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大论战 第7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詹小洪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780162380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05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大论战 第7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追根溯源再释经典 与时俱进观念更新1
(一)主义之争无止境1
邓力群说:毛主席反复讲,最大的危险是中央出修正主义1
陈文通诠释邓小平理论:现阶段也可以说是“准社会主义”2
董德刚:“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概念凝聚着邓小平很深的思考3
曹思源:民办社会主义潜力无穷5
高放:社会资本主义可能延续一二百年之久8
《人民论坛》:“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理解”造就了一批权威学者8
徐伟新:20多年来我国人民思想历程盘点10
《中流》主编指出:另类的“四化”即“西化”、“分化”、“腐化”、“私有化”已经在社会上和共产党内大行其道了13
《中流》载文批邢贲思“传统马克思主义”论14
(二)全民党还是执政党16
李君如:革命党:执政前要激化矛盾,执政后要缓如矛盾16
《当代思潮》特约评论员: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不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所谓“全民党”18
《学习时报》:推进民主进程是党保持领导合法性的现实要求19
石仲泉:与日俱进,共产党的富裕是领导人民创造财富的应有所得20
柳丁:成为中华民族先锋队并不意味着全民党中央党校党建课题组:“无产”不再是当代中国21
工人阶级的标志23
(三)党能否扩大基础面24
郑必坚:我们党没有采用“中产阶级”概念,不上西方那个洋当24
张高丽:新的社会阶层代表先进生产力,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带头实践者26
国防大学专家:当前社会阶层新变化不是阶级分化而是由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的过渡27
钟宣:要从两个方面看新的社会阶层28
卢之超:不明确承认资产阶级的存在是说不通的,但主流传媒却避而不谈29
中国的中产阶级:讨厌腐败但不强烈,喜欢改革但不希望革命31
王祥光:中国新生代资本家的历史特征32
部分工人愤激之言:毛主席只犯了没有把党内资产阶级分子铲除干净的大错误35
(四)新社会阶层优秀分子入党起争议36
李君如:阶级出身、社会成分注意,但不是入党的主要标准36
课题组:把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并不意味着我们党就变成了“全民党”38
钟宣:吸收新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40
梁妍慧:从新兴经济内容发展和培植优秀分子入党,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41
韩忠:吸收新阶层的优秀分子党有利于加强对非公经济的领导42
石仲泉:在反腐败已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下调整入党标准是适宜的43
林炎志:对“资本家入党”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44
一些党员:让资本家入党我们就退党46
《中流》评私企主列席市委会议:傍大款又创新高赵子平等:新阶层中的某些人不是“入党”而是“入狱”问题47
《改革内参》:私营企业主对入党的态度48
场进强等:近期关于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的一些观点49
二、 老祖宗核心理论再琢磨 社会主义三要素重审视52
(一)劳动价值论添新解52
晏智杰:马克思劳动价值是一个说明简单实物交换比例决定的法则52
冯兰瑞: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可以并行不悖53
华民:新经济时代价值的形式和增殖不应再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54
谷书堂:科技活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会百倍地增加价值56
汤在新:要素价值论的一些疑点尚需商榷57
刘解龙: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应该统一起来59
徐祥临:知识办的传承和积累决定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价值量成正比60
李罗力:承认脑力劳动创造价值,就等于承认作为管理者的资本家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62
李治国:放弃劳动价值论将合社会主义失去经济理论的支持64
刘伟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会扩大收入差距65
(二)谈所有制难离公私65
周秀宝:欢迎“国退民进”改革的骨干力量是中国的“三本家”阶层67
黄文忠:“私有化”并不包含抛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意思70
晓亮:有人千方百计把私营经济说成是社会主义性质,我认为没有必要71
李成瑞撰文批驳一篇“导向私有化”的万言书72
文宗瑜:应尽可能把产权清晰到自然人76
孟怀虎等:私企又戴“红帽子”78
严闻广认为:集体企业、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这些概念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79
陈淮:企业所有制性质没有特别意义82
国家经贸委官员说:今后不再按所有制形态立法82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改制中出现的控股股东是社会主义建设者84
新华社评论员:将国有资产无偿量化到个人、化公为私,挖了国有经济墙脚85
南街村:不仅生产资料连生活资料也得公有制;“让南街人富得个人连一分钱的存款都没有”86
(三)计划经济未曾远去88
李志宁:标本式的计划经济在中国只实行过短短的五年88
赵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将让位于“计划”90
茅于轼:要防止计划经济的复辟92
陆学艺计划经济的惰性93
(四)按劳分配能容剥削?94
李君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有产者不是绝对对立,有产与剥削没有必然联系94
晏智杰:跳出劳动价值论的圈子也许能更准确地把握剥削的本质和程度96
汤在新:按资本要素分配不是剥削98
余甫功:多数私营企业主应是劳动阶层中的小业主,不应视为剥削者99
钱津:以暴力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比剥削更残酷100
韩康:在公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下说资本仍普遍体现剥削关系这个合理102
钟国兴:认为不创造价值的人占有价值就是剥削的观点有失偏颇105
顾骅珊:劳动者占有资本所有者的收入也是剥削107
朱健:劳动价值论并非马克思剥削论的基础109
李光远:生产资料同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是在为剥削提供理论依据110
卫兴华:不必给私营企业戴“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桂冠,也不需公开给个“剥削者”的帽子112
冯宝兴:批评知名理论家,给私营企业主戴上“劳动者”桂冠113
(一)利益集团已做大116
中国四大强势利益集团左右中国经济政策116
三、 垄断造就利益集团 腐败导致分配不公116
胡鞍钢:行政性垄断已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117
南雁:谁敢对利益集团说“不”!119
历史回眸:发动政变或革命的有时竟是上层既得利益集团121
鄢烈山:不要无视中国存在“两个世界”的尴尬现实124
朱厚泽:东部希望政府“少少干涉”,西部则仍在呼号“多多关照”125
贺军:入世了还需要经济特区吗?127
《改革内参》:行政干预的背后是“两厢情愿”127
张维迎:管制最多的地方,骗子也最多128
《南方周末》:冠冕堂皇、振振有辞背后的利益倾向128
(二)垄断生金蛋人人爱129
林志远:“管理腐败”是垄断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129
证监会与财政部:微妙的会计权力之战130
邮政部门以“规范市场”为名,三度“查抄”速递公司133
李振明:校企改革为什么听不见经济学家的声音135
喻国明:随着传媒业控制的放松,刊号在十年后可能不再是个资源136
《内部文稿》刊文:不能把党报党刊逼向“卖笑”、“卖唱”、“卖身”求生的地步138
顾海兵:垄断造就国企高利润140
张昕竹:电信改革的目标是电信业的发展而非消费者利益的提高141
王文彬:电信反垄断不一定非分拆不可142
电信调价:拿全国消费者当猴耍!144
(三)声计腐败不同音146
胡鞍钢:腐败导致每年损失一万亿146
何清涟、程晓农:欧美外商并不喜欢中国的贪污腐败和“红包文化”148
《南风窗》:防腐败比反腐败更重要149
邵道生:制度性腐败是一种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和平演变150
经济学家三张论腐败:润滑剂、买路线、吐痰论151
陈宗盛、周云波:腐败收入不应被夸大;腐败收入非一年所为,需投入,又是多人受益152
赵子平等:每个腐败干部后面都有私营企业主的黑手153
刘文瑞:治治高校的“官场病”154
刘杰:会计师为何发生信用危机156
余桂文:公车开支大于国防开支157
《中国青年报》揭露:行政审批改革中的溱数字现象158
常明晶:中国的财富在谁手里?159
(四)贫富差距 令人咋舌159
薛兆丰:荒谬的“最低工资法”160
刘建锋:上市公司高管年薪最高已达125万元163
钱晟:个人所得税管住了工薪阶层,管不住“新生贵族“165
个人所得税统计显示:收入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167
鲁宁:没有恒产,何来恒心?善待富人!169
庞义成:警惕财富追问背后的极端诉求171
平均主义还是两极分化:邱晓华对阵葛延风173
杨帆:再把平均主义当作主要敌人,必然激化社会矛盾175
杨宜勇: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被严重低176
一建筑工人的心声:下岗见下岗,都把主席想178
茅于轼:现在是“资本失业“和”劳动力失业“并行180
詹小洪:当今社会的八大歧视181
四、 积极财政政策奏效 金融改革任重道远183
(一)积极财政政策与反弹琵琶183
朱容基:增发国债无任何风险183
刘国光:我还是担心通货膨胀185
宫希魁:累积已久的通货膨胀迹象已初露端倪186
夏光:过分依赖发国债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188
林行止:政府注资可延长经济在衰退边缘徘徊的时间189
王建国:中国的财政政策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时要反弹琵琶191
(二)金融改革与放松管制193
徐滇庆:打破金融垄断迫在眉睫193
世界银行:西方金融模式不可照搬194
贺卫方:司法中央化比金融中央化更重要195
谢平:开放式基金将引发中国金融结构变化的又一次革命196
坂本正教授谈日本金融改革的教训198
林毅夫等:应向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开放市场200
张继伟:金融机构的根本在于其“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而非其所有制形式202
涌动的浙江民间金融204
银行服务:“免费午餐”还能多久206
五、 股市发展路不平坦 论战引发深层思考208
(一)论战烽烟骤起,股市风云变幻208
吴敬琏:中国股市像赌场,“全民妙股”不正常208
厉以宁等五位经济学家聚首质疑吴敬琏,呼吁爱护证券市场210
张维迎:中国股市与其说像个赌场,不如说是个“寻租场”215
刘纪鹏:股市不是赌场,让庄家成坐市商218
王国刚:别拿庄家当坐市商219
丁宁宁:当前中国股市的确存在投机色彩过重的问题221
宋国青:中国股市中的“老鼠仓”使庄家赚,公款亏223
平新乔:中国的股市像残疾人运动会224
魏加宁:这场论战实际上是“股市平民”与某些庄家大户之间的“利益之争”225
股市大论战的来龙去脉226
吴敬琏发表长文,正式回应大辩论229
(二)股市问题多 待之勿过激232
触目惊心的“股市圈钱”真相232
B股政策泄密大案纪实233
文良:股评家请珍惜你的名誉234
汪康懋:股市“算命先生”必须下课235
天骏:常识是股市的“照妖镜”237
吕炜: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今后的股市应以平常心待之238
张军扩:市盈率超过一定界限就可视为出现了泡沫240
(三)股市市盈率,高低费思量240
曾康霖:中国股市处于成长期,在市盈率上不能急于与国际接轨241
韩志国:吴敬琏永远说中国股市市盈率太高243
中国市盈率结构分布245
(四)监管不是搞运动,股市观念须改变248
梁定邦:监管不能搞运动248
夏斌:监管不是搞运动248
谢百三:当前股市监管存在“十大误区”252
闻道:发展资本市场不能搞“赶超”254
曾康霖等:股市管理层中部分人士的观念令人担忧256
陈彩虹:中国股市的信仰要改造257
六、 公司治理需加强 基金市场待发展260
(一)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亟待完善260
周小川: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的佼佼者260
中国的上市公司是“政治怪胎”?261
上市公司身“陷”委托理财262
上市公司:亏损的感觉还真不错264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八字诀266
(二)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制度268
独立董事内幕268
谁有资格做独立董事?271
刘持金:独立董事为“学院派”填充实为误导273
钟朋荣:应让独立董事持有公司少量股份以增强激励273
肖鹏: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存在相互重叠的矛盾275
(三)基金市场与机构投资者277
林义相:私募基金合法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277
刘传葵:私募基金是中国基金市场上的一次思想革命279
夏斌等:中国私募基金的规模远远超过以前估计的三至五千亿人民币281
对冲基金走平民化路线,不再仅仅是富人的玩意282
七、 国企改革三步曲:退出、减持和重组284
(一)国企退出领域仍存争议284
吴邦国:不要笼统地说“国有企业要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284
蒋黔贵:要求国企限时退出不符合中央精神285
陈淮:没有必要把自己资本束缚于注定亏损的领域286
《中流》载文:炮制并公布国有企业应从哪些行业退出的方案,是统计局的职能吗?287
李荣融谈国企改革:政府不会再干傻事了287
(二)国有股减持市场不愿买单288
证监会紧急叫停国有股减持288
董辅??:导致股市暴跌的政策失误应当勇于纠正291
国有股减持最可能在五种公司中首先实行292
国有股减持利在长远293
国有股减持面对双重难题295
对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若干困惑297
(三)郑百文重组 迷雾重重299
新华社:一场奇怪的重组299
戴园晨:重组方案到底维护了谁的利益?302
黄湘源:百文重组——精心策划的一场编局303
施光耀等:漏洞百出的重组方案307
机关算尽露破绽遭非议309
胡舒立:不要让超市场的道德评判于扰郑百文重组312
八、 改革路与“三农”关315
温铁军:农业已经到了不可维持的地步315
农村阶级分化现象正处于“恶性循环”中316
刘保军:农民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头号问题317
《改革月报》:农村经济领域中的垄断问题严重317
魏雅华:农村问题根子出在产权不明晰上320
青平:推动农业第二次飞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322
《发展导报》:过分强调通过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只会让相当多的农民坠毁入困镜经营,只会让相当多的农民陷入困镜323
专家认为:农民单靠结构调整迅速增收不现实325
陈锡文:农村税费改革不是多收少收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对不对头的问题326
邓大才:解决农业问题必须撤消乡一级政府、弱化集体所有权328
入世谈判:“市场经济”四个字谈了6年332
九、 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 全球化后果众说纷纭332
(一)入世与资本流动332
保险之争:中国入世的最后插曲334
外逃资本:530亿美元还是988亿美元?335
任惠:中国资本外逃揭密338
外资撤资:市场幻觉破灭,竞争过于激烈340
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战略大调整342
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工业”的概念是否已经过时?345
(二)经济全球化中的“民族工业”345
许国祯:过分强调“民族工业”是危险的347
马宇:对外合作中不必拘泥于控股349
宝洁公司的中国故事:多赢的结果351
当年的那9000个国产品牌哪里去了?354
已经和正在消失的中国品牌355
(三)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是谁?357
吴易风: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主要是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357
刘晔: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360
杨帆:绝不能盲目堕入“全球化”圈套,自毁长城362
刘力:经济全球化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陷阱364
杨光:经济全球化中搭跨国公司这辆班车是个好的选择367
郑必坚: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的结果368
刘杰: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371
纷繁的反全球化力量:制度性、国家性和利益性374
国外全球化研究中的几个争论问题376
课题组:没有充分证据表明美国经济长期看好380
(一)美国经济是否开始由盛转衰?380
只有股市上的经济学家才对美国经济降温忧虑382
美国经济掉进“流动性陷阱”384
美国新经济利润没有想象中的高385
余永定:经济学家转变看法,美国经济由V型变为U型387
(二)俄罗斯经济改革反思390
俄罗斯:政坛动荡结束,经济稳步前行390
解体十年:自由民主比共产主义更虚幻392
黄苇町:苏联解体源于人民并不认为共产党代表他们的利益393
8·19事件:输赢谁家?395
(三)未来走势: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396
英报刊文:哪一个牌子的资本主义最好?396
庞卓恒:美国正在溜向“社会主义”397
美国人正在电脑空间晨取代资本主义399
“第三条道路”理论已成明日黄花402
江时学等:拉美反思新自由主义403
热门推荐
- 2457087.html
- 1467780.html
- 3403323.html
- 3370788.html
- 1146656.html
- 577424.html
- 3590557.html
- 648928.html
- 3642083.html
- 18203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83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05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1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94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52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97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82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29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66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4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