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4680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70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296页
- 主题词:思想品德课-教学法-初中-中学教师-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2
第一章 思想品德学科基础知识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2
考点梳理2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2
(一)哲学的基本概念2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3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3
(四)哲学的党性3
(五)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3
(六)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类型与其存在根源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4
三、物质观和实践5
(一)物质观5
(二)实践6
四、联系与发展8
(一)联系8
(二)发展8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8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系10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1
(六)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2
五、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3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3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3
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4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4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15
(三)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6
(四)真理的检验标准17
(五)认识论与思想路线17
七、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9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9
(二)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9
(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20
强化训练2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4
考点梳理24
一、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24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24
(二)社会经济的形态与发展24
(三)商品24
(四)货币25
(五)价值规律28
(六)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29
(七)投资方式30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33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33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33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33
(四)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37
(五)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39
三、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42
(一)经济全球化42
(二)跨国公司43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43
(四)认识国际经济组织44
强化训练46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8
考点梳理48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8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8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49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4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49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4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51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52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52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52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5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54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55
五、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56
(一)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56
(二)对外开放56
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5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5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57
(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58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59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9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1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61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62
(一)文化及其社会作用62
(二)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63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63
(四)文化的多样性63
(五)文化的传播63
(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64
(七)文化创新64
(八)中华文化65
(九)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65
(十)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66
(十一)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66
(十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67
(十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67
(十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8
(十五)社会主义荣辱观68
(十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68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8
(一)社会建设的定义68
(二)社会建设的内容68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9
十、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71
(一)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71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71
十一、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72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72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73
强化训练74
第四节 伦理学78
考点梳理78
一、伦理学的含义及原则78
(一)伦理学的含义78
(二)伦理学的原则78
二、道德的起源与本质79
(一)道德的起源80
(二)道德的本质80
三、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81
(一)道德选择81
(二)道德评价82
四、道德完善的途径和手段83
(一)道德人的成长过程83
(二)道德教育83
(三)道德修养84
五、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84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85
(二)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85
六、社会公德85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85
(二)社会公德的践行86
七、职业道德86
(一)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86
(二)职业道德规范各项内容的关系87
八、家庭美德87
(一)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87
(二)社会转型中的家庭美德建设88
强化训练88
第五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89
考点梳理89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89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89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89
(三)青少年期89
二、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90
(一)青春期的三大生理变化90
(二)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90
三、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及解决措施91
(一)当前青少年的心理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91
(二)采取的措施及其应对策略92
四、家庭与青少年发展92
(一)青春期家庭系统的变化92
(二)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变化93
五、青少年的同伴关系93
(一)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93
(二)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发展93
(三)青少年的友谊关系94
(四)青少年的同伴影响94
六、青少年认知的发展95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95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95
(三)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点96
(四)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97
七、青少年社会认知与自我的发展97
(一)艾尔金德的青春期社会认知发展观点97
(二)青少年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97
(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98
八、青少年的心理健康98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98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99
强化训练101
第六节 法律基础102
考点梳理102
一、法的基本理论10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律的运行10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04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106
三、宪法的基本常识107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107
(二)宪法规定我国的基本制度107
(三)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08
(四)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机构108
四、民法的基本知识109
(一)民法概述109
(二)民事权利和责任111
五、合同的订立和履行114
(一)合同的订立114
(二)合同的履行114
六、物权115
七、债的一般理论116
八、婚姻与家庭116
(一)确定婚姻关系的法律程序116
(二)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权利与义务116
(三)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117
九、继承118
(一)概念118
(二)继承开始118
(三)继承的接受和放弃118
(四)继承权的丧失118
(五)代位继承118
(六)法定继承的顺序118
(七)应按法定继承的五种情况118
(八)遗嘱继承119
十、刑法119
(一)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119
(二)犯罪的种类与构成120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120
(四)故意犯罪121
(五)过失犯罪121
(六)共同犯罪121
(七)犯罪的未完成形态121
(八)刑罚121
十一、未成年人保护法122
(一)总则122
(二)家庭保护123
(三)学校保护123
(四)社会保护123
(五)司法保护124
(六)法律责任124
(七)附则124
十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24
(一)依法治国的意义125
(二)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多方面努力125
强化训练127
第二章 学科知识在教材中的应用与解读12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29
考点聚焦129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教材中的应用129
考点梳理12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体现129
二、国情知识在教材中的解读129
(一)了解我国基本国情129
(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30
(三)了解我们的共同理想130
第二节 伦理学在教材中的应用131
考点梳理131
一、伦理道德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体现131
(一)成长中的我131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131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131
二、伦理学在教材中的解读131
(一)成长中的我131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132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133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学在教材中的应用134
考点梳理134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体现134
(一)成长中的我135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135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135
二、青少年心理学在教材中的解读135
(一)成长中的我135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136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137
第四节 法律知识在教材中的应用138
考点梳理138
一、法律知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体现138
(一)成长中的我138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138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138
二、法律知识在教材中的解读138
(一)成长中的我138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140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140
强化训练141
第二部分 课程理论知识144
第一章 思想品德课程理论基本知识14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44
考点聚焦144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程理论概述144
考点梳理144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144
二、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144
(一)思想性144
(二)人文性145
(三)实践性145
(四)综合性145
三、思想品德课程的功能146
(一)思想品德课具有导向性功能146
(二)思想品德课具有规范性功能146
(三)思想品德课具有个性化功能147
第二节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147
考点梳理147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147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147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148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149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课程目标150
(一)总目标150
(二)分类目标150
(三)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154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建构思想155
考点梳理155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55
二、思想品德课程的逻辑结构156
强化训练157
第二章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解读15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59
考点聚焦159
第一节 课程内容与实施159
考点梳理159
一、成长中的我159
(一)认识自我159
(二)自尊自强160
(三)心中有法160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161
(一)交往与沟通161
(二)在集体中成长161
(三)权利与义务162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162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162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163
(三)法律与秩序163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形态164
考点梳理164
一、课程形态的定义164
二、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形态165
(一)综合课程165
(二)情意课程165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结构166
考点梳理166
一、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结构内涵166
二、思想品德课程的文本结构166
(一)课程标准166
(二)教材166
三、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结构167
(一)心理健康167
(二)伦理道德167
(三)法律167
(四)国情168
第四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建议168
考点梳理168
一、教学建议168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168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169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169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169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169
二、评价建议169
(一)评价的目的169
(二)评价的理念169
(三)评价实施要求170
(四)评价的方式170
三、教材编写建议171
(一)教材编写要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171
(二)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原则172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173
第五节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174
考点梳理174
一、国情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174
(一)国情部分的目标定位174
(二)国情部分的教材处理175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176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部分的目标定位176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部分教材处理应注意的问题177
三、道德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177
(一)道德部分的目标定位177
(二)道德部分的教材处理178
四、法律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179
(一)法律部分的目标定位179
(二)法律部分的教材处理179
强化训练180
第三部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184
第一章 思想品德课教学概述18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84
考点聚焦184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基本理论184
考点梳理184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理念184
(一)以思想性为导向184
(二)以综合性为原则184
(三)以学生为主体185
(四)注重实践185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185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本质185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185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规律186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原则186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环节187
考点梳理187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组织形式187
(一)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88
(二)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188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189
(一)课堂导入189
(二)课堂组织189
(三)课堂收束191
强化训练192
第二章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及学习模式19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93
考点聚焦193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193
考点梳理193
一、情境教学法193
(一)创设情境的途径193
(二)注意事项194
二、活动教学法194
(一)活动教学的主要模式194
(二)注意事项195
三、体验式教学195
(一)体验式教学的类型195
(二)注意事项196
四、案例教学196
(一)案例教学的基本步骤197
(二)注意事项197
五、讨论式教学197
(一)讨论式教学的主要步骤197
(二)注意事项198
六、学导式教学198
(一)学导式教学的主要环节198
(二)注意事项199
七、讲授式教学199
(一)讲授式教学的类型199
(二)注意事项199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模式200
考点梳理200
一、研究性学习200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200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200
二、自主学习200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200
(二)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201
三、合作学习201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201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指导201
强化训练202
第三章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20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3
考点聚焦203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准备203
考点梳理203
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203
(一)目标设计的原则203
(二)如何进行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204
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分析206
(一)教学重点、难点和思想教育点206
(二)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206
(三)教学重点的确定206
(四)教学难点的确定207
(五)教学重、难点的突破207
三、思想品德课程教案设计208
(一)分析初中生的认知特点208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设计209
(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设计209
(四)思想品德课的课后设计211
(五)思想品德课教案211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216
考点梳理216
一、教学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216
(一)教学资源216
(二)现代教育技术217
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应用219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219
(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应用219
三、思想品德课中的活动体验220
(一)活动体验的含义220
(二)活动体验的作用221
(三)活动体验的内容221
(四)活动体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221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及问题解决222
考点梳理222
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222
(一)情境创设的定义222
(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222
(三)思想品德课程情境创设的基本类型223
(四)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223
(五)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问题224
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解决224
(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原则224
(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办法225
强化训练226
第四部分 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228
第一章 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概述22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28
考点聚焦228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论228
考点梳理228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内涵、特点和理念228
(一)教学评价的内涵228
(二)教学评价的特点229
(三)教学评价的理念229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230
(一)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基本程序230
(二)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方法231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功能及作用233
考点梳理233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233
二、教学评价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作用234
强化训练235
第二章 思想品德课学业评价23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37
考点聚焦237
第一节思想品德课学业评价的基本方法237
考点梳理237
一、过程学习的档案袋评价237
(一)成长档案袋的特征237
(二)成长档案袋的类型238
(三)成长档案袋的优势238
(四)成长档案袋的局限性238
(五)成长档案袋的创建239
二、表现性评价240
(一)表现性评价的优势241
(二)表现性评价的内容242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243
三、测试评价243
(一)常用考试的形式种类244
(二)选择测试方式的依据245
(三)政治试题的编制245
(四)试卷质量的评价246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学业综合评价方式248
考点梳理248
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248
(一)形成性评价的利弊248
(二)终结性评价的利弊250
(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251
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252
第三节 教学评价标准与反思254
考点梳理254
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评价标准254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254
(二)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255
(三)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255
(四)有效的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55
(五)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256
(六)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256
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257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257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的阶段258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的重点258
(四)怎样反思思想品德课的教学259
强化训练262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面授辅导课程266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面授辅导课程268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270
热门推荐
- 1816446.html
- 3841713.html
- 1709237.html
- 1805674.html
- 3118718.html
- 2866650.html
- 2056746.html
- 3170824.html
- 1614943.html
- 11090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62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65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58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57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87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56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1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51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031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