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越文学艺术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越文学艺术论
  • 高利华,邹贤尧,渠晓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9362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99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文学史-研究-浙江省;艺术史-研究-浙江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越文学艺术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越文学艺术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1

一、越文学艺术研究的范畴和方法1

(一)地域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场”现象1

(二)地域“文化场”中的越文学艺术6

(三)越文学艺术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0

二、越文学艺术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15

(一)越文学艺术的发生阶段16

(二)越文学艺术的转型发展阶段18

(三)越文学艺术的鼎盛阶段22

(四)越文学艺术的持续影响阶段24

三、越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27

(一)生存环境和文化行为27

(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30

(三)越文学艺术的特质和建树33

第二章 于越艺术文明论37

一、现代考古学视野中的于越原始艺术38

(一)于越史前文明38

(二)于越原始艺术的种类及其表现42

(三)于越原始艺术的审美价值49

二、民间文学视野中的于越神话传说53

(一)于越族的洪水神话53

(二)于越族的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63

三、于越族的原始书法及其演变69

(一)良渚时期的原始书法70

(二)形制独特的书法雏形——鸟篆72

第三章 越地文学发生论76

一、越歌:越地文学的肇始77

(一)中国诗歌滥觞的多元性77

(二)古越语与越歌80

二、《会稽刻石》与中国碑铭文学的形成89

(一)《会稽刻石》产生的文学背景89

(二)《会稽刻石》的碑铭学特征93

(三)《会稽刻石》与越地民俗之关系99

三、越地论说文的发轫:“度越诸子”王充的《论衡》104

(一)会稽郡斯文之风的兴起104

(二)“异书”《论衡》的文学思想111

四、越地史传文学之鼻祖:《越绝书》与《吴越春秋》115

(一)东汉越地郡书编纂之风115

(二)《越绝书》《吴越春秋》的文学特征120

第四章 越地文学艺术崛起论122

一、越中士族文化的形成123

(一)越地文化的另面123

(二)东晋士风文风的转变124

二、王羲之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129

(一)王羲之书法129

(二)王羲之的雄逸书风135

(三)二王书风之比较140

三、《兰亭诗》与玄言诗在越中的传播144

(一)魏晋清谈与玄言诗的滋生144

(二)以《兰亭诗》为代表的玄言诗145

四、谢灵运与中国山水诗的兴起147

(一)东晋士人与会稽佳山水147

(二)谢灵运山水诗创造的文学时代特征150

五、六朝会稽的佛道文化对越地文学艺术的影响155

(一)六朝佛教对越地文学创作的影响155

(二)道教对六朝越地文艺的影响160

第五章 越地文学艺术发展论169

一、越地文学艺术地域文化场的形成170

(一)六朝文化余韵与中国文化中心的南渐170

(二)“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对越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172

二、以贺知章为中心的吴越诗人群体的崛起180

(一)“吴中四士”别样的丰采181

(二)贺知章之诗书风流与“盛唐气象”183

三、唐代浙东地域“文化场”的形成191

(一)浙东“唐诗之路”的渊源192

(二)大历“浙东唱和”202

四、唐宋书画艺术的发展211

(一)唐宋书家对“二王”书法艺术的推进211

(二)宋代越地院体山水画的新发展219

五、宋代越地文化家族和陆游的文化魅力221

(一)以明州鄞县史氏和越州山阴陆氏为代表的文化家族221

(二)陆游诗的地域文化魅力231

六、地域特色诗歌流派的形成240

(一)南宋诗人的群体意识与“永嘉四灵”240

(二)江湖诗人创作的区域特点和时代特征243

(三)易代之际越地遗民诗人的哀歌245

七、宋季两浙路词人结社联咏之风247

(一)从“西湖吟社”到“越中词社”247

(二)词人结社联咏由“应歌”向“应社”转变的词史风标251

(三)两浙路词人结社联咏之风的地缘特点257

第六章 越地文坛艺苑鼎盛论261

一、越中诗坛的地域性特征262

(一)率性而发的“铁崖体”262

(二)“越诗派”、“越中十子”的事功意识269

(三)徐渭和越中诗坛的地域性277

二、阳明心学与市民文艺思潮的兴起283

(一)越人王阳明首创“心学”的意义284

(二)越地学术思想体系的完善288

(三)晚明哲学思想对文艺的渗透292

三、明清越地曲坛294

(一)徐渭和晚明越中曲派294

(二)清代越地曲坛302

(三)越地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304

四、张岱和明清小品文306

(一)从载道明道到抒写闲情的嬗变306

(二)张岱小品文的韵致308

(三)黄宗羲、章学诚、李慈铭的学者型散文319

五、元明清时期越地书画艺术的个性展示325

(一)性情与本色:徐渭书画艺术的造诣326

(二)奇骇以怪诞:陈洪绶人物画的艺术创新335

(三)烂漫而拙朴:赵之谦金石入画的书画艺术342

第七章 走向世界的越地近、现代文学350

一、中西文化交融下的越地近、现代文学350

(一)领先与辐射351

(二)影响与吸纳353

二、近代女性文学的先驱秋瑾355

(一)闺阁中的奇女子或“阁楼上的疯女人”355

(二)“作为妇女的论坛”或作为女性整体的代言358

(三)“双性同体”或女性意识的雄性化362

三、任伯年与“海上画派”364

(一)务实与创新365

(二)叛逆与至情367

四、“浙江潮”与中国新文学的掀起368

(一)“浙江潮”推动“新文学”的发生369

(二)“浙江潮”推动“新文学”的发展370

五、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与浙东乡土作家群371

(一)越文化传统链条中的重要一环372

(二)围绕鲁迅的浙东乡土作家群375

六、神奇的乡村文化圈“白马湖作家群”377

(一)聚集到乡村:“纯正的教育”与亲近自然377

(二)在乡村中:平民意识与生活艺术化380

(三)从乡村向外眺望:以出世之姿做入世之事382

七、越地文学艺术在海外的反响384

(一)新马华文文学:形成性影响和“父亲”形象384

(二)美华文学:远距离的辐射,审美的观照386

主要参考文献390

后记3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