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程
  • 陈良宽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9207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2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1

1.1 数字信息化革命与计算机网络1

1.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演变2

1.3 常用定义及术语4

1.3.1 基带和宽带4

1.3.2 同步和异步传输4

1.3.3 带宽和线速度4

1.3.5 多路复用(Hultiplexing)5

1.3.4 定时服务(Isochronous Service)5

1.4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6

1.4.1 概述6

1.4.2 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7

1.4.3 网络互连体系结构10

1.4.4 TCP/IP体系结构12

1.5 IEEE 802标准14

1.6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网络15

1.6.1 什么是ATM?15

1.6.2 ATM物理层16

1.6.3 ATM层17

1.6.4 ATM适配层与ATM交换17

1.7 计算机网络结构的发展回顾18

1.8 结束语19

第2章 10Mbps以太网20

2.1 概述20

2.2 以太网拓扑结构的变迁22

2.4 10Mbps以太网的物理层24

2.3 10Mbps以太网的结构24

2.4.1 10BASE5和10BASE225

2.4.2 10BASE-T:双绞线以太网25

2.4.3 10BASE-F:光缆25

2.5 以太网的介质存取控制:MAC26

2.5.1 介质存取控制帧格式26

2.5.2 介质存取控制(MAC)子层29

2.6 以太网接点操作31

2.6.1 以太网接点的硬件结构与功能31

2.7 逻辑链路控制LLC32

2.6.3 接收操作32

2.6.2 发送操作32

2.7.1 LLC提供的服务33

2.7.2 逻辑链路控制LLC33

2.8 以太网的中继器规则34

2.9 局域网的网络分析35

2.10 网络的分段37

2.11 结束语38

3.1.1 同轴电缆39

3.1 通信媒体39

第3章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互连构件39

3.1.2 双绞线40

3.1.3 光纤41

3.2 网络适配器41

3.3 中继器或集线器43

3.3.1 中继器的工作原理43

3.3.2 中继器的类型44

3.3.3 中继器的性能45

3.4 网桥48

3.5 交换机49

3.5.1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50

3.5.2 交换机的工作模式52

3.5.3 交换机的体系结构52

3.6 路由器54

3.6.1 路由器工作原理54

3.6.2 体系结构56

3.7 远程访问服务器58

3.7.1 点到点通信协议PPP及确认58

3.7.2 远程访问服务器59

3.8 结束语60

第4章 快速以太网61

4.1 快速以太网简介61

4.1.1 快速以太网的出现61

4.1.2 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层61

4.1.3 100BASE-T的应用问题63

4.2 10BASE-T和100BASE-T之间的主要区别64

4.2.1 介质无关接口(MII)和接入单元接口(AUI)64

4.2.2 双速10/100Mb/s功能64

4.2.3 Ⅰ类和Ⅱ类中继器65

4.2.4 全双工操作和流量控制66

4.3 快速以太网的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69

4.3.1 100BASE-T469

4.3.2 100BASE-TX69

4.3.3 100BASE-FX70

4.4 混合交换式以太网拓扑结构70

4.4.1 100BASE-T中继规则70

4.4.2 冲突直径的计算72

4.4.3 混合交换式以太网拓扑结构72

4.4.4 主干网的设计74

4.5 虚拟局域网VLAN75

4.5.1 虚拟网的概念75

4.5.2 虚拟网的分类76

4.5.3 VLAN的帧格式77

4.6 结束语78

5.1.1 千兆位以太网的出现79

5.1.2 千兆位MAC操作79

第5章 千兆位以太网和多层交换79

5.1 千兆位以太网的简要介绍79

5.1.3 千兆位的全双工操作81

5.2 千兆位以太网的物理层技术83

5.2.1 物理层概要83

5.2.2 介质相关接口(MDI)——光纤连接器85

5.2.3 短跳线电缆(1000BASE-CX)85

5.2.4 中继器操作85

5.3 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86

5.4.2 IP QoS的体系结构88

5.4 服务质量QoS88

5.4.1 QoS是应用的需求88

5.5 多层交换90

5.5.1 交换的好处90

5.5.2 逐包转发交换91

5.5.3 Ip交换91

5.5.4 标记交换92

5.5.5 基于路由的IP汇聚交换(ARIS)94

5.6 高层交换95

5.6.1 第四层交换95

5.6.2 服务器交换96

5.7 结束语99

第6章 因特网的结构100

6.1 因特网的发展史100

6.2 异构计算机网络的互连101

6.2.1 同构和异构计算机网络101

6.2.2 网络互连要求101

6.2.3 网络互连方法102

6.2.4 IP级联网的操作103

6.3 因特网的物理组成106

6.3.2 网关107

6.3.1 因特网的拓扑结构107

6.3.3 子网与自治系统109

6.3.4 因特网的体系结构110

6.4 因特网的地址111

6.4.1 物理地址111

6.4.2 IP地址112

6.5 因特网的域名系统116

6.5.1 层次型的域名结构116

6.6 因特网的地址解析117

6.5.2 因特网域名的管理117

6.6.2 地址解析协议118

6.6.1 域名解析118

6.6.3 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123

6.7 TCP/IP协议族124

6.8 结束语126

第7章 因特网数据传输协议127

7.1 概述127

7.2 Internet协议(IP)127

7.2.2 IP的头标128

7.2.1 IP数据报128

7.2.3 数据报生存期131

7.2.4 路由选择与路由协议132

7.2.5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135

7.3 传输控制协议TCP139

7.3.1 TCP提供的服务139

7.3.2 TCP工作流程139

7.3.3 端口和套接口140

7.3.4 TCP向上层提供的服务141

7.3.5 TCP协议数据单元142

7.3.6 连接的建立与拆除143

7.4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146

7.5 电子邮件的表示与传输147

7.5.1 电子邮件的信息格式147

7.5.2 电子邮件的传输148

7.6 超文本传输协议149

7.7 结束语150

第8章 内部网和虚拟专用网152

8.1 Intranet的出现和发展152

8.1.1 什么是内部网(Intranet)?152

8.1.2 内部网的适用范围153

8.2 Intranet的组成及结构154

8.2.1 内部网的组成154

8.2.2 内部网中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155

8.2.3 Intranet的特点156

8.3.1 —个典型的主页157

8.3 内部网的功能157

8.3.2 其他页面158

8.4 客户机/服务器交互160

8.4.1 通信的建立160

8.4.2 客户和服务器160

8.4.3 客户和服务器的交互162

8.4.4 三层结构模式163

8.5 内部网的技术基础164

8.5.1 什么是Web?164

8.5.3 Web中的命名方案165

8.5.2 Web的软件结构165

8.5.4 超文本标记语言166

8.5.5 浏览器结构166

8.5.6 动态文档167

8.6 内部网的安全性169

8.6.1 定义安全性目标169

8.6.2 建立有效的安全性措施170

8.7 虚拟专用网171

8.7.1 什么是VPN?171

8.7.2 VPN的工作原理172

8.7.3 隧道协议173

8.8 结束语177

第9章 Internet的接入与安全防范178

9.1 Internet的接入技术178

9.2 拨号上网179

9.2.1 单机上网179

9.2.2 一线多机上网179

9.3.1 用户终端设备接入DDN180

9.3 DDN专线接入180

9.3.2 用户网络接入DDN181

9.4 ISDN接入182

9.4.1 ISDN简介182

9.4.2 客户端的ISDN设备183

9.5 数字用户线(xDSL)接入186

9.5.1 xDSL的工作原理186

9.5.2 xDSL的种类187

9.5.3 xDSL的实现188

9.6.2 无线接入189

9.6.1 CATV接入189

9.6 CATV和无线接入189

9.7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190

9.7.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190

9.7.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状况191

9.7.3 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定义与评估192

9.7.4 网络的安全策略193

9.8 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195

9.8.1 数据加密技术195

9.8.3 入侵检测技术196

9.8.2 漏洞扫描技术196

9.9 防火墙197

9.9.1 什么叫防火墙197

9.9.2 防火墙的控制准则199

9.9.3 防火墙的配置原则199

9.9.4 防火墙的基本类型202

9.10 代理服务器206

9.10.1 代理服务器的工作原理206

9.10.2 代理服务器结构207

9.11 病毒的防范和查杀208

9.12 结束语209

第10章 计算机网络的管理210

10.1 概述210

10.1.1 网络管理的定义210

10.1.2 网络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意义210

10.1.3 网络管理的标准211

10.2 网络管理的功能211

10.3 网络管理系统的一般结构213

10.4.1 网络管理模型214

10.4 Internet的网络管理214

10.4.2 管理信息的结构215

10.4.3 管理信息库(HIB)216

10.4.4 TCP/IP网络管理协议——SNMP218

10.5 远程监控(RMON)226

10.5.1 RMON的目的227

10.5.2 RMON的管理信息库227

10.5.3 RMON2228

10.6 结束语229

11.2 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技术标准231

第11章 三网融合技术231

11.1 概述231

11.2.1 H.323的最基本服务单元232

11.2.2 服务区的结构233

11.2.3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UGCP)233

11.2.4 补充服务协议233

11.3 宽带IP234

11.4.1 话音压缩技术235

11.4.2 静噪抑制技术235

11.4 IP电话的关键技术235

11.4.3 回声消除技术236

11.4.4 语音抖动处理技术236

11.4.5 话音优先技术236

11.4.6 IP包分割技术237

11.4.7 VoIP前向纠错技术237

11.4.8 IP电话的实现方式237

11.5 IP网络上的视频通信239

11.5.1 视频压缩技术239

11.5.2 视频编码在IP网上的传输240

11.5.3 IP视频通信控制241

11.6 IP/TV网络视频点播系统243

11.6.1 视频点播的一般性介绍243

11.6.2 点播电视系统的组成245

11.6.3 视频服务器246

11.6.4 IP/TV网络视频点播系统251

11.7 LAN会议电视标准:H.323252

11.8.1 概述253

11.8 Internet 2和下一代因特网253

11.8.2 下一代因特网的发展规划254

11.9 下一代的IP地址255

11.9.1 IPv6的地址格式255

11.9.2 从Ipv4向IPv6过度的策略和方法256

11.10 结束语257

第12章 计算机网络的组建259

12.1 叙言259

12.2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和结构259

12.2.1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由来和发展259

12.2.2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拓扑布局与组成260

12.2.3 新、老建筑物之间的区别262

12.3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设计准则262

12.3.1 通讯通路与空间标准262

12.3.2 布线的接地和保护连接标准264

12.4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测试与验收265

12.5 计算机网络的总体拥有成本266

12.6 企业级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设计267

12.6.1 一般原则267

12.6.2 交换机设备的选取与配置269

12.6.3 中心机房设备的配置270

12.6.4 远程小型办公室的考虑271

12.6.5 安全防范与因特网的接入272

12.7 子网的划分与配置273

12.7.1 子网掩码的作用273

12.7.2 子网的规划方案274

12.8 计算机网络的安装与调试280

12.9 计算机网络的故障检测与维护281

12.10 结束语2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