的影响266

三 定都北京后的城市变化268

四 定都北京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70

第二节 宫廷建筑的重建及文化内涵271

一 宫殿建筑的重建271

二 宫殿布局的变化273

三 宫殿布局变化的文化内涵275

第三节 礼制建筑布局的变化及文化内涵277

一 礼制建筑的重新分布277

二 礼制建筑的调整和进一步完善279

第四节 衙署与坊里分布及其文化内涵282

一 衙署的设置282

二 衙署分布的文化内涵284

三 明北京坊里的变化286

第十六章 园林文化的兴盛及其内涵289

第一节 皇家园林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变化290

一 对前代皇家园林的继承290

二 对皇家园林的进一步完善292

三 新的皇家园林建设295

第二节 私家园林的兴起及其文化内涵297

一 皇亲国戚的私家园林297

二 王侯将相的园林302

三 士大夫园林305

第三节 名山胜水的园林文化内涵306

一 山水胜迹与“北京八景”306

二 寺庙园林307

第十七章 陵寝文化的兴盛310

第一节 风水说的盛行及其对陵寝的影响311

一 风水说的盛行及文化渊源311

二 北京前代皇陵的建造313

三 明代对皇陵风水的保护315

第二节 明代北京皇家陵寝的修建317

一 长陵的建造及其文化内涵317

二 北京皇陵的续建319

三 皇陵建造引发的官员之争322

第三节 陵寝与政治斗争的密切关系325

一 明代宗改葬金山口325

二 明代人殉制度的废除326

三 后妃合葬的纷争327

第十八章 文学艺术创作及其文化内涵330

第一节 章回小说创作及其文化内涵331

一 章回小说创作的兴盛331

二 章回小说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影响333

第二节 诗文创作及其文化内涵336

一 达官显贵诗文创作的社会影响336

二 文人士大夫诗文创作的活跃339

三 不同地域诗文创作汇聚北京343

第三节 书法与绘画创作及其文化内涵348

一 宫廷书画的兴盛348

二 明代书画家的浮沉际遇352

三 文人士大夫的书画技艺355

四 关于北京书画界的其他问题359

第十九章 宗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362

第一节 中原佛教文化的兴盛363

一 明朝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扶持363

二 明代宦官的普遍崇佛365

三 京城百姓的崇佛活动与高僧的社会影响367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续兴369

一 元代藏传佛教影响的延续369

二 明朝统治者对待藏传佛教的态度370

三 藏传佛教高僧在北京的活动372

第三节 道教文化的兴盛及其影响374

一 明朝统治者对待道教的态度374

二 明代道士的依托权贵376

三 民间道教发展的兴盛379

第四节 伊斯兰教文化的继续发展380

一 明代伊斯兰教在北京的发展状况380

二 明代北京清真寺建设383

第五节 基督宗教文化发展的状况及影响385

一 基督宗教在北京的传播385

二 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的活动386

第二十章 本卷结语388

主要参考文献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