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谢旭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951059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23页
- 文件大小:159MB
- 文件页数:544页
- 主题词:财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中国-1978~2008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体制篇25
第一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财政“分灶吃饭”27
第一节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28
一、经济与社会背景28
二、财政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31
第二节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34
一、改革的酝酿过程34
二、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4
三、广东、福建的特殊体制37
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调整与完善39
第三节 “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改革的评价40
一、实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效果4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42
第二章 财政包干体制的不断调整和分税制试点44
第一节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44
一、经济体制改革对财政体制改革的新要求44
二、国营企业“利改税”为财政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45
三、1985年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46
第二节 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的实施49
一、财政包干体制的形式49
二、财政包干体制的简要评述50
第三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试点54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试点的主要内容54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试点的基本评价55
第三章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57
第一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和过程57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57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产生的过程60
第二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1
一、支出划分62
二、收入划分62
三、税收返还制度63
四、配套改革和其他政策措施65
五、解决原体制遗留问题67
六、过渡期转移支付67
七、经济特区与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68
第三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及重要意义70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70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71
第四章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进一步完善74
第一节 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74
一、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的背景74
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的主要内容76
三、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的成效77
第二节 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77
一、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的背景77
二、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78
三、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的成效79
第三节 证券交易印花税、金融保险营业税分享办法调整80
一、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80
二、调整金融保险营业税收入划分80
第四节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断完善80
一、一般性转移支付81
二、调整工资转移支付84
三、民族地区转移支付86
四、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87
五、“三奖一补”转移支付89
六、其他财力性转移支付90
七、专项转移支付91
第五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92
一、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国家财政实力显著增强93
二、中央调控能力增强,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93
三、加强和改善了国家宏观调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过热93
四、强化了地方财政的预算约束,增强了地方加强收支管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94
第五章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95
第一节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95
一、“划分收支、分级包干”时期的省以下财政体制96
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时期的省以下财政体制96
三、“大包干”时期的省以下财政体制97
四、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后的省以下财政体制97
第二节 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基本状况98
一、省以下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98
二、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划分99
三、省以下转移支付101
第三节 省以下财政体制创新107
一、“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创新107
二、“乡财县管”的财政体制创新109
经验与展望112
收入篇117
第六章 税收制度改革119
第一节 1978—1993年的税制改革与税收体系119
一、税制改革的背景和依据120
二、税制改革的内容121
三、税收体系128
四、税制改革的评价130
第二节 1994—2002年的税制改革与税收体系132
一、1994年税制改革的背景和依据132
二、1994年税制改革的内容133
三、新税制的调整和完善136
四、税收体系138
五、税制改革的评价139
第三节 2003年以来的税制改革和税收体系141
一、税制改革的背景和依据141
二、税制改革的内容142
三、税收体系148
四、税制改革的评价149
第七章 公共收费制度改革152
第一节 公共收费的扩张153
一、公共收费的项目和规模153
二、公共收费的管理154
三、公共收费过度扩张的危害155
第二节 公共收费的治理整顿156
一、规范公共收费管理156
二、推进相关税费改革160
第三节 公共收费全面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162
一、明确非税收入概念162
二、加强非税收入管理163
第八章 农村税费改革167
第一节 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和历程167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背景167
二、农村税费改革的历程168
第二节 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178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成效178
二、农村综合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80
三、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180
第九章 国有资产收益制度改革183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183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润留成制度183
二、“利改税”和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规范184
三、“税利分流”和国有资产收益理念185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试行国有资产收益管理186
一、试行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背景186
二、试行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政策187
第三节 近年来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187
一、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背景188
二、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政策190
第四节 行政事业单位和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改革191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192
二、资源性国有资产收益192
第十章 公共债务制度改革193
第一节 国内债务管理制度改革193
一、国内债务管理改革的历程193
二、国内债务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195
三、国内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201
第二节 政府外债管理制度改革203
一、我国举借政府外债回顾204
二、政府外债管理改革的内容205
三、政府外债管理的成效207
经验与展望209
支出篇213
第十一章 支农支出改革215
第一节 1978—1993年的支农支出改革215
一、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216
二、明确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支农重点216
三、设立多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217
四、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217
五、初步建立了对地方财政支农的激励机制218
六、采取财政贴息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农业218
第二节 1994—2002年的支农支出改革218
一、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大幅增加218
二、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219
三、完善财政支农机制和方式219
四、支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19
第三节 2003年至今的支农支出改革220
一、“三农”支出持续扩大220
二、增加转移支付,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21
三、对农业生产实行直接补贴,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21
四、实施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平衡公共服务供给222
五、调整和优化基本建设投资结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22
六、加强重大动植物病虫害和自然灾害防控223
七、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223
八、逐步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223
九、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基础建设224
十、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225
十一、完善财政为主、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225
第十二章 教科文卫支出改革226
第一节 教育支出改革226
一、建立多渠道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1978—1992年)227
二、构建相对规范的公共教育投入机制(1993年至今)228
第二节 科技支出改革232
一、实行单位预算包干管理、增加科技投入(1978—1985年)232
二、实行科技经费归口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拓展资金渠道(1986—2000年)233
三、构建公共财政的科技投入机制(2000年至今)235
第三节 文化支出改革237
一、打破传统模式,开辟多种资金渠道(1978—1993年)237
二、实行分类管理,文化发展财税政策体系初步形成(1994—1997年)238
三、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文化支出(1998年至今)239
第四节 卫生支出改革241
一、供方补助的传统体制(1978—1993年)241
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及推行阶段(1994—2002年)242
三、“非典”以后医疗卫生新体制探索(2003年至今)243
第十三章 社会保障支出改革245
第一节 1978—1993年的社会保障支出改革246
一、失业保险制度的恢复建立247
二、企业养老与医疗保障支出改革247
第二节 1993—2002年的社会保障支出改革248
一、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扩展248
二、企业养老与医疗保障支出的改革249
三、加大力度保障低收入人员基本生活250
第三节 2003年至今的社会保障支出改革252
一、支持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52
二、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58
三、支持低收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60
第十四章 经济建设支出改革265
第一节 基本建设支出改革265
一、基本建设支出改革的探索(1978—1992年)266
二、基本建设支出改革的深化(1993—2002年)268
三、基本建设支出改革的全面推进(2003年至今)271
第二节 资源环境支出改革272
一、国土资源领域的财政支出272
二、环境保护领域的财政支出274
第三节 企业发展支出改革277
一、支持国有企业改革277
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280
第四节 重要商品市场调控支出改革283
一、粮食市场调控支出283
二、棉花市场调控支出287
三、石油市场调控支出290
第十五章 行政、政法及外交援外支出改革294
第一节 行政经费支出改革294
一、以压缩、控制为主的行政经费管理(1978—1998年)294
二、以保障行政单位履行职能基本需要为主的行政经费支出改革(1999年至今)295
第二节 政法支出改革297
一、建立政法经费保障机制297
二、规范中央政法补助专款管理300
第三节 外交与援外支出改革301
一、加大投入,保障驻外使领馆外交工作302
二、切实保障,支持多边外交活动303
三、改革援外方式,加大援外支出304
经验与展望306
管理篇311
第十六章 预算编制管理改革313
第一节 部门预算改革313
一、部门预算改革的背景313
二、部门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315
三、部门预算改革取得的成效318
第二节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319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背景319
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进展情况320
三、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取得的成效322
第三节 “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323
一、“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背景324
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进展情况324
三、“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的成效327
第十七章 预算执行管理改革329
第一节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329
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330
二、财政国库管理改革的实践进程330
三、财政国库管理改革取得的成效333
第二节 政府采购制度改革334
一、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背景335
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实践进程335
三、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336
第三节 决算管理与改革339
一、决算管理与改革的背景339
二、决算管理与改革的实践进程340
三、决算管理与改革取得的成效341
第十八章 国有资产管理改革342
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342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历程343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进展及成效344
第二节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346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概述346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348
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成就349
第三节 国有金融资产管理350
一、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两个阶段350
二、国有金融资产管理改革进展351
三、大力支持国有金融机构改革353
第十九章 财务与会计改革357
第一节 企业财务管理改革357
一、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357
二、企业财务制度的改革359
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360
第二节 企业会计管理改革363
一、企业会计管理体制363
二、企业会计准则制度364
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366
四、会计人员培养与评价367
五、注册会计师管理368
六、会计信息化370
七、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370
第三节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372
一、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改革372
二、建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373
三、重要支出项目管理和改革373
四、机关后勤服务管理与改革375
第四节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375
一、统收统支阶段(1978—1979年)375
二、预算包干阶段(1980—1988年)376
三、三种预算管理形式并存阶段(1989—1996年)376
四、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阶段(1997年至今)377
第五节 政府会计改革379
一、预算会计管理改革379
二、政府会计改革准备381
第二十章 财政法制建设383
第一节 奠定基础阶段(1978—1991年)383
一、建立财政法制工作机构383
二、清理各项财政规章制度384
三、创建财政管理新制度384
四、财政行政执法监督进入角色386
第二节 取得突破阶段(1992—1997年)387
一、企业财务会计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387
二、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388
三、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渐次展开389
第三节 全面推进阶段(1998年至今)389
一、确定法治财政新目标389
二、财政法律体系初步建立390
三、财政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断健全392
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392
五、财政法制宣传扎实推进393
六、财政法制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成效393
七、地方财政法制建设有声有色393
第二十一章 财政监督394
第一节 重建与恢复阶段(1978—1993年)394
一、恢复建立专职机构395
二、组织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395
三、实行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制度396
四、制定财政监督规章制度396
第二节 稳步发展阶段(1994—1998年)396
一、进一步健全财政监督机构397
二、开展了一系列全国性的专项检查398
三、加强税收征管质量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399
四、加大专项资金检查力度399
五、做好日常性财政监督管理工作400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401
一、保障财政政策执行效果401
二、促进财政改革和管理403
三、强化财政收支监督403
四、完善财政系统内部监督制约机制404
五、深入开展会计监督和金融监管405
六、财政监督理论和制度框架初步建立406
第二十二章 财政信息化建设408
第一节 财政信息化建设的起步与发展408
一、成立信息化管理机构409
二、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409
三、财政信息化应用逐步扩大410
第二节 实施金财工程,支撑和促进财政改革与发展410
一、成立金财工程建设领导小组410
二、全面建设金财工程411
三、金财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417
第二十三章 财政干部人事管理改革419
第一节 历次机构改革演变及特点419
一、历次机构改革中内设机构的演变421
二、历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特点424
第二节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及成效425
一、财政部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425
二、财政部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426
第三节 党的建设及成效427
一、坚持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428
二、不断完善丰富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429
三、坚持用党的组织理论指导加强党的组织建设429
四、坚持加强和改进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430
第四节 加强财政惩防腐败体系改革431
一、高度重视财政惩防腐败体系建设431
二、着力构建财政惩防腐败体系的六个机制432
三、构建财政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433
第五节 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434
一、干部教育培训重方法,抓好“八大培训”434
二、干部教育培训创新路,实现“五个转变”435
三、干部教育培训求实效,做到“五个促进”436
经验与展望438
调控篇443
第二十四章 1978—1992年的财政政策探索与实践445
第一节 1978—1992年的经济总体运行状况445
一、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446
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446
三、国民经济在调整和改革中不断发展447
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448
第二节 1978—1981年的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449
一、调控背景449
二、财政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450
三、调控效果451
第三节 1982—1986年的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452
一、调控背景452
二、财政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452
三、调控效果453
第四节 1987—1992年的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454
一、调控背景454
二、财政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454
三、调控效果455
第二十五章 适度从紧财政政策(1993—1997年)457
第一节 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457
一、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肯定与明确457
二、经济全面过热458
第二节 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461
一、政策目标461
二、政策的主要内容461
三、政策特点464
第三节 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465
一、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进入适度区间466
二、投资、消费双膨胀现象逐步得到抑制467
三、经济效益逐步提高467
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经秩序明显改善467
第二十六章 积极财政政策(1998—2004年)470
第一节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背景470
一、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冲击471
二、消费需求增长趋缓471
三、投资需求增长乏力472
四、物价水平持续走低472
五、经济结构问题尤为突出472
六、货币政策连续、密集运用后政策空间明显收窄474
第二节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474
一、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475
二、调整税收政策,增强税收调控功能476
三、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477
四、完善非税收入政策,规范分配关系478
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478
第三节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成效479
一、社会需求全面回升,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479
二、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480
三、物价保持基本稳定,通货紧缩趋势得到明显遏制480
四、促进了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推进了社会事业发展481
五、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482
六、财政政策调控日益娴熟,丰富了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经验483
七、为周边国家经济金融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483
第二十七章 稳健财政政策(2005年至今)484
第一节 稳健财政政策的背景485
一、部分行业增长偏快,物价上涨加快485
二、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凸现485
三、社会发展相对滞后486
第二节 稳健财政政策的措施487
一、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控制国债资金规模487
二、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488
三、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490
第三节 稳健财政政策的成效491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491
二、物价上涨态势趋缓491
三、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493
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493
第二十八章 财政政策的国际协调495
第一节 我国财政政策参与国际协调的发展历程495
一、财政对外交流与合作探索与初创(1978一1991年)496
二、财政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稳步发展(1992—1997年)496
三、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调整转型,与有关国家和经济体的财经合作快速发展(1998—2003年)497
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2004年至今)498
第二节 与国际机构加强合作及政策对话499
一、与国际机构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499
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促进了我国的改革与发展502
第三节 与主要经济大国和经济体开展双边财经对话及政策协调506
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507
二、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507
三、中英经济财金对话508
四、中日财长对话机制508
五、中俄财长对话机制509
六、中欧财金对话509
七、中印(度)财金对话机制509
八、中巴(西)财政对话510
第四节 利用多边对话平台推动区域和国际财经合作与政策协调510
一、推动APEC财长会机制下的合作510
二、参加G7同发展中国家财长的对话511
三、参与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论坛511
四、参与亚欧财长会议(ASEM)512
五、积极推动“10+3”财金合作513
六、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深入发展513
七、促进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513
八、引导G4财经交流与合作对话进程514
经验与展望516
后记523
热门推荐
- 645698.html
- 650707.html
- 3748108.html
- 2702241.html
- 2168889.html
- 1892552.html
- 904487.html
- 2023754.html
- 1084260.html
- 37363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13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22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2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30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68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61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17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76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72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8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