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疾病预测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疾病预测学
  • 祝恒琛,谢成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21060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490页
  • 主题词:症状-诊断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疾病预测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疾病预测学的作用意义2

第一节 疾病预测的内容和意义2

一、疾病预测的内容2

二、疾病预测研究的重要意义2

第二节 疾病预测的历史渊源与发展3

一、春秋战国时期——未病理论奠定,疾病预测思想诞生3

二、秦汉时期——未病学思想指导疾病预测发展4

三、晋、隋、唐、金时期——疾病预测防治进一步发展5

四、金元明清时期——摄生预防,提高疾病征兆及传变规律的认识6

五、近代——疾病预测理论认识,方法和技术应用7

第三节 疾病预测学的作用10

一、疾病预测分析当前疾病形势,针对性制定疾控方针计划10

二、根据预测困扰社会的生活性疾病发展趋势,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13

三、高科技技术应用有效地促进疾病预测14

四、现代疾病预测学激活传统预测医学发展15

五、促进疾病预测相关边缘学科的渗透发展17

第四节 疾病预测学的研究目的20

一、远期目标——人人健康的无医世界20

二、近期目标——预防医学发展新阶段21

三、疾病学——Ⅱ级预防23

四、疾病学——Ⅰ、Ⅲ级预防24

第五节 疾病预测的原则25

一、预防观点25

二、超前观点27

三、长期务实观点28

第六节 疾病预测的重点是易感低体质人群和个体30

第七节 疾病预测学的研究前景及存在问题31

一、疾病预测学前景32

二、疾病预测学存在问题33

第二章 疾病预测科学的理论基础34

第一节 致病损伤基本阈值34

一、病因理论34

二、发病阈值34

第二节 疾病的关节点40

一、生命体多难以用确定的度来表现一定的质40

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有不同性质表现40

第三节 疾病的遗传方式41

一、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41

二、显性、隐性规律42

三、交叉遗传42

四、基因表达与疾病43

五、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阈值43

六、遗传变异论在疾病预测中的作用43

第四节 疾病潜隐信息是早期预测的关键46

一、隐潜信息基本概念46

二、潜病理信息临床预测疾病的意义47

三、潜隐信息显化标志在疾病预测中的作用48

四、潜前病理信息显化是疾病预测的关键49

五、潜前病理变化是前兆信息的根本50

六、前病证信息评估52

第五节 疾病是内稳系统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失调54

一、阴平阳秘恒动有序55

二、协同调控,动中稳定55

三、脏腑经络气血调节57

第六节 疾病与体质易感性、倾向性57

一、体质概念57

二、体质类型与疾病58

三、影响体质因素59

四、体质与疾病的关系60

五、运气与体质疾病61

六、病理体质的理论基础与检测方法62

第七节 全息律先兆是疾病的表征63

一、全息律是预测疾病的基点63

二、生理全息与病理全息先兆65

三、全息先兆标记65

四、太极、数码全息结构66

第八节 疾病病理生理特性与疾病67

一、耗散结构性67

二、泛系综合性68

三、黑箱模糊性68

四、中介性69

五、发病趋势性69

第九节 发病层次性与健康稳定性在疾病预测中的作用70

一、遗传病发病系统层次71

二、癌症发病系统层次72

三、疾病病机系统层次73

四、健康的连贯性、稳定性74

第三章 疾病预测学的研究方法76

第一节 疾病预测学的科学思维76

一、疾病预测学的科学思路76

二、疾病预测学的指导思想79

三、潜隐病理信息显化的思维方式80

四、创造性思维培养83

第二节 健康态、未病态特征类型评估84

一、健康态理念与标准85

二、未病态理念与特征87

三、未病态类型89

四、未病态评估92

第三节 生物医学测量法98

一、生物医学测量技术和特点98

二、生物医学测量仪器的指标100

三、生理、病理信号101

四、生物医学信号标示102

五、医学成像105

第四节 症状、体征量化分析法106

一、量化诊断107

二、中医量化数字化诊断107

三、近代医学量化数字化诊断109

第五节 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分析法110

一、生活事件应激110

二、应激适应112

第六节 环境医学分析法113

一、地方性疾病预测114

二、职业性疾病预测115

三、营养性疾病预测117

四、寄生虫疾病与传染病预测119

第七节 生物及疾病信息反馈与疾病预测119

一、生物反馈疗法119

二、生物反馈与疾病预测120

三、信息反馈系统分析121

四、疾病信息反馈分析122

第八节 疾病监测与疾病预测123

一、疾病监测基本概念123

二、疾病监测类型123

三、疾病监测对疾病预测的作用124

第四章 唯象与全息分析126

第一节 唯象医学信息概念126

一、唯象与预测医学126

二、唯象信息与预测医学127

三、唯象医学在疾病预测中作用128

第二节 气色光泽、压痛与疾病131

一、气色光泽与疾病131

二、病区压痛点总论134

第三节 面部、五官表相征兆与疾病预测135

一、面部表相征兆135

二、五官表相征兆136

第四节 脉象皮纹及指(趾)甲表相征兆140

一、脉象与疾病预测140

二、皮纹及皮肤与疾病先兆141

三、甲诊疾病先兆146

四、手酸碱区及手部三斑、络脉148

第五节 常见疾病的先兆症状149

一、味觉与嗅觉149

二、欲食与厌食150

三、声音150

四、呕、噁、呃征兆150

五、失眠与嗜睡151

六、疲乏预兆151

七、消瘦与肥胖征兆151

八、头痛、头晕、头风征兆151

九、皮肤异常征兆152

十、麻木征兆152

十一、瘀血征兆152

第六节 分泌、排泄物与疾病信息153

一、唾液、涕、泪及口臭信息153

二、痰变化信息154

三、汗信息155

四、尿液变化信息156

五、粪便变化信息157

第五章 数理统计学在疾病预测中的应用159

第一节 统计分析学概述159

一、数理统计基本概念160

二、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161

三、总体均数的估计和t检验162

四、方差分析162

五、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163

六、二项分布及其应用163

七、卡方(X2)检验164

八、直线相关与回归164

九、统计表与统计图167

第二节 调查分析预测167

一、回顾性调查168

二、前瞻性调查168

第三节 数理统计分析预测169

一、易感性、阈值、作用力分析169

二、正常值偏离度及特异性分析169

三、媒介能量分析170

四、危险状态预测性及趋势分析170

第四节 数理统计模型预测171

一、微分方程模型171

二、动力系统模型172

三、时间序列模型172

四、建立预报方程178

第五节 模糊数理预测179

一、模糊数学诊断模型在疾病预测中应用179

二、模糊数理模型在疾病因素分析中应用180

三、模糊聚类分析及疾病电脑预测181

第六节 BP神经网络预测182

一、材料与方法182

二、结果184

第七节 序值检验及曲线与跟踪预测法184

一、序值检测法184

二、周期性曲线预测185

三、疾病预测跟踪预报187

第六章 传染病学与疾病预测189

第一节 传染病预测189

一、传染病预测方法分类189

二、传染病预测步骤与要求190

第二节 传染病预测方法193

一、定性预测193

二、定量预测技术195

三、时间序列预测模型198

四、传染病暴发的预测模型201

第三节 传染病疫情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202

一、确定预测病种,抓住流行的主要因素202

二、对有可能上升引起暴发流行的趋势疾病预测203

三、控制流行的主要环节和重点传染病204

四、传染病发病规律在预测中的应用204

五、应用“Z-D”现象预测传染病疫情研究205

第四节 传染病预测效果和存在问题207

一、传染病预测效果评估207

二、疾病预测存在问题思考208

第七章 遗传病学与疾病预测210

第一节 基因预测疾病基本知识210

一、基因检测疾病210

二、基因预测疾病进展211

三、遗传疾病预测212

第二节 遗传学疾病预测基本方法214

一、健康家谱预测疾病214

二、姓氏预测疾病215

三、舌象、切诊预测遗传性疾病217

四、几种遗传性疾病的特殊肤纹218

第三节 婚前、产前检查是疾病预测的重要方法220

一、婚前健康检查和教育221

二、产前检查226

第四节 遗传疾病数理分析229

一、群体关联分析229

二、复等位基因遗传疾病数学模型分析232

三、复杂遗传疾病QTL分析234

第五节 基因染色体预测疾病236

一、基因诊断预测法236

二、染色体诊断技术240

三、基因芯片、蛋白芯片技术研究240

第六节 遗传病学相关学科与疾病预测244

一、疾病基因和遗传基因工程分析法244

二、遗传毒理分析法245

三、药物基因和药物遗传学分析法247

四、免疫遗传学分析法248

五、体质遗传学方法250

第八章 气象学与运气学预测疾病251

第一节 气象学与疾病关系251

一、气象因素对发病的影响251

二、气象对常见病影响例举256

第二节 运气学与预测疾病260

一、从非典准确预测看五运六气预测疾病作用260

二、运气推算方法与作用263

三、六淫病因先兆264

四、运气气化病机与体质266

五、运气与灾害学268

第九章 生物钟学说与疾病预测272

第一节 生物钟特性272

一、生物钟节律整体性273

二、生物钟节律多样性、复杂性274

三、生物钟节律的遗传性、变异性275

四、生物节律整合性275

第二节 生物节律的性质276

一、生物节律的外源性、内源性和温度补偿性276

二、生物节律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277

三、生物节律相对稳定性和疾病变异性277

第三节 生物节律机制278

一、外源论机制278

二、内源论机制278

第四节 生物钟假说及临床特点280

一、生物钟机制原理的假说280

二、生物钟紊乱的临床特点280

第五节 生物钟紊乱疾病例举281

一、时差综合征281

二、心率变异、血压变异282

三、心脏病患者昼夜节律283

四、肿瘤节律284

五、内分泌疾病时间节律285

六、传染病的节律286

七、抑郁症和癫痫节律286

第十章 细胞及元素病理信息分析287

第一节 细胞形、质与疾病287

一、细胞形态、质地分析287

二、血液活性物质和相关成分与疾病291

三、细胞能量与自由基293

四、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295

第二节 元素与疾病296

一、元素病理作用296

二、微量元素与疾病297

第十一章 蛋白、基因、大分子物质病理信息表达300

第一节 蛋白质、蛋白质组表达疾病信息300

一、蛋白质类型及作用300

二、蛋白质组结构功能作用301

第二节 基因、基因组表达变异与疾病302

一、功能基因组学表达与疾病预测302

二、基因结构变异与疾病304

三、DNA损伤修复与疾病306

四、基因表达调控异常与疾病307

五、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疾病308

六、大分子与复杂性状疾病313

第三节 疾病基因、蛋白、标记物信息表达316

一、基因、蛋白、标记物表达对疾病预测的作用316

二、疾病信息标记物分析法319

三、示踪标记及放免标记323

第四节 弘扬中医学的作用显示潜隐疾病信息324

一、有证“无病”的虚证患者的血液微医学分析324

二、血栓前状态血液变化分析325

三、脾虚证动物模型分析325

四、温病先征兆血液变化325

五、温病传变动物模型病理分析325

六、“胸痹”的红细胞膜形态变化分析326

七、中医的寒热证与细胞ATP/ADP的关系326

第五节 疾病基因与疾病预测326

一、基因结构异常与疾病326

二、致病基因与疾病预测328

三、疾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研究332

第十二章 纳米科学技术在疾病诊断和预测中的应用335

第一节 纳米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335

一、影像学诊断335

二、实验室、细胞、遗传学诊断337

三、病原微生物诊断339

第二节 纳米生物探针在医疗诊断研究中的应用340

一、纳米生物探针340

二、分子信标探针341

三、纳米金、量子点生物探针342

第三节 纳米级生物传感器及生物芯片345

一、纳米技术与生物传感器345

二、生物芯片研究与应用346

第四节 纳米载体细胞分离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350

一、基因、活性物、药物载体351

二、细胞及细胞成分分离与提纯352

三、免疫纳米磁球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应用354

第十三章 临床疾病预测例举357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预测例举357

一、冠心病预测357

二、高血压病预测362

三、中风发病预测365

第二节 癌症预测367

一、癌症前奏征兆367

二、癌症潜前期表达的病理信息370

第三节 代谢性疾病预测例举372

一、糖尿病372

二、钙代谢障碍375

三、骨质疏松症378

第四节 内分泌疾病预测例举378

一、妇女更年期综合征378

二、男性更年期综合征381

第五节 遗传性疾病预测例举384

一、解读疾病基因385

二、解读功能基因389

三、病理基因揭示391

四、疾病、健康、行为基因例举393

第六节 消化、呼吸系统疾病预测例举401

一、消化系统疾病例举401

二、呼吸系统疾病例举402

第七节 妇产科疾病预测例举403

一、怀孕预测403

二、不育症预测404

第八节 传染病预测例举405

一、艾滋病预测405

二、麻疹预测406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测407

第九节 精神分裂症预测407

一、临床分型407

二、预测408

第十四章 亚健康未病态的识别409

第一节 亚健康未病态409

一、概念409

二、亚健康未病态征兆409

第二节 疲劳410

一、疲劳411

二、疲劳感411

三、慢性疲劳感诊断413

四、疲劳的临床意义413

第三节 疲劳综合征415

一、疲劳综合征诊断415

二、疲劳综合征病因415

第四节 过劳死416

一、过劳死病因及表现416

二、过劳死防范417

第十五章 心理性疾病预测418

第一节 心理性疾病态层次418

一、心理性疾病层次419

二、心理性疾病层次关系420

第二节 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灵商指数420

一、心理健康标准420

二、心灵商421

第三节 心理疾病先兆421

一、心理性先兆征421

二、未病态心理类型423

第四节 类神经病征兆425

一、焦虑未病态、疾病态层次分析425

二、恐惧未病、疾病态层次分析426

三、疑虑未病、疾病态层次分析426

第五节 类精神病未病态、疾病态427

一、抑郁未病态、疾病态分析427

二、自卑与孤独未病态、疾病态分析428

第六节 类神经症与类精神病表现心理异常现象428

第十六章 社会适应不良预测430

第一节 社会心理未病态、疾病态430

一、社会心理素质430

二、社会心理不良分析431

三、人缘商的测量431

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432

第二节 人际交往性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主要表现432

一、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432

二、人际交往性不良心理表现433

第三节 人格层次多态性435

一、不良人格、性格改变435

二、人格层次类型及表现436

第十七章 中医疾病预测学临床应用439

第一节 先兆证在疾病预测中作用439

一、先兆证在疾病预测中意义及形式440

二、潜前未病态征兆特点440

三、传变未病态征兆特点440

四、危证先兆证特点441

五、中医先兆证规律441

第二节 急诊先兆证(症)442

一、闭证先兆442

二、脱证先兆442

三、厥证先兆442

第三节 危象病证先兆443

一、危象病证特点443

二、昏迷先兆443

三、高热先兆445

四、抽搐先兆447

五、中医学危证、重证及病愈征兆识别448

第四节 衰老先兆449

一、形衰先兆449

二、九窍衰老先征兆451

三、神衰先兆451

四、心理衰老的自我测定453

第五节 传变未病态及先兆453

一、疾病传变的方式453

二、传变与并发症454

三、传变趋向的预测454

四、传变的预兆456

五、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456

主要参考文献4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