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教育力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大学教育力
  • 金子元久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6708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45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171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研究-日本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学教育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中文版前言:面对时代的呼唤4

中文版序——东亚的大学教育模式:中国、日本和韩国7

前言:大学的教育力量14

一、大学教育无用吗?14

二、社会的变革必然导致大学的变革15

三、大学教育应该追求怎样的目标?16

序章 大学的“教育力量”的组成部分1

第一节 大学的教育力量2

一、大学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影响2

二、学生的四种类型3

第二节 作为成长环境的大学6

一、影响“态度”的要因——学力、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6

二、阶段转换的两个类型8

第三节 大学教育的构造与“射程”10

一、大学教育的目的10

二、大学教育的方法11

三、规定大学教育“射程”的要素13

第四节 本书的构成14

第一章 大学教育的源流和嬗变17

第一节 大学的成立18

一、历史上人类社会对大学的期待18

二、组织文化与课程19

三、从中世纪到现代20

四、大学教育的三个源流20

第二节 专业人士的培养及其枯燥性21

一、国民教育与官僚培养21

二、法国职业技术学院模型的影响22

第三节 “博雅教育”的多义性及其误解23

一、探究取向与古典取向23

二、博雅教育的历史发展24

第四节 “洪堡精神”及其束缚25

一、学术性真理探求的理念25

二、影响教师自我规定的洪堡精神27

第五节 工业化、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27

一、高等教育的爆炸式扩大27

二、大学的大众化与教养教育的变化28

第二章 大学教育的美国模式31

第一节 美国社会与大学教育32

一、“填鸭式”教学传统32

二、研究的出现32

三、美国模式大学教育的形成33

四、选修科目制度的形成和博雅教育内涵的重构33

五、通识教育的诞生34

第二节 美国社会与大学的使命35

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35

二、支撑民主社会公民意识的形成36

三、专业学术知识的传递38

第三节 大学的教学组织39

一、教学组织39

二、多元性大学组织40

三、本科教育的环境41

四、入学与升级的制度框架42

第四节 教学课程的三大特征43

一、学习的幅度与阶梯43

二、教学实践44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学习经历的整合45

四、普及化与国际化46

第三章 大学教育的日本模式47

第一节 日本大学的形成和发展48

一、源自职业教育的起步阶段48

二、高等教育的二元结构49

三、战后的大学改革50

第二节 大学理念——社会共识的缺位51

第三节 制度与组织52

第四节 教学课程53

一、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模式53

二、薄弱的控制机构54

三、组织的教育力量55

第四章 大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57

第一节 知识爆炸、知识社会化和全球化58

第二节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冲击59

第三节 青年期的蜕变60

第四节 大学教育的课题:目的、过程和机制61

第五章 职业能力、核心能力和教养63

第一节 大学教育和职业之间的关系——两个基本模式64

一、职业知识模式64

二、日本模式66

三、日本模式的瓦解67

第二节 核心能力与大学教育68

第三节 重新审视教养教育的价值70

一、基础能力与教养70

二、如何构建日本的“教养”72

三、通过专业教育进行教养教育72

第六章 大学教育力量的形成和强化75

第一节 大学教育力量产生的基础76

一、主体性参加和深入体验的获得76

二、如何建构学习框架77

第二节 教育力量强化的战略选择78

一、教育和学习框架的再构筑78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82

三、激发动机和意义化84

第三节 教育改革手段的清单86

第七章 大学教育力量的基础89

第一节 教育组织的治理结构90

第二节 监控和改善据点91

一、从多个角度测量大学教育的影响91

二、教育改善的据点92

第三节 教育力量形成的财政基础93

第四节 有利于教育质量改善的社会机制95

第五节 作为社会整体投资的高等教育96

第六节 结论98

第八章 本科阶段课程改革的问题和对策99

第一节 社会和大学教育100

一、21世纪的社会和大学教育100

二、大学教育和职业社会的相关性102

三、大学教育的效果103

四、质量保障、效率和社会问责104

第二节 重视结果的价值取向及其中存在的问题105

一、重视结果的取向105

二、以教育结果测量为目的的教育测验106

三、教育结果测量和控制功能之间的联系108

四、学习成绩测验措施中的问题109

第三节 建立综合的评价和控制机制110

一、古典模式110

二、重视结果模式112

三、教与学过程监控模式113

第四节 结论115

附章 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117

第一节 政策大转型:从稳步发展走向规模的迅速扩大118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变化120

一、高等教育机会的市场化120

二、科学研究的市场化122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金融市场的依存度加深123

四、高等院校的治理结构124

第三节 从中日比较的角度审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126

结束语128

参考文献129

所参考的调查一览表136

译后记1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