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5.12汶川特大地震 环境保护科技活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110319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75页
- 文件大小:174MB
- 文件页数:587页
- 主题词:地震灾害-灾区-环境生态评价-四川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5.12汶川特大地震 环境保护科技活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第1章 汶川地震发生概况3
1.1 汶川地震的波及范围3
1.2 汶川地震的破坏程度4
第2章 灾区自然环境概况5
2.1 地质地貌概况5
2.2 气候特征5
2.3 地表水分布格局6
2.4 生态特征8
第二篇 城乡居民安置的环境保障对策11
第3章 概述13
3.1 任务由来13
3.2 国内外灾后居民安置现状14
3.3 工作目标17
3.4 工作任务17
3.5 指导思想17
3.6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18
第4章 地震灾害环境影响状况分析22
4.1 灾区损失分析22
4.2 地震对水环境质量影响情况分析25
4.3 地震对空气环境质量影响分析31
4.4 地震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32
4.5 小结37
第5章 临时性居民安置的环境保障对策38
5.1 临时性居民安置点概况38
5.2 临时性居民安置点的分类与特点41
5.3 临时性居民安置点环境问题分析51
5.4 临时性居民安置点环境保障对策54
5.5 小结55
第6章 过渡性居民安置的环境保障对策56
6.1 过渡性居民安置概况56
6.2 过渡性安置区的分类与特点59
6.3 过渡性安置区存在的环境问题96
6.4 过渡性居民安置的环境保障对策97
6.5 小结98
第7章 重建安置的环境保障对策100
7.1 重建安置概况100
7.2 重建安置区环境影响评估113
7.3 重建安置的环境保障对策118
7.4 小结121
第8章 成果应用及主要结论122
8.1 成果形式122
8.2 主要结论122
第三篇 产业发展战略评估及工业企业恢复与重建的环境保障对策123
第9章 概述125
9.1 工作目标125
9.2 目的和意义125
9.3 战略思路和工作重点126
第10章 工业企业及环保设施受损情况127
10.1 工业企业受损情况127
10.2 环保设施受损情况134
10.3 小结136
第11章 重点企业筛选及清单137
11.1 对灾后工业企业调研137
11.2 重点企业筛选过程及方法138
11.3 重点企业数据库建设139
11.4 重点企业清单建立140
11.5 重点企业筛选结果分析140
11.6 数据库查询系统界面156
11.7 小结163
第12章 重点企业化学品污染风险与对策164
12.1 灾区化学化工企业情况164
12.2 几个重点磷矿和磷化工企业的情况175
12.3 灾区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基本情况177
12.4 重点环境风险源应急处置方案180
12.5 重点化学品企业管理措施195
12.6 灾后企业风险自查、环保部门风险排查技术指南197
12.7 小结197
第13章 灾后区域环境承载力再评估199
13.1 环境承载力199
13.2 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200
13.3 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206
13.4 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210
13.5 地震前后水气环境质量变化分析231
13.6 自然保护区236
13.7 灾区生态承载力评估241
13.8 灾区环境容量评估247
13.9 经济承载力评估260
13.10 地质灾害评估277
13.11 比较人口密度评估284
13.12 水资源状况评估285
13.13 环保基础设施评估293
13.14 单位GDP能耗评估296
13.15 小结299
第14章 重点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环境的评估与对策302
14.1 重点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状况302
14.2 企业恢复生产的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和基本条件303
14.3 企业恢复生产的监督及管理303
14.4 企业恢复生产前的环保核查305
14.5 企业恢复生产的对策与保障306
14.6 企业恢复生产的案例分析306
14.7 《地震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暂行)》322
14.8 小结322
第15章 重污染工业企业重建环境评估与对策323
15.1 工业企业重建规划及项目分析323
15.2 重建工业企业现状调查327
15.3 地震灾区工业企业重建环境保护对策与研究331
15.4 地震灾区工业企业重建典型案例分析335
第16章 灾区原有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再评估348
16.1 成都市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再评估349
16.2 德阳市原有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再评估353
16.3 绵阳市原有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再评估360
16.4 雅安市原有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再评估367
16.5 广元市原有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再评估370
16.6 阿坝州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再评估375
16.7 陕西灾区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再评估378
16.8 甘肃省陇南市灾后产业发展战略的环境再评估380
16.9 小结382
第四篇 地表水与饮用水源地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385
第17章 灾区震前地表水与饮用水源地评估387
17.1 饮用水源地分布情况387
17.2 地表水源地水质及周边污染源388
17.3 地表水源地环境质量的监测情况391
17.4 水源保护区的划分状况393
第18章 灾区震后地表水与饮用水源地评估395
18.1 应急救灾期的地表水与饮用水源地评估395
18.2 震后重建期地表水与饮用水源地评估407
18.3 小结409
第19章 消杀剂在灾区地表水环境中的残留研究411
19.1 常用农药的基本性质411
19.2 典型消杀剂在地表水环境中的行为特征413
19.3 典型消杀剂在地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模拟实验414
19.4 小结417
第20章 灾区风险源对地表水与饮用水源地的影响418
20.1 灾区部分县市水源地的风险源情况418
20.2 灾区点源污染对地表水与饮用水源地的风险419
20.3 灾区面源污染对地表水与饮用水源地的风险419
20.4 水体漂浮物对地表水与饮用水源地的风险422
20.5 小结423
第21章 地震灾区地表水源的保护与应急对策424
21.1 应急救灾期相关技术指南的制定与应用424
21.2 重建期相应对策的提出与落实425
21.3 灾区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措施427
21.4 小结429
第22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430
第五篇 固体废物污染评估及应对措施431
第23章 任务来源与灾后固体废物调研433
23.1 引言433
23.2 国外应对策略和经验434
23.3 灾后固体废物的调研436
第24章 环境安全和影响评估455
24.1 固体废物产生预测455
24.2 固体废物污染源识别457
24.3 固体废物污染影响评估457
24.4 固体废物的污染风险分析459
24.5 环境监测459
第25章 对策与建议461
25.1 过渡安置期对策461
25.2 灾区重建的对策和建议462
第六篇 灾后恢复重建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估463
第26章 概述465
26.1 指导思想与主要原则465
26.2 规划环评的重点465
第27章 规划方案概述467
27.1 规划范围与规划区467
27.2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468
27.3 规划的主要任务468
27.4 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修复目标470
27.5 可能涉及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内容筛选470
第28章 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471
28.1 自然环境概况471
28.2 震前基础设施与主要环境敏感区的关系473
28.3 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适宜性分析475
28.4 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环境制约因素477
第29章 主要不良的环境影响分析478
29.1 交通道路重建对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和迁徙的影响分析478
29.2 交通道路恢复重建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分析480
29.3 能源恢复重建的主要不良环境影响分析481
29.4 堰塞湖排险和淤堵河道疏浚的主要环境影响分析482
29.5 供水工程与饮用水水源保护483
第30章 环保对策与规划综合结论484
30.1 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484
30.2 规划方案的综合论证与建议485
第七篇 成都灾区地震生态影响评估及恢复重建布局487
第31章 成都灾区概况489
31.1 研究范围489
31.2 自然环境490
31.3 经济社会495
第32章 地震对地表覆盖的破坏497
32.1 数据源选择497
32.2 崩塌滑坡信息提取方法498
32.3 滑坡崩塌对地表覆盖的破坏499
32.4 植被覆盖度变化501
第33章 地震对生态功能的影响503
33.1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影响503
33.2 水土保持功能影响505
33.3 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510
第34章 地震生态影响分区及恢复重建布局517
34.1 地震生态影响分区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517
34.2 参数获取519
34.3 生态影响分区结果521
34.4 恢复重建布局522
34.5 小结527
参考文献528
附录 地震应急期间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制定的相应技术指南与规范544
热门推荐
- 2155807.html
- 3244897.html
- 1035543.html
- 884549.html
- 214555.html
- 1492649.html
- 3890267.html
- 689645.html
- 1150919.html
- 35718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98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92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3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93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5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66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13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3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26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