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语言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韩国)李炳官,金铉哲,李圭甲等著;(中国)雷汉卿,胡翠月译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978755310267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752页
- 文件大小:211MB
- 文件页数:783页
- 主题词:汉语史-语言学史-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语言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译者前言1
序文1
第一章 绪论1
1.1汉语的特征1
1.2中国语言学的各领域2
1.2.1“小学”和语言学2
1.2.2有关中国语言学各领域简介5
1.3中国语言学史概观9
第二章 周秦11
2.1先秦哲学家的语言观11
2.1.1名和实的问题11
2.1.2墨子的语言观13
2.1.3荀子的语言观15
2.2训诂的开始17
2.2.1按字形解释的形训17
2.2.2按字音解释的声训18
2.2.3用简单的语句进行解释18
2.2.4语法的解释19
2.3秦朝的语言政策20
第三章 汉23
3.1时代背景23
3.1.1古籍的整理和训诂学的振兴23
3.1.2重视文字教育并编纂识字课本24
3.1.3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的矛盾25
3.1.4中国语言学的发端27
3.2训诂学28
3.2.1经传的注解28
3.2.2古训的集成——《尔雅》31
3.3方言学——《方言》50
3.3.1《方言》的编撰50
3.3.2《方言》的体例56
3.3.3《方言》的内容59
3.3.4《方言》的价值64
3.3.5《方言》的版本67
3.4文字学——《说文解字》69
3.4.1《说文解字》的编撰69
3.4.2《说文解字》的系统74
3.4.3《说文解字》的解说方式77
3.4.4《说文解字》的价值84
3.4.5《说文解字》的不足86
3.4.6《说文解字》的版本89
3.5语源学——《释名》93
3.5.1《释名》的编撰94
3.5.2《释名》的内容和体例97
3.5.3《释名》的解说方式98
3.5.4《释名》的解说特征101
3.5.5《释名》解说方面的问题103
3.5.6《释名》的价值104
3.5.7有关《释名》研究的著作107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109
4.1时代背景109
4.2训诂学111
4.2.1注释领域:义疏、音义的发展111
4.2.2《尔雅》领域112
4.2.3郭璞《尔雅注》和《方言注》115
4.3文字学124
4.3.1《字林》124
4.3.2《玉篇》125
4.4音韵学129
4.4.1反切的使用130
4.4.2声调的认识137
4.4.3韵书的出现139
第五章 隋唐145
5.1时代背景145
5.2训诂学146
5.2.1《五经正义》146
5.2.2《经典释文》147
5.2.3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一切经音义》150
5.2.4《匡谬正俗》153
5.2.5其他注释书154
5.3文字学155
5.3.1《干禄字书》156
5.3.2《五经文字》158
5.3.3《新加九经字样》160
5.4音韵学——《切韵》161
5.4.1作者陆法言161
5.4.2《切韵》的体例和内容163
5.4.3《切韵》的缺点169
5.4.4《切韵》的价值170
5.4.5《切韵》的版本170
第六章 宋175
6.1时代背景175
6.2训诂学177
6.2.1宋代训诂学的特征177
6.2.2朱熹的训释方法179
6.2.3有关经史子集的训释书181
6.2.4雅学领域182
6.3文字学183
6.3.1《说文解字》的继承和发展183
6.3.2字典的编纂192
6.3.3古文字学的滥觞——金石学208
6.4音韵学213
6.4.1韵书213
6.4.2等韵学233
6.4.3古音学的开端250
6.5语源学253
6.5.1右文说的发端253
6.5.2宋代的右文说254
第七章 元259
7.1时代背景259
7.2训诂学260
7.2.1经传的注释260
7.2.2虚词词典——《语助》261
7.3文字学262
7.3.1《龙龛手鉴》262
7.3.2《四声篇海》265
7.3.3《字鉴》266
7.4音韵学267
7.4.1韵书267
7.4.2等韵图——《切韵指南》277
第八章 明281
8.1时代背景281
8.2训诂学282
8.2.1注释领域282
8.2.2雅学领域283
8.3文字学286
8.3.1《字汇》286
8.3.2《正字通》288
8.4音韵学290
8.4.1韵书290
8.4.2古音学297
第九章 清301
9.1时代背景301
9.2训诂学304
9.2.1注释领域306
9.2.2雅学领域309
9.2.3训诂词典类323
9.2.4虚词词典类326
9.2.5读书劄记328
9.3文字学333
9.3.1《说文》学的兴起333
9.3.2古文字学364
9.3.3传统字典的集大成之作——《康熙字典》383
9.4音韵学391
9.4.1古音学的发达391
9.4.2韵书412
9.5方言学416
9.5.1《方言》注释书417
9.5.2方言研究421
9.5.3俗语研究424
9.6语源学431
9.6.1右文说的发展432
9.6.2语源学专书——《文始》434
9.6.3《释名》的注释439
9.7语法学——《马氏文通》442
9.7.1作者马建忠443
9.7.2《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446
9.7.3《马氏文通》的优点和不足453
9.7.4《马氏文通》的版本456
第十章 现代459
10.1时代背景459
10.1.1传统学科的继承和发展460
10.1.2新学科的诞生465
10.2训诂学467
10.2.1训诂学新方向的探索468
10.2.2现代训诂学的性质和范围472
10.2.3语义学领域475
10.2.4雅学及其他古籍领域481
10.2.5词典的编纂484
10.2.6训诂学概论及训诂学史著作489
10.3文字学494
10.3.1甲骨文研究概况494
10.3.2金文研究概况516
10.3.3《说文解字》研究概况524
10.3.4汉字改革运动529
10.3.5文字学理论研究著作534
10.4音韵学541
10.4.1高本汉的音韵学研究541
10.4.2汉字读音标记法——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553
10.4.3现代中国音韵学研究概况568
10.5方言学586
10.5.1现代中国方言学的发展历史587
10.5.2台湾、香港和其他地区的中国方言研究602
10.5.3现代中国方言学的课题604
10.6语源学605
10.6.1《释名》研究概况606
10.6.2右文说研究概况612
10.6.3同源词研究概况620
10.6.4现代中国语源学研究的课题627
10.7语法学629
10.7.1现代中国语法学的发展历史629
10.7.2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中国语法研究674
书名索引689
人名索引721
共著者简历及执笔部分744
译者后记745
热门推荐
- 1199806.html
- 3438458.html
- 2940655.html
- 385516.html
- 3620563.html
- 2816112.html
- 1867209.html
- 2057085.html
- 251836.html
- 24363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41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34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6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80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83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39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89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15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24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7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