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事诉讼法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民事诉讼法学
  • 常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0930640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33页
  • 文件大小:160MB
  • 文件页数:653页
  • 主题词:民事诉讼法-法的理论-中国-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事诉讼法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迈向社会和谐的民事纠纷解决1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和谐状况之评价——民事纠纷及其解决的维度1

一、民事纠纷解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2

二、建立和完善利益的表达和协调机制3

三、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理论框架3

四、中国的纠纷及其解决状况与社会和谐程度之评价6

第二节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与促进社会和谐17

一、完善司法救济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17

二、完善仲裁制度与促进社会和谐19

三、完善民间调解机制与促进社会和谐22

四、完善信访制度与促进社会和谐24

五、发展和完善有效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与促进社会和谐26

经典文献导读31

思考题36

参考文献37

第二章 民事诉讼目的研究38

第一节 探讨民事诉讼目的的意义38

第二节 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主要学说41

一、目的论研究的两个标准42

二、民事诉讼的定位及其本质特征探析43

三、“纠纷解决说”质疑46

四、“权利保护”与“程序保障”47

五、“程序保障论”涉及到的两个问题51

第三节 程序保障作为民事诉讼的目的与我国的司法现代化54

经典文献导读56

思考题57

参考文献58

第三章 诉权59

第一节 关于诉权理论的学说59

一、私法诉权说60

二、公法诉权说61

三、多元诉权说64

四、诉权否定说65

第二节 我国诉权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有关问题66

一、我国诉权理论研究的现状66

二、我国诉权理论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8

经典文献导读74

思 考题76

参考文献77

第四章 诉讼标的研究78

第一节 诉讼标的概述79

一、诉讼标的含义研究80

二、研究诉讼标的的意义84

第二节 诉讼标的理论的学说86

一、旧实体法说86

二、新诉讼标的理论说88

三、新实体法学说91

四、诉讼标的相对性学说(或主流学说之外的其他学说)94

五、我国大陆关于诉讼标的理论的学说95

第三节 各类型诉讼的诉讼标的98

一、给付之诉的诉讼标的98

二、确认之诉的诉讼标的100

三、形成之诉的诉讼标的102

第四节 诉讼标的与既判力的客观范围103

一、既判力概说104

二、既判力的客观范围105

三、诉讼标的理论与既判力客观范围的确定106

经典文献导读109

思考题111

参考文献112

第五章 既判力研究114

第一节 既判力理论沿革114

一、判决的效力与既判力114

二、既判力理论沿革115

第二节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123

一、既判力的范围123

二、既判力与诉讼标的124

三、抵销抗辩的既判力126

四、判决理由中判断的拘束力127

第三节 既判力的主观范围129

一、判决效力的扩张129

二、既判力适用的主观范围129

三、对既判力理论的评价133

第四节 我国诉讼制度中的既判力制度134

一、改革的动机134

二、动机促成的偏好135

经典文献导读137

思考题138

参考文献139

第六章 当事人制度研究141

第一节 确立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意义141

第二节 实现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制度构建145

一、确立程序当事人观念,仅形式上审查起诉要件145

二、许可非正当当事人的更换150

三、认可主参加诉讼的诈害防止功能152

四、以“第三人之诉”确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独立地位157

第三节 改造多数人诉讼制度,扩大司法解决纠纷的功能163

一、承认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形式,确立必要共同诉讼分类规则163

二、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168

经典文献导读175

思考题176

参考文献179

第七章 民事诉讼证据研究181

第一节 证据的属性181

一、对证据属性中有关客观性的质疑182

二、对证据属性有关合法性的质疑183

三、证据的根本属性:关联性190

四、结语194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适用195

一、民事诉讼非法证据的范围195

二、我国司法实践的问题:不加限制地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97

三、利益衡量: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的标准200

四、民事诉讼应当确立因其他原因导致的排除证据202

第三节 法定证据的分类204

一、不同的法定证据分类方法204

二、我国法定证据分类存在的问题206

三、立法建议209

第四节 证据调查210

一、证据调查的涵义210

二、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证据212

三、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申请调查证据218

四、我国证据调查制度的完善224

经典文献导读233

思考题235

参考文献237

第八章 举证时限制度研究239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39

第二节 证据失权正义性探究241

第三节 证据失权与实体公正244

第四节 证据失权与程序公正246

一、证据失权与答辩失权247

二、证据失权与准备程序248

三、证据失权与法官释明249

第五节 证据失权的比较研究251

第六节 举证时限与诉讼效率256

第七节 举证时限制度的出路261

经典文献导读264

思考题266

参考文献268

第九章 证明责任法问题研究269

第一节 证明责任法的基本意义269

一、证明责任与证明责任法269

二、证明责任法与实体法的关系272

三、证明责任法在诉讼外的作用274

第二节 证明标准与证明责任的适用275

一、证明标准与证明责任的关系275

二、证明标准的确定与维护实定法秩序的关系:以合同法为例277

第三节 证明责任的分配280

一、证明责任分配的含义及标准280

二、证明责任分配基本原则与法律要件分类说281

三、法律要件分类说的可行性及补充性:以合同法为例283

经典文献导读285

思考题288

参考文献290

第十章 法院阐明制度研究291

第一节 阐明制度概述291

一、阐明制度的涵义291

二、阐明制度的性质界定293

第二节 阐明制度的理论基础297

一、阐明制度使辩论主义优质化297

二、阐明制度使处分权主义充分化299

三、阐明制度使既判力正当化300

第三节 阐明制度的构建303

一、阐明制度的理念基础303

二、阐明制度的立法完善30

三、阐明制度的司法保障310

经典文献导读311

思考题313

参考文献314

第十一章 诉讼调解制度研究316

第一节 诉讼调解制度的基本原理316

一、诉讼调解制度的概念与形式316

二、和解及其与诉讼调解的关系319

三、诉讼调解的价值与理念321

第二节 我国诉讼调解制度324

一、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构成及特征324

二、诉讼调解的基本原则325

三、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及程序326

第三节 诉讼调解的历史沿革及创新327

一、诉讼调解的历史沿革327

二、诉讼调解的发展创新332

三、诉讼调解改革实践与制度创新334

四、诉讼调解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337

第四节 诉讼调解的改革完善340

一、有关诉讼调解的理论争议340

二、诉讼调解制度的改革完善342

经典文献导读345

思考题351

参考文献351

第十二章 民事审前程序研究353

第一节 审前程序概述353

一、审前程序的基础353

二、审前程序的功能356

第二节 英美法系审前程序358

一、美国审前程序358

二、英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363

第三节 大陆法系审前程序367

一、德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367

二、法国审前程序369

三、日本民事诉讼审前程序373

第四节 审前程序借鉴与思考375

一、审前程序与集中审理375

二、职权进行主义的审前模式377

三、审前程序的管理主体379

四、审前程序中的证据开示与证据交换381

经典文献导读387

思考题388

参考文献390

第十三章 非正式开庭研究392

第一节 非正式开庭概述392

一、问题、意义与方法392

二、非正式开庭的界定395

第二节 非正式开庭的实证研究401

一、实证调查的基本信息401

二、实证调查的结果401

三、实证调查的结论405

第三节 非正式开庭的原因、问题与对策411

一、为什么非正式开庭?411

二、非正式开庭的问题415

三、非正式开庭的对策416

第四节 非正式开庭的建构论意义421

一、建构论视角下的非正式开庭421

二、广义非正式开庭的建构功能422

第五节 进一步的思考:非正式开庭与民事审理模式的变迁424

经典文献导读426

思考题432

参考文献433

第十四章 简易程序研究434

第一节 简易程序的概念和分类434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434

二、对民事简易程序概念的理解436

三、简易程序的分类437

第二节 简易程序与民事纠纷的类型化解决440

一、简易、小额案件的类型特征440

二、简易、小额纠纷的类型化处理443

第三节 简易程序与当事人接近正义机会之保障444

一、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及其实现障碍444

二、简易程序与当事人接近正义机会之保障447

第四节 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449

一、简易程序的确立和意义449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450

三、简易程序的特点451

四、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455

第五节 我国小额诉讼制度的建构457

一、小额诉讼程序的概念和特征457

二、增设小额诉讼简易程序的必要性458

三、小额诉讼程序的建构460

经典文献导读461

思考题463

参考文献464

第十五章 民事上诉制度研究465

第一节 民事上诉制度概述465

一、上诉的概念465

二、上诉制度的目的466

三、审级制度467

第二节 上诉权的性质468

一、上诉权是程序启动权468

二、上诉权是程序选择权470

三、上诉权是诉讼处分权470

四、上诉权是裁判变更请求权471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之原理472

一、复审主义472

二、事后审主义473

三、续审主义475

第四节 第三审程序之原理476

一、第三审的功能476

二、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477

三、对第三审案件的限制480

第五节 我国现行民事上诉制度若干缺陷之分析481

一、“两审终审”制约上诉功能482

二、“无限上诉”诱导程序投机485

三、“全面审查”违反不告不理486

四、“终审不终”损害司法权威487

第六节 我国民事诉讼第二审程序的完善488

一、审判权对上诉权的限制489

二、上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490

三、对发回重审制度的限制491

经典文献导读492

思考题494

参考文献496

第十六章 民事再审之诉研究497

第一节 我国民事再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497

第二节 民事再审之诉概述500

一、民事再审之诉定义500

二、民事再审之诉的构成501

三、民事再审之诉的性质502

第三节 再审程序与既判力的关系503

一、再审程序与既判力的对立503

二、民事再审改判标准与既判力的冲突与协调505

第四节 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的关系507

一、审级制度的基本原理507

二、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的冲突与协调508

第五节 再审提起方式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型508

一、再审提起权是诉权509

二、我国审判监督程序中的职权主义与再审诉权的冲突510

三、再审提起方式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的转型510

第六节 我国民事再审之诉的建构512

一、民事再审之诉的提起条件512

二、民事再审之诉的再审事由规定514

三、民事再审之诉的审查程序517

经典文献导读518

思考题520

参考文献523

第十七章 非讼程序制度研究524

第一节 非讼程序制度的历史发展524

一、中国非讼程序制度的历史524

二、西方大陆法系国家非讼程序制度的历史526

三、德国非讼程序的立法概况528

四、日本非讼程序的立法概况528

五、我国台湾地区非讼程序的立法概况529

第二节 民事非讼程序制度的基本法理530

一、非讼事件与争讼事件530

二、非讼程序构建的机理533

第三节 我国非讼程序的立法完善544

一、我国非讼程序设置的问题544

二、我国非讼程序设置的立法完善546

经典文献导读549

思考题550

参考文献551

第十八章 民事司法赔偿研究553

第一节 民事司法赔偿的基本原理553

一、民事司法赔偿的涵义553

二、民事司法赔偿的性质555

三、民事司法赔偿不同于其他形式国家赔偿的特性558

第二节 民事司法赔偿的价值559

一、民事司法赔偿的人权保障价值560

二、民事司法赔偿的正义价值560

三、民事司法赔偿维护法律秩序的价值561

四、民事司法赔偿促进司法正当性的价值561

第三节 当代中国民事司法赔偿发展及法律依据的考察561

一、我国确立民事司法赔偿的曲折历程561

二、我国民事司法赔偿立法的基本完备562

三、关于我国民事司法赔偿立法发展与完善的思考563

第四节 民事司法赔偿的归责564

一、民事司法赔偿的归责原则564

二、民事司法赔偿的构成要件567

第五节 民事司法赔偿的范围及豁免569

一、民事司法赔偿的范围及豁免概说569

二、民事司法赔偿的事项范围570

三、民事司法赔偿的权益范围575

四、民事司法赔偿的豁免577

第六节 民事司法赔偿责任的承担578

一、民事司法赔偿的责任方式578

二、民事司法赔偿的计算标准579

三、民事司法赔偿的义务履行581

第七节 民事司法赔偿的程序582

一、民事司法赔偿程序概说582

二、民事司法赔偿程序主体583

三、确认程序586

四、确定赔偿程序587

五、赔偿请求时效589

经典文献导读590

思考题592

参考文献594

第十九章 司法ADR机制研究595

第一节 司法ADR机制概述595

一、司法ADR机制在西方代表性国家的产生和发展596

二、司法ADR机制特征600

三、司法ADR机制的价值及其对中国的意义601

第二节 关于司法ADR机制的前沿问题争论603

一、司法ADR机制是否缓解了法院压力和提高了诉讼效益603

二、司法ADR机制是否能增加获得正义的机会606

三、司法ADR机制是否构成对正式诉讼制度的挑战608

四、司法ADR程序的强制参与会否构成对自愿合意的消解610

五、司法ADR机制的制度化会否构成对程序灵活性的消解613

第三节 司法ADR机制之于中国615

一、法院调解是不是我国的司法ADR615

二、我国法院调解的司法实践变革616

三、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主要改革方案618

四、我国现代司法ADR机制的塑造625

经典文献导读626

思考题629

参考文献6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