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新常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宋立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25MB
- 文件页数:2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新常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新阶段、新变化2
第一章 发展阶段新变化2
一、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新变化2
(一)工业化进入中后期3
(二)城镇化进入均衡推进期10
二、经济发展基本面的趋势性变化14
(一)要素比较优势从传统低成本优势向质量提高优势转变14
(二)要素配置方式从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转变15
(三)生产组织形式从量能扩张为主向绩效提升为主转变15
(四)资源能源利用从规模扩张驱动向质量改善驱动转变16
(五)投资需求从高强度大规模增长向优结构高效率增长转变16
(六)消费需求从群体分化式消费向共富式多样化消费转变17
(七)出口和国际收支向平稳增长和基本平衡转变17
(八)经济管理重点向创造环境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转变18
(九)宏观调控向化解风险和区间与定向调控相结合转变18
三、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阶段19
(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19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2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定型期24
第二章 新优势、新机遇27
一、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的新优势27
(一)不断积累的人力资本创造经济增长新动力29
(二)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奠定经济较快发展坚实基础30
(三)日益充裕的创新资源促生新的全要素生产率31
(四)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带32
(五)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一轮制度红利35
二、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的新机遇37
(一)世界政治版图发生深刻变化37
(二)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显著嬗变39
(三)新产业革命方兴未艾40
(四)新一轮全球化正在孕育43
第三章 新困难、新挑战47
一、新常态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内部困难47
(一)要素供给约束增强导致传统比较优势弱化47
(二)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加强50
(三)高速增长期累积的风险逐渐显现53
(四)社会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56
二、新常态期我国面临的外部挑战57
(一)经济全球化放缓与国家间竞争加剧57
(二)大国关系与全球格局加速重构58
(三)地缘政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58
(四)围绕资源争夺的国际政治博弈更为复杂59
三、新常态期我国仍然存在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61
(一)基本特征63
(二)成功迈入高收入国家的经验分析69
(三)未跨入高收入国家的原因分析70
中篇:新趋势、新特征74
第四章 速度转变:从高速超高速到中高速转变74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发生了改变74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改变74
(二)经济增长下行的原因发生了变化76
二、高增长经济体经历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显著减速是世界性普遍现象81
三、我国很可能在“十三五”前后进入“波浪式”减速时期83
(一)经济显著减速存在“台阶式”和“波浪式”两种轨迹83
(二)“十三五”时期可能是我国显著减速的高概率时期85
四、中长期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87
(一)各产业生产函数的构造87
(二)中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预测91
第五章 动力转换:从依靠资源投入向依靠效率提高转变98
一、资源要素驱动和“中国奇迹”98
(一)剩余劳动与人口红利98
(二)投资冲动与外资偏好101
(三)资源价格压抑与环境软约束102
二、从传统人口红利转向新人口红利105
(一)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消失105
(二)人力资本积累与新人口红利109
(三)消费扩大与升级与新人口红利111
(四)适龄农民工与老龄人力资源再利用和新人口红利112
三、从投资潮涌转向资本有效配置115
(一)投资冲动与效率下降116
(二)市场决定性作用与释放民间投资117
(三)吸收高质量外资与更好“引进来”118
(四)扩大资本配置范围与加快“走出去”120
四、从资源环境软约束转向生态文明121
(一)资源环境软约束与承载能力弱化121
(二)资源优化利用与低碳经济123
(三)环境友好与生态文明125
五、新常态下必须让要素效率提升成为新的驱动力127
(一)向市场要效率128
(二)向开放要效率129
(三)向人才要效率130
(四)向创新要效率130
第六章 结构演变: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134
一、需求结构: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134
(一)需求结构调整面临多重因素影响134
(二)需求结构将出现特征性变化135
二、产业结构: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137
(一)新兴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137
(二)新型业态将重塑商业模式140
(三)新式组织将改变生产方式141
三、收入分配结构:分配差距扩大势头将得到抑制142
(一)收入分配差距的倒U型变化规律142
(二)影响收入分配变化的因素144
四、空间发展格局:从非平衡转向再平衡145
(一)区域协调发展主导区域结构变化146
(二)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47
下篇:新导向、新思维152
第七章 保持定力:创新宏观调控152
一、传统宏观调控方式难以适应新常态的新要求152
(一)总量调控为主难以适应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要求153
(二)需求管理难以适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要求154
(三)“强刺激”操作方式缺乏弹性155
(四)对风险积累关注不足难以适应化解风险的要求156
二、新常态下宏观调控应转变思路、创新方式157
(一)实施区间调控,注重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158
(二)实施定向调控,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159
(三)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并重161
(四)采用“微刺激”的操作方式162
三、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政策操作163
(一)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163
(二)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164
第八章 体制创新:释放新的改革红利167
一、新常态呼唤改革红利释放167
(一)体制机制不完善影响增长潜力深度挖掘168
(二)体制机制不完善制约增长动力顺利转换171
(三)体制机制不完善阻碍经济结构调整优化173
二、新常态下如何释放改革红利177
(一)改革科技和教育体制177
(二)完善财税和行政管理体制180
(三)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184
(四)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主体186
(五)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188
(六)改革资源环境管理制度189
第九章 创新驱动:发展动力转变192
一、创新驱动引领经济新常态192
(一)创新驱动发展:现实之策与未来之谋193
(二)创新引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196
二、用新路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200
(一)依托新技术与新产业形成新增长200
(二)立足技术跨界融合提升传统产业203
(三)利用“走出去”促进企业创新发展205
三、用新思维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7
(一)激发全面、开放与包容的万众创新208
(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与营造区域创新生态210
(三)认识和适应创新活动的新变化212
第十章 全球布局: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15
一、新常态下我国对外经济战略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215
(一)新一轮全球化带动国际经贸规则显著变化216
(二)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传统竞合关系出现新动向217
(三)国际社会对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抱有更大期待218
(四)国际货币体系新变化为我国提升金融地位提供新机遇219
二、新常态下多措并举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219
(一)加快培育参与并引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新能力220
(二)着力培育稳定透明国际化的营商环境221
(三)抓紧机遇尽快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222
(四)培育实现内陆—沿海更加平衡的开放新优势222
(五)推动实现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伟大转变223
三、“一带一路”是全面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突破口224
(一)“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224
(二)“一带一路”重在合作共生、互利共赢225
(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于新时期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25
结语 底线思维:保障国家经济安全228
一、掌好大舵:保持经济稳步增长228
(一)经济增速是至关重要的229
(二)科学界定经济增速的合理区间229
(三)多管齐下保持平稳增长230
(四)着力改善经济增长质量230
二、严控风险:防控系统性风险231
(一)适度有序化解财政风险231
(二)消化产能过剩风险232
(三)防止房地产泡沫集中破裂232
(四)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233
(五)警惕多重风险叠加放大233
三、迎接挑战:积极应对外部挑战233
(一)“有所作为”地防范外部政治风险冲击234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新规则制定234
(三)提早应对外部能源供应风险235
(四)突破“上挤下压”产业发展环境235
(五)保护海外资产及人员安全236
四、稳住大局:维护社会稳定局面237
(一)应明确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大局的主要风险点237
(二)“标”、“本”齐下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238
五、筑牢绿屏:严守生态环境红线239
(一)坚持保护和治理并重240
(二)深入推广绿色生产240
(三)倡导低碳生活方式241
(四)完善相关法律及制度241
后记243
热门推荐
- 3432598.html
- 1547073.html
- 785606.html
- 1591240.html
- 2062273.html
- 1840512.html
- 2533203.html
- 3298656.html
- 733207.html
- 33218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44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19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96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63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07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77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68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88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11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6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