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
  • 梁书弦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707425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4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59页
  • 主题词:伦理学-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道德起源论1

第一节 孔子有关道德起源的思想1

第二节 孟子关于道德来源的思想6

第三节 荀子的道德起源理论11

第四节《易传》和《中庸》论天道与人性17

第五节 汉唐时期的性有善有恶论与性三品说24

第六节 宋明时期的人性论26

张载的人性论27

二程朱熹的人性论31

陆九渊的“心即理”和王守仁的“良知说”37

明清学者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39

结语44

第二章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48

第一节 孔子论富与教、信与食、义与利48

孔子论富与教、信与食48

孔子论义与利50

第二节孟子的义利观53

孟子关于物质生活与道德关系问题的认识53

孟子关于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关系的认识58

第三节 荀子论义与利、道与欲61

荀子论先义后利61

荀子论对欲应“近尽”“节求”64

对纵欲主义和寡欲说的批评65

第四节 儒墨道法四家义利观之异同67

儒墨两家义利观之异同67

老子论义利70

法家的义利观71

第五节 董仲舒论道义与功利75

董仲舒义利观的基本含义75

董仲舒义利观包含的动机与效果关系问题76

第六节 宋明理学的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78

宋儒的义利之辨78

宋儒的理欲之辨81

明清时期关于义利理欲的讨论85

结语93

第三章 古代思想家论伦理道德与政治95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伦理道德与政治96

孔子论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96

孟子的仁政学说103

孟子论王道与霸道116

荀子论礼、法、人、道德与政治122

第二节 老子学派关于道德与政治关系的认识126

第三节 法家学派论道德与政治130

第四节 中国封建社会的德治观134

结语140

第四章 中国传统的人伦学说与道德原则141

第一节 孔子提倡的仁义与礼141

第二节 孟子“五伦”说考议144

“五品”与“五伦”考144

孟子“五伦”说释议147

第三节 孟子论仁义礼智154

第四节 荀子论人伦与道德161

第五节 封建社会的纲常思想164

结语168

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170

第一节 孔孟论孝170

孔子论孝170

孟子论孝173

第二节 悌与友182

先秦儒家论悌182

先秦儒家论友183

第三节 先秦儒家论和185

结语187

第六章 中国古代礼节原则的伦理精神188

第一节 敬让189

第二节 辨别190

第三节 礼尚往来191

第四节 礼不妄悦人192

第五节 礼从宜193

结语194

第七章 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理想人格197

第一节 孔子的理想人格197

君子人格的标准和表现特征197

孔子所讲的圣人203

第二节 孟子的理想人格205

论狂狷206

论圣人207

论乡原211

论中行者212

第三节 荀子的人格论214

荀子人格论的认识基础214

荀子论不同层次的人格215

荀子论圣人和君子217

第四节 老庄学派的思想人格220

第五节 宋明时期的几种人格思想222

孔颜乐处222

自强自立224

尽人道而合天德225

结语227

第八章 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论229

第一节 孔子道德修养方法230

好学为本,学思结合230

立志追求,力行实践,艰苦磨炼,持之以恒233

见贤思齐,内省反思,有过即改,积微积渐235

第二节 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论237

仁义礼智,求者在我237

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与反求诸己、反身而诚239

善养浩然之气242

养心莫善于寡欲247

第三节 荀子的道德修养论252

道德修养是“化性起伪”的过程252

强学求知,积善成德254

亲师隆礼,择友处仁256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257

关于治气养心之术258

第四节《大学》与《中庸》的道德修养论261

《大学》的道德修养论261

《中庸》的道德修养论266

第五节 道法墨诸子的道德修养论275

道家学派的道德修养论275

法家韩非的智术修养方法285

第六节 汉唐时期的道德修养论294

《淮南子》中的道德修养论294

《春秋繁露》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观点295

魏晋时期的道德修养论297

第七节 宋元明清的道德修养论300

理学派的道德修养学说301

陆王心学的道德修养论324

明清注重“习行”的道德修养论331

结语334

第九章 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337

第一节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337

第二节 孟子论道德教育343

第三节 荀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348

第四节 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思想350

《颜氏家训》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350

宋明时期有关学校道德教育的思想352

第五节 中国传统的道德推行机制356

道德教育为道德推行之基础356

“选举”表彰为道德推行的主要动力359

舆论监督、法纪监察与刑律惩罚为道德推行的保障手段362

结语365

第十章 中国古代不同学派伦理思想的分歧367

第一节 道家与儒家伦理思想的对立367

老子与儒家道德观之不同368

老子与儒家提倡之道德原则的不同378

老子与儒家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不同380

庄子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批评382

第二节 孟子与其他学派的论战387

孟子与杨墨两家的论战388

孟子对许行学派的批评399

孟子对法家与兵家及纵横家的批评407

第三节 荀子对不同伦理思想的批评410

结语415

结束语416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影响416

传统道德的时代性与其中具有的普遍性的内容423

传统道德观念的更新转化与充实发展432

主要参考文献440

后记4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