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和早期评价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和早期评价技术
  • 戴春山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978750277975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26页
  • 文件大小:188MB
  • 文件页数:650页
  • 主题词:海域-含油气盆地-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和早期评价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戴春山1

1.1 海上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的任务1

1.1.1 油气资源评价的内涵和特点1

1.1.2 不同勘探阶段的油气资源评价4

1.1.3 海上盆地早期油气资源区域评价的任务6

1.2 海区油气勘探历程的回顾和早期评价区6

1.2.1 简况6

1.2.2 海区油气勘探阶段9

1.2.3 早期油气资源评价区16

1.3 海上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和问题19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19

1.3.2 研究现状分析和问题22

参考文献23

第2章 中国海域及邻区构造单元及其特征&戴春山24

2.1 中国东部大陆及邻近海域地球动力学分区特征24

2.1.1 东亚大陆区(Ⅰ)25

2.1.2 大陆边缘区(Ⅱ)27

2.1.3 菲律宾海大洋区(Ⅲ)28

2.2 中国东部大陆和海域构造单元及其特征29

2.2.1 构造单元划分及依据29

2.2.2 天山-兴安褶皱系31

2.2.3 中朝陆块32

2.2.4 秦岭-千里岩褶皱系34

2.2.5 扬子陆块和中-朝构造单元对比44

2.2.6 华南褶皱系49

2.2.7 琉球-台湾活动带54

2.2.8 印支-南海陆块61

2.2.9 藏滇-缅泰马-加里曼丹褶皱系66

参考文献67

第3章 中国东部大陆及邻近海域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戴春山70

3.1 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和基本特征70

3.1.1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70

3.1.2 构造旋回的基本特征70

3.2 大陆基底的形成阶段(800Ma~1000Ma前)72

3.2.1 基底的岩性和同位素年龄72

3.2.2 构造旋回与基岩油藏73

3.3 超级大陆和原型盆地形成阶段74

3.3.1 加里东构造旋回(800Ma~417Ma)——克拉通等原型盆地形成时期74

3.3.2 华力西-印支构造旋回(417Ma~205Ma)——克拉通、前陆盆地形成及改造时期76

3.4 挤压造山和裂陷盆地形成阶段——燕山构造旋回(205Ma~80Ma)79

3.4.1 区域背景和演化期次划分79

3.4.2 早-中侏罗世挤压—冲断和原型盆地再改造时期81

3.4.3 晚侏罗世—白垩纪构造转换与右旋拉张时期84

3.5 伸展裂陷为主的盆地形成阶段——喜马拉雅构造旋回(80Ma至今)89

3.5.1 构造事件的多发性和复杂性89

3.5.2 新生代盆地演化的共性和南、北差异性94

参考文献97

第4章 中国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群及其勘探&戴春山 杨艳秋98

4.1 原型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群98

4.1.1 原型盆地及分类98

4.1.2 盆地群划分和类型106

参考文献109

4.2 渤海湾克拉通(内)裂谷盆地109

4.2.1 勘探回顾109

4.2.2 叠合盆地演化和成藏系统112

4.2.3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及其类型125

4.2.4 大型油气田勘探实例128

4.2.5 勘探方向讨论140

参考文献141

4.3 黄海克拉通(内)裂陷盆地群142

4.3.1 勘探现状与问题142

4.3.2 黄海地球物理场和区域构造格架145

4.3.3 北黄海及邻区晚中生代盆地群157

4.3.4 南黄海克拉通盆地石油地质特征187

4.3.5 南黄海中-新生代裂陷盆地群234

参考文献256

4.4 东海弧后裂离盆地群257

4.4.1 概况257

4.4.2 东海的弧后裂离258

4.4.3 弧后裂离的地层格架268

4.4.4 三种不同类型的埋藏史和含油气系统272

参考文献290

4.5 南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291

4.5.1 南海北部陆缘裂陷盆地群292

4.5.2 南海南部裂陷盆地群304

4.5.3 南海南缘前陆-裂陷盆地群320

4.5.4 南海东北部前陆-裂陷盆地群346

4.5.5 南海西部走滑-裂陷盆地群370

4.6 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油气地质特征对比399

4.6.1 三种不同的成盆机制399

4.6.2 埋藏史对比402

4.6.3 北部陆相和南部海相环境造成油气运聚特点不同403

4.6.4 南海的中新世生物礁和油气田404

4.6.5 成藏组合和含油气系统对比405

参考文献405

第5章 油气成藏理论与早期油气资源评价系统构成&戴春山408

5.1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思维408

5.1.1 油气成藏理论408

5.1.2 专家智能与推测型思维421

5.2 海上早期油气资源评价技术423

5.2.1 概述423

5.2.2 评价技术设计的思路423

5.2.3 评价技术的系统构成424

5.2.4 评价技术的软件系统425

5.2.5 评价技术的主要功能425

5.2.6 评价技术的特点426

参考文献426

第6章 综合地球物理盆地描述技术&于常青、吴志强428

6.1 盆地构造描述技术428

6.1.1 非地震勘探技术428

6.1.2 宽频地震勘探技术428

6.1.3 x2分布深反射处理技术430

6.1.4 海底地震仪(OBS)及其勘探技术430

6.1.5 大地电磁测深技术(MT)438

6.1.6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439

6.1.7 地震相干体技术440

6.1.8 平衡剖面与古构造恢复技术441

6.2 沉积及地层描述技术445

6.2.1 地震沉积学445

6.2.2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448

6.2.3 地震相分析技术449

6.2.4 沉积环境的相干体分析技术450

6.3 模拟井与储层预测技术451

6.3.1 模拟井技术451

6.3.2 井控地震处理技术453

6.3.3 地震属性分析及反演454

参考文献468

第7章 地震层析成像为主的盆地描述技术&刘伊克、常旭471

7.1 技术简介471

7.2 地震层析成像建模技术和地质解释473

7.2.1 简述473

7.2.2 小波变换分频进行地震信号消噪处理474

7.2.3 地震波初至走时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478

7.2.4 三维地震波场理论值正演计算技术482

7.2.5 三维非均匀介质全波射线追踪技术484

7.2.6 目标函数偏移迭代建立速度模型489

7.2.7 三维地震层析成像反演算法技术491

7.2.8 重力方法中的快速数据改正技术498

7.3 综合地球物理盆地模型软件系统500

7.3.1 系统简介500

7.3.2 系统模块和功能503

7.3.3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处理成果展示504

参考文献510

第8章 层序地层学盆地描述技术&陈建文、龚建明、于常青、戴春山、徐华宁、高红芳、梁杰、符溪、白志琳512

8.1 技术简介512

8.1.1 简介512

8.1.2 国内外研究现状513

8.1.3 技术思路521

8.1.4 研究进展522

8.2 模型库523

8.2.1 概述523

8.2.2 研究思路和构成523

8.2.3 模型库实例525

8.3 构造沉降分析530

8.3.1 拉伸盆地模型532

8.3.2 前陆盆地模型535

8.3.3 回剥法求盆地的构造沉降536

8.3.4 克拉通盆地沉降简析539

8.4 沉积基准面变化分析539

8.4.1 研究目的539

8.4.2 沉积基准面变化分析540

8.5 反射地震资料的数据处理544

8.5.1 滤波545

8.5.2 比例均衡545

8.5.3 子波提取及分析547

8.5.4 混波处理547

8.5.5 反褶积547

8.5.6 频谱分析549

8.5.7 时移和相移549

8.5.8 速度分析549

8.5.9 水平叠加和偏移551

8.5.10 反演555

8.5.11 道积分555

8.5.12 差异振幅包络、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556

8.6 模拟井层位标定技术556

8.7 层序分析556

8.7.1 概念557

8.7.2 界面的识别和追踪闭合567

8.7.3 层位标定567

8.7.4 岩性反演与预测568

8.8 地震相分析568

8.8.1 几何参数569

8.8.2 物性参数571

8.9 沉积相分析及成图571

8.10 层序地层学盆地环境描述技术系统575

8.10.1 系统简介575

8.10.2 文件管理577

8.10.3 模型库577

8.10.4 层序分析578

8.10.5 地震相分析及处理579

8.10.6 沉积相分析及成图579

8.10.7 工具579

8.10.8 帮助580

参考文献580

第9章 以油气运移聚集为主的盆地模拟技术&温珍河、林峰、曾荣佳、仝志刚、胡根成、戴春山、王明君585

9.1 研究现状和问题585

9.1.1 研究现状585

9.1.2 急待解决的问题586

9.2 盆地模拟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586

9.2.1 盆地模拟的基本原理586

9.2.2 盆地模拟系统构成590

9.3 早期评价中的油气运聚概念模型和实现策略591

9.3.1 油气运移聚集的概念模型591

9.3.2 实现策略593

9.4 流体势模拟技术593

9.4.1 流体势分析593

9.4.2 流体势模拟594

9.5 在限定性运移路径理论指导下的二次运移模型596

9.5.1 封堵面的形态和优势运移通道决定了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方向596

9.5.2 伸向烃源区的水下河道或重力流水道是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路径598

9.6 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中的圈闭寻找机制602

9.6.1 技术思路602

9.6.2 圈闭寻找机制602

9.7 多层多次有限拉张热演化正演模拟603

9.7.1 研究现状603

9.7.2 多层多次热演化正演模拟604

9.8 二维盆地模拟606

9.8.1 研究现状和进展606

9.8.2 二维盆地模拟系统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607

9.8.3 算法研究和新增系统功能608

9.8.4 应用实例617

9.9 主要进展和问题619

9.9.1 主要进展619

9.9.2 存在的问题620

参考文献620

结束语&戴春山623

编后记6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