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医学统计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环境医学统计学
  • 林琼芳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03286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34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医学统计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言1

第一节 环境医学与健康统计1

第二节 几个统计学术语的概念2

第二章 环境医学调查设计与数据的收集4

第一节 环境医学调查设计的基本程序4

一、决定目的5

二、制订计划6

三、编制调查表9

四、调查工作的组织10

第二节 环境污染源及人群健康状况的数据收集10

一、大气污染源的数据收集10

二、水体污染的数据收集12

三、人群健康状况的数据收集12

四、样本含量的估计15

第三节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相关性调查19

第四节 环境病因的研究方法21

一、回顾性研究21

二、前瞻性研究22

三、历史前瞻性研究23

四、横向研究24

第五节 几种常用的随机化分组方法24

一、完全随机的实验设计24

二、配对实验设计25

三、随机区组的实验设计26

四、拉丁方设计27

五、复因实验设计29

六、正交试验设计29

第三章 环境医学数据分布类型与数学模型的应用31

第一节 测定值的表示方法31

一、频数分布表的编制31

二、观察资料的分布形态32

第二节 连续型概率分布33

一、正态分布34

二、对数正态分布48

三、指数分布50

第三节 离散型概率分布54

一、二项分布54

二、泊松分布59

三、负二项分布65

第四章 污染水平的描述方法与人群健康代表值的选择72

第一节 相对数72

一、常用相对数的种类72

二、标准化法74

三、应用相对数注意事项78

第二节 平均数80

一、算术平均数80

二、几何平均数83

三、中位数85

四、移动平均数87

第三节 变异指标90

一、全距90

二、离均差平方和与方差90

三、标准差91

四、几何标准差94

五、百分位数95

第四节 均数可信区间的估计97

一、抽样与抽样误差97

二、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估计98

三、百分位数的可信区间99

四、率(比)的可信区间99

第五章 环境医学研究质量差异比较的评定方法101

第一节 t检验101

一、t值与t分布的特点101

二、t检验的基本步骤105

三、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106

四、配对资料(或同一批对象实验前后)差异的显著性检验107

五、两个样本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109

六、两个样本几何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111

七、方差不齐时两样本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113

第二节 F检验(方差分析一)115

一、F检验的基本概念115

二、F分布的特点116

三、单因素多组数据的比较(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119

四、双因素多组数据比较(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126

五、各组均数间的两两比较129

第三节 F检验(方差分析二)132

一、随机区组设计中缺项的估计132

二、多因素多组数据比较(拉丁方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138

三、复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141

四、正交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144

第四节 u检验147

一、u检验的意义147

二、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147

三、两个样本率的比较148

四、两个标准化率的比较149

第五节 X2检验152

一、X2检验的原理152

二、X2分布和X2检验基本步骤154

三、四格表的X2检验156

四、配对计数资料的X2检验163

五、2×C表的X2检验及分割法165

六、行×列表的X2检验及分割法168

第六节 非参数统计方法171

一、符号检验171

二、秩和检验175

三、中位数检验法184

第六章 环境医学数据的相关回归分析191

第一节 直线相关分析191

一、相关系数的意义191

二、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193

三、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194

四、等级相关分析197

第二节 直线回归分析198

一、直线回归方程198

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201

第三节 直线回归分析的应用204

一、两个回归方程的比较204

二、回归模型的确定与应用210

三、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报和控制212

四、直线回归与调整均值215

第四节 曲线回归221

一、指数与对数曲线配合法221

二、多项式法226

第五节 多元回归分析230

一、建立多元回归方程230

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效果检验233

三、复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234

第六节 逐步回归分析法237

一、逐步回归分析法基本思想237

二、定性资料数量化238

三、逐步回归的计算方法与步骤239

四、确定回归方程246

五、应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预报248

第七章 环境污染物毒性评定的统计分析251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的半数致死量统计分析251

一、概率单位法252

二、面积法259

三、移动平均法261

四、序贯法263

五、两个半数致死量差异的显著性检验264

第二节 急性毒性试验统计的应用及慢性毒性试验的评定265

一、半数致死量的应用265

二、毒物蓄积作用266

三、毒物联合作用267

第三节 毒性试验设计的要求268

第四节 繁殖试验及显性致死突变试验的统计指标268

一、繁殖试验的统计指标268

二、显性致死突变试验的统计指标269

第八章 环境质量统计的评价和控制273

第一节 环境质量指数的统计分析评价273

一、环境质量单项指数273

二、综合的环境质量指数273

第二节 环境质量控制图274

一、环境质量控制图的作用274

二、环境质量控制图的原理275

三、各种控制图的制作方法275

四、控制图的观察和分析280

第三节 人体正常值范围的估计281

一、人体正常值范围资料的收集281

二、资料的统计处理282

附录一 统计用表291

附表1 随机数字表291

附表2.1 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双侧)292

附表2.2 两样本率比较时所需样本含量(单侧)293

附表3 配对比较(t检验)时所需对子含量294

附表4 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时所需样本含量295

附表5.1 显著水平与把握度的t值表(ta+t1-β)(单侧检验)296

附表5.2 显著水平与把握度的t值表(ta+t1-β)(双侧检验)296

附表6.1 正态分布表297

附表6.2 正态分布表(续)298

附表7 正态性D检验界值表299

附表8.1 百分率的可信限(1≤n≤50)300

附表8.2 百分率的可信限(1≤n≤50)301

附表8.3 百分率的可信限(1≤n≤50)302

附表8.4 百分率的可信限(50≤n≤100)303

附表8.5 百分率的可信限(100≤n≤1000)304

附表9 泊松分布的可信限305

附表10 t值表306

附表11.1 F值表(双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用)307

附表11.2 F值表(双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用)308

附表12.1 F值表(方差分析用) P=0.05309

附表12.2 F值表(方差分析用) P=0.05(续)310

附表13.1 F值表(方差分析用) P=0.01311

附表13.2 F值表(方差分析用) P=0.01(续)312

附表14 q值表313

附表15 X2值表314

附表16 符号等级检验表(Wilcoxon成对比较用)315

附表17 等级秩和临界值(双侧检验)316

附表18 等级秩和临界值(单侧检验)317

附表19.1 H值与概率对照表318

附表19.2 H值与概率对照表(续)319

附表20 M值的界限值(P=0.05)320

附表21.1 相关系数界值表321

附表21.2 相关系数界值表(续)322

附表22 r与z(0至3)之对照表323

附表23 等级相关系数界值表324

附表24.1 百分率与概率单位换算表325

附表24.2 百分率与概率单位换算表326

附表24.3 百分率与概率单位换算表327

附表24.4 百分率与概率单位换算表327

附表25 加权系数328

附表26.1 用移动平均法计算LD50及可信区间329

附表26.2 用移动平均法计算LD50及可信区间330

附表26.3 用移动平均法计算LD50及可信区间331

附表26.4 用移动平均法计算LD50及可信区间332

附表26.5 用移动平均法计算LD50及可信区间333

附表26.6 用移动平均法计算LD50及可信区间334

附表26.7 用移动平均法计算LD50及可信区间335

附表26.8 用移动平均法计算LD50及可信区间336

附录二 统计符号表337

附录三 英汉统计学名词对照3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