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学概论
  • 庞树奇,蒋雅容 著
  • 出版社: 上海大学文学院
  • ISBN: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的性质1

一、从“社会物理学”到社会学1

圣西门与孔德3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6

二、从“百科全书”到“剩余科学”8

变化中的社会学8

变化的几个阶段10

三、理论和方法论12

社会学是一种社会理论12

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14

四、社会学的“名”与“实”17

第二章 社会学的对象23

五、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23

六、传统的提法给我们的启示25

孔德与斯宾塞:一般社会现象,社会整体26

杜尔干:特殊社会现象,“社会事实”27

马克斯·韦伯:人及其社会活动28

新的趋势30

七、“行为——关系——制度”31

问题的提出31

对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一种理解31

“固定化”与社会进化31

八、社会学的相关学科35

第三章 社会学的经验研究与方法43

九、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关系43

十、经验研究的方法46

社会调查的历史46

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与方法47

社会统计指标50

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52

社会学经验研究与认识论54

十一、社会学的功能55

认识功能58

管理和控制功能58

预测58

教育和导向59

第四章 社会的要素62

十二、社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62

十三、劳动:社会的第一要素65

劳动的定义65

特殊的“自然力”66

劳动在社会性质上的变化67

劳动分工71

劳动异化72

十四、社会的要素:环境74

地理位置76

气候77

资源78

对自然环境评价上的分歧78

人与环境79

十五、社会的要素:人口82

人口问题的由来82

对人口问题的两种结论84

人口规模及其增长87

人口分布88

人口构成88

我国人口现状89

十六、社会要素的总体现:文化91

从“社会要素”看文化的地位91

文化的性质和特征93

文化与人口94

文化与环境94

文化与劳动94

文化与社会95

文化的分类97

文化的结构分析100

文化的纵向结构100

文化的横向结构102

文化的内在结构(文化性质构成)103

文化的基本单位104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104

主文化与副文化,反文化105

文化与文明108

第五章 社会的基本单位(上)——血缘单位与地缘单位113

十七、对社会基本单位的界定113

“人以群分”113

“社区”的本来含义116

发展中的社区118

十八、血缘单位:从氏族到家庭121

氏族与家庭的先后问题121

家庭的含义及其基本结构123

东西方家庭结构比较125

中国家庭的现状127

十九、地缘单位:从农村到城市130

血缘与地缘130

农村社区132

城市和城市社区134

城市社区特点和社区意识136

城市化138

早期的情况138

城市化高潮的到来140

我国城市化的道路143

城市化与人民生活144

城市结构与“选址”146

第六章 社会的基本单位(下)——业缘单位152

二十、业缘关系:现代人群的分类152

二十一、团体154

团体的定义和分类154

社会关系的固定化形式156

行为模式与团体归属158

“需要”因素160

团体作为个人与社会的中介163

二十二、组织165

团体和组织的分界165

组织的特征167

规章制度167

人际关系168

组织目标168

组织结构171

家长制与科层制的结构分析171

社会网络176

单位的变迁与观念的变迁177

第七章 社会的宏观结构182

二十三、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182

一个重要的观点183

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187

结构分析的几个基本概念188

生产方式188

社会形态189

社会有机体190

阶级、阶层、职业192

二十四、社会的阶级结构194

阶级的含义及其发展(阶级关系的“三分法”)194

我国阶级结构的特点和现状199

工人阶级200

农民阶级203

知识分子与阶级性阶层206

二十五、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分层210

收入分层211

权力分层212

权威(声望)分层213

教育分层214

职业分层215

道德分层218

第八章 社会结构中的个人224

二十六、个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224

必要的回顾224

对个人的经典分析226

个人性质的界定229

二十七、个人的社会地位230

社会地位的含义及其评价尺度230

“社会空间”232

权利与义务234

二十八、角色关系与角色行为236

角色与地位的关系240

角色、地位与个人的关系241

关于角色的分类242

二十九、个人的社会化245

社会化的含义和目的245

社会化的过程248

儿童社会化248

青少年社会化251

继续社会化253

再社会化253

三十、社会化的利弊得失254

“过份社会化”255

社会化与思想工作256

三十一、关于人的分类258

人性259

阶级性261

个性263

个性与共性265

第九章 社会制度270

三十二、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化”270

三十三、固定化趋势:制度的起源271

三十四、制度满足人的哪些需要?275

经济制度276

政治制度278

家庭制度279

教育制度281

三十五、制度与社会控制282

三十六、制度的历程286

第十章 社会过程289

三十七、社会过程的社会学意义289

三十八、社会过程的情况290

社会发展290

社会变迁292

社会分化与整合2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