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气象学史 增修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昭民编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57052565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气象学-历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气象学史 增修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殷商时代(成汤十八年~纣王三十二年,西元前1766年~西元前1122年) ——气象学思想开始萌芽,并已有气象纪录和风信的观测2
第一节 殷商时代的气象知识2
第二节 殷商时代的气象学思想9
第三节 世界最早的气象纪录9
第四节 殷商时代风信的观测工具11
第二章 周朝时代(周武王十三年~周平王四十九年,西元前1122年~西元前722年) ——开始把天文与气象结合起来以及对各种天气现象加以解释。并观测自然界现象,以预测天气12
第一节 《易经》暗示我们气候变化有周期性12
第二节 《山海经》再度记述四方之风名12
第三节 《尚书》开始把天文学和气象预测结合在一起,并说明四方之风13
第四节 《尔雅》对一些天气现象加以解释14
第五节 周朝初年的一次激烈风暴纪录15
第六节 《诗经》对一些天气现象加以合理的解释,并根据自然界现象之观察来预测天气17
第七节 周朝的气候纪录20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周平王四十九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西元前722年~西元前221年) ——开始有八种风向的区分以及云状的分类。节气和物候的内容也更加丰富22
第一节 《春秋》中的气候和物候纪录22
第二节 《左传》记载有关云的定期观测以及大气光象,和《国语》论述八风23
第三节 《管子》论述气候对於人体健康之影响,并论述云形与降雨之关系24
第四节 《禽经》和《师旷占》中之占候法26
第五节 《范子计然》对气象水文循环观念首先有所启示27
第六节 《道德经》之占候经验28
第七节 《庄子》论云雨之关系及风之成因28
第八节 〈夏小正〉记述物候与节气,并述及东风之名称29
第九节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红雨纪录29
第十节 《吕氏春秋》首先就八风向分别加以命名,并首创云状的分类法30
第四章 秦汉时代(秦始皇帝二十六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十四年,西元前221年~西元 220年) ——完成二十四节 气和七十二物候,开始有湿度的观测,并发明铜凤凰和相风铜乌34
第一部分汉代之气象知识和气象学术思想34
第一节 《淮南子》完成二十四节 气,首先描述风和湿度的观测方法34
第二节 《礼记·月令》和对旱潦之预测40
第三节 《西京杂记》论雨雪之成因42
第四节 《周礼》分析日晕之结构43
第五节 京房创占候的方法,并解释霓的意义45
第六节 《东方朔别传》解释观测风向的原理46
第七节 《海内十洲》叙述奇异光象46
第八节 《河图纬括地象》论水汽之蒸发作用47
第九节 《春秋纬元命苞》解释各种天气现象47
第十节 《易纬通卦验》以节气为标准,讨论物候47
第十一节 《逸周书》集节气物候之大成,建立二十四节 气和七十二物候49
第十二节 《释名》解释各种天气现象51
第十三节 《史记》记载奇异光象和测定空气湿度的方法52
第十四节 西汉末年之红雨纪录53
第十五节 《论衡》论水文循环原理、云和降水之关系、雷电之起因以及观察空气湿度之变化、预测天雨的方法53
第十六节 《说文》论云与水汽之关系、樫木兆雨、雪霰的成因56
第十七节 《诗笺》论降雪之成因57
第十八节 班固之《汉书》记述云形的分类以及湿度的观测方法,《答宾戏》述及风飑电激57
第十九节 《伤寒论》论水文循环原理61
第二十节 《四民月令》中的占候歌谣61
第二部分 由汉代以后之图书文献考证汉代在气象观测上之成就64
第一节 测风术——使用铜凤凰和相风铜乌64
第二节 对雨泽之重视66
第五章 三国及晋朝时代(魏文帝黄初元年~东晋恭帝元熙二年,西元220 年~西元 420年)——悬土炭,测验空气的湿度,以预测晴雨,相风铜乌改为相风木乌69
第一节 《蜀志》记载积雨云69
第二节 占候家吴范的事迹69
第三节 占局部区域风雨的方法70
第四节 利用现成器物以预测风雨——积灰以预测风之将起,悬土炭以预测晴雨70
第五节 改相风铜乌为相风木乌70
第六节 《物理论》论水文循环原理71
第七节 《荊楚岁时记》第一次记载二十四番花信风72
第八节 姜岌观察日出日没景象,发现大气折射阳光的现象,并给予正确的解释72
第九节 《南越志》首次称台风为飓风和懼风73
第六章 南北朝至隋代(宋武帝永初元年~隋恭帝义宁元年,西元420年~西元617年) ——论霜的预报法以及雪霰的成因74
第一节 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南京观象台74
第二节 藉动物之行为以辅助占候之术74
第三节 《后汉书》解释「虹」及「风角」75
第四节 《千字文》解释降雨及霜之成因76
第五节 《齐民要术》论霜的预报法76
第六节 《魏书》记载悬炭之举76
第七节 《梁书》及一些诗赋记载相风乌77
第八节 《籁记》再论降霰和降雪之原理77
第七章 唐至五代(唐高祖武德元年~后周世宗显德七年,西元618年~西元 960年) ——详细分析日晕之结构,将风力分成十个等级,将风向区分成二十四个方位,使用相风旌观测风向79
第一节 《周书》论述节气和物候79
第二节 《晋书·天文志》论述厚云与暴雨之关系,并详细分析日晕之结构79
第三节 《观象玩占》论述候风术,并将风向区分为二十四个方位,把风力分成十个等级81
第四节 《诗疏》论暴雪,《礼记注疏》首先合理地解释虹的成因85
第五节 《朝野佥载》记载候风占雨之方法85
第六节 《开元天宝遗事》论述「相风旌」、「占风铎」和「占雨石」,《南海百咏》记载唐代广州建有候风金鸡86
第七节 《旧唐书》记占候家刘孝恭之著作,《太白阴经》解释「风角」之意义88
第八节 《嶺表录异》及《投荒杂录》对台风之记载89
第九节 气象预报在军事上之应用89
第十节 《唐国史补》论犁头风之预报法90
第十一节 《新唐书》记载奇异之光象90
第十二节 唐诗中所记载之关中气象情况91
第十三节 《相雨书》91
第八章 宋代(自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南宋端宗景炎二年,西元960年~西元 1277年) ——气象学术蓬勃发展的时代101
第一节 《太平御览》首次收编前人之气象学术和见解101
第二节 《辨奸论》中的占风卜雨方法102
第三节 苏轼释咏天气现象之诗102
第四节 《师友谈纪》记述占风旗和风之观测纪录工作,辽代国人使用铁凤凰观测风向103
第五节 《宋史》记载奇异光象和霭雾104
第六节 《蠡海录》论雨雪之成因和花信风的意义,并记述占候之谚语106
第七节 《事物纪原集类》论述相风术107
第八节 《梦溪笔谈》和《景表议》中的气象学术和气象思想107
第九节 《侯鲭录》记占候家刘师颜之成就112
第十节 《谈苑》中的占候歌谣112
第十一节 《毛诗名物解》论雾与云同类113
第十二节 《唐语林》记载风信和蜃景现象113
第十三节 《步里客谈》首次解释梅雨及其多雨之原因。〈观物篇〉说明雨水之来源114
第十四节 《避暑录话》描述舶赶风、雷阵雨和龙卷风116
第十五节 《通志》列出当时之气象预报书籍117
第十六节 《演繁露》论花信风和链风,并区别梅雨和连绵春雨118
第十七节 《吴船录》记载气象歌谚,并首次描述峨嵋光119
第十八节 《纬略》收编前人候云占风雨之文献122
第十九节 《数书九章 》中的天池测雨、竹器验雪和圆罂测雨、峻积验雪122
第二十节 《朱子语类》中的气象学术思想131
第二十一节 《梦粱录》中之航海气象学识及《舟子歌咏》之天气谚语133
第二十二节 《性理会通》论述长安西风则雨之原因,并论降雨之原理134
第九章 元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西元1277年~西元 1367年) ——开始将占候歌谚加以韵语化136
第一节 两次激烈风暴挫折了忽必烈征日之举136
第二节 《广舆图》之〈占验篇〉——供渔夫舟子使用的占候术,并已加以韵语化140
第三节 《平江纪事》解释梅雨、入梅、出梅和舶赶风之意义146
第四节 《月令七十二候》详细解释节气和物候147
第五节 元顺帝勒司天监在南京鸡笼山再度设置观象台148
第六节 《山居新语》描述水龙卷149
第十章 明代(明太祖洪武元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西元1368年~西元1644年) ——占候谚语更加丰富,明末以后中国之气象学术开始落在西人之后151
第一节 明太祖在鸡鸣山上再度建观象台151
第二节 明代继续有雨量之观测152
第三节 《大全》论降水现象之原理153
第四节 《易经大全》引录朱熹之论降水之原因154
第五节 明仁宗《天元玉历祥异赋》中的祥异图说154
第六节 《田家五行》之农家占候谣谚及占候术156
第七节 明宪宗以来的台风调查报告163
第八节 明代中叶以后的特殊降雨现象163
第九节 《七修类稿》详论水文循环原理,记载红雨、黑雨之特殊现象,论述夏季雷阵雨的性质和预卜旱潦的方法,并解释蜃景现象164
第十节 《两山墨谈》合理的解释上现蜃景现象168
第十一节 《古今谚》中的占候歌谣169
第十二节 《荆川裨篇》论露、雾和霜之成因169
第十三节 《天中记》论黎风雅雨之原因170
第十四节 《滇行纪略》论云南省之风雨情况170
第十五节 《书肆说铃》论述春季花信风171
第十六节 《本草纲目》论露霜与海市蜃楼171
第十七节 《农政全书·占候篇》合理地整理《田家五行》中的占候歌谚173
第十八节 《风角书》是一本专论风的书174
第十九节 《表异录》中的气象学术和气象学知识176
第二十节 《正字通》论梅雨与霉之关系177
第十一章 清代(清世祖顺治元年~清宣统三年,西元1644年~西元1911年) ——中叶以后气象学术最落后的时期179
第一部分 清代中国人的气象学术180
第一节 《农家占候书》180
第二节 《管窥辑要》叙述预测风雨的方法180
第三节 南怀仁首次将西方之湿度计和温度计传入中国,并建立北京观象台181
第四节 黄履庄自制验冷热器和验燥湿器183
第五节 《明诗综》叙述海水温度对大陆上气候之影响184
第六节 清初《风台说》对台风之描述185
第七节 《广阳杂记》论述月令和物候有古今时地之不同,并记述甘肃平凉一带先民使用枪炮消雹185
第八节 清初的气象观测和气象观测纪录186
第九节 康熙年间,甘肃之喇嘛曾以炮火轰击雨云。雍正年间,许宏声在甘肃固原提倡乌枪消雹法。清朝中叶,甘肃和四川先民亦以枪炮消雹187
第十节 《几暇格物编》描述并解释海市蜃楼,记述风向不连续现象,检验相风乌189
第十一节 《聊斋志异》中有关夏雪和海市蜃楼之记载191
第十二节 《图书集成》和《东华录》中之气象灾害纪录192
第十三节 《玉函山房辑佚书》收编汉朝以来之请雨止雨书以及请雨止雨的措施192
第十四节 合信首先将西方的气压观念以及新式的气压表、温度表介绍到中国来193
第十五节 《福建通志》描述台风和东北季风的性质199
第十六节 《测候丛谈》首次将西方完整的近代气象学术引入中国200
第十七节 《地势略解》继续介绍当时西方的气象学术204
第十八节 台湾在割日前的气象谚语207
第十九节 清末中国人所绘见於山西省境内之日晕图210
第二十节 清末时代所出版的气象学书籍210
第二部分 清代外人在中国建立气象事业的经过211
第一节 中国境内最早使用近代气象仪器观测的气象纪录211
第二节 外国人在中国最早建立的气象台——北平(京)地磁气象台212
第三节 外人在中国最早从事现代气象预报工作之机构——上海徐家汇气象台213
第四节 香港皇家气象台214
第五节 外人在台湾和中国各地建立气象观测网的经过215
第六节 俄人及日人先后侵入东北建立测候网之经过216
第七节 青岛观象台217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以后(西元1912年~) ——国人开始自办气象事业,气象学术有长足的进步219
第一部分民国成立以后,外人在中国所建气象台的建树以及国人收回的经过219
第一节 上海徐家汇气象台219
第二节 青岛观象台220
第三节 香港皇家天文台221
第四节 日人在台从事气象建设的经过以及国人收回的经过221
第五节 日人在东北经营气象事业的经过以及胜利后我国派员接收的经过223
第二部分 民国成立以后,国人自办气象事业和发展气象学术的经过226
第一节 民国成立以后至北伐前的气象学术活动和气象事业建设226
第二节 北伐后至抗战前的气象学术活动和气象事业建设232
第三节 抗战期间到胜利后的气象学术活动和气象事业建设248
第四节 政府播迁台湾后的气象学术活动和气象事业建设254
第十三章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267
第一节 近世中外科学家对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之研究267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269
第十四章 馀论277
第十五章 论中国之气象学术后来停滞不前的原因280
附录 中华气象学史大事年表286
热门推荐
- 422487.html
- 2589470.html
- 3386472.html
- 2645572.html
- 2112267.html
- 3764723.html
- 3727264.html
- 1277522.html
- 1451545.html
- 30197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57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85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17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59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98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02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68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83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20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