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挑战沼泽 浙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挑战沼泽 浙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 卓勇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504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408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浙江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挑战沼泽 浙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制度是被生产出来的1

第一节 传统农业社会的两难困境1

1.传统农业社会的超稳态结构2

2.传统农业社会无法容纳长期繁荣3

3.传统农业社会的贫穷陷阱4

第二节 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6

1.制度是被生产出来的6

2.经济绩效决定制度竞争力7

3.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正相关9

第三节 从半自然半计划经济起步11

1.半自然经济11

2.具有小农特征的计划经济12

3.非均衡运行的经济社会体制13

第四节 开放架构下的内生制度变迁14

1.两种制度变迁路径15

2.两种制度变迁的关系16

3.内生型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16

第五节 多层次博弈模型17

1.企业家精神18

2.环境支撑19

3.民间和政府的积极互动21

4.东西方文明的紧密结合23

5.多层次激励机制23

第一章 挑战沼泽25

第一节 湿润的气候与森林、沼泽26

1.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26

2.森林和沼泽31

3.气候与积极的理性预期32

第二节 马鞍型发展曲线34

1.史前社会的灿烂文明35

2.文明的沉寂36

3.水患37

4.再一次崛起38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与习俗40

1.基于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社会习俗40

2.自然环境决定人们的勤劳行为41

3.传统农业社会的超稳态长期均衡42

专栏一 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3

第二章 人口压力46

第一节 人口爆炸46

1.人口快速增长46

2.人多地少48

3.人口密集经济学51

第二节 人口压力与制度变迁54

1.人均耕地决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54

2.人均耕地与制度变迁负相关56

3.领导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59

第三节 人均耕地差异的历史因素62

1.人均耕地差异较大62

2.战争影响63

3.番薯革命66

4.移民68

第四节 人口与土地产出的均衡关系70

1.各地人均播种面积差距较小70

2.气温、降水等进一步熨平人均播种面积差异72

3.南方成为唐以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均衡器73

第三章 中国最勤劳富裕的农民74

第一节 “不安分”的农民74

1.北方居民大批迁入74

2.移民组成的温州社会76

3.对费孝通理论的颠覆77

第二节 农业经营方式78

1.中国最高的复种指数79

2.精细农业与企业家素质80

3.商品化农业82

第三节 以自耕农为主的经营体制84

1.自耕农比重较高84

2.历史原因与永佃权86

3.行为模式差异87

第四节 丰裕浙江88

1.发达和富裕88

2.耕读文化90

3.氏族公地比重较高91

第五节 企业家精神的形成92

1.若干环境因素92

2.企业家素质93

3.企业家精神94

4.小康时期的遗产95

第四章 市场经济“地火”96

第一节 市场化进程的中断96

1.市场经济的根植性96

2.资本主义萌芽97

3.市场经济的中断98

第二节 漂浮在小农基础上的计划经济102

1.小农经济102

2.计划经济影响较弱104

3.缺乏科学精神的计划经济107

第三节 市场经济“地火”109

1.“资本主义尾巴”109

2.打压和保护110

3.他们获得的是整个世界111

第五章 后发优势113

第一节 后发优势113

1.人均GDP差距扩大114

2.经济结构和技术差距更大115

3.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之争116

第二节 知识不再稀缺118

1.文化普及率大幅提高118

2.“大跃进”的启蒙作用120

3.权力下放122

第三节 快速的技术进步123

1.工业装备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124

2.产业层次快速提升125

3.技术引进起了决定性作用130

4.技术进步贡献之谜135

第六章 上海的极化与辐射137

第一节 “异地上市”模式137

1.大量人才和资本流向上海138

2.江苏致力于发展本地制造业140

3.没有形成路径依赖142

第二节 大上海的恩惠144

1.浙江的经济和交通中心在上海144

2.血浓于水145

3.降低了交易成本146

第三节 浙沪合作新格局146

1.空间一体化147

2.投资环境均质化148

3.浙江对于浙沪合作的新需求149

4.共同营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151

专栏二 从宁波人经济到宁波经济152

第七章 民间的自然选择155

第一节 挣脱土地束缚156

1.市场经济的起源156

2.浙江制度变迁的三条主线158

3.姗姗来迟的农村改革160

第二节 不拘一格的制度模式162

1.战胜自我162

2.环境决定论164

3.多样性及其融合166

4.低层次产品和行商起家169

专栏三 浙江所有制结构变动171

第三节 信用支持173

1.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173

2.“政府推动”的困境176

3.民间信用178

4.合股办企业182

专栏四 浙江乡镇工业活力下降184

第四节 习俗支持185

1.习俗与基层政府185

2.上一级政府的困窘186

3.政府容忍个人创业者的文化因素187

4.习俗与普通民众188

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优化战略189

第一节 民间的边际革命189

1.集体无意识190

2.信息不完全192

3.拾遗补阙195

专栏五 体制外发展与增量改革197

第二节 体制兼容202

1.积极与传统体制合作202

2.产权的历史逻辑203

3.创新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206

第三节 妥协与均衡208

1.帕累托接近208

2.民间与政府的纳什均衡211

3.制度变迁的优化战略213

专栏六 王源祥其人216

第九章 低交易成本的发展路子217

第一节 以专业化空间集聚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分布217

1.专业化空间集聚218

2.历史性、全球性的产业分布规律222

3.自然和经济地理共同推动的空间集聚224

第二节 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流通体系228

1.“市场大省”228

2.个体私营经济的孵化器230

3.低成本的双层经营体制232

专栏七 义乌小商品市场考察报告234

第三节 以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247

1.从分散到集中247

2.全国领先的城市化进程251

3.泛城市化254

第十章 积极的“无为而治”257

第一节 顺势而进257

1.别无选择257

2.积极的无为而治260

3.社会公共产品供给262

4.民间与中央之间的有效缓冲264

第二节 政府变迁265

1.市场替代政府266

2.渐进的政府改革268

3.行政性分权269

第三节 建设现代政府271

1.相对规模较小271

2.有限政府276

3.公共行政278

第四节 凤凰涅槃282

1.国有企业来源282

2.自杀与谋杀285

3.火凤凰在大火中新生287

专栏八 低效率的国有企业促成农民创业活动分析290

第十一章 模式比较292

第一节 市场化途径293

1.转轨经济与非转轨经济293

2.四种典型的市场化途径296

3.市场化途径评估300

4.个体私营工业是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解释变量304

第二节 江浙粤市场化途径比较305

1.改革开放前江浙粤的若干共同特点305

2.江浙粤制度变迁的若干比较306

3.江浙粤制度变迁比较的结论309

第三节 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引擎”310

1.个体私营经济是制度变迁的主要推进因素311

2.推动全国市场化进程311

3.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312

第十二章 悬念、问题与掣肘314

第一节 悬念314

1.先发优势弱化的悬念315

2.结构变动滞后的悬念318

第二节 问题324

1.收入差距扩大324

2.资源瓶颈329

3.环境瓶颈331

4.价值冲突333

第三节 掣肘335

1.诚信滞后335

2.金融滞后336

3.国企改革滞后337

4.低估人民币汇率导致结构滞后339

第十三章 浙江模式向哪里去344

第一节 体制大厦的精装修345

1.市场经济体制大厦345

2.从古典市场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346

3.“天人合一”349

4.政府为主体的三个改革重点351

第二节 持续保持20年的快速增长357

1.低成本的要素供给357

2.“宽带化”的市场需求361

3.未来20年的乐观预测367

第三节 产业结构等的猜想368

1.产业结构的三种图景368

2.科技主线索369

3.区域制造业中心和投资中心370

4.走向“后长三角”时代372

专栏九 杭州向何处去374

参考文献379

后记3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