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通论 典藏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日)内藤湖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1085645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806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836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史通论 典藏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出版说明21
再版前言&夏应元22
编者前言&夏应元26
日本内藤湖南先生在中国史学上之贡献&周一良33
致中国读者&谷川道雄35
中国上古史41
绪言41
第一章 三皇五帝46
中国民族的历史觉悟和传说、记录的编纂46
传说的形成51
关于盘古的传说52
三皇五帝的传说54
三皇说55
五帝说56
第二章 尧舜63
对尧舜二典的批判63
尧舜传说的构成66
古代的地理知识69
尧舜传说中出现的人物74
洪水的传说77
第三章 夏殷时代83
夏代83
夏殷革命说87
殷代的史实89
殷代的社会状态93
殷代灭亡的原因96
殷周革命的性质,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100
第四章 西周时代103
周的祖先103
武王的事迹108
《洪范》的问世114
周公的事迹119
官职及姓氏124
关于制礼作乐之说131
成康昭穆时代137
从共王到西周末期140
第五章 春秋时代146
《春秋》之经、传的形成146
齐桓、晋文的霸业与楚的崛起150
晋楚争霸和吴国的崛起155
春秋末期的形势158
春秋时代通论160
第六章 战国时代167
关于战国时代的史料167
三晋的兴起及其影响169
游士的活跃170
四君时代,秦孝公与赵武灵王172
统一的前提174
文化中心的转移177
财富的分布179
思想统一的倾向180
平民力量的发展181
第七章 秦楚时代182
关于秦代的史料182
秦始皇其人和天下一统183
始皇的政治184
遗留后世的恶例与焚书坑儒188
秦亡之因190
布衣白身的抬头192
东西局面194
第八章 前汉时代(上)196
汉高祖时期的政治196
高祖其人200
汉初的无为政策202
贾谊的《治安策》及封建制度206
贾谊及晁错对匈奴的政策、贾谊的皇太子教育论208
景帝之政治211
第九章 前汉时代(中)213
武帝的尊崇儒术213
征服匈奴217
武帝时期的对外关系219
武帝时期的经济状况224
武帝政治对后世的影响229
第十章 前汉时代(下)235
昭宣二帝之世235
元帝、成帝的为人与外戚、宦官的跋扈242
王莽篡位245
王莽与经术247
王莽统御蛮夷的失败与蛮夷的觉悟250
前汉的风俗252
前汉的官制254
前汉的学术259
第十一章 后汉时代261
光武帝其人及其政治261
外戚、宦官的祸害264
名节与“党锢”事件266
后汉时代的对外关系269
编者附言272
中国中古的文化275
第一章 汉武帝财政政策的影响275
时代划分275
武帝的国政改革275
武帝的财政政策276
武帝殁后的紧缩政策与多余财富的产生276
奢侈现象的增加277
宣帝时期工艺的进步278
昭帝时期的奢侈现象278
宣帝时期的奢侈现象279
两汉奢侈的差异280
后汉奢侈的状况281
贫富的差距与知识阶层的烦恼282
第二章 汉武帝教育政策的影响284
武帝的教育政策284
后汉的教育制度285
学问的普及,天子和皇后的学问286
大臣的学问287
学问的后果与弊端288
学问范围的扩展,谶纬之学和方术289
佛教的传入290
学术兴盛的功罪291
帝王行为的变化292
第三章 礼制的完备与礼学的进步294
皇后出身的变化294
纳后的礼仪295
礼制的完备与实施296
杜佑关于礼制进步的见解297
礼学的进步298
第四章 学问的后果与毒害301
程、顾二人关于学问兴盛后果的议论301
尊重名节302
服侍名士的风气304
独行与逸民305
学问的两种极端后果的冲突305
学问的毒害306
对学问毒害的反动308
第五章 后汉社会的停滞310
保全功臣310
取缔外戚,家业的长久延续311
尊重氏族312
豪族的发展与奴婢的增加313
录用门阀之日趋严重314
学问的变化,校勘学的发展315
古今文之学的融合,石经的建立316
第六章 文学的变迁318
辞赋的兴盛318
模仿文学时期319
文学性实用文的创立321
文章评论时期322
曹操的文学爱好323
社会的风气与文人学者的爱好324
文学的家传324
第七章 风气的变化326
伪君子的出现326
优柔寡断人物的出现327
曹操的纠正办法328
诸葛亮的纠正办法329
意外的后果,谋略家辈出330
尚流荡之风331
清谈之风332
第八章 老庄的影响333
王弼、何晏的老庄学333
竹林七贤的行为334
后汉名节的破坏335
鲍生的无政府论337
在文学中引进老庄和佛教337
佛教的老庄化339
第九章 从尊重礼仪到尊重门阀340
普通家庭中尊重礼仪的风气340
六朝时期礼论的发展341
九品中正法的宗旨342
清议的势力344
对九品中正法的反对意见345
向举荐门阀过渡346
反对录用门阀意见的失败347
门阀的自尊心348
第十章 以贵族为中心的时期350
贵族的理想生活350
尊重氏族351
谱学的发展353
贵族政治的弊端,国家统一力量的衰弱354
寒人掌握机要的弊端355
财婚等等356
受礼仪束缚的生活357
中国文化的根本357
编者附言358
中国近世史361
第一章 近世史的意义361
贵族政治的衰落和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361
君主地位的变迁363
君主权力的确立364
人民地位的变化366
官吏录用法的变化368
朋党性质的变化369
经济上的变化370
文化性质上的变化371
第二章 贵族政治的崩溃374
温和的改革措施未能奏效374
贵族政治自行崩溃的原因375
崩溃的第一幕——庞勋之乱378
崩溃的第二幕——黄巢之乱379
平息流寇中的有功者得势与贵族政治走向末路381
第三章 五代的奇局383
群雄割据的形势383
地方割据各国的民政状况384
战乱迭起的中原地区385
后唐时代庄宗统一中国北部及其弊政386
后唐的明宗和军士拥立的作用388
武夫的跋扈和百姓的不幸389
契丹南下和再分裂的形势389
周世宗打开新局面390
读书人的灾祸和无教养者的显达392
第四章 契丹族的崛起393
契丹族崛起的历史意义393
契丹的来历394
太祖阿保机统一契丹部落395
后唐的庄宗、明宗与阿保机397
渤海的灭亡和东丹国述律皇后的势力398
制订契丹文字,四楼制399
唐晋的内讧和太宗的南犯400
周世宗的出现和契丹的衰落402
第五章 统一的趋势403
周世宗治理天下的方略403
在军队的拥立下赵匡胤成为宋太祖404
太祖经营天下的方略405
太宗即位和统一天下406
宋朝顺利实现统一天下的原因407
太祖收回权力的策略407
太祖的温和政策及其长处409
征伐契丹的失败410
杜太后在继嗣上的遗言被废弃411
第六章 北宋的承平时代413
太宗末年以后防御辽寇的对策413
澶渊之战和寇准的相业414
真宗的封禅及其影响415
宰相权力缩小,君主掌握全权418
宰相风格的变化419
刘太后垂帘听政,新士风的代表——范仲淹420
仁宗朝的财政状况421
西夏的崛起423
宋朝讨伐西夏及与其媾和424
契丹渝盟和富弼出使426
宋朝与西夏关系破裂427
新时代将帅的代表——狄青427
朋党的出现,纲纪的废弛428
英宗以旁系入嗣——濮议429
第七章 文化的变迁430
唐末文化的民众化倾向430
五代割据的形势与文化431
五代文化的焦点433
宋朝初期的文化——继承五代文化与复兴贵族文化的企图437
仁宗、英宗时代的文化——新文化的成熟期439
辽及西夏的文化441
第八章 神宗朝的政治改革443
启用王安石443
王安石的新法和反对新法的论调444
学校贡举的改革447
王安石被罢官,吕惠卿的“手实法”449
兵制的改革450
进攻西夏失败,与辽的关系451
开放西南边疆,与交阯的关系452
官制改革452
对神宗的批评453
第九章 党派之争的激化和新法的弊端454
宣仁太后临朝和司马光废除新法454
守旧派的内讧,吕大防调和新旧两派的政策455
哲宗亲政和绍述之议456
徽宗宠用蔡京及其弊政457
花石纲459
炽烈的党争461
宰相的堕落461
宦官之害462
美术、考古学的发展462
佚乐的时代463
第十章 金国的崛起与宋朝南迁465
契丹的兴衰,契丹的佛教文化465
金国的崛起466
辽金冲突468
契丹的灭亡和西辽国诞生,宋金发生摩擦469
金军南下470
宋朝南迁471
高宗初期的宋、金形势和宋朝的将帅情况472
宋金媾和473
第十一章 宋金的小康时代475
金人的汉化,女真文字475
海陵王南侵的失败477
孝宗北伐的失败和宋金继续保持和平478
光宁授受和韩侂胄的抬头479
开禧之败479
金国世宗、章宗的政治480
南宋的学派之争和朱子学482
临安的繁荣和南宋的经济483
第十二章 蒙古族的崛起和金国的灭亡485
蒙古种族的来历485
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486
成吉思汗向外国侵略488
分封诸王和忽里勒台491
金国的灭亡492
第十三章 南宋与蒙古493
南宋与蒙古的冲突,南宋的防备工作493
蒙古的政治和耶律楚材494
宪宗和忽必烈,蒙古利用中国文化496
蜀地的防御,宪宗的南征498
忽必烈即位,再次南征499
南宋的危急和贾似道的恶政500
南宋的末路,文天祥和张世杰,元军名将伯颜502
第十四章 世祖时代的蒙古内江和外征505
世祖统一中国,文天祥遇害505
世祖与阿里不哥之间的倾轧505
与海都的冲突506
伊儿汗国507
乃颜之乱507
征伐日本508
征伐安南、缅甸、爪哇508
对世祖的评论509
第十五章 大元国的制度510
大元国的官制510
种族歧视511
首都511
贵族自由处理土地和百姓,承包制下的征税法511
纸币制度513
驿站制度514
海运的发展515
运河的发达516
第十六章 蒙古人的统治和中国社会518
帝系的混乱和宰相的权力518
蛮横的喇嘛519
对属民的歧视政策520
无视科举制度,读书人阶层的诞生521
政治与民众乖离,地方官员的处世哲学523
中国历史学家对蒙古政治的偏见525
元朝的灭亡526
编者附言529
清朝史通论533
第一章 帝王及内治533
一 关于清朝史的著述534
二 历代帝王及摄政王、训政太后538
三 清朝帝王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540
四 清朝政治的特色550
五 晚清的政治554
六 附论 清代的宗室557
第二章 异族统一与外交、贸易559
一 入关以前满、蒙、汉的三族统一(附朝鲜)559
二 绥抚西藏562
三 征服准噶尔、回部566
四 满语的效果568
五 苗族、台湾、琉球及东南亚华侨572
六 外交,与俄国的关系574
七 贸易576
第三章 外国文化的输入583
一 明代天主教传教士远来中国583
二 明清之际历算家汤若望及其他传教士587
三 历算的成功者南怀仁590
四 康熙乾隆年间的地理探险及外交(使用传教士)591
五 采用西洋艺术593
第四章 经学603
宋学603
汉学606
校勘学620
金石学622
第五章 史学及文学625
史学625
文学637
第六章 艺术651
清朝的书法家651
清朝的画家661
清朝史通论纲目678
帝王及内治678
异族统一与外交、贸易681
外国文化的输入685
经学687
史学690
文学693
艺术696
附录:清朝书画谱目录706
书家706
画家710
编者附言717
清朝衰亡论721
绪言721
第一章 兵力上的变迁722
侵入中国本土之前723
努尔哈赤的兵制724
满兵与明兵的比较725
吴三桂之乱727
乾隆时代729
白莲教匪之乱730
八旗及绿营的腐败731
乡勇732
长发贼734
曾国藩的湘军734
洋式兵器与戈登将军736
袁世凯的新军737
留学生士官737
第二章 财政经济上的变迁739
明末的财政739
清朝的初期740
宫廷的节俭741
废除壮丁税742
雍正的财政策略743
耗羡归公744
捐例和盐课744
关税745
乾隆朝——清朝的全盛时期745
走向衰败的命运748
皇族的增加748
地租收入减少749
物价高涨750
银价的变化751
军费增加752
厘金税753
新旧制度的重复753
帝室的资产755
财政与国运756
第三章 (上)思想上的演变757
种族思想的勃兴757
英使马嘎尔尼758
对外战争的失败759
双重的种族观念760
尊孔思想的演变761
对老子墨子的研究763
对佛教的研究764
第三章 (下)结论768
关于调停与讲和的主张769
袁世凯769
南北分立论770
形势的不利772
中国的未来775
附录776
清国创业时期的财政(中国财政通考之片断)776
清朝兴衰之关键792
编者附言805
热门推荐
- 3588727.html
- 1596886.html
- 457669.html
- 1055522.html
- 1437260.html
- 2620734.html
- 534056.html
- 241942.html
- 1972857.html
- 7988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06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61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03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44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45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13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1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9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