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指南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指南 下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指南》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111974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823页
  • 文件大小:136MB
  • 文件页数:842页
  • 主题词:大气监测-指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指南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空气中VOCs的来源、污染现状、变化趋势及评价1

第一节 空气中VOCs概述2

一、空气中VOCs的定义和种类2

二、VOCs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5

三、空气中VOCs的来源13

第二节 空气中VOCs污染现状及污染源排放现状17

一、空气中VOCs的污染现状17

二、人为污染源排放现状30

第三节 空气中VOCs的污染变化趋势37

一、时间变化趋势37

二、空间变化趋势47

第四节 空气和废气中VOCs的控制标准49

一、对VOCs污染源排放的限制50

二、对涂料中VOCs含量的限制55

三、环境空气和微环境空气中VOCs的标准限值58

第二章 空气中SVOCs的来源、污染现状、变化趋势及评价71

第一节 空气中SVOCs的概述72

一、空气中SVOCs的定义和种类72

二、空气中SVOCs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72

三、各类SVOCs的典型来源79

第二节 空气中SVOCs污染现状86

一、环境空气中SVOCs的污染现状86

二、室内空气中SVOCs的污染现状100

第三节 空气中SVOCs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104

一、空气中SVOCs的时空分布规律104

二、空气中SVOCs的相际分布规律106

三、气候条件对空气中SVOCs分布的影响107

四、SVOCs的多介质环境行为和归趋108

第四节 空气中SVOCs的评价112

一、空气和废气中SVOCs的控制标准112

二、空气中SVOCs污染水平的评价115

三、农药类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118

四、农药类的生态风险评价119

第五节 国内外空气和废气中SVOCs的分析方法标准120

一、国内外环境空气中SVOCs的分析方法标准120

二、国内外废气中SVOCs的分析方法标准123

第三章 有机溶剂萃取技术及其应用135

第一节 有机溶剂萃取技术136

一、液体样品的萃取136

二、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的萃取(浸取)139

三、各种萃取技术的比较143

第二节 样品提取液净化技术144

一、氧化铝柱净化145

二、硅酸镁柱净化148

三、硅胶柱净化151

四、凝胶渗透净化153

五、酸碱分配净化159

六、脱硫净化159

七、酸/高锰酸盐净化161

八、浓硫酸净化161

第三节 有机溶剂提取技术在空气和废气样品分析中的应用161

一、空气和废气样品的提取162

二、固相萃取技术在样品净化中的应用169

第四章 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多环芳烃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175

第一节 概述176

一、多环芳烃的结构特性及理化性质176

二、控制标准176

三、监测分析方法概述178

四、标准分析方法及其主要性能指标182

第二节 多环芳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的标准化185

一、适用范围185

二、方法的原理185

三、样品的采集185

四、样品的提取189

五、干扰及消除190

六、样品分析192

七、方法性能指标194

第三节 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多环芳烃的测定 液相色谱法的标准化198

一、方法的原理199

二、样品的提取199

三、干扰及消除200

四、样品分析200

五、方法的性能指标201

六、注意事项204

第五章 环境空气中有机氯农药的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207

第一节 概述208

一、有机氯农药的使用历史208

二、有机氯农药的物理化学性质208

三、有机氯农药的相关控制标准212

四、环境空气中有机氯农药监测分析方法的进展212

五、标准分析方法简介214

第二节 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的标准化215

一、目标化合物215

二、方法的原理216

三、样品的采集216

四、样品的提取216

五、净化方法与净化效率217

六、样品的分析220

七、方法的性能指标226

第三节 环境空气中有机氯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的标准化230

一、目标化合物230

二、方法的原理230

三、样品的采集230

四、样品的提取231

五、干扰和消除231

六、样品的分析232

七、方法的性能指标234

第六章 环境空气中多氯联苯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241

第一节 多氯联苯概述242

一、多氯联苯的使用历史242

二、多氯联苯的物理化学性质242

三、多氯联苯相关控制标准244

四、多氯联苯分析方法概要245

五、国外标准分析方法简介247

第二节 环境空气中多氯联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的标准化248

一、目标化合物248

二、方法的原理249

三、样品的采集249

四、样品的提取250

五、净化方法与净化回收率251

六、样品的分析251

七、方法的主要性能指标255

八、注意事项259

第三节 环境空气中多氯联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的标准化261

一、目标化合物261

二、方法的原理261

三、样品的采集261

四、样品的提取261

五、干扰和消除262

六、样品的分析266

七、方法的性能指标270

第七章 环境空气和废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277

第一节 概述278

一、邻苯二甲酸酯的理化性质278

二、邻苯二甲酸酯在空气和废气中的控制标准280

三、监测分析方法280

四、标准分析方法及其主要性能指标283

第二节 环境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284

一、目标化合物284

二、方法原理284

三、样品的采集284

四、样品的提取285

五、干扰和消除286

六、样品的分析287

七、方法的性能指标288

八、方法的质量控制指标290

九、注意事项291

第三节 固定源废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291

一、目标化合物291

二、方法原理291

三、固定源废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采集291

四、样品的提取293

五、干扰和消除294

六、样品的分析297

七、方法的性能指标299

八、注意事项300

第四节 环境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测定 液相色谱法301

一、目标化合物301

二、方法原理301

三、环境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采集301

四、样品的提取301

五、干扰消除与溶剂更换301

六、样品分析303

七、方法的性能指标305

八、注意事项308

第八章 空气和废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311

第一节 概述312

一、物理化学性质312

二、主要污染来源及环境危害313

三、控制标准314

四、监测分析方法315

五、标准分析方法及其主要性能指标317

第二节 空气中醛酮类的测定 固相吸附 液相色谱法320

一、适用范围和目标化合物320

二、方法原理321

三、样品的采集和保存321

四、样品的洗脱和预处理322

五、干扰及消除322

六、样品的分析323

七、方法的性能指标325

八、注意事项327

第三节 空气和废气中醛酮类的测定 溶液吸收 液相色谱法327

一、适用范围和目标化合物327

二、方法原理327

三、吸收液的配制327

四、样品的采集和保存328

五、样品的预处理330

六、干扰及消除331

七、样品的分析331

八、方法的性能指标331

九、注意事项336

第九章 空气和废气中二噁英类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341

第一节 二噁英概述342

第二节 监测分析方法评述343

一、样品采集344

二、样品的前处理与净化方法345

三、样品的分析方法346

第三节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RGC/HRMS)介绍347

一、目标化合物347

二、方法概述347

三、样品的采集347

四、样品的前处理与净化348

五、仪器分析351

六、样品的定性353

七、样品的定量353

八、质量控制355

第十章 空气和废气中阿特拉津监测分析技术359

第一节 概述360

一、阿特拉津的理化特性360

二、阿特拉津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360

三、阿特拉津对环境生态及健康的影响361

四、有关的环境与卫生标准362

第二节 空气和废气中阿特拉津的采样技术363

一、采样设备363

二、采样用吸附材料及其采样前的处理366

三、样品采集366

四、样品的保存和运输367

五、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367

第三节 样品的前处理367

一、滤膜和吸附剂样品367

二、干湿沉降样品368

三、衍生368

四、富集浓缩368

第四节 阿特拉津定性定量测定方法369

一、色谱和检测器369

二、其他方法369

第五节 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371

第十一章 ICP-MS分析方法及在颗粒物元素测定中的应用377

第一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简述378

一、方法原理与仪器结构378

二、ICP-MS特点379

三、仪器参数和样品测定379

第二节 颗粒物元素分析的需求及方法评述382

一、颗粒物元素分析需求382

二、现有分析方法和标准方法383

三、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86

第三节 颗粒物的采集和分析测定387

一、样品采集387

二、样品前处理388

三、ICP-MS测定389

四、应注意的问题394

第十二章 大气降尘及重金属元素沉降通量与评价技术397

第一节 概论398

第二节 大气降尘样品采集方法402

一、监测点位的基本要求402

二、采样器选择402

三、采样周期403

四、样品采集方法403

五、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404

第三节 大气降尘及重金属元素沉降通量的评价技术404

一、大气降尘及重金属的沉降通量的计算404

二、降尘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的评价方法407

第四节 实例分析——鞍山市大气降尘及金属元素沉降通量和污染特征408

一、样品的采集及处理408

二、大气尘的沉降通量409

三、鞍山大气降尘中金属元素含量及沉降通量409

四、大气降尘中无机元素的富集系数411

五、大气降尘对表层土壤质量的影响411

第五节 大气降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412

第十三章 汞的自动在线监测417

一、概述418

二、自动在线监测方法和仪器418

三、冷蒸气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气态总汞420

四、冷蒸气原子荧光法分类测定环境空气中的汞421

第十四章 酸沉降监测425

第一节 酸沉降概述426

一、研究历史426

二、酸沉降定义426

三、酸沉降形成机理427

四、酸沉降危害428

五、酸性物质的来源及防治428

六、酸沉降监测发展回顾429

七、我国酸雨的类型431

第二节 湿沉降监测431

一、全国酸雨监测网的组成和目的431

二、监测点位432

三、监测项目和频率433

四、监测过程433

五、监测分析方法434

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441

七、数据处理与报告的形成449

第三节 干沉降采样和分析测试技术方法451

一、简介451

二、测量方法452

三、监测点452

四、监测频率452

五、监测项目452

六、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监测方法453

七、多层滤膜采样法454

第十五章 光化学烟雾监测技术459

一、概述460

二、光化学烟雾监测点位布设463

三、臭氧及其前体物的自动监测467

四、空气中的NOy监测分析方法477

第十六章 颗粒物粒径谱的监测技术483

第一节 大气颗粒物粒径谱监测技术简介484

一、颗粒物粒径谱监测的需求484

二、颗粒物粒径谱监测发展现状487

三、颗粒物粒径谱监测技术发展展望489

第二节 颗粒物粒径谱的监测技术方法分析490

一、粒径谱仪原理和方法490

二、粒径谱监测的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501

第三节 颗粒物粒径谱在环境监测中应用501

一、颗粒物成分谱分析501

二、颗粒物源解析502

三、大气能见度影响分析502

四、人体健康风险评价503

第十七章 温室气体自动监测507

第一节 概述508

一、温室气体及温室效应508

二、主要温室气体的源与汇508

三、温室气体监测的必要性509

第二节 温室气体网络化监测进展509

一、国外温室气体浓度监测网络510

二、国内温室气体监测网络512

第三节 温室气体自动监测技术简介513

一、非分散红外分析法(NDIR)513

二、气相色谱法(GC)514

三、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DLAS)515

四、光腔衰荡法(CRDS)517

五、激光差分中红外法(IRIS)518

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519

七、温室气体监测数据应用520

第十八章 遥感遥测技术在空气及污染源监测中的应用523

一、立体监测技术简介524

二、被动DOAS测试技术和发展528

三、激光雷达测试技术和发展539

四、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551

五、大气温压垂直廓线测试技术和发展559

第十九章 颗粒物监测新进展和技术569

第一节 颗粒物监测的现状和发展需求570

第二节 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颗粒物中的化学成分570

一、飞行时间质谱仪的工作原理简介571

二、飞行时间质谱仪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572

第三节 在线离子色谱法测定颗粒物中的可溶性阴阳离子573

一、蒸汽喷射气溶胶采集—在线离子色谱法的原理573

二、在线离子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576

第四节 颗粒物中的元素碳和有机碳分析576

一、大气颗粒物中的EC、OC576

二、EC的来源以及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577

三、OC的来源以及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577

四、热光法测量EC、OC的方法577

第五节 颗粒物中重金属在线监测579

一、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及种类579

二、对环境与健康的危害579

三、目前重金属监测方法简介579

第六节 大气黑碳颗粒物的监测技术582

一、大气黑碳颗粒物检测技术分类582

二、光声光谱法在检测大气黑碳颗粒物中的应用583

三、光声光谱法检测大气黑碳颗粒物的基本原理584

第七节 光散射法测量颗粒物质量浓度586

一、光散射法测量颗粒物的方法原理586

二、光散射法在测量颗粒物中的应用588

第八节 颗粒物与环境能见度588

一、大气消光与能见度588

二、能见度监测方法589

三、颗粒物组分对能见度的影响590

第二十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新技术新方法进展593

第一节 概述594

第二节 空气、废气中污染物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分析新技术594

一、可调谐半导体激光气体分析技术原理及特点594

二、空气中污染物开路激光气体分析新技术596

三、废气中污染物原位激光气体分析新技术598

四、废气中污染物旁路激光气体分析新技术599

第三节 空气、废气中重金属分析新技术602

一、空气中重金属在线分析新技术602

二、废气中重金属手动采样技术607

三、废气中重金属汞在线监测新技术609

四、废气中铅、镉、铬等重金属在线分析新技术614

第四节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便携式分析新技术617

一、空气中VOCs便携式分析新仪器618

二、便携式仪器的典型应用622

第五节 废气中二噁英指示物在线分析新技术623

一、二噁英传统检测技术现状624

二、二噁英在线监测趋势624

三、二噁英在线监测技术625

四、典型应用628

第二十一章 环境空气监测网络633

第一节 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回顾634

一、历史沿革634

二、现实需求636

第二节 环境空气监测网络设计638

一、总体思路638

二、功能定位638

三、网络组成和分类639

第三节 空气监测网络的发展趋势641

一、区域联防联控642

二、超级站642

三、公共服务643

四、在线质控643

五、科研型监测643

第二十二章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与表征技术645

第一节 空气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646

第二节 空气质量评价646

一、空气质量评价的发展历程646

二、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650

第三节 空气质量评价方法652

一、按时间尺度评价652

二、按空间尺度评价654

第四节 其他评价方法654

一、综合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654

二、空气质量级别655

三、达标与超标655

四、超标率655

五、超标倍数655

第五节 环境空气质量日报656

一、国外环境空气质量日报进展656

二、我国空气质量日报658

第二十三章 环境空气质量预报663

一、目的和意义664

二、预报内容664

三、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方法665

第二十四章 全国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站网络设计与建设运营677

一、背景监测发展回顾678

二、背景站网络建设总体思路685

三、环境空气监测背景站的点位选址原则与规范686

四、监测项目设计688

五、国家背景监测站数据传输689

六、背景监测数据分析方法690

七、站房建设标准695

八、环保部背景大气监测网络初步建设696

第二十五章 空气超级站建设与监测分析699

一、大气复合污染的现状700

二、国际综合观测现状702

三、监测网络发展现状707

四、超级站的概念709

五、我国超级站点位选址和设计711

六、监测项目设计716

七、环境大气复合污染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方法727

第二十六章 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管理735

一、空气监测质量保证体系736

二、质量计划与质量管理738

三、数据测量与采集749

四、数据评价和纠正措施775

五、数据确认和适用性783

第二十七章 空气污染的环境风险评估793

第一节 环境风险评估概述794

第二节 典型空气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795

一、危害识别795

二、暴露评价797

三、暴露—响应关系分析798

四、健康危害的定量评估800

五、评价案例及应用802

第三节 空气中有毒化学物的健康风险评价803

一、概念模型803

二、评价计划804

三、危害识别806

四、暴露评价807

五、毒性评价812

六、风险表征817

七、评价案例及应用8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