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崔华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615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21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德育-思想史-中国-先秦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 研究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重大意义3
二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内涵14
(一)方法14
(二)德育方法18
(三)先秦诸子德育方法20
三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体系结构21
四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理论特征23
五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研究方法27
第一章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形成条件和理论基础31
一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形成条件31
(一)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32
(二)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政治基础36
(三)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础40
二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理论基础46
(一)先秦诸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46
(二)先秦诸子的人性论65
(三)先秦诸子的社会发展观82
第二章 先秦诸子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94
一 因材施教94
(一)孔子的“各因其材”95
(二)孟子的“君子之所以教者五”96
(三)荀子的“莫神一好”97
(四)《礼记·学记》中的“长善而救其失”98
(五)墨子的“择务而从事”100
(六)韩非的“因资而立功”101
(七)先秦诸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02
二 身教示范102
(一)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102
(二)孟子的“教者必以正”103
(三)荀子的“师以身为正仪”103
(四)墨子的“上同而不下比”104
(五)老、庄的“行不言之教”106
(六)商鞅的“官无邪则民不敖”107
(七)韩非的“不以言谈教”108
(八)齐法家的“明正以治国”109
(九)先秦诸子的身教示范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09
三 教学相长112
(一)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112
(二)荀子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13
(三)《礼记·学记》中的“教学相长”114
(四)后期墨家的“智多而不教,功适息”114
(五)先秦诸子的教学相长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15
四 平等育人116
(一)孔子的“有教无类”116
(二)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117
(三)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117
(四)墨子的“遍从人而说之”118
(五)老子的“圣人无弃人”119
(六)庄子的“物无贵贱”120
(七)先秦诸子的平等育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20
五 情感交流121
(一)孔子的“成于乐”122
(二)孟子的“爱人敬人”123
(三)荀子的“情者,性之质也”124
(四)墨子的“兼相爱”124
(五)老子的“柔弱胜刚强”126
(六)庄子的“不精不诚,不能动人”126
(七)先秦诸子的情感交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26
六 循序渐进127
(一)孔子的“欲速则不达”127
(二)孟子的“其进锐者,其退速”128
(三)《礼记·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129
(四)墨子的“深其深,浅其浅”129
(五)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30
(六)先秦诸子的循序渐进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31
七 启示引导132
(一)孔子的“愤启悱发”132
(二)孟子的“引而不发”133
(三)《礼记·学记》中的“道而弗牵”133
(四)墨子的“举他物而以明之”134
(五)老子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34
(六)齐法家的“利然后能通”135
(七)先秦诸子的启示引导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36
八 环境陶冶137
(一)孔子的“里仁为美”138
(二)孟子的“居移气,养移体”139
(三)荀子的“择乡就士”139
(四)墨子的“染不可不慎”141
(五)齐法家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42
(六)韩非的“火形严,故人鲜灼”142
(七)先秦诸子的环境陶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44
第三章 先秦诸子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思想145
一 知荣明耻146
(一)孔子的“行己有耻”146
(二)孟子的“人不可以无耻”148
(三)荀子的“耻不修”149
(四)墨子的“知其耻”149
(五)齐法家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149
(六)先秦诸子的知荣明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50
二 自我反省152
(一)孔子的“求诸己”152
(二)孟子的“反省内求”153
(三)荀子的“自存自省”155
(四)墨子的“反之身”156
(五)老子的“自知者明”157
(六)商鞅的“慎己”158
(七)韩非的“自见”158
(八)先秦诸子的自我反省思想的比较研究158
(九)先秦诸子的自我反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59
三 “克己慎独”160
(一)先秦诸子的“克己”思想161
(二)儒家诸子的“慎独”思想163
四 忠恕一贯165
(一)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166
(二)孟子的“强怒而行”167
(三)荀子的“以己度者”167
(四)《礼记·大学》中的“絜矩之道”168
(五)儒家诸子的忠恕一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68
五 “改过迁善”169
(一)孔子的“过则勿惮改”169
(二)孟子的“过则改之”171
(三)荀子的“自好自恶”172
(四)墨子的“见善必迁”172
(五)韩非的“过而不听…为人笑之始”173
(六)先秦诸子的改过迁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74
六 防微杜渐175
(一)《周易》中的“履霜,坚冰至”176
(二)荀子的“慎习俗”176
(三)《礼记·学记》中的“禁于未发”177
(四)墨子的“谮慝之言,无入之耳”177
(五)老子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78
(六)庄子的“恶成不及改”179
(七)商鞅的“见于未萌”179
(八)齐法家的“禁微邪”、“行小礼”180
(九)韩非的“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181
(十)先秦诸子的防微杜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82
七 躬行践履183
(一)孔子的“力行近乎仁”183
(二)孟子的“强恕而行”184
(三)荀子的“知之不若行之”184
(四)墨子的“行为本”185
(五)老子的“勤而行之”186
(六)庄子的“道行之而成”187
(七)商鞅的“徙木立信”187
(八)韩非的“试之于事”188
(九)先秦诸子的躬行践履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88
八 益志养气190
(一)孔子的“匹夫不可夺志”190
(二)孟子的“志,气之帅也”192
(三)荀子的“贫穷而志广”194
(四)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194
(五)老子的“强行者有志”195
(六)庄子的“不以物挫志”195
(七)先秦诸子的益志养气思想对后世的影响196
第四章 先秦诸子关于道德评估的方法思想199
一 对他人的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200
(一)儒家诸子关于对他人的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思想200
(二)墨子关于对他人的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思想204
(三)法家诸子关于对他人的评估和自我评估相结合的思想205
(四)道家诸子的自我评估思想205
二 重视对“行”的考察206
(一)儒家诸子对“行”的考察的重视207
(二)墨子对“行”的考察的重视210
(三)法家诸子对“行”的考察的重视211
三 重视对行为后果的考察211
(一)儒家诸子对行为后果的考察的重视211
(二)墨子对行为后果的考察的重视213
(三)法家诸子对行为后果的考察的重视215
四 “志”与“功”相结合216
(一)儒家诸子关于“志”与“功”相结合的思想217
(二)墨家诸子关于“志”与“功”相结合的思想218
(三)法家诸子关于“志”与“功”相结合的思想219
五 “三表”法221
六 “观察”,法222
(一)儒家诸子的“观察”法223
(二)墨家诸子的“观察”法225
(三)晚期道家诸子的“观察”法226
(四)杂家诸子的“观察”法229
七 重符验230
(一)征验法230
(二)参验法231
(三)体验法232
(四)实验法233
第五章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基本特征234
一 重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234
(一)儒家诸子对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的重视235
(二)墨子对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的重视240
(三)道家诸子对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的重视241
(四)法家诸子对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作用的重视242
二 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242
(一)儒家诸子对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的重视243
(二)墨子对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的重视245
(三)道家诸子对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的重视245
(四)法家诸子对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的重视246
三 重视以理服人、以德服人247
(一)重视以理服人247
(二)重视以德服人249
四 重视崇高德育目标的设计256
(一)儒家诸子关于圣贤人格的塑造256
(二)墨子关于“贤士”人格的塑造261
(三)道家诸子关于“自然无为”人格的塑造264
(四)韩非关于“无私心,行公义”人格的塑造268
五 具有互补的特性269
第六章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与借鉴路径273
一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273
(一)先秦诸子关于教育者施教的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273
(二)先秦诸子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282
(三)先秦诸子关于道德评估的方法思想的现实价值290
(四)先秦诸子所构建的优秀道德精神的现实价值294
二 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借鉴路径303
(一)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研究原则303
(二)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的创造性转换309
参考文献313
后记319
热门推荐
- 2992477.html
- 2342989.html
- 2747561.html
- 3479263.html
- 1383839.html
- 3345214.html
- 3596037.html
- 927636.html
- 2002270.html
- 4624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34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99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61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1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30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82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68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58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22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6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