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本论》导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资本论>导读》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56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资本论》导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资本论》的写作与问世2
一、《资本论》写作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2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6
三、恩格斯与《资本论》10
四、《资本论》的出版与传播13
第二节《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结构15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15
二、《资本论》的方法17
三、《资本论》的结构20
第三节 学习《资本论》的意义和方法23
一、学习《资本论》的意义23
二、学习《资本论》的方法25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29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29
第一节 商品29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29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32
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35
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41
第二节 交换过程44
一、商品占有者之间的关系44
二、交换过程的矛盾及其发展45
三、交换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46
第三节 货币或商品流通48
一、价值尺度48
二、流通手段51
三、货币的其他职能54
第二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58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58
一、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和最初形式58
二、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比较59
三、资本在运动中显现出来的特征61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63
一、总公式矛盾的含义63
二、总公式矛盾的表现64
三、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67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68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68
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71
三、劳动市场上的自由平等与雇佣劳动隶属于资本74
第三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77
第一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77
一、劳动过程77
二、价值增殖过程80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83
一、劳动二重性与劳动过程结果的二重性83
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85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86
一、剩余价值率与劳动力的剥削程度86
二、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88
三、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理论89
四、剩余产品91
第四节 工作日91
一、工作日的界限91
二、对剩余劳动的贪欲93
三、在剥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国工业部门94
四、工作日和夜工95
五、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95
第五节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96
一、三个规律96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可变资本最低额99
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关系100
第四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02
第一节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02
一、工作日的两个部分102
二、劳动力价值的下降与相对剩余价值104
三、超额剩余价值105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技术进步的本质107
第二节 协作108
一、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108
二、协作劳动形式给劳动过程带来的变化110
三、协作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形成条件111
四、协作劳动与资本主义管理的二重性112
五、资本主义协作劳动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114
第三节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115
一、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115
二、局部工人及其工具117
三、工场手工业生产的特征118
四、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119
五、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122
第四节 机器和大工业125
一、机器的发展125
二、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126
三、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128
四、工厂131
五、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133
六、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134
七、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136
八、大工业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137
九、工厂立法139
十、大工业和农业142
第五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44
第一节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144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144
二、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147
三、劳动生产率、自然条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49
第二节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151
一、决定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的三个因素151
二、劳动力价格与剩余价值量的几种变化组合152
第三节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157
一、剩余价值率的公式157
二、派生的各种公式及其对剥削率的掩盖158
第六章 工资161
第一节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161
一、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出来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161
二、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163
三、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表现为工资的必然性164
第二节 工资的基本形式166
一、计时工资166
二、计件工资169
第三节 工资的国民差异171
一、比较国民工资时应该考虑的各因素171
二、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与工资的国民差异172
三、相对劳动价格174
四、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里的工资理论及“和谐”理论的批判174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176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177
一、再生产过程的若干一般原理177
二、简单再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的新特征178
第二节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80
一、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180
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见解185
三、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187
四、几种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无关但决定 资本积累量的情况191
五、所谓劳动基金195
第三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96
一、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196
二、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199
三、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201
四、对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总结207
五、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210
第四节 所谓原始积累212
一、原始积累的秘密212
二、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214
三、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和压低工资的法律214
四、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215
五、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和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215
六、工业资本家的产生215
七、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218
第五节 现代殖民理论220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227
第八章 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227
第一节 货币资本的循环227
一、第一阶段:G—W228
二、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229
三、第三阶段:W′—G′230
四、总循环233
第二节 生产资本的循环236
一、简单再生产237
二、积累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240
三、货币积累241
四、准备金241
第三节 商品资本的循环241
一、商品资本循环的总公式241
二、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242
三、商品资本循环与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形式244
第四节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245
一、产业资本的总循环是三种循环的现实的统一245
二、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246
三、价值革命对资本循环的影响248
四、资本循环和商品流通的交错249
五、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251
六、需求和供给相抵252
第五节 流通时间253
一、生产时间253
二、流通时间254
第六节 流通费用254
一、纯粹流通费用255
二、保管费用256
三、运输费用259
第九章 资本周转261
第一节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262
一、三种循环形式与资本周转262
二、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262
第二节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263
一、形式区别263
二、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充、修理和积累266
第三节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及周转周期268
一、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周转上的差别268
二、预付资本价值周转与各组成部分的现实周转相分离269
三、资本的不同部分的周转上的实际差别和表面差别269
第四节 关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理论270
一、重农学派270
二、亚当·斯密270
三、大卫·李嘉图272
第五节 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274
一、劳动期间274
二、生产时间275
三、流通时间277
第六节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277
一、周转时间的构成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277
二、周转时间的不同构成影响预付资本量的三个例子和结论278
三、价格变动的影响281
第七节 可变资本的周转281
一、年剩余价值率281
二、单个可变资本的周转283
三、从社会的角度考察的可变资本的周转283
第八节 剩余价值的流通284
一、简单再生产284
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288
第十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291
第一节 导言291
一、研究的对象291
二、货币资本的作用293
三、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批判295
第二节 简单再生产301
一、问题的提出301
二、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303
三、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304
四、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及必要生活资料和消费品305
五、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中介作用307
六、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310
七、两个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311
八、两个部类的不变资本313
九、对于亚当·斯密、施托尔希和拉姆赛的回顾314
十、资本和收入:可变资本和工资315
十一、固定资本的补偿317
十二、货币材料的再生产321
十三、德斯杜特·德·特拉西的再生产理论323
第三节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324
一、第Ⅰ部类的积累325
二、第Ⅱ部类的积累330
三、用公式说明积累331
四、补充说明341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345
第十一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345
第一节 成本价格和利润345
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345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348
第二节 利润率350
一、利润率的含义350
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350
三、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与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351
四、利润和利润率使资本关系神秘化351
第三节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353
一、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的基本关系式353
二、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各部分的变化对利润率的影响354
三、剩余价值率对利润率的影响356
四、结论358
第四节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359
一、资本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359
二、年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年利润率361
第五节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362
一、概论362
二、不变资本节约的资本主义特征365
第六节 价格变动的影响366
一、原料价格的波动及其对利润率的直接影响366
二、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367
第七节 补充说明371
第十二章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373
第一节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373
一、假设前提:各部门的剩余价值率相同373
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不同部门会有不同的利润率374
三、由于周转时间不同,不同部门也会有不同的利润率376
第二节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377
一、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形成377
二、全社会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总和与价值总额相等379
三、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380
四、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381
五、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382
第三节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385
一、商品按生产价格交换需要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385
二、部门内部的竞争与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及供求关系386
三、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390
四、恩格斯的增补:价值规律和利润率391
第十三章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394
第一节 规律本身394
一、平均利润率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下降的规律394
二、利润率下降同时利润量增长的二重规律396
三、二重规律的表现形式399
第二节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402
一、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402
二、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404
三、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404
四、相对过剩人口405
五、对外贸易405
六、股份资本的增加407
第三节 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407
一、概论407
二、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冲突411
三、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413
四、补充说明418
第十四章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423
第一节 商品经营资本423
一、商品经营资本成为独立的资本形态423
二、商人资本的作用425
第二节 商业利润427
一、商业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427
二、纯粹流通费用及其补偿429
第三节 商人资本的周转和商品价格433
一、商人资本周转的特点433
二、商人资本周转速度与商人资本量的关系434
三、商人资本的利润和周转对商品出售价格的影响435
第四节 货币经营资本437
一、货币经营资本及其业务内容437
二、货币经营业的产生及其职能438
第五节 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441
一、商人资本的历史发展441
二、商人资本的历史作用442
第十五章 生息资本446
第一节 生息资本与利息447
一、生息资本的性质及其特有的流通形式447
二、利息与利息率448
第二节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452
一、平均利润的量的分割转变为质的分割452
二、资本家的管理与“监督工资”453
三、资本拜物教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完成455
第三节 信用与虚拟资本456
一、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456
二、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与虚拟资本459
三、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460
四、恩格斯的增补:交易所463
第四节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464
一、问题的提出464
二、借贷货币在有价证券上的积累467
三、借贷资本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的关系469
第五节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473
一、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量规律473
二、银行券的流通规律475
第六节 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477
一、高利贷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477
二、现代信用制度的产生479
第十六章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483
第一节 导论483
一、研究对象483
二、进一步的说明485
三、需要避免的一些错误489
第二节 级差地租490
一、概论490
二、级差地租Ⅰ493
三、级差地租Ⅱ498
四、最坏的土地也有级差地租501
第三节 绝对地租504
一、绝对地租的概念504
二、绝对地租的产生原因、条件和来源505
三、绝对地租与农产品价格的关系507
第四节 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和土地价格509
一、建筑地段的地租509
二、矿山地租510
三、土地价格512
第五节 资本主义地租的起源514
一、劳动地租514
二、产品地租516
三、货币地租517
四、分成制和农民的小块土地所有制519
第十七章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523
第一节 三位一体的公式523
一、三位一体的公式本身及其发展523
二、对三位一体的公式的批判527
三、对“斯密教条”的批判533
第二节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534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特征534
二、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537
第三节 阶级541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541
二、收入与阶级542
结束语:《资本论》的当代价值544
一、《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544
二、《资本论》阐释的基本原理是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武器545
三、《资本论》贯穿的根本方法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547
四、《资本论》揭示的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548
阅读文献551
人名译名对照表554
后记556
热门推荐
- 2098582.html
- 377043.html
- 3021919.html
- 1104417.html
- 1967779.html
- 738724.html
- 3067046.html
- 2358083.html
- 2449192.html
- 1965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0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0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46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09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14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7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41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8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50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