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壮医针灸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壮医针灸学
  • 黄瑾明,宋宁,黄凯,苏曲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3732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壮族-民族医学-针灸疗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壮医针灸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2

第一章 壮医针灸学的定义与内容2

一、壮医针灸学的定义2

二、壮医针灸学的内容2

第二章 壮医针灸的源流与展望4

第一节 壮医针刺的起源与发展4

第二节 壮医灸法的起源与发展8

第三节 壮医针灸的前景与展望9

第三章 壮医针灸的现代研究13

第一节 现代医学基础理论视角中的壮医针灸学13

一、壮医针灸学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概述13

二、壮医针灸作用机理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依据15

三、壮医脐环穴在现代人体形态学和机能学上的若干理论问题15

第二节 壮医针灸现代研究进展21

一、临床研究21

二、实验研究23

第四章 壮医针灸学的理论基础25

第一节 阴阳理论25

一、阴阳的概念25

二、阴阳理论的内容25

三、阴阳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26

第二节 三气同步理论27

一、三气和三气同步的概念27

二、三气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28

三、三气同步理论的内容29

四、三气同步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33

第三节 道路理论34

一、道路的概念与内涵35

二、道路理论的内容37

三、道路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39

第四节 毒虚致病理论42

一、毒因论42

二、虚因论44

三、毒虚相因而为病44

四、毒虚致病理论的形成背景45

五、毒虚致病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46

第五节 气血均衡理论47

一、壮医气血的概念、内涵及其关系47

二、气血均衡理论的内容49

三、气血均衡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49

第五章 壮医针灸的作用原理54

第一节 壮医针刺机理54

第二节 壮医药线点灸机理54

一、温热作用55

二、药物作用55

三、穴位刺激55

第三节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机理55

第六章 壮医针灸的功用与特点57

第一节 壮医针灸的预防保健作用57

第二节 壮医针灸的治疗作用57

一、止痒57

二、消肿58

三、止痛58

四、除晕58

五、祛瘀58

六、退热59

七、发汗59

八、调气59

九、开胃59

十、止泻60

十一、止血60

十二、安神60

十三、保健61

第三节 壮医针灸的特点61

一、主张道路传导61

二、简、便、廉、验、捷61

三、独崇“三剑客”62

四、善用特定穴位62

五、喜针灸脐环穴调气62

六、强调无痛针灸63

七、适应证广63

八、无毒副作用63

九、无环境污染63

十、能互相渗透63

十一、易于学习推广64

第七章 壮医针灸的适应证与禁忌证65

第一节 壮医针灸的适应证65

第二节 壮医针灸的禁忌证65

一、壮医针刺术禁忌证66

二、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禁忌证66

三、壮医药线点灸禁忌证66

第八章 壮医针灸材料68

第一节 壮医针灸材料构造68

一、壮医针刺器具构造68

二、壮医药线点灸器具构造69

第二节 壮医针灸材料规格70

一、壮医针刺器具规格70

二、壮医药线器具规格70

第九章 壮医针灸的操作方法72

第一节 壮医针刺的操作方法72

一、材料准备72

二、术前准备72

三、操作手法73

第二节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操作方法75

一、材料准备75

二、术前准备75

三、操作手法76

第三节 壮医药线点灸的操作方法78

一、材料准备78

二、术前准备79

三、操作手法79

第十章 壮医针灸的原则82

第一节 针灸并用原则82

一、针灸并用82

二、先针后灸82

三、先灸后针82

第二节 补泻原则82

一、近补远泻法82

二、补健侧泻患侧法83

三、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法83

四、只补不泻法83

第三节 取穴原则83

一、黄氏倡导的取穴原则83

二、循道路取穴原则84

三、近部取穴原则84

四、远部取穴原则84

第四节 配穴原则84

一、三道两路配穴原则85

二、远端近端配穴原则85

三、健侧患侧配穴原则85

第五节 疗程原则85

一、三治原则85

二、急短慢长原则86

三、间断治疗原则86

四、加长治疗原则86

第十一章 壮医针灸的注意事项87

第一节 壮医针刺的注意事项87

第二节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注意事项87

一、注意针罐器具的选择87

二、注意操作手法87

三、注意术后护理88

第三节 壮医药线点灸的注意事项88

一、术前注意88

二、术中注意88

三、术后注意89

第四节 晕针晕血的预防和急救89

一、晕针晕血的预防89

二、晕针晕血的急救89

中篇 常用腧穴92

第十二章 壮医针灸腧穴概述92

第一节 腧穴的作用92

一、近治作用92

二、远治作用92

三、特殊作用92

第二节 常用腧穴93

一、壮医特定穴93

二、阿是穴93

三、十四经穴93

四、奇穴93

第三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94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94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94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95

四、简便定位法96

五、患部形状定位法96

六、以痛为穴或以肿为穴定位法96

七、抓长子定位法96

第十三章 壮医针灸腧穴三部特定穴位与配穴97

第一节 壮医针灸三部特定穴位97

一、天部特定穴位(头面部)100

二、项背腰脊部特定穴位102

三、颈胸腹部特定穴位105

四、上肢部特定穴位109

五、下肢部特定穴位113

六、其他特定穴位115

第二节 壮医针灸三部配穴118

一、天部穴位(头颈部)121

二、脊部130

三、颈胸腹部131

四、上肢部132

五、下肢部137

下篇 各论148

第十四章 内科疾病148

第一节 发洒(感冒)148

第二节 胴尹(胃痛)150

第三节 恻呃(呃逆)153

第四节 咳嗽157

第五节 渥细(泄泻)159

第六节 嘿咔(便秘)161

第七节 嫩卟叻(失眠)164

第八节 兰奔(眩晕)170

第九节 甭裆呷(中风后遗症)172

第十节 巧尹(头痛)174

第十一节 核尹(腰痛)178

第十二节 哪呷(面瘫)181

第十三节 发羊癫(痫病)186

第十四节 烟瘾(戒烟综合征)188

第十五节 酒瘾(酒精依赖症)193

第十六节 幽吔(尿失禁)196

第十七节 风湿病(痹病)199

第十五章 外科疾病207

第一节 扭像(扭挫伤)207

第二节 培仲黑(痔疮)210

第三节 旁巴尹(肩凝症)211

第四节 活邀尹(颈椎病)214

第五节 核嘎尹(坐骨神经痛)216

第六节 泌尿系统结石218

第十六章 妇科疾病222

第一节 约京乱(月经不调)222

第二节 京伊(痛经)224

第三节 停京(闭经)228

第四节 乒淋嘞(崩漏)231

第五节 乒白带(带下病)235

第六节 产呱胴尹(产后腹痛)237

第七节 产后嘻馁(产后少乳)238

第八节 不很裆(不孕症)241

第九节 乓竞断(更年期综合征)248

第十节 立嘻独(乳腺小叶增生)251

第十一节 乳腺纤维瘤253

第十二节 银嘻尹(急性乳腺炎)254

第十三节 歇唅(阴痒)256

第十四节 耷寸(子宫脱垂)258

第十五节 培嘻(癥瘕)260

第十六节 胎儿停育263

第十七节 习惯性流产265

第十七章 儿科疾病267

第一节 勒爷发那(小儿发热)267

第二节 乒卟哏(小儿厌食症)268

第三节 勒爷喔细(小儿泄泻)271

第四节 勒爷濑幽(小儿遗尿)273

第十八章 男科疾病278

第一节 委哟(阳痿)278

第二节 精子馁(精子缺乏症)281

第三节 不育症282

第十九章 皮肤科疾病285

第一节 能风(皮肤瘙痒症)285

第二节 能嫩能唅(湿疹)289

第三节 荨麻疹293

第四节 足癣297

第五节 培额(带状疱疹)298

第六节 叻仇(痤疮)306

第七节 来累(雀斑)310

第八节 巧殷(斑秃)312

第二十章 五官科疾病315

第一节 乒嗒红(红眼病)315

第二节 飞蚊症(云雾移睛)317

第三节 惹脓(脓耳)318

第四节 惹啊茸(耳鸣)、惹努(耳聋)320

第五节 囊涩哈催(过敏性鼻炎)324

第六节 口腔溃疡327

附录一 穴位拼音索引330

附录二 穴位笔画索引334

主要参考文献338

后记3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