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 鲁如坤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ISBN:780119925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38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6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前言1

第一篇 土壤和水的化学性质分析1

第一章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鲁如坤1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1

1.2 土壤样品的处理9

1.3 土壤样品的贮存10

第二章 土壤酸碱度和石灰需要量的测定&侯惠珍12

2.1 土壤pH值的测定12

2.1.1 分析意义12

2.1.2 方法选择的依据12

2.1.3 电位法13

2.1.4 比色法14

2.2 土壤交换性酸(氢、铝)的测定(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16

2.3 石灰需要量的测定18

2.3.1 分析意义18

2.3.2 方法选择的依据18

2.3.3 氯化钙交换-中和滴定法19

2.3.4 SMP缓冲剂法(试用)19

第三章 土壤交换性能分析22

3.1 分析意义22

3.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22

3.2.1 方法选择的依据22

3.2.2 乙酸铵法(适用于酸性和中性土壤)24

3.2.3 氯化钡-硫酸镁法(适用于高度风化酸性土壤)26

3.2.4 氯化铵-乙酸铵法(适用于石灰性土壤)27

3.2.5 乙酸钠-火焰光度法(适用于石灰性土壤和盐碱土)28

3.3 土壤交换性盐基及其组成的测定29

3.3.1 方法选择的依据29

3.3.2 酸性和中性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测定(乙酸铵交换-中和滴定法)30

3.3.3 酸性和中性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30

3.3.4 酸性和中性土壤交换性钾和钠的测定(乙酸铵交换-火焰光度法)33

3.3.5 土壤盐基饱和度的计算34

3.4 碱化土壤交换性钠的测定及碱化度的计算34

3.4.1 方法选择的依据34

3.4.2 乙酸铵-氢氧化铵交换-火焰光度法35

3.4.3 土壤碱化度的计算36

第四章 土壤胶体比表面的测定&徐建民 马毅杰37

4.1 分析意义37

4.2 方法选择的依据37

4.3 甘油吸附法39

4.4 乙二醇乙醚吸附法(EGME法)41

第五章 土壤与胶体的矿质全量分析&陈超子44

5.1 分析意义44

5.2 方法选择的依据44

5.3 偏硼酸锂熔融—ICP—AES法45

5.4 碳酸钠熔融-系统分析法47

5.4.1 碳酸钠熔融与提取47

5.4.2 二氧化硅的测定及系统分析待测液的制备(质量法)48

5.4.3 铁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50

5.4.4 铝的测定(氟化钾取代-EDTA容量法)51

5.4.5 钛的测定(过氧化氢比色法)53

5.4.6 锰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54

5.4.7 钙、镁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55

5.4.8 磷的测定(钼锑抗比色法56

5.4.9 钾、钠的测定(火焰光度法)57

5.4.10 烧失量的测定(减量法)58

第六章 土壤氧化物分析&何云峰60

6.1 游离氧化物的分析60

6.1.1 游离氧化铁的测定60

6.1.2 游离氧化铝的测定62

6.2 非晶质氧化物的分析65

6.2.1 非晶质氧化铁的测定65

6.2.2 非晶质氧化铝的测定67

6.2.3 非晶质氧化硅的测定69

6.3 络合态铁、铝的分析71

第七章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测定和还原物质分析&刘志光74

7.1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测定74

7.1.1 分析意义74

7.1.2 方法选择的依据74

7.1.3 铂电极直接测定法74

7.1.4 铂电极去极化法77

7.2 还原性物质分析79

7.2.1 分析意义79

7.2.2 方法选择的依据79

7.2.3 还原性物质总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法)79

7.2.4 活性还原物质的测定(高锰酸钾滴定法)81

7.2.5 亚铁的测定(邻菲罗啉或α,α'-联吡啶比色法)82

7.2.6 二价锰的测定(高碘酸钾比色法)83

7.2.7 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的计算84

第八章 土壤可溶盐分析杨道平85

8.1 分析意义85

8.2 水浸提液的制备86

8.3 可溶盐总量的测定87

8.3.1 方法选择的依据87

8.3.2 电导法87

8.3.3 质量法89

8.4 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测定(电位滴定法)90

8.5 氯离子的测定(硝酸银滴定法)92

8.6 硫酸根的测定(EDTA间接滴定法)93

8.7 钙、镁离子的测定(EDTA络合滴定法)95

8.8 钠、钾离子的测定(火焰光度法)96

第九章 土壤碳酸钙和石膏分析&朱海舟99

9.1 土壤碳酸钙的测定99

9.1.1 分析意义99

9.1.2 方法选择的依据99

9.1.3 气量法99

9.1.4 容量滴定法101

9.2 土壤中石膏的测定102

9.2.1 分析意义102

9.2.2 方法选择的依据102

9.2.3 盐酸浸提-硫酸钡质量法102

9.2.4 水浸提-电导法103

第十章 土壤有机物质分析&朱海舟106

10.1 分析意义106

10.2 方法选择的依据106

10.3 高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107

10.4 低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108

10.5 水合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109

第十一章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分析&徐建民 袁可能111

11.1 分析意义111

11.2 方法选择的依据112

11.3 颗粒大小分组法115

11.4 相对密度分组法(原称比重分组法)116

11.5 胶散分组法119

11.6 结合态腐殖质分组法(熊毅-傅积平改进法)121

11.7 钙键腐殖质和铁铝键腐殖质提取法123

第十二章 水样的采集和化学性质分析&刘崇群 张连弟125

12.1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125

12.2 pH的测定(电位法)126

12.3 总氮的测定127

12.3.1 分析意义127

12.3.2 方法选择的依据127

12.3.3 开氏法127

12.3.4 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128

12.4 铵态氮的测定(靛酚蓝比色法)129

12.5 亚硝酸根的测定(重氮化偶合分光光度法)130

12.6 硝酸根的测定132

12.6.1 分析意义132

12.6.2 方法选择的依据132

12.6.3 酚二磺酸比色法132

12.6.4 紫外分光光度法133

12.7 磷的测定133

12.7.1 分析意义133

12.7.2 方法选择的依据133

12.7.3 硫酸-高氯酸氧化-钼蓝比色法134

12.7.4 过硫酸钾氧化-钼蓝比色法135

12.7.5 磷酸根态磷的测定(异丁醇萃取-钼蓝比色法)135

12.8 钾、钠的测定136

12.8.1 分析意义136

12.8.2 方法选择的依据137

12.8.3 火焰光度法137

12.8.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37

12.9 钙、镁的测定137

12.9.1 分析意义137

12.9.2 方法选择的依据138

12.9.3 EATA容量法138

12.9.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39

12.10 硫酸根的测定139

12.10.1 分析意义139

12.10.2 方法选择的依据140

12.10.3 硫酸钡比浊法140

12.10.4 铬酸钡分光光度法141

12.1.1 硫化物硫的测定(碘量法)142

12.1.2 二氧化硅的测定(钼蓝比色法)143

第二篇 土壤养分分析146

第十三章 土壤氮分析&范晓辉 蔡贵信146

13.1 分析意义146

13.2 土壤全氮分析147

13.2.1 开氏法147

13.2.2 氢氟酸修正开氏法(包括固定态铵)149

13.2.3 高锰酸钾-还原性铁修正开氏法(包括NO3-—N及NO2-—N)150

13.3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150

13.4 土壤有机氮的形态分析(酸水解—蒸馏法)152

13.5 土壤无机氮分析156

13.5.1 浸提液制备156

13.5.2 交换性铵、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测定(MgO—代氏合金蒸馏法)157

13.5.3 铵态氮的测定(靛酚蓝比色法)159

13.5.4 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测定(镀铜镉还原-重氮化偶合比色法)160

13.5.5 非交换性铵态氮的测定(KOBr—KOH法)162

13.6 土壤尿素态氮的测定(二乙酰一肟比色法)163

第十四章 土壤磷分析&鲁如坤 顾益初 时正元 张亚丽166

14.1 土壤全磷的测定166

14.1.1 分析意义166

14.1.2 方法选择的依据166

14.1.3 碳酸钠熔融法166

14.1.4 酸溶-钼锑抗比色法168

14.2 土壤有机磷的测定169

14.2.1 分析意义169

14.2.2 方法选择的依据169

14.2.3 烧灼法169

14.2.4 硫酸与氢氧化钠浸提法(Bowman.1989)170

14.3 土壤有机磷分组测定172

14.4 土壤无机磷分级测定175

14.4.1 分析意义175

14.4.2 方法选择的依据175

14.4.3 方法原理176

14.4.4 酸性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分级测定(张守敬,杰克逊;1957)176

14.4.5 中性、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分级测定178

14.5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179

14.5.1 分析意义179

14.5.2 方法选择的依据179

14.5.3 碳酸氢钠法(Olsen et al,1954)180

14.5.4 盐酸-氟化铵法(Bray et al,1945)181

14.5.5 阴离子交换性树脂法(Page,1982)183

14.6 土壤磷吸附性能的测定183

14.7 土壤磷固定量的测定185

第十五章 土壤钾分析&周建民188

15.1 土壤全钾分析188

15.1.1 分析意义188

15.1.2 方法选择的依据188

15.1.3 氢氧化钠熔融法188

15.1.4 氢氟酸-高氯酸消煮法190

15.2 土壤缓效钾的测定(硝酸煮沸法)191

15.3 土壤缓效钾其他方法简介192

15.3.1 四苯硼钠提取法192

15.3.2 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法193

15.3.3 电超滤提取法193

15.4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193

15.4.1 分析意义193

15.4.2 方法选择的依据194

15.4.3 乙酸铵提取法194

15.4.4 四苯硼钠比浊法195

第十六章 土壤钙、镁、硫、硅的分析&陈超子197

16.1 钙、镁的测定197

16.1.1 分析意义197

16.1.2 钙、镁全量分析197

16.1.3 水溶性钙、镁及交换性钙、镁分析197

16.2 土壤全硫的测定(硝酸镁氧化-硫酸钡比浊法)198

16.3 土壤有效硫的测定(磷酸盐-乙酸浸提-硫酸钡比浊法)199

16.4 土壤全硅的测定201

16.4.1 分析意义201

16.4.2 方法选择的依据201

16.4.3 偏硼酸锂熔融-ICP法201

16.4.4 碳酸钠熔融-质量法201

16.5 土壤有效硅的测定201

16.5.1 分析意义201

16.5.2 方法选择的依据201

16.5.3 乙酸缓冲液提取-钼蓝比色法201

16.5.4 柠檬酸提取-钼蓝比色法203

第十七章 土壤微量元素分析&陈超子205

17.1 分析意义205

17.2 微量元素分析待测液的制备205

17.3 铁的测定206

17.3.1 方法选择的依据206

17.3.2 全铁的测定(HF-HNO3-HClO4消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7

17.3.3 有效铁的测定(DTPA 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7

17.4 锰的测定208

17.4.1 方法选择的依据208

17.4.2 全锰的测定(HF-HNO3-HClO4消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09

17.4.3 有效锰的测定209

17.5 铜的测定211

17.5.1 方法选择的依据211

17.5.2 全铜的测定(HF-HNO3-HClO4消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11

17.5.3 有效铜的测定{盐酸溶液[c(HCl)=0.1mol·L-1]或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12

17.6 锌的测定213

17.6.1 方法选择的依据213

17.6.2 全锌的测定HF-HNO3-HClO4消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13

17.6.3 有效锌的测定{盐酸溶液[c(HCl)=0.1mol·L-1]或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14

17.7 钼的测定214

17.7.1 方法选择的依据214

17.7.2 全钼的测定215

17.7.3 有效钼的测定216

17.8 硼的测定219

17.8.1 方法选择的依据219

17.8.2 全硼的测定220

17.7.3 有效硼的测定221

17.9 ICP法同时测定Fe、Mn、Cu、Zn、Mo等元素的全量224

17.10 ICP-AES法同时测定有效态Fe、Mn、Cu、Zn的含量226

第三篇 土壤微生物和生物性质分析228

第十八章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林启美 李贵桐 林杉228

18.1 分析意义228

18.2 采样与样品预处理228

18.3 氯仿薰蒸培养法(FI)228

18.4 氯仿薰蒸浸提法(FE)231

18.5 基质诱导方法233

18.5.1 基质诱导呼吸法(SIR)233

18.5.2 精氨酸诱导氨化法234

18.6 三磷酸腺苷法235

第十九章 土壤呼吸作用的测定&李振高238

19.1 分析意义238

19.2 方法选择的依据239

19.3 土壤中CO2释放量的测定239

19.3.1 室内密闭培养法239

19.3.2 田间原位测定法240

19.4 土壤中O2吸收量的测定241

19.5 土壤中细菌、真菌呼吸强度的测定245

19.5.1 CO2容量测定法245

19.5.2 华勃测压法246

第二十章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王敬国248

20.1 分析意义248

20.2 方法选择的依据248

20.3 部分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249

20.3.1 脲酶活性的测定(NH4+释放量法)249

20.3.2 脲酸活性的测定(尿素残留量法)251

20.3.3 磷酸单酯酶活性的测定(对硝基苯磷酸盐法)252

20.3.4 磷酸二酯酶活性的测定(双对硝基苯磷酸盐法)254

20.3.5 芳基硫酸酶的测定(对硝基苯磺酸法)254

第二十一章 土壤硝化菌、反硝化菌及固氮菌的测定&王敬国256

21.1 硝化菌的测定256

21.1.1 测定意义256

21.1.2 方法选择的依据256

21.1.3 测定原理[最大可能(或然)计数(MPN)法]256

21.1.4 氨氧化细菌的测定258

21.1.5 亚硝酸氧化细菌的测定259

21.2 土壤硝化强度的测定260

21.2.1 测定意义260

21.2.2 硝化势的测定(好气培养法)260

21.2.3 硝化强度的测定261

21.3 反硝化菌数量的测定262

21.3.1 测定意义262

21.3.2 方法选择的依据262

21.3.3 测定方法(最大可能计数法)262

21.4 固氮细菌的测定263

21.4.1 测定意义263

21.4.2 方法选择的依据264

21.4.3 自生固氮细菌数量的测定(选择培养法)264

第四篇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266

第二十二章 土粒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和孔隙度的测定&秦耀东266

22.1 测定意义266

22.2 土粒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266

22.3 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269

22.4 土壤孔隙度的测定(计算法)271

第二十三章 土壤粒径分布和分析&秦耀东272

23.1 分析意义272

23.2 土粒的粒级和土壤质地273

23.3 土粒粒径分析276

23.3.1 方法选择的依据276

23.3.2 分析原理276

23.3.3 吸管法278

23.3.4 比重计法282

第二十四章 土壤含水量、土水势和水特征曲线的测定&秦耀东289

24.1 测定意义289

24.2 方法选择的依据289

24.3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烘干法)289

24.4 土水势的测定(张力计法)290

24.5 土壤水特征曲线的测定[压力膜(板)法]292

第五篇 植物养分全量分析296

第二十五章 采集植物样品的技术&苏德纯296

25.1 植物分析的目的及采集原则296

25.2 植物组织样品的采集和制备297

25.3 植物根系样品的采集和制备300

25.4 籽粒样品的采集和制备300

25.5 瓜果样品的采集和制备301

第二十六章 植物水分、干物质、粗灰分和氮、磷、钾全量分析&蒋式洪302

26.1 植物水分和干物质的测定302

26.1.1 分析意义302

26.1.2 方法选择的依据302

26.1.3 常压恒温干燥法302

26.1.4 减压干燥法304

26.1.5 蒸馏法305

26.2 植物粗灰分的测定(干灰化法)306

26.3 植物全氮的测定308

26.3.1 分析意义308

26.3.2 方法选择的依据308

26.3.3 H2SO4-混合加速剂-蒸馏法309

26.3.4 H2SO4-H2O2-扩散法309

26.3.5 H2SO4-H2O2-靛酚蓝比色法311

26.4 植物全磷的测定312

26.4.1 分析意义312

26.4.2 方法选择的依据313

26.4.3 钒钼黄比色法313

26.4.4 钼锑抗比色法314

26.5 植物全钾的测定315

第二十七章 植物钙、镁、硫元素全量分析&苏德纯317

27.1 分析意义317

27.2 方法选择的依据317

27.3 植物钙、镁全量的测定318

27.4 植物全硫的测定322

第二十八章 植物微量元素分析&蒋式洪325

28.1 植物硼的测定325

28.1.1 分析意义325

28.1.2 方法选择的依据325

28.1.3 姜黄素比色法326

28.1.4 甲亚胺(Azomethine-H)比色法328

28.2 植物钼的测定328

28.2.1 分析意义328

28.2.2 方法选择的依据329

28.2.3 硫氯酸钾比色法329

28.2.4 极谱(催化波)法330

28.3 植物锰的测定331

28.3.1 分析意义331

28.3.2 方法选择的依据331

28.3.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32

28.4 植物铁的测定332

28.4.1 分析意义332

28.4.2 方法选择的依据333

28.4.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33

28.5 植物铜的测定334

28.5.1 分析意义334

28.5.2 方法选择的依据334

28.5.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34

28.6 植物锌的测定335

28.6.1 分析意义335

28.6.2 方法选择的依据335

28.6.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336

28.7 维生素C-盐酸溶液一次浸提植物中Cu、Zn、Fe、Mn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试用)336

第六篇 肥料分析339

第二十九章 化肥样品的采集和处理&余国泰339

29.1 固体化肥样品的采集和制备339

29.2 液体化肥样品的采集342

第三十章 肥料水分测定&朱海舟345

30.1 测定意义345

30.2 方法选择的依据345

30.3 烘干法345

30.4 真空烘箱法346

30.5 气量法347

30.6 卡尔·费休法348

第三十一章 化学氮肥含氮量的测定&秦怀英352

31.1 分析意义352

31.2 方法选择的依据352

31.3 尿素总氮量的测定352

31.3.1 蒸馏滴定法352

31.3.2 硫酸消煮-甲醛法355

31.4 尿素中缩二脲含量的测定(铜复盐分光光度法)356

31.5 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和硝酸铵中氮含量的测定358

31.5.1 蒸馏滴定法358

31.5.2 甲醛法359

31.6 碳酸氢铵含氮量的测定(中和滴定法)359

31.7 硝态氮肥料氮含量的测定(Zn-FeSO4还原蒸馏法)360

第三十二章 化学磷肥含磷量的测定&蒋式洪362

32.1 分析意义362

32.2 方法选择的依据362

32.3 过磷酸钙中有效磷(P2O5)含量的测定363

32.3.1 磷钼酸喹啉质量法仲裁法)363

32.3.2 磷钼酸喹啉容量法366

32.3.3 钒钼黄比色法367

32.4 过磷酸钙中游离酸(P2O5)含量的测定(中和滴定法)368

32.5 碱性热制磷肥中有效磷(P2O5)含量的测定370

32.5.1 方法选择的依据370

32.5.2 磷钼酸喹啉质量法370

32.5.3 钒钼黄比色法371

32.6 磷矿粉中全磷(P2O5)的测定371

32.6.1 方法选择的依据371

32.6.2 磷钼酸喹啉质量法372

32.6.3 钒钼黄比色法372

32.6.4 硝酸铝和柠檬酸溶液螯溶-容量法(试用)373

32.7 磷矿粉中有效磷(P2O5)的测定(钒钼黄比色法)374

第三十三章 化学钾肥含钾量及含氮化肥含氮量的测定&蒋式洪376

33.1 分析意义376

33.2 方法选择的依据376

33.3 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中钾(K2O)的测定377

33.3.1 四苯硼质量法377

33.3.2 四苯硼季铵盐容量法379

33.4 草木灰和窑灰钾肥中钾(K2O)的测定381

33.4.1 四苯硼质量法381

33.4.2 四苯硼季铵盐容量法382

33.4.3 火焰光度法382

33.5 氯化钾及含氯化肥含氯量的测定383

33.5.1 分析意义383

33.5.2 方法选择的依据383

33.5.3 汞量法383

33.5.4 银量法385

第三十四章 微量元素肥料分析&朱海舟387

34.1 分析意义387

34.2 方法选择的依据387

34.3 铁肥测定387

34.3.1 高锰酸钾容量法387

34.3.2 磺基水杨酸比色法388

34.4 锰肥测定(高碘酸钾比色法)389

34.5 铜肥测定(EDTA滴定法)390

34.6 锌肥测定(EDTA滴定法)391

34.7 硼肥测定(中和滴定法)392

34.8 钼肥测定(硫氰酸钾比色法)394

第三十五章 农用石灰和石膏分析&朱海舟396

35.1 分析意义396

35.2 方法选择的依据396

35.3 农用石灰分析(中和滴定法)396

35.4 农用石膏分析(硫酸钡质量法)397

第三十六章 复混肥料分析&余国泰399

36.1 复混肥料中总氮的测定(蒸馏滴定法)399

36.2 复混肥料中有效磷的测定(磷钼酸喹啉质量法)402

36.3 复混肥料中钾的测定(四苯硼钠质量法)406

36.4 复混肥料中铜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08

36.5 复混肥料中锌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10

36.6 复混肥料中铁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12

36.7 复混肥料中锰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13

36.8 复混肥料中硼的测定(甲亚胺-H酸比色法)414

36.9 复混肥料中钼的测定(硫氰酸盐比色法)416

36.10 复混肥料中水分的测定417

36.10.1 分析意义417

36.10.2 方法选择的依据418

36.10.3 卡尔·费休法418

36.10.4 真空烘箱法418

36.10.5 烘箱法418

36.11 复混肥料粒度测定(筛分法)418

36.12 复混肥料颗粒平均抗压碎力的测定(颗粒强度测定仪法)419

第三十七章 有机肥料分析&车驷 何平安421

37.1 有机肥料的采集与处理421

37.2 有机肥料中水分的测定(烘干法)422

37.3 有机肥料中有机物总量和粗灰分的测定(灼烧法)423

37.4 有机肥料中全氮、磷、钾的测定424

37.5 草木灰肥料中磷、钾的测定427

37.6 草木灰肥料总碱度的测定(酸碱滴定法)428

第七篇 农业植物产品品质分析430

第三十八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杨超光430

38.1 分析意义430

38.2 蛋白质的测定430

38.2.1 方法选择的依据430

38.2.2 籽粒中粗蛋白质的测定(开氏法)431

38.2.3 同类种子中蛋白质的测定[染料结合法(DBC法)]433

38.3 氨基酸的测定434

38.3.1 方法选择的依据434

38.3.2 全氨基酸和动植物游离氨基酸的分析(氨基酸分析仪法)435

38.3.3 谷物和饲料中赖氨酸的测定[染料结合法(DBL法)]437

38.3.4 色氨酸的测定(乙醛酸法)440

第三十九章 碳水化合物的分析&鲍士旦442

39.1 分析意义442

39.2 水溶性糖的测定442

39.2.1 方法选择的依据442

39.2.2 单糖(还原糖)的测定443

39.2.3 水溶性糖总量的测定447

39.2.4 蔗糖的测定(差减法)449

39.3 糖料作物中蔗糖的测定(旋光法)449

39.4 淀粉的测定452

39.4.1 方法选择的依据452

39.4.2 谷物种子中粗淀粉的测定(CaC12-HOAc浸提-旋光法)452

39.4.3 麸皮、小米壳、玉米、甘薯、草本植物(牧草等)的茎叶中淀粉的测定(淀粉糖化酶-酸水解法)454

39.5 粗纤维的测定[酸性洗涤剂法(ADF)]455

第四十章 油料作物和谷类作物籽粒中的油脂的测定&鲍士旦458

40.1 分析意义458

40.2 方法选择的依据458

40.3 油重法(索氏提取法)458

40.4 乙醚浸提-残余法460

第四十一章 有机酸和维生素分析&杨超光463

41.1 有机酸分析463

41.1.1 分析意义463

41.1.2 方法选择的依据463

41.1.3 总酸度的测定(中和滴定法)463

41.1.4 挥发性酸的测定(蒸馏滴定法)464

41.1.5 有效酸度(pH值的测定电位法)465

41.1.6 水果、蔬菜中有机酸组分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465

41.1.7 有机酸组分的测定(气相色谱法)467

41.2 维生素的测定468

41.2.1 分析意义468

41.2.2 方法选择的依据469

41.2.3 还原型维生素C的测定(2,6-二氯靛酚滴定法)469

41.2.4 维生素C总量的测定(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472

第八篇 土壤环境污染物质分析474

第四十二章 土壤中无机污染物质分析&陈怀满 郑春荣474

42.1 土壤中砷的分析474

42.1.1 分析意义474

42.1.2 方法选择的依据474

42.1.3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474

42.1.4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比色法475

42.2 土壤中镉的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77

42.3 土壤中铬的分析479

42.3.1 分析意义479

42.3.2 方法选择的依据480

42.3.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80

42.3.4 高锰酸钾氧化-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480

42.4 土壤中铜的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82

42.5 土壤中汞的分析(冷原子吸收法)483

42.6 土壤中镍的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86

42.7 土壤中铅的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87

42.8 土壤中锌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89

42.9 土壤中氟的分析(氟试剂比色法)490

第四十三章 土壤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分析&安琼493

43.1 样品的采集与贮存493

43.2 样品前处理494

43.3 测定方法500

43.3.1 气相色谱法500

43.3.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502

43.3.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503

43.4 检测实例504

43.4.1 土壤中三氯乙醛、酸残留量的测定(液上色谱法)504

43.4.2 土壤中酞酸酯类增塑剂的测定(气相色谱法)505

43.4.3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测定(GC—MS法)506

43.4.4 有机磷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气相色谱法)508

第九篇 主要分析仪器的应用510

第四十四章 氮磷钾连续流动分析仪器应用&吴建繁510

44.1 分析意义510

44.2 方法选择的依据510

44.3 氮连续流动分析方法511

44.4 磷连续流动分析方法513

44.5 钾连续流动分析方法514

第四十五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何云峰516

45.1 分析意义516

45.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516

45.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516

45.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519

45.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土壤农化分析中的应用523

45.6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524

第四十六章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陈超子526

46.1 概述526

46.2 ICP光源的理论基础526

46.3 ICP光源的特点529

46.4 ICP—AES法工作原理530

46.5 ICP发射光谱仪的装置530

46.6 ICP—AES法分析技术531

46.7 ICP—AES法在土壤分析中的应用533

第四十七章 离子选择电极的应用&宣家祥535

47.1 引言535

47.2 基本原理535

47.3 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和分析方法536

47.4 参比电极538

47.5 离子选择电极在土壤和植物分析中的应用539

47.5.1 氨气敏电极539

47.5.2 硝酸根电极540

47.5.3 钾离子选择电极541

47.5.4 氟离子选择电极542

47.5.5 氯离子选择电极544

47.5.6 钠离子选择电极544

47.5.7 微电极545

第四十八章 同位素质谱分析&曹亚澄547

48.1 质谱仪器547

48.2 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原理554

48.3 氮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558

48.4 碳、氧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564

第十篇 土壤多元素通用浸提法和植物肥料养分简易测定(试用)573

第四十九章 土壤多元素浸提法和分析&鲁如坤573

49.1 分析意义573

49.2 方法选择的依据573

49.3 Mehlick3通用浸提剂法(适用于中性和酸性土壤K、Ca、Mg、Na、Cu、Mn和Zn的测定,Mehlick 1984)574

49.4 AB-DTPA通用浸提剂法(适用于碱性土壤NO3-、P、K、Zn、Fe、Cu、Mn的测定Soltanpour et al 1997)576

第五十章 植物组织养分含量速测&罗质超 鲁如坤580

50.1 分析意义580

50.2 方法选择的依据580

50.3 植株采样580

50.4 模拟比色阶的制做582

50.4.1 有色溶液模拟标准色阶的制做582

50.4.2 透明胶片模拟标准色阶的制做583

50.4.3 有机玻璃模拟标准色阶的制做584

50.4.4 标准色阶配制584

50.5 氮素养分速测586

50.5.1 旱作植株硝态氮速测(硝酸试粉法)587

50.5.2 稻株氨基态氮速测(茚三酮法)588

50.5.3 稻株组织氮素状况间接测定(淀粉-碘试法589

50.6 磷素养分速测(钼蓝比色法)590

50.7 钾素养分速测(六硝基二苯胺试纸法、亚硝酸钴钠比浊法)592

第五十一章 肥料中养分的简易测定法&朱海舟595

51.1 分析意义595

51.2 方法选择的依据595

51.3 铵态氮化肥测定595

51.3.1 靛酚蓝比色法595

51.3.2 甲醛滴定法596

51.4 硝态氮化肥测定(硝酸试粉比色法)597

51.5 化肥中有效磷测定(钼蓝比色法)598

51.6 化肥中有效钾的测定(四苯硼钾比浊法)599

第十一篇 分析数据的处理601

第五十二章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刘光崧 蒋能慧601

52.1 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的意义601

52.2 有效数字和计算规则601

52.3 常用统计值的计算605

52.4 两个平均值的比较—t测验的应用607

52.5 可疑值的取舍612

52.6 回归分析在比色分析中的应用614

52.7 注释616

52.8 附表616

附录&鲁如坤6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