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血站技术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血站技术手册
  • 许建荣,李聚林,江朝富主编;王传喜等副主编;江朝富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1196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92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514页
  • 主题词:输血站-技术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血站技术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献血者招募技术1

第一节 献血者1

一、献血者定义1

二、献血者的分类2

第二节 无偿献血者招募的原则3

一、自愿原则3

二、无偿原则3

三、安全原则4

第三节 无偿献血者招募的步骤4

一、献血者识别5

二、献血宣传与教育6

三、献血者动员10

四、献血者招募10

五、献血者筛选11

六、献血者关爱12

七、献血者保留15

第四节 无偿献血者招募的方法18

一、招募方法的分类18

二、招募方法的应用19

三、招募效果的评估22

第五节 无偿献血招募者23

一、招募者的选拔与配置23

二、招募者的培训25

三、招募者的活动29

四、招募者的评价34

第六节 献血志愿者团队建设36

一、志愿服务的相关概念36

二、献血志愿者的招募37

三、献血志愿者的培训38

四、献血志愿者的组织管理39

五、献血志愿者的激励41

第二章 献血者健康检查44

第一节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44

一、《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概述44

二、永久不宜献血的条件45

三、延期献血46

第二节 献血者健康检查方法47

一、献血前的核查与知情同意47

二、健康征询及自我排查49

三、献血前一般检查52

四、献血前血液检测53

第三节 献血者健康检查注意事项55

一、献血前须知55

二、健康检查的服务56

三、健康检查环境的要求59

四、健康检查结论的应用60

第三章 血液采集63

第一节 血液采集的基本要求63

一、对献血场所的要求63

二、对采血工作人员及献血者的要求66

三、采血器材的检查和安放66

第二节 全血采集67

一、献血者核对与评估67

二、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及消毒67

三、采血步骤68

四、血袋及血液标本标识69

五、献血后护理和健康指导69

六、留取血液检测标本70

七、献血结束后的工作71

第三节 成分血采集71

一、成分血采集的准备和基本程序71

二、红细胞采集(机采年轻红细胞)73

三、白细胞(粒细胞)采集74

四、血小板采集76

五、血浆采集80

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81

第四节 献血不良反应82

一、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82

二、献血不良反应的分类83

三、献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处理83

四、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89

五、常备急救药品与器材89

第四章 血液成分制备91

第一节 血液成分制备概述91

一、血液成分制备原理91

二、血液成分制备方法91

三、血液成分制备的种类92

四、血液成分制备的基本要求92

五、大容量冷冻离心机的使用93

第二节 红细胞的制备94

一、悬浮红细胞制备94

二、浓缩红细胞制备97

三、去白细胞红细胞制备97

四、洗涤红细胞制备97

五、年轻红细胞制备(手工制备方法)98

六、冰冻红细胞制备及解冻98

第三节 血小板的制备101

一、浓缩血小板制备101

二、去白细胞血小板制备103

三、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103

四、洗涤血小板制备104

五、辐照血小板制备104

六、冰冻血小板的制备104

第四节 血浆及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105

一、新鲜冰冻血浆制备105

二、冰冻血浆制备106

三、特殊血浆制备106

四、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106

第五节 去白细胞血液制备108

一、去白细胞全血制备108

二、去白细胞红细胞制备109

三、去白细胞血小板制备110

第六节 辐照血液成分制备110

一、血液成分辐照的原理110

二、血液的辐照品种及辐照的操作步骤111

三、血液辐照的质量控制112

四、血液辐照的安全防护112

第五章 血液及其成分的病毒灭活114

第一节 血细胞制品的病毒灭活114

一、红细胞的病毒灭活114

二、血小板的病毒灭活115

第二节 血浆的病毒灭活116

一、亚甲蓝/光化学法116

二、有机溶剂/清洁剂法117

三、S-59光化学处理法118

四、核黄素(维生素B2)光化学技术118

第三节 全血及其成分的病毒去除119

一、纳米膜过滤119

二、去除白细胞120

第四节 病毒灭活与去除的方法选择120

一、病毒灭活/去除方法选择依据120

二、理想的病毒灭活方法特点121

三、方法的选择121

第五节 病毒灭活效力的评估121

一、病毒灭活方法的评估122

二、病毒灭活效果的评估122

三、临床应用的评估124

第六章 血浆蛋白制品的制备128

第一节 血浆中的蛋白质128

一、血浆蛋白的种类128

二、血浆中主要蛋白质的性质128

三、血浆蛋白含量129

四、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129

五、血浆蛋白的合成129

第二节 血浆蛋白制备技术130

一、沉淀制备与分离技术130

二、层析分离技术132

三、其他相关技术134

四、主要血浆蛋白制备方法135

第七章 血液及其成分的保存、发放和运输139

第一节 全血的保存139

一、血液保存液139

二、全血在4℃条件下保存方法139

三、全血在4℃保存中的主要生理生化变化140

四、全血的有效保存期141

第二节 红细胞的保存141

一、红细胞的液态保存141

二、红细胞的冷冻保存142

第三节 白细胞的保存143

一、白细胞在4℃条件下的保存143

二、白细胞的冷冻保存143

三、体外存活的白细胞质量检测143

第四节 血小板的保存144

一、血小板的常温保存144

二、血小板的冷冻保存144

第五节 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保存145

一、血浆的保存145

二、冷沉淀凝血因子的保存146

第六节 造血干细胞的保存146

一、造血干细胞冷冻保护剂146

二、造血干细胞保存方法146

第七节 血液入库与血液发放148

一、血液入库148

二、血液外观检查149

三、血液的储存、隔离与放行150

四、库存血液的检查与监控152

五、血液的发放152

六、血液的报废153

第八节 血液及其成分的运输154

一、运载工具154

二、血液冷链系统155

三、血液运输的时间、温度和方式156

四、血液运输过程的监控156

五、血液运输注意事项157

第八章 输血相关疾病的检查159

第一节 输血相关疾病检查项目159

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159

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159

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60

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160

五、梅毒螺旋体160

第二节 艾滋病病原体的检测161

一、HIV的基因组与结构蛋白161

二、HIV感染后的血清学变化161

三、HIV抗体的检测程序162

四、检测结果的判定和处理164

五、HIV抗体的检测技术164

六、HI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171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病原体的检测172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172

二、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175

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177

第四节 梅毒螺旋体的检测178

一、梅毒的自然病程及免疫179

二、梅毒血清学试验179

第五节 其他输血相关疾病的检测182

一、疟原虫感染182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感染182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183

四、弓形体虫感染185

五、锥虫感染186

六、细小病毒B19186

七、克雅病病原体187

第六节 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188

一、室内质控188

二、室间质评189

三、质控图绘制190

第九章 红细胞血型及检测193

第一节 红细胞血型检测193

一、ABO血型检测193

二、Rh血型检测201

三、其他红细胞血型检测203

四、红细胞血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205

第二节 红细胞抗体检测和鉴定210

一、血型单特异性抗体鉴定211

二、血型抗体效价测定212

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213

四、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214

第三节 交叉配血试验215

一、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试验215

二、聚凝胺介质交叉配血试验216

三、微柱凝胶介质交叉配血试验217

四、抗人球蛋白介质交叉配血试验218

五、疑难交叉配血试验219

第四节 血型不相合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免疫学检测220

一、HDN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220

二、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检测试验221

三、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检测试验224

第五节 溶血性输血反应免疫学检测225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初步实验室检查225

二、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系统血型血清学检查226

三、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其他实验室检查227

第六节 电子交叉配血技术228

一、电子交叉配血的优点228

二、电子交叉配血的条件229

三、电子交叉配血的前景229

第十章 白细胞血型及检测231

第一节 白细胞血型免疫学检测231

一、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提取活性淋巴细胞231

二、免疫磁珠分离提取T淋巴细胞232

三、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232

第二节 白细胞抗体检测与配型233

一、HLA抗体特异性鉴定试验233

二、HLA-CDC交叉配型试验237

第三节 白细胞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237

一、DNA提取试验238

二、自动DNA提取试验238

三、HLA-PCR核酸试验239

四、PCR-SSP试验240

五、HLA-PCR-SSO试验242

六、HLA-PCR-SBT试验245

七、凝胶成像系统LABWORKS4操作247

第十一章 血小板血型及检测249

第一节 血小板抗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249

一、HPA-PCR-SSP试验249

二、HPA-PCR-SSO试验250

三、HPA-PCR-SBT试验252

第二节 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255

一、血小板自身抗体(AUTO-ANTIBODY)检测255

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LUS)检测257

三、血小板抗体免疫荧光检测(PIFT)试验258

四、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固定检测(MAIPA)试验259

五、血小板交叉配型(HLA-CDC)试验261

六、血小板交叉配型(MACE)试验261

七、血小板交叉配型——固相凝集试验263

第三节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免疫学检查264

一、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原因264

二、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检查策略265

第十二章 全血及血液成分输注267

第一节 全血输注267

一、全血的优点和缺点267

二、全血的适应证267

三、全血的相对禁忌证268

四、全血输注的剂量和方法268

五、疗效判断269

六、全血输注的注意事项269

第二节 红细胞输注269

一、各种红细胞的优点和缺点269

二、红细胞输注的适应证270

三、输注剂量和方法272

四、疗效判断272

五、红细胞输注注意事项272

第三节 粒细胞输注273

一、粒细胞的优缺点273

二、粒细胞输注的适应证和相对禁忌证273

三、剂量和方法274

四、疗效判断274

五、注意事项274

第四节 血小板输注275

一、血小板输注的适应证275

二、相对禁忌证276

三、血小板输注的剂量和方法276

四、特殊血小板的应用277

五、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判断277

六、血小板输注无效278

第五节 血浆输注279

一、血浆输注的适应证279

二、血浆输注的相对禁忌证280

三、血浆输注的剂量和方法280

四、血浆输注的注意事项281

第六节 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281

一、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的适应证281

二、输注剂量和方法282

三、疗效评价282

四、注意事项282

第七节 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283

一、ABO血型非同型血液输注283

二、Rh血型非同型血液输注283

三、非同型血液输注的注意事项284

第八节 血浆蛋白制品及血浆代用品的应用284

一、人血白蛋白285

二、免疫球蛋白286

三、凝血因子Ⅷ浓缩剂288

四、纤维蛋白原浓缩剂288

五、凝血酶原复合物289

六、纤维蛋白胶289

七、抗凝血酶Ⅲ289

八、蛋白C浓缩剂290

九、其他血浆蛋白制品291

十、血浆代用品的临床应用291

第十三章 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294

第一节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294

一、原因294

二、发病机制295

三、症状与体征295

四、诊断295

五、鉴别诊断296

六、治疗297

七、预防298

第二节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298

一、原因298

二、症状和体征299

三、诊断299

四、治疗299

五、预防299

第三节 过敏反应300

一、原因300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301

三、治疗301

四、预防301

第四节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302

一、原因与发病机制302

二、临床表现302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303

四、治疗303

五、预防303

第五节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04

一、原因与发病机制304

二、临床表现304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305

四、治疗306

五、预防306

第六节 其他输血不良反应306

一、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306

二、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308

三、循环超负荷309

四、输血后紫癜309

五、含铁血黄素沉着症311

六、肺微血管栓塞312

七、空气栓塞313

第七节 输血传播疾病314

一、艾滋病314

二、输血后肝炎315

三、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316

四、梅毒316

五、疟疾317

六、弓形虫病319

七、经输血传播的其他疾病和感染319

第十四章 自体输血322

第一节 储存式自体输血322

一、储存式自体输血的优缺点322

二、适应证322

三、禁忌证323

四、病例选择条件323

五、方法323

六、储存326

七、取血与回输326

八、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327

第二节 稀释式自体输血328

一、优点和缺点328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328

三、病例选择标准329

四、血液稀释方法329

五、注意事项331

六、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331

第三节 回收式自体输血332

一、回收式自体输血的优缺点332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332

三、自体血液回收方法334

四、不良反应及并发症335

五、注意事项336

第四节 自体血液成分输血337

一、自体血小板输血337

二、自体血小板胶338

三、自体纤维蛋白胶339

第十五章 血站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342

第一节 质量体系的建立342

一、质量体系策划342

二、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344

三、质量体系的实施348

第二节 质量体系的监控349

一、质量体系审核的基本技能349

二、质量体系内部审核354

三、管理评审359

第三节 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361

一、质量改进的基本理念361

二、顾客满意信息的收集362

三、纠正和预防措施367

第十六章 血液质量控制技术370

第一节 消毒隔离质量控制370

一、基本概念370

二、环境质量控制371

三、皮肤消毒质量控制374

四、器具消毒质量控制375

第二节 采供血设备质量控制技术377

一、血液采集相关设备质量控制377

二、血液成分制备相关设备的质量控制378

三、血液检验相关设备的质量控制379

四、储存及运输设备的质量控制379

第三节 采供血物料的质量控制技术383

一、血液采集相关物料的质量控制383

二、血液成分制备相关物料的质量控制384

三、血液检验相关物料的质量控制385

四、其他物料的质量控制386

第四节 全血和成分血的质量控制技术388

一、全血及成分血质量控制概述388

二、全血及成分血质量控制391

三、全血及成分血质量检测常用方法401

第十七章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采供血407

第一节 采供血应急预案407

一、应急预案制定的意义407

二、应急预案的要求和内容407

三、应急预案的制定(举例)408

四、应急突发事件(跨区域)血液保障联动方案411

第二节 采供血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与评价414

一、应急预案的全员培训414

二、应急预案的演练414

三、应急预案的评价415

第三节 应急采血和供血416

一、应急采供血的条件416

二、应急采供血的操作416

三、献血者动员过多或血液采集过多的问题及对策417

第十八章 医院输血科操作技术419

第一节 输血科血液的申请、保存与发放419

一、输血科血液的申请419

二、输血科血液的保存421

三、输血科血液的发放421

第二节 血型鉴定422

一、红细胞ABO血型鉴定422

二、RhD血型鉴定424

第三节 抗体筛查425

一、实验原理425

二、试剂和器材425

三、方法与步骤(盐水介质法)425

第四节 交叉配血426

一、盐水介质法426

二、酶技术配血法427

三、抗球蛋白配血法427

四、凝聚胺试验428

五、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429

第五节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实验室检查429

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实验室检查429

二、怀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检查430

三、输血反应试验检查结果判断430

四、输血不良反应检查的注意事项431

第十九章 输血治疗操作技术432

第一节 细胞去除治疗术432

一、治疗性白细胞去除术432

二、治疗性红细胞去除术433

三、治疗性血小板去除术434

第二节 血浆置换术434

一、血浆置换术原理434

二、血浆置换术方法435

三、血浆置换术的适应证435

四、不良反应及处理437

第三节 细胞治疗方法438

一、干细胞移植438

二、肿瘤免疫治疗440

第二十章 血站统计443

第一节 基本概念443

一、抽样、样本和样本含量443

二、统计量443

三、正态分布443

第二节 常用统计学方法444

一、X2检验444

二、u检验和t检验449

三、方差分析455

四、可信区间估计461

第三节 血站业务工作统计463

一、无偿献血工作统计463

二、业务和科研工作统计464

三、成本效益统计466

四、统计注意事项466

附录468

附录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468

附录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473

附录3常用输血相关检测正常参考值484

附录4缩略语英中文对照表4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