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
  • 秦勇,高弟主编;吴财芳,易同生,洪愿进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61739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275页
  • 主题词:煤层-地下气化煤气-资源潜力-贵州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煤层气资源评价基础1

第一节 煤层气勘查开发和研究现状1

一、煤层气资源预测和评价情况1

二、煤层气地质条件研究3

三、煤层气勘查和开发试验5

四、煤矿瓦斯的抽采和利用6

第二节 煤田地质概况9

一、区域地层和含煤地层9

二、地质构造及其控煤作用14

三、岩浆活动19

四、水文地质条件20

第三节 煤炭资源及其分布21

一、煤炭资源概况22

二、煤炭资源的区域分布23

三、煤炭资源的层域分布24

四、煤炭资源的煤类分布25

第四节 评价方法和实物工作量26

一、评价的内容和目的26

二、评价的流程和技术方法27

三、评价结果的表述和提交33

四、实物工作量34

第二章 煤层及其物质组成35

第一节 上二叠统煤层厚度及其分布特点35

一、六盘水煤田煤层厚度及其分布特点35

二、织纳煤田煤层厚度及其分布特点44

第二节 煤的岩石学组成46

一、显微煤岩组分组成46

二、显微煤岩类型组成48

第三节 煤的化学组成49

一、煤中硫分含量及其分布特点49

二、煤中灰分产出特征及其分布51

三、煤的挥发分产率及其分布特点53

四、煤化作用程度53

第四节 煤的孔隙率和孔隙结构55

第三章 煤层含气性及其地质控制60

第一节 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60

一、地质类比法60

二、实测解吸数据外推法60

三、等温吸附—含气饱和度法61

四、深部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61

第二节 煤层气的化学组成及其分布62

一、煤层气化学组成的统计特征62

二、煤层气化学组成的区域分布63

三、煤层气化学组成的层位分布64

第三节 煤层含气量及其分布67

一、煤层气各组分含量的统计特征67

二、煤层甲烷含量的区域分布69

三、煤层甲烷含量的层位分布73

第四节 煤层含气性的垂向分布和风化带深度76

一、煤层气化学组成的垂向分布76

二、煤层甲烷含量的垂向分布79

三、煤层气风化带的深度83

第五节 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控制因素85

一、煤层含气量的煤质控制85

二、煤层厚度与煤层含气量的关系88

三、富气中心的沉积—水文—构造条件耦合控制90

四、富气中心的埋深—构造—水文条件耦合控制92

第四章 煤层渗透性及其地质控制96

第一节 煤层渗透性的预测方法96

一、注入压降试井法96

二、测井曲线解释法96

三、数值模拟法(应力渗透率)96

四、构造曲率法97

第二节 煤体结构和煤层裂隙的发育特征97

一、煤体结构的实际观测97

二、煤体结构的测井解释99

三、六盘水煤田煤层裂隙的发育特征100

四、织纳煤田煤层裂隙的发育特征103

第三节 煤层渗透性的地球物理测井解释105

一、煤层渗透性的测井曲线预测方法105

二、煤层测井渗透性的统计特征107

三、煤层测井渗透性的分布107

第四节 煤层气试井渗透率的发育和分布109

一、煤层气试井渗透率的统计特征110

二、煤层气试井渗透率的分布111

三、影响煤层气试井渗透率发育的地质因素112

第五章 煤层气能量系统及其地质控制118

第一节 煤层气能量系统的构成和显现118

一、煤储层的三相物质组成118

二、煤储层的弹性能120

三、煤储层压力和流体动力条件及其影响因素121

四、煤层气能量系统的评价方法122

第二节 含煤地层的地下水动力条件124

一、地下水动力场与煤储层压力的相互作用原理124

二、异常高压的煤层气显示特征125

三、基于水头高度换算的等效煤储层压力126

四、等效煤储层压力随埋深的分布131

第三节 煤层试井压力及其分布133

一、煤层试井压力的统计特征134

二、煤层试井压力的分布特征135

三、构造应力场对煤层试井压力的影响137

第四节 煤层气能量系统的地质控制因素139

一、煤层气能量系统的显现特征139

二、煤层气能量系统和成藏效应147

第六章 煤层气资源及其可采潜力150

第一节 煤层气资源量的估算参数150

一、煤层含气性参数的取值150

二、煤层气可采率参数的取值150

三、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类分级161

第二节 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估算结果164

一、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的统计特征164

二、煤层气地质资源的区域分布166

三、煤层气资源量的层域分布171

四、煤层气资源深度分布的特征175

第三节 煤层气资源的可采潜力180

一、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及其分布180

二、煤层气可采资源的基础类级183

三、煤层气井产能的数值模拟分析185

四、煤层气试验井排采结果分析192

第七章 煤储层的可改造性及其技术选择195

第一节 煤储层的可改造性及其地质控制195

一、煤储层伤害的地质影响因素195

二、煤储层增渗的可行性与地质影响因素197

三、煤储层气体可注入/置换性与地质影响因素198

四、煤层工程稳定性的地质影响因素199

第二节 煤层气地面井开采技术适应性分析201

一、地面井原位开采技术的地质约束和适应性201

二、地面井排水降压技术的地质约束和适应性203

三、地面井煤储层增渗的地质约束和技术适应性207

四、煤储层注气增产的地质约束和技术适应性215

第三节 煤层气抽采模式和优先技术218

一、应力约束型煤层气资源的卸压抽采技术219

二、应力—压力协同释放煤层气的抽采技术223

三、煤层气分类开采的模式和技术选择224

第四节 煤层气地面勘查开发试验先导区的选择和描述231

一、中岭—坪山区块的地质概况231

二、中岭—坪山区块的煤储层描述235

三、中岭—坪山区块的煤层气资源潜力240

四、中岭—坪山区块的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建议244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245

一、建立了以可采量和富集程度为基础的煤层气资源类别评价标准245

二、阐明了上二叠统煤层含气性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246

三、分析了上二叠统煤层渗透性的发育状况及其地质控制特点247

四、阐释了煤层能量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煤层气成藏效应249

五、评价了煤层气资源的数量特征及其可采潜力252

六、分析了煤储层的可改造性特征,提出了煤层气开采适用技术建议255

参考文献2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