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辛亥往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辛亥往事
  • 李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 ISBN:978751041915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06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辛亥革命-通俗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辛亥往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改革派:世界是平的,必须搞立宪1

本朝还可苦撑五十年3

驻外公使提倡君主立宪4

一个京官的强国梦6

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7

沙皇为慈禧提供反面教材8

李总督说:乱命,粤不奉诏!8

李鸿章遗诗:三百年来伤国步9

王公大臣“只以诟毁洋人为快”10

机器者,圣人不语?10

李鸿章借访美进一步认识西方11

张之洞任疆寄数十年,家不增一亩12

“东方芝加哥”的缔造者13

张之洞的政治优势14

张之洞与戊戌党人的由合到分15

张之洞的“保守”与智慧16

张之洞1901年预测:本朝再图十年之安不可得16

搞改革,要把理论做扎实18

张总督成了科举制度的掘墓人19

张之洞的身后名19

袁世凯幸遇张謇21

袁世凯的军队改革方案23

重臣为何纷纷保荐袁世凯23

北洋新军,是朝廷的,还是袁世凯的?24

他毕竟是数一数二的治世能臣28

他们眼中的袁世凯30

《纽约时报》专访袁世凯31

袁世凯的政改路线图33

清政府的弱国外交33

天津再开风气之先34

张謇给慈禧太后送《日本宪法》35

“善变”的梁启超36

梁启超说:法治国家好37

海外立宪派与开明官员们的“共振”38

他一生都在扛君主立宪的大旗38

1906年,当预备立宪诏书发布40

戴鸿慈、端方建议建立“法制”国家41

皇族载泽上密折:立宪可为国家建万年久长之祚41

第二章 清王朝:一个帝国最后的救赎43

张謇问慈禧:改革是真还是假?45

慈禧太后与曾国藩长子曾纪泽的一段对话45

慈禧太后说:我希望我们中国将来会强大46

伊藤博文来访刺激后党47

戊戌政变后,不得因噎废食47

《中外纪闻》收归官办,“不准议论时政”47

清政府照会英领事:不关贸易事,《申报》不准登48

《大公报》呼吁慈禧别再揽权48

光绪皇帝是个明白人49

光绪皇帝的读书单49

端王煽动“杀一龙”行动50

载漪说:拳民用的是爱国之心51

慈禧太后的开战宣言51

庚子悲剧对整个帝国的大冲击51

流亡“行在”的最初反应53

联军的条件53

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55

从满汉通婚开始搞新政56

新政期间中国工商业发展迅速56

清廷下发出洋考察诏书57

出洋考察团秘密启程58

梁启超与端方等人的政治友谊59

镇国公载泽求教伊藤博文59

戴鸿慈等人在欧洲60

政治考察团听取华侨意见61

《泰晤士报》发文:《中国人的中国》62

五大臣提出四项基本主张63

达寿等人再访日64

行之而善,则为日本之维新;行之不善,则为法国之革命64

醇亲王载沣主持御前会议65

回到大臣廷辩现场:如何开启宪政?66

赦免戊戌党人的政治信号70

于式枚的忧虑70

五味杂陈的《仿行立宪上谕》71

慈禧说:如此为难,真不如跳湖而死72

袁世凯必定“暗移神器”72

毛庆藩的忠告73

铁良反击袁世凯74

丁未政潮:清末权臣的一次大内讧74

他能在慈禧面前“造膝密陈”74

瞿鸿禨、岑春煊结成同盟75

一张PS照片搞掉岑春煊75

梨园女子唱了段小插曲76

杨翠喜的结局77

瞿鸿禨如此倒台77

权臣们都在犯政治错误78

《钦定宪法大纲》新鲜出炉79

清廷查禁政闻社79

1907年汽车拉力赛79

一批现代性法律文件问世80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诸事80

冯如成立股份制公司81

各地兴建图书馆82

报刊涌现如雨后春笋82

莫理循眼中的中国83

慈禧太后时代结束84

阿姆斯特丹《电讯报》报道慈禧葬礼85

第三章 革命党:当元勋搞革命,不容易87

“革命党”一词的来源89

被遗忘的革命元勋:杨衢云89

“孙逸仙”的由来91

兴中会“四大寇”91

尢列对孙中山说:你长得很像洪秀全93

尢列的革命生涯94

郑士良:出师未捷身先死96

孙眉支持弟弟搞革命97

革命父子李煜堂、李自重98

富商李纪堂,为革命筹款两度欠债入狱99

被追赠的陆军上将:邓荫南101

毕永年放弃革命遁入山林103

江孔殷在辛亥前后105

甲午年搞革命,真不是时候105

“伦敦蒙难”让孙中山成为世界级名人106

平山周为孙文取名“中山”108

孙中山的汉文水平108

孙中山支持菲律宾独立运动109

多方策动李鸿章搞广州独立110

孙中山在庚子年来到上海江面111

一篇外媒对孙中山的采访稿112

以台湾为基地,筹备华南起义113

革命团队中的日本人114

革命初期的宣传品115

《国民报》开创在日革命报纸先河116

争取洪门,革命党首战不敌保皇党117

美洲致公堂与《大同日报》118

如何加入横滨三合会119

杨崇伊密折:孙文不除,中华无安枕之日119

革命党与立宪派在北美角逐120

兴中会为何选用青天白日旗122

同盟会的红蓝白“三色旗”122

令郎熟读《三国》,何不让其入会?123

冯自由的横滨寓所123

同盟会的成立124

辛亥前后日本获得革命党人情报的四条渠道125

日本政府有关惠州起义电报126

革命者曾经的幼稚126

孙中山意识到:日本靠不住126

黄兴讲民权127

前赴后继的“汉奸”们127

驻日公使致电外务部:孙文很可怕127

戊戌变法之前孙中山、康有为两派的关系128

日本禁止陈天华散发《要求救亡意见书》130

陈天华的蹈海真相131

陈天华遗言:希望清政府顺应天命133

亲日、排日都不好133

美国驻上海领事预测清政府前景134

萍浏醴起义教训:会党不足成大事134

华侨富商回国策动起义135

镇南关起义:孙中山第一次亲自发炮137

河口起义,图取云南139

徐锡麟计划抢银行141

徐案之后,要防官员搞革命141

秋瑾,官员夫人成为革命党144

鲜为人知的“庇能会议”146

新年里,广州新军起义遭挫败146

“三二九”一役:吾党精华,付之一炬149

谭人凤对黄兴说:你们敢死,我就怕死?154

革命党人向市民借梯子155

中山先生无胡、汪不盛156

《申报》发社论:《论杀革命党》158

《论革命恐慌之结果》159

《东方杂志》呼吁停止革命159

《时报》报料:徐锡麟案的另一种影响159

《时报》《中外日报》《大公报》:肃亲王反对将革命党人株连九族159

《申报》的“三祸”论160

清政府借助民营报纸搞宣传161

第四章 “80后”贵胄接班:改革是真,揽权也是真163

摄政王的小时代悄然来临165

慈禧为何选“80后”的载沣当接班人165

载沣算是“亲贵走向世界第一人”166

摄政王发出上谕:宪政改革不动摇167

载沣曾拔枪直指袁世凯168

满族亲贵填充权力核心169

先给弟弟们加官进爵170

最后一位“世袭罔替”亲王172

“皇族内阁”真相173

溥伦代表团为世博会带去《茉莉花》174

清政府金融改革失败176

媒体报道度支部与陆军部交锋178

新一轮世界裁军大会召开在即178

贵胄当尚书,好事难推行179

袁世凯带头反对商部决议180

中央、地方继续争财权181

北洋新军更加忠于袁世凯181

建议除掉袁世凯181

康有为给摄政王写信请杀袁世凯182

他们在保护袁世凯183

现患足疾,难胜职任183

班底的力量184

铁良被罢斥184

满洲权贵派系林立185

摄政王说:请张中堂好好保养185

1909,清廷大换血185

美国财团来访186

京津铁路因传染病停开187

莫理循谈北京卫生防疫情况188

为抓枪杆子,皇族出国急充电188

军事考察团在美国190

载涛考察团代表清政府参加爱德华七世葬礼191

亲贵们这样说载沣191

严复说:这帮小孩在玩利器192

驻英公使奏请举办世博会192

帝国陷入四面危机193

摄政王慌了:万不能激起公愤193

第五章 暗杀时代:废话少说,先杀一批大员!195

革命逻辑197

革命报纸呼吁:杀官吏!杀君主!197

史坚如谋炸两广总督197

暗杀团谋刺慈禧太后198

蔡元培:清朝翰林变身暗杀团成员199

万福华谋刺王之春200

新婚一个月,王汉舍命炸铁良201

新政与革命的竞赛正式开始203

汪兆铭等刺杀摄政王未遂案204

炸广东将军:革命党人一次极其成功的暗杀行动209

温生才南洋归来枪杀广州副都统210

暗杀袁世凯,反倒帮了袁世凯211

《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袁世凯在王府井大街被炸213

良弼被炸:“最后的满洲将星”陨落213

第六章 底层社会的喧哗与骚动217

曾国藩的无奈219

岂有百姓困穷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219

饮鸠止渴的恶果219

资政院通过全面禁烟决议220

《东方杂志》连续报道各地禁烟骚乱221

劳苦大众反对新政222

清政府户口调查引发骚乱222

《东方杂志》再报民变223

“刁生劣监”从新政中渔利223

知县们习惯暴力镇压民变224

日本间谍报告:中国要改朝换代了224

《东方杂志》论“中国改革之难”225

第七章 立宪派最后通牒:不开国会,就革命!227

当《钦定宪法大纲》颁布229

末代状元留日学法律229

刘春霖当议员,挑战摄政王230

杨度等人发起全国请愿运动230

清末咨议局的权力演变231

各省为咨信局开会选举而努力232

16省议员为开国会而请愿232

摄政王坚持:国民教育普及之时再开国会233

政界反动复反动233

陈请修改结社集会律234

30万人联合签名请开国会234

不开国会,就不纳税235

清末资政院,权力有多大236

立宪派发出最后通牒:不开国会就革命236

民情一触即发237

现政府是制造革命党的大工场238

第八章 保路运动:经济账,革命算!239

中国成功收回粤汉铁路241

国人掀起投建铁路热241

盛宣怀说:有益于中国权利者,不妨借款241

粤汉铁路的最后通车242

外资也是可以用的242

铁路国有上谕的颁布243

他们起初并不反对国有245

《川粤汉铁路借款合同》基本内容246

广东暂时没有出乱子246

程序错误导致摄政王更孤立247

作为四川总督的锡良247

立宪派借反国有化推动政改248

士绅、百姓为何反对铁路国有化248

路亡国亡,路存国存249

赵尔丰走马上任四川总督249

10万人加入保路同志会251

同盟会加盟保路运动251

立宪派也在拉拢哥老会251

端方犹豫不入川252

同志军大起义253

立宪派声音被淹没253

清政府丧失最后机会253

为武昌首义创造条件254

赵尔丰的尴尬与悲剧254

清朝灭亡三“近因”256

第九章 武昌起义,是历史的偶然?257

湖北党人,皆埋头苦干259

武昌首义,“文学社”居功第一260

“平均人权”的共进会261

谭人凤不满孙中山,筹建同盟会中部总会262

宋教仁的革命三策263

如何策动湖北新军263

居正:从科举不中到走向革命264

居正盗金菩萨失手266

邹永成一路“杀熟”,筹款搞革命267

湖北新军三十二标被调四川268

20颗子弹打响武昌起义268

辫子问题是大问题269

梅宝玑假话带来真革命270

北京下诏逮捕前湖广总督270

“汉阳造”对武昌起义的贡献272

黎元洪如何成为“革命元勋”273

黄兴让队伍变得更纯粹、更高尚275

革命党人举贤不避妻275

刘绳武因祸得福276

帝国海军司令萨镇冰的革命岁月276

光复会、同盟会中部总会联手光复上海277

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决裂279

陆军大臣荫昌,来头很大,胆子很小280

朝臣施压摄政王282

杨度说:乱事一平,袁公有性命之忧282

湖北战事新况282

北方发生军事政变284

摄政王批准“皇族内阁”总辞职285

贵胄交权285

袁世凯当选内阁总理287

摄政王时代结束287

“天字一号艨艟”改旗易帜288

湖北新军内部有矛盾288

外国领事“严守中立”289

库伦独立289

日本趁机下手290

第十章 辛亥一代:承载光荣与梦想293

洹上会晤295

张謇奉劝摄政王:别再提什么“皇统”了295

留东学生之归国者,必绕道谒袁295

革命党人奉劝袁世凯:别做“曾国藩第二”295

《泰晤士报》发文:他是挽救时局的惟一人物296

共和都督们296

宣慰使们背叛朝廷297

孙中山归国: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297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98

甲日满退,乙日拥公300

公不能南301

袁世凯给隆裕太后讲法国大革命301

清帝被优待逊位302

辛亥革命军的四种旗帜303

青天白日旗用作中华民国海军旗303

民国参议院制定国旗303

宋教仁之悲剧,中国之悲剧304

梁启超的理想3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