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电影历史图志 1896-2015 上 =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LINMA 1896-2015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电影历史图志 1896-2015 上 =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LINMA 1896-2015
  • 丁亚平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978750396051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50页
  • 文件大小:229MB
  • 文件页数:571页
  • 主题词:电影史-中国-1896~2015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电影历史图志 1896-2015 上 =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LINMA 1896-201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光影渐显(1896—1931)1

第一节 “本体”之探寻11

1.从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在中国放映说起11

2.京师地区电影放映点滴16

3.中国电影拍摄的发端:《定军山》作为一个象征19

4.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21

5.特技摄影与神怪武侠片24

6.默片中对光线的艺术性运用27

7.“晾衣绳”构图美学与早期电影摄影术31

8.《可怜的闺女》中的场面调度和空间探索34

9.《少奶奶的扇子》中的“香艳镜头”36

10.黎民伟早期的纪录片实践38

11.无声电影:此处无声“胜”有声42

12.一种推测——《无名英雄》中电影语言的某种倒退45

13.艺术性与商业价值的分裂:《空谷兰》48

第二节 承载现代欲望与想象52

1.从茶肆“游戏”到高堂艺术:电影在中国的“华丽转身”52

2.香港最早的短故事片《庄子试妻》:道德讽刺剧55

3.商务印书馆的重要而有影响的影戏拍摄活动57

4.试制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58

5.外国明星:现代生活方式代言人60

6.金钱、女人、堕落或罪恶62

7.风尘女或交际花:早期电影女明星的两大身份源流64

8.由电影特刊《同居之爱》的封面说起69

9.“嗜痂之癖”:田汉和《湖边春梦》71

10.剪不去的银幕光影:1930年《电影审查法》的背后73

11.作为两股渐趋强劲的孪生力量的电影院和观众76

第三节 本土文艺的跨界融合80

1.电影说明书“变脸”的背后80

2.性别反串与二三十年代演剧界风气83

3.“粉墨登场”——电影中的化妆与表演85

4.天一公司:与市场相向而行87

5.通俗文学作家的“电影理论”89

6.从一幅漫画看“非男非女”的古装片92

7.电影学校——早期电影人才的摇篮95

8.光影,在心弦的微妙处产生共鸣97

9.从《电影月报》看北京、济南、苏州三地早期电影市场98

10.神怪武侠的路线与《火烧红莲寺》101

第四节 民族品格与意识纷呈106

1.赋予镜头语言以智能和智慧:《劳工之爱情》106

2.作为“情节影戏”的《孤儿救祖记》107

3.明星公司的另类成长与联动效应109

4.给洋片取个中国名112

5.李旦旦:戏里戏外的“花木兰”114

6.罗克:从杂志明星到“辱华罪人”119

7.《赖婚》的中国缘121

8.孙瑜和他的武侠片创作——《渔叉怪侠》和《风流剑客》124

9.《神州男儿之意气》:一部“被合作”的电影127

10.《透明的上海》与早期中国电影的“欧化”130

11.“一片公司”的是非功过133

12.联华公司的共同叙事136

13.有声电影在中国的兴起138

第二章 怒放与共生(1932—1937)143

第一节 民族志与民间性154

1.战火中的电影人开动手中的摄影机154

2.夏衍等左翼电影人员的信念和体验156

3.艳情片的鼻祖——但杜宇159

4.持摄影机的人161

5.被关注的儿童观众164

6.默片配音:让“伟大的哑巴”说中文167

7.沦落舞池的精灵:从明星到舞女171

8.旧世俗神话中的现代性趋向——电影《啼笑因缘》173

9.苏联电影《生路》公映178

第二节 空间的拓展181

1.郑正秋的情节剧《姊妹花》“为弱者鸣不平”181

2.《渔光曲》风行大街小巷183

3.电通公司的电影及其现实意义185

4.民国报纸的电影副刊186

5.《电声》创刊189

6.影迷鲁迅191

7.影评不是请客吃饭194

8.凤鹤之战197

9.中国电影代表团访苏200

10.被改编的《春蚕》:文学与电影跨界融合的新形态204

第三节 力量的博弈210

1.寻找一种属于电影的艺术语言210

2.打破故事片的陈规与框子212

3.“天一”去香港213

4.卜万苍:赢得观众、失去“国家”216

5.电影《天伦》的“中国之歌”220

6.《都市风光》和袁牧之对电影语言的探索221

7.早期电影的生态环境断想223

8.上海电影院的生存之道226

9.艺华公司的转型229

10.郑正秋的勇气和担当232

第四节 主体与选择235

1.如何站在弱者和社会底层一边235

2.阮玲玉的怅惘236

3.作别阮玲玉238

4.重估30年代两种电影观念——以陈立夫与王尘无的文章为例240

5.瞿秋白的电影路线242

6.张善琨的经营策略244

7.“联华”三大导演与电影的多元性世界247

8.以“软”击“硬”的另类式美学交锋——刘呐鸥与他的《永远的微笑》250

9.“国防电影”《狼山喋血记》与一个全民族的命题254

10.费穆给当时的蓝苹一个交代256

11.黎莉莉的表演探索与银幕塑形258

12.培育意义的生命:《十字街头》与《马路天使》259

第三章 裂变与重构(1937—1949)263

第一节 裂变中的时代感274

1.战争与电影:苦痛相随274

2.“孤岛”电影及其历史叙述275

3.川喜多长政与沦陷区电影278

4.“满映”的“演员养成所”281

5.费穆:“民族”及文化主体的确认284

6.国联大戏院开张286

7.激励民气的古装历史电影《木兰从军》289

8.为影坛注入新的活力的《孔夫子》290

9.从《皆大欢喜》看沦陷区电影的一种叙事策略292

10.《铁扇公主》:孤岛时期娱乐意识与爱国主题的联姻294

11.大后方电影的创作自觉299

12.延安电影发轫301

第二节 二元辩证:政治学/美学304

1.朱石麟、桑弧的独特意义304

2.《家》、《春》、《秋》:成功的嵌入306

3.邀来南国“女皇帝”308

4.神怪片的地下生活310

5.李香兰:独特的乱世佳人313

6.《春江遗恨》:电影殖民316

7.“华影”与沦陷时期电影的选择318

8.电影人的身份指认问题320

9.“南下”影人对战后香港电影的影响及改写323

10.夏衍回忆中的“潜伏”岁月325

11.颜鹤鸣:早期中国电影技术“达人”328

12.《圣城记》与电影工作者的任务332

第三节 银幕内外335

1.未完成的影片《锦绣江山》335

2.“左右”之间话费穆336

3.《不了情》:女性的天空339

4.《假凤虚凰》:从生活中挖掘喜剧效果340

5.吸引观众注视目光的电影广告342

6.作为文献标本的电影特刊344

7.当年影迷也疯狂347

8.吴印咸的摄影课350

9.女明星的大腿354

10.《王先生》:一本漫画闯天涯356

第四节 重构与想象360

1.战后商业电影发展脉络360

2.认可与想象:战后昆仑影业公司创作中反城市化倾向的延续和突破363

3.文华公司:精神的共享与绵长的期待367

4.转型后的史东山370

5.明星的脸偷偷在改变374

6.汤晓丹《天堂春梦》中的人文叙事378

7.国产片的出路与惶惑379

8.借重与合谋:“开麦拉是一支笔”381

9.精神的线路与呈显新视觉段落的疆界382

10.《小城之春》及人文电影的现代性385

11.在忍辱的夹缝中:《万家灯火》387

12.现实与心灵的悖反:《希望在人间》389

第四章 国家面影(1949—1966)391

第一节 新政治话语405

1.《白毛女》:活力充盈的新电影话语405

2.两种电影的结构性裂隙407

3.电影中的“婚姻法”409

4.电影人的裂解与改造411

5.1951年前反特影片的“纪实性”走向414

6.历史真实与“侠”的精神——50年代中后期的反特电影417

7.政治、乡情与人情——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定位421

8.讽刺喜剧仅活“一岁”426

9.边缘角色的革命志——以《女篮五号》和《舞台姐妹》为例431

10.台湾歌仔戏与早期歌仔戏电影434

第二节 多重表述的互相渗透438

1.《武训传》批判及其影响438

2.雾海一般隐约微茫440

3.国家体制与《南征北战》的拍摄442

4.农村放映网的“井喷”式发展443

5.“又红又专”的农村放映员与文化启蒙448

6.农村电影中的“城乡二元化”454

7.农村题材电影中“复员军人”的形象塑造458

8.娱乐元素、经典情节及英雄形象——“十七年”革命战争题材电影的一种读解方式462

9.战争电影的民间叙事结构465

10.“十七年”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及其演变469

第三节 形式的求索474

1.在特定政经环境下重构一个“想象的中国”474

2.会说话的“小道具”475

3.电影的问题与文化症候477

4.一个相当典型的案例480

5.从书刊装帧到电影美术师:池宁的艺术行走482

6.寻绎电影大跃进486

7.《老兵新传》:难忘的邂逅489

8.“程式化”的幻化无穷——戏曲表演对电影表演的滋养490

9.动画电影美术设计“民族化”的偏颇494

10.宣传画风格的手绘电影海报499

11.歌舞乡愁,故国旧梦——邵氏黄梅调电影的探微503

12.香港戏曲电影中的女性意识506

13.60年代香港银幕上的硬派武功510

第四节 内外流动514

1.22大电影明星与银幕上的斑斓记忆相交融514

2.主调明朗的《英雄儿女》516

3.电影文化的碰撞——中国电影的国际交流活动517

4.“十七年”中日电影对话的复杂态势523

5.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527

6.《大众电影》——大众的电影杂志531

7.“十七年”间中国电影期刊的苏化倾向533

8.长影厂的“软性电影”传统536

9.60年代的台湾电影与李行539

10.李翰祥和《西施》544

11.胡金铨和白景瑞5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