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
  • 刘正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ISBN:781096068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33页
  • 主题词:戏曲音乐-研究-中国-20世纪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篇 戏曲音乐史的回眸与再认识2

第一章 戏曲音乐的形成2

第一节 戏曲音乐始于北宋杂剧2

一、历史的误解之一 北宋杂剧有没有音乐?2

二、历史的误解之二 戏曲始于何时?3

第二节 关于文人音乐的历史功绩4

第三节 高腔与道教音乐的密切关系6

一、目连杂剧、道教音乐与高腔的关系6

二、高腔与道教音乐的共同特征9

三、高腔与道教音乐关系的结语25

第二章 北宋杂剧到高腔、昆曲的音乐艺术局限27

第三章 戏曲音乐的第一次大变革28

第一节 梆子腔的三大音乐变革29

一、来自民间音乐29

二、发展了依情变曲和依人变曲的一泻式板式变化体33

三、发展了管弦过门34

四、梆子腔的艺术局限37

第二节 皮黄腔的两大音乐变革37

一、西皮腔37

二、二黄腔47

三、湖北人将皮黄腔带进北京年表60

第四章 戏曲音乐的第二次大变革67

第五章 戏曲音乐的第三次大变革68

第一节 “17年”的辉煌成就68

一、音乐创作解决了三大问题68

二、理论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69

三、人才培养由科班转向院校70

四、新歌剧的发展70

第二节 “文革”十年的创作经验70

一、依词唱曲是京剧现代戏唱腔创作的成功之路71

二、音乐主题的创作为戏曲的翱翔插上强健的翅膀72

三、管弦乐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功能73

第三节 20世纪后期的23年74

一、音乐创作的回眸74

二、人才匮乏75

三、理论建设的春天75

第二篇 流派纷呈与地方戏曲声腔崛起78

第一章 流派纷呈,人才荟萃78

第一节 概述81

第二章 新的声腔系统纷纷崛起81

第二节 打锣腔系统87

一、打锣腔系统的剧种87

二、打锣腔系统拥有的共同剧目与共同腔名88

三、形成打锣腔系统的原因94

四、打锣腔系统共同的音乐特征95

第三节 梁山调腔系107

一、梁山调传播的历史记载107

二、梁山调的传播110

三、梁山调腔系音乐的共同特点111

第四节 调子腔系统116

一、表演上重于舞蹈116

二、音乐方面重于歌唱116

三、调子腔系统的三个支系116

四、史载与传说119

五、剧种与腔调120

六、移民促成了腔系的形成122

七、共同的音乐特征123

第五节 滩簧调系统126

第六节 鼓腔系统127

第七节 弦索腔系统128

第三篇 戏曲音乐创作的空前发展131

第一章 “17年”的戏曲音乐创作131

第一节 “17年”戏曲音乐创作概况131

第二节 “7年”我国歌剧音乐创作为戏曲音乐发展“修桥开道”138

一、依曲唱词141

二、音乐主题创作142

三、管弦乐队的运用143

第三节 “17年”戏曲作曲的艰辛道路144

第二章 “文革10年”戏曲音乐创作回眸145

第一节 旋律线写作的创造性发展148

一、旋律写作方法的螺旋形发展148

二、在唱腔创作中对人物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典型性刻画152

三、拖腔写作对人物性格与思想情感进行典型性创造166

第二节 音乐主题创作及其在作品中的地位170

第三节 节奏、腔式的运用及其在戏曲音乐中的地位与布局175

一、节奏175

二、腔式178

第四节 调式、调性的创造性运用181

第五节 结构在戏曲音乐中的地位与布局189

一、总体结构布局189

二、局部结构布局192

一、过门198

第六节 过门与管弦乐在戏曲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198

二、管弦乐203

第三章 “文革”后23年206

第四篇 戏曲音乐理论研究的空前繁荣211

第一章 20世纪的戏曲音乐著作与论文概述211

第一节 前50年的著作与论文概述211

第二节 “17年”的专著与论文212

一、介绍各地声腔与剧种213

二、讨论戏曲音乐应该如何改革发展213

三、乐队的发展213

四、打击乐的取舍214

五、乐队安置的位置214

六、关于戏曲音乐美学问题214

七、关于戏曲音乐本质特性问题215

八、关于戏曲音乐形态学的研究216

第三节 “文革”后的23年的著作与论文217

第二章 民族音乐研究的“五态、四径、三线”218

第一节 五态219

一、地态219

二、心态219

三、史态219

四、语态220

五、乐态221

第二节 四径222

一、旋律线特征222

二、节奏(腔式)特征223

三、调式特征223

四、结构特征224

第三节 三线225

第三章 传统戏曲音乐的遗传基因226

第一节 传统戏曲音乐中遗传基因表现的六个方面227

一、旋律线227

二、音阶调式227

三、腔式228

四、结构229

五、伴奏229

六、分腔230

第二节 遗传基因有序的板块分布233

第四章 四首汉族民歌与戏曲音乐的相承特征与板块分布235

第一节 四首民歌的子项特征236

一、《绣荷包》的子项特征236

二、《孟姜女》的子项特征238

三、《小白菜》的子项特征239

四、《妈吔》的子项特征240

第二节 民族音乐特征的传承性241

第三节 四首民歌的特征覆盖与板块分布242

一、西北板块243

二、东北板块243

三、南方板块243

四、中央板块(附四首民歌与有关曲艺、戏曲、歌剧的实例对照)243

第四节 结语256

第五章 戏曲音乐史学的新研究257

第一节 北宋时已有戏曲258

第二节 明代没有“四大声腔”258

第三节 戏曲音乐五个时期递相发展的必然规律与历史经验259

第四节 二黄腔不能在安徽形成261

一、安徽缺乏二黄形成的遗传基因261

第六章 戏曲音乐形态学的研究262

二、皮黄腔系湖北艺人携带进京的262

第一节 音乐特征的南北两大属区263

一、南方属区的基本音乐特征263

二、北方属区的基本音乐特征264

三、南北合流,高、昆南化264

四、梆子腔、西皮腔的北方属性和变异265

五、二黄腔与河南曲子戏的中性型属性266

六、定性与活性的双重启示267

第二节 音乐结构的民族性268

一、中西近同的音乐结构形态269

二、中西音乐结构形态的差异277

第三节 三种不同的板式变化体290

一、“一泻式”板式变化体291

二、“四截式”板式变化体293

三、“回归式”板式变化体302

第四节 腔式形态特征与板块分布307

一、腔式的特性307

二、腔式的类别312

三、腔式的变化314

四、腔式的搭配316

五、腔式的五大板块分布317

六、启示320

第五节 调式体系、类别、型号与调性关系的民族性322

一、终止群体与调式体系322

二、调式类别与调式型号329

三、调式分布的三条主要分界线333

四、调式的一般性分布状态334

五、调式的特区性分布336

六、调式在地区间的交融性分布338

七、民族间的调式交融现象343

八、调性关系的民族性——屈调与扬调347

第六节 汉族调式构成的平衡原则350

一、奇特而可贵的调式随意性350

二、随意性成因——平衡原则356

三、平衡原则的计算程序357

四、平衡论的结语360

第七节 戏曲音乐“三绝”:拖腔、腔式、板式361

一、戏曲的拖腔362

二、戏曲的板式371

第八节 梆子腔南北二线之分377

一、北线梆子腔的特点378

二、南线梆子的特点与北线有同有异379

第九节 男女唱腔与行当分腔380

一、鄂东北是分腔的中心381

二、西皮女腔先于男腔381

三、如何分腔383

第七章 戏曲音乐地理学的研究384

第一节 戏曲音乐结构的板块分布385

第二节 戏曲腔式的板块分布385

第三节 戏曲调式的板块分布386

一、调式类型的分布形成如下五块386

二、调式型号的分布形成如下状况386

第四节 戏曲音乐旋律线的板块分布387

第八章 戏曲音乐分类学的研究388

第一节 戏曲音乐分类法388

一、腔调的两类性质390

二、腔式的五大板块390

第二节 五项参数390

三、唱腔结构的两种体制391

四、唱腔结构的六种样式391

五、声腔的八方来源393

第三节 十二大声腔系统394

一、高腔系统394

二、昆曲系统395

三、梆子腔系统395

四、皮黄腔系统395

五、打锣腔系统395

六、鼓腔系统396

七、梁山调系统396

八、滩簧调系统396

九、调子腔系统396

十二、古南曲系统397

十、弦索调系统397

十一、歌舞腔系统397

第九章 戏曲音乐创编十法400

一、一承400

二、二必401

三、三诀401

四、四得402

五、五解403

六、六求405

七、七法407

八、八欲410

九、九忌412

十、十趋413

后记4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