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司法改革前沿问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司法改革前沿问题研究
  • 尚洪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978751090200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司法制度-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司法改革前沿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公开审判的深化与创新:判前评断工作机制2

一、公开审判——在形式公开的圈子内徘徊2

(一)认识上的误区:公开审判等于公开庭审2

(二)现实中的尴尬:公开审判的目标很难实现6

(三)反思后的觉醒:公开审判是形式和内容的双公开9

二、判前评断——突破形式公开局限的尝试13

(一)“判前评断”的出台背景13

(二)“判前评断”的主要内容15

(三)“判前评断”的操作要领17

(四)“判前评断”的主要效果20

(五)“判前评断”的司法价值21

三、法官“说理”——不同模式的比较24

(一)“判前评断”与裁判文书说理的比较25

(二)“判前评断”与“判后评断”的比较29

(三)“判前评断”与“法官后语”的比较31

(四)“判前评断”与“公开评断”、“判前说理”的比较34

四、司法改革——传统、国情、现代法治的整合35

(一)传统(历史)因素对公开审判的影响35

(二)国情(现实)因素对公开审判的影响38

(三)现代理念对公开审判的影响40

(四)公开审判制度整体设计的初步设想42

第二章 司法为民的重要平台:便民诉讼网络44

一、德州法院建设便民诉讼网络的基本做法44

(一)便民诉讼网络构想的提出44

(二)便民诉讼网络的建构45

(三)便民诉讼网络的定位47

(四)便民诉讼网络的运作47

二、建设便民诉讼网络取得的实际效果48

三、建设便民诉讼网络的相关问题的分析51

(一)关于建设便民诉讼网络的必要性分析51

(二)关于建设便民诉讼网络的可行性分析52

(三)关于便民诉讼网络的地位和性质的界定53

(四)关于重构便民诉讼机制的基本模式54

(五)关于建设便民诉讼网络的原则取向55

四、建设便民诉讼网络改革趋势的分析57

(一)便民诉讼网络建设适宜偏远的农村地区57

(二)便民诉讼网络不能演变成“一乡一庭”的翻版57

(三)便民诉讼网络运行中要杜绝出现“暗箱操作”57

(四)需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58

五、推行便民诉讼网络改革的几点建议58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行便民诉讼网络改革的自觉性58

(二)健全完善制度,提升便民诉讼网络运作活动的规范性59

(三)加强队伍建设,打造法庭干警和站点联络员过硬的素质和作风60

第三章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尝试:诉调对接工作机制63

一、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运行情况实证考察与分析——以德州市为视角63

(一)各种民事纠纷解决方式运行情况63

(二)现行纠纷解决方式存在的问题76

(三)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问题原因分析81

二、国内关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践和探索82

(一)人民调解专业化、制度化、权威化的尝试和启示82

(二)法院附设ADR机构的经验和启示89

(三)行政处理的创新与尝试——以农民工联席会议为例92

三、域外国家和地区多元化解决纠纷现状考察94

(一)美国94

(二)德国98

(三)日本99

(四)中国台湾地区101

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原理104

(一)多元化纠纷解决的概论104

(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正当性112

(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必要性115

五、我国高效、和谐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117

(一)我国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模式的现实分析117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模式121

(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122

六、关于德州市诉调对接机制的建构与完善127

(一)德州诉调对接的运行概况127

(二)德州诉调对接的个案分析——以乐陵法院诉调对接为例131

(三)德州诉调对接运行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131

(四)德州市诉调对接机制的完善132

七、结语: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需要更多的关注135

第四章 司法“希望工程”的探索与实践:少年审判工作137

第一部分 五个“三位一体”,打造少审工作特色品牌137

一、以试点为契机,建立涉少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位一体”的少年综合审判模式137

二、以惩教结合为原则,构建诉前、诉中、诉后“三位一体”的涉少案件审理模式138

三、以预防为着眼点,构建集法制教育、咨询和辅导“三位一体”的预防教育体系140

四、以权益保护为重点,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维权帮教体系141

五、以社会力量为保障,构建人民陪审员、社会调查员、心理咨询师“三位一体”的社会参与司法体系142

第二部分“前科消灭”制度,让失足浪子更好地回归社会145

一、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出台的背景145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是该项制度建立的社会背景与动力来源145

(二)中央及上级机关的倡导为该项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利契机和权威支持145

(三)国外成功的经验为少年犯罪“前科消灭”制度提供了借鉴与参考146

(四)党委、人大、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该项制度建立提供了有力保障和良好条件146

(五)法院自身工作和与其他部门良好的合作基础是该项制度建立的充分保证和必要条件147

二、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基本内容147

(一)乐陵市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基本内容148

(二)“前科消灭”制度在德州市推广中的若干修订149

三、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运行与效果149

四、对于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几点思考150

第三部分 专职社会调查员制度,对未成年被告人“因材施教”153

一、我国关于确定社会调查主体的实践与争议153

二、建立专职社会调查员制度应考量的因素155

(一)选任资格155

(二)经费保障156

(三)介入时间156

(四)社会调查对象157

三、建立专职社会调查员制度的具体做法和成效158

(一)为专职社会调查员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158

(二)提高专职社会调查员的业务素质158

(三)切实保证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159

(四)全面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调配合159

(五)专职社会调查员制度取得的成效159

第四部分 量刑程序专门化,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司法权益160

一、对我国未成年人案件量刑问题的现状考察160

二、对我国现行未成年人量刑程序的反思163

(一)定罪、量刑一体化模式,不能很好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163

(二)社会调查报告针对性差、量刑信息少成为普遍现象163

(三)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量刑辩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164

(四)被害人的权利没有在程序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64

(五)指定辩护律师积极性不高,庭审辩护大多流于形式164

三、未成年人特别量刑程序的理论与实践165

(一)理论基础:未成年人量刑程序的制度根基165

(二)实践探索:未成年人量刑程序改革的经验做法166

四、对未成年人特别量刑程序的重构建议168

(一)基本思路168

(二)制度设计169

(三)量刑程序的操作设计171

(四)配套的制度设计172

第五章 专业化合议庭的实践: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工作机制174

一、成立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的动因分析174

(一)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成立的社会背景175

(二)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成立的法律背景176

二、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的运行情况及实证分析181

(一)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运作的基本情况181

(二)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的工作效果184

三、对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的综合评析186

(一)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混淆问题186

(二)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对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司法审查186

(三)与大立案存在冲突187

(四)审判力量不足制约着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的生存187

(五)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作为审判组织名不副实187

(六)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与陪审员制度的冲突187

四、对外地法院一些不同做法的探析188

(一)关于成立民刑合一交通合议庭的模式188

(二)关于设立交通事故业务庭的考虑188

(三)有些法院的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直接进驻交巡警大队,成立交通事故巡回合议庭189

(四)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是否可以办理其他案件189

五、对进一步推广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的一些建议189

(一)在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权的情况下,摆正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关系189

(二)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在立案、保全方面应服从立案庭的领导190

(三)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要统一做法,规范运作190

(四)交通事故审判合议庭要回应群众需求190

第六章 推进官民关系和谐新路径: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193

一、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推出背景193

(一)平等和谐理念亟待彰显193

(二)传统审判模式亟待改善194

(三)行政协调机制亟待规范194

(四)司法公开制度亟待强化195

二、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基本内容196

(一)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概念界定196

(二)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法庭布局196

(三)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适用范围197

(四)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具体运作198

三、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内涵200

(一)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根本目的200

(二)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本质属性201

(三)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价值内涵202

四、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206

(一)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必要性206

(二)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可行性208

五、行政案件“圆桌审判”模式的社会成效210

(一)消除了“民”对“官”的畏惧心理,让“民”在“官”面前取于“说话”210

(二)消除了行政机关对法庭的对立心理,让其虚心接受司法审查和群众监督211

(三)调动了各方当事人参与行政协调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行政争议纠纷定分止争211

(四)推动了法院行政审判能力的提升,转变行政审判工作作风212

第七章 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机制214

一、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的价值和优势214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结案更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216

(二)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结案更有利于对犯罪人的改造216

(三)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结案更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217

二、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在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217

(一)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阻力较大217

(二)赔偿与量刑的关系不好把握218

(三)严格的审理期限不能突破218

(四)来自审判人员自身的制约性因素219

三、临邑法院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工作中的创新与实践220

(一)准确把握“三个关系”221

(二)创新“二三四”工作机制221

(三)灵活运用“三种方法”222

四、对做好刑事附带民事调解工作的几点思考224

(一)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不断强化调解工作意识224

(二)合理安排时间,在有限的审限内控制好调解进程225

(三)努力提高调解艺术,切实提高调解成功率225

(四)因人制宜做工作,寻找调解的突破口226

(五)坚守刑事司法正义,正确处理赔偿与量刑的关系226

第八章 审判管理的创新:精细化管理机制228

一、反思:现行审判管理运行机制的的实证研究228

(一)审判工作的行政化,造成对审判实体结果控制的弱化229

(二)流程管理的形式化,造成对审判程序管理的弱化230

(三)管理职能分散化,造成审判整体管理的弱化230

(四)执行工作的特殊化,造成审判管理的无力231

(五)绩效评估的模糊化,造成管理效果的下降231

二、探寻:审判管理理念的重塑232

(一)审判管理的理论根据232

(二)流程管理的实质化233

(三)整体管理的必要性233

(四)执行管理的特殊化234

(五)质效评估的科学化234

三、构建:精细化审判管理模式的尝试234

(一)综合管理措施234

(二)案件质量管理措施237

(三)案件效率管理措施239

四、瞻望:关于提升审判管理水平的思考241

(一)发挥好考核的杠杆作用241

(二)要强化审判管理的信息化水平242

(三)加强相关制度建设242

第九章 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保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监督机制245

一、创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新机制的动因245

(一)创新社会监督机制,是人民法院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245

(二)创新社会监督机制,是实现司法民主的有效途径246

(三)创新社会监督机制,是对现有司法监督制度的自我完善247

二、实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新机制”的具体做法248

(一)确定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邀请参与案件监督的主要选择对象248

(二)明确受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案件监督的主要方式和参与监督时的权利义务248

(三)制定配套工作制度,确保该机制有效运行249

三、实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新机制”以来取得的成效250

(一)审判质量明显提升250

(二)办案效率得到提高251

(三)涉诉涉执信访案件明显减少252

(四)促进了审判作风的转变252

四、实施“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新机制”的重要意义252

(一)有利于提高办案的质量效率,减少违法违纪253

(二)有利于促进法官提高自身素质,搞好队伍建设253

(三)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253

(四)有利于实现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信254

(五)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法院工作,行使监督权力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254

五、该项机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进的建议254

第十章 惩治预防犯罪的长效机制:“四不犯”体系的构建与完善257

一、对德州市高发刑事犯罪特征、原因及防控措施的实证分析257

(一)近三年高发刑事案件案情及犯罪人的主要特征257

(二)高发刑事犯罪发生的主要原因262

(三)德州市惩治预防犯罪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总体评价265

二、构建与完善“四不犯”惩治预防犯罪长效机制的法理基础和可行性论证270

(一)“四不犯”惩治预防犯罪长效机制的法理基础270

(二)“四不犯”惩治预防犯罪长效机制的可行性论证276

三、构建与完善“四不犯”惩治预防犯罪长效机制的具体规划278

(一)“不敢犯”:构建以打击惩治为主要手段的刑罚防控机制278

(二)“不能犯”:构建以管理防范为主要手段的治安防控机制279

(三)“不愿犯”:构建以教育引导为主要手段的心理防控机制281

(四)“不必犯”:构建以社会政策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控机制283

第十一章 法院调解正当性:程序供给与选择机制286

一、例证:当事人稀里糊涂被“调解”286

二、追问:法院调解程序保障的严重缺失288

(一)程序保障缺失的现状289

(二)程序保障缺失的消极后果291

三、寻路:法院调解程序保障的理论探析292

(一)合意——以程序保障祛除强制293

(二)妥当——以程序保障制约恣意293

(三)标准——以程序保障维护正当性294

(四)选择——程序保障的展开295

四、借鉴——程序保障的立法例及其实践296

(一)域外的经验:美国ADR制度提供的可选择程序296

(二)国内的实践:判前评断的经验297

(三)借鉴与改造:对法院调解制度的启示297

五、对策:从立法到司法的路径选择298

(一)嵌入公开评断程序298

(二)引入机构调解程序298

(三)设立专家评估程序299

(四)增加人民陪审员调解程序299

第十二章 执行管理机制的创新:执行“激励”管理机制301

一、执行“激励”工作机制出台的背景301

(一)“执行难”的实证分析302

(二)现有破解“执行难”机制的评价303

(三)执行人员心理描述305

二、执行“激励”工作机制理论探析305

(一)执行权的性质305

(二)执行的价值取向306

(三)执行激励工作机制307

三、执行“激励”工作机制运行模式及效果308

(一)当事人有条件地选择执行法官制度309

(二)易人易庭执行制度309

(三)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监督制度310

(四)“阳光化”执行310

(五)执行“激励”工作机制的运行效果310

四、对执行“激励”工作机制的建议311

(一)建立疑难案件处置机制311

(二)加强执行案件目标考核管理312

(三)实行执行案件评查管理312

(四)执行激励管理机制的立法建议313

第十三章 民事发回重审制度的反思与重构314

一、数字中的观察:德州中院十年发回重审案件大盘点314

(一)发回重审案件数量逐年增多,发回率呈上升趋势315

(二)因实体方面原因而发回重审的案件比例较高315

(三)重审后的判决结果与原审判决结果一致的所占比例较高316

(四)发回重审案件再次上诉率较高317

(五)改、发率居高不下,改判、发回案件数量逐年拉近317

二、现象的实证分析:对我国现行民事发回重审制度的评判319

(一)存在的问题319

(二)原因分析321

三、域外法的考察: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相关立法的比较与借鉴323

四、理论的再思考:对我国民事发回重审制度的价值定位327

(一)公正与高效327

(二)保障当事人的程序利益328

(三)统一法律适用328

五、制度的改造路径:我国民事发回重审制度的改革建议329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329

(二)具体的制度设计329

第十四章 民事集中审理制度的理性构建336

一、数字折射:齐河县法院近两年来案件审理情况统计336

(一)判决案件从受理至宣判开庭次数状况336

(二)开庭审理时,当事人完成举证情况状况337

(三)因需要核对新证据、中止、延期审理再次开庭审理时中合议庭成员组成情况337

(四)开庭审理间隔时间状况338

(五)案件当庭宣判情况339

二、现象透视:我国现行审判结构模式的弊端339

(一)存在的问题340

(二)原因分析340

三、法理支撑:集中审理制度的论证分析342

(一)集中审理制度的内涵342

(二)集中审理结构模式的制度优势343

四、模式依靠:我国对集中审理模式的亲和345

五、制度支持:我国确立集中审理制度的制度基础347

六、路径设计:我国集中审理制度的构建348

(一)完备我国的审前准备程序348

(二)完善延期审理制度350

(三)建立庭审更新制度350

(四)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350

(五)建立及时宣判制度351

后记3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