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于阴阳 中医的概念与逻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宝义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73371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5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163页
- 主题词:阴阳(中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明于阴阳 中医的概念与逻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体系1
引子:阴阳不神秘1
一、阴阳的概念4
二、有关阴阳的推理6
三、落实到人体的阴阳8
(一)人体与天地之阴阳道理相通8
(二)动物与植物之阴阳道理各异9
(三)单论阴阳道理,浑天说与盖天说都有理11
四、阴阳虚实12
(一)仿《上经》,先论天地阴阳大道理12
(二)仿《下经》,次言人体“小天地”17
五、五行20
(一)“四方”而非“五方”20
(二)“行”字的含义与四方五行21
(三)五行与五德之同异22
(四)五行中“土”的特殊地位24
六、藏象以及五脏之中的“脾脉……善者”26
(一)五藏藏象26
(二)脾的特殊“地”位——“善者不可得见”28
(三)四时藏之通于太少阴阳者,无非“病”29
七、形上的表现与形下的机制32
八、六节与四时的关系以及阳明、厥阴名实38
(一)阴阳在人体上的落实38
(二)《六节藏象论》中的“六节”与阴阳虚实39
(三)六节与四时的关系及其顺序41
(四)阳明、厥阴病的几个问题42
九、“形而上”的“是动”则表现为“病”的经络现象49
十、“形而下”的“所”,形体中的经络实质49
(一)形而下的阴阳之“异用”49
(二)形体中“阴阳相贯如环”的经络实质51
(三)“其所生病”之“所”的落实55
十一、脉诊及其所以“候阴阳”的道理(附静脉诊脉法的发现)55
十二、藏象中的脾脉亦有“恶者可见”58
第二部分 论点与论据60
一、五行论60
(一)藏象并非脏器60
(二)《新校正》以及《甲乙经》、《太素》之误把少阴当太阴,不明阴阳故尔61
(三)藏象中的“土藏”取决于胆也,而非“十一藏”取决于胆也61
(四)五中所主,何藏最贵?62
(五)“人与天地相通应”的是阴阳的道理62
(六)“心者君主之官”与脏器63
(七)“五官”与五行65
[附]《藏象论》66
二、四时论66
(一)《伤寒论》中的四时“大法”66
(二)温热之别,天壤之异:温之不足以发汗68
(三)寒“攻”里、凉“和”之:凉之不足以攻下70
(四)“正治”与“反治”(寒者热之之失理)72
(五)杂论:四季三黄丸当为三季三黄丸74
(六)《伤寒襍病论》当为《伤寒集病论》的“奇恒”原理75
(七)生克乘侮,实可“只在”周天的四者之间79
(八)古脉法保留的“四时藏”诊“病”81
[附]《四时经》(引自《脉经》)82
三、六气论83
(一)张仲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理论体系83
(二)“四时”化为“六气”的天文气象学依据85
[附]《六节论》89
四、阴阳论90
(一)癫狂90
(二)“相贯如环”之经义——阴阳互根90
(三)“阳密乃固”,“阳杀阴藏”——阴阳消长91
(四)“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人衰老是从阴气自半开始还是从阳气衰减开始?92
(五)“气口候阴”却能“独取寸口”的医学依据94
(六)“明于阴阳”,一根针、一棵草、衣食住行皆通理96
[附]《阴阳应象大论》(部分)97
第三部分 国学余论98
一、《洛书》九宫的数理解析:奇偶原理98
(一)《山海经》的“玄龟”象理:四不像98
(二)《洛书》九宫的数理解析:奇偶原理99
(三)平人脉胃脉、病人脉四时脉与死脉真藏脉102
(四)“仓公诊籍”脉法钩沉103
[附]九宫八卦阵模式107
二、太一行九宫之错误109
三、不明阴阳、汩陈五行的注解,足以扰乱经典112
(一)不明阴阳,是王冰注《素问》的最大缺陷,谬种流传,为害尤大113
(二)汩陈五行,不明四时,机械地生克: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114
(三)国学经典中存在的阴阳五行解读误区举例117
四、“有诸内必形诸外”之非是118
五、《难经》之误失以及中医的科学化问题121
六、《易经》中的下上卦,应正名作内外卦,以应阴阳出入天地之机122
七、《三十六计》与阴阳123
八、“道”理上的贵贱多寡之义132
九、儒家“五行”经义132
十、道论实为“五行”经义的发源地135
十一、阴阳在儒家经典中的含义137
(一)《诗经》之言阴阳138
(二)《书经》之论阴阳139
(三)《易经》中的阴阳141
(四)《国语》“阳伏而不能出”中的阴阳“理论”142
(五)《左氏春秋》“女阳物”的说法,其实正符合经典的阴阳本意144
十二、阴阳在道家经典中的含义146
十三、也谈国故整理——从“物必先腐,然后虫生”看国故整理及中医的科学化问题147
热门推荐
- 2957093.html
- 1582686.html
- 938784.html
- 896485.html
- 709252.html
- 111729.html
- 1165796.html
- 2201333.html
- 2016031.html
- 35488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15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6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17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54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55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90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10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04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38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2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