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居环境研究方法与应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滨谊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17873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15页
- 文件大小:130MB
- 文件页数:5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居环境研究方法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人居环境研究三元论3
第1章 人居环境三元论缘起3
1.1 人居环境三元论概述及其依托的思想理论4
1.1.1 人居环境学4
1.1.1.1 人居环境学的内涵4
1.1.1.2 人居环境学的思想蕴含4
1.1.2 人居环境三元论基本思想4
1.1.3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6
1.1.4 “场域理论”6
1.1.5 生态学思想7
1.2 人居环境的三元哲学观7
1.2.1 人居环境与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7
1.2.2 二元论的人居环境观8
1.2.3 三元论的人居环境观8
1.2.4 人居环境三元方法论9
1.3 人居环境三元论研究框架10
1.4 人居环境学三元综合发展论12
1.4.1 人居环境学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价值准则与总目标12
1.4.1.1 人居环境的正负极端状态12
1.4.1.2 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价值观12
1.4.1.3 3R计划——实现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目标的第一步13
1.4.2 人居环境学科发展坐标系13
1.4.2.1 坐标系的原点14
1.4.2.2 坐标系的三轴14
参考文献15
第2章 人居环境三元构成要素与因素分析17
2.1 人居环境三元分析18
2.1.1 人居背景分析——环境生态与三元一体观18
2.1.1.1 人居背景环境系统三元:自然环境、农林环境、生活环境18
2.1.1.2 人居背景资源系统三元:国土、生态、能源18
2.1.1.3 人居背景生态系统三元:森林、海洋、湿地19
2.1.1.4 人居背景主观系统三元:山、水、林20
2.1.2 人居活动分析——生活方式与三元协调观21
2.1.2.1 人居活动生存方式三元:居住、生产、娱乐21
2.1.2.2 人居活动心理三元:安全、刺激、认同21
2.1.2.3 人居活动精神三元:传统与习俗、文化、信仰22
2.1.2.4 人居活动行为三元:居住、聚集、游历23
2.1.2.5 人居活动感受三元:空间、场所、领域23
2.1.3 人居建设分析——人居建设与三元统筹观24
2.1.3.1 人居建设设计三元:策划、规划、设计24
2.1.3.2 人居建设艺术三元:自然、人工、人工自然24
2.1.3.3 人居建设工程三元:容量调查、质量控制、演变预测25
2.1.3.4 人居建设专业三元: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25
2.2 人居环境三元的演化25
2.3 人居背景、活动、建设三者综合25
2.3.1 人居背景主导的分析方法论25
2.3.2 人居活动主导的分析方法论26
2.3.3 人居建设主导的分析方法论26
2.3.4 三者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论26
参考文献27
第3章 人居环境学思想理论演进29
3.1 “人居环境学”理论的萌芽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1850~1900)30
3.1.1 奥姆斯特德风景园林思想与实践30
3.1.2 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与实践30
3.2 “人居环境学”理论的雏形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1900~1950)31
3.3 “人居环境学”理论的建立与初步发展期——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1950~2000)32
3.3.1 C.A.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及其发展33
3.3.2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34
3.3.2.1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34
3.3.2.2 从“广义建筑学”到“人居环境科学”35
3.3.3 人居环境工程体系化36
3.4 “人居环境学”理论的全面发展期——21世纪初至今(2000年至今)37
3.4.1 “人居环境学”理论国外发展现状37
3.4.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38
3.4.3 基于三元论的人居环境学理论发展38
3.4.4 国内“人居环境”其他研究团队与成果39
参考文献41
第2篇 人居环境三元分析45
第4章 人居背景分类与特征45
4.1 全球化的分类与特征46
4.1.1 海洋46
4.1.2 旷野46
4.1.3 乡村46
4.1.4 小镇46
4.1.5 县城46
4.1.6 小城市46
4.1.7 中等城市46
4.1.8 大都市46
4.1.9 城市带46
4.1.10 外层空间46
4.2 五类典型区域人居背景特征46
4.2.1 水网地区人居背景特征46
4.2.2 河谷地区人居背景特征47
4.2.3 平原地区人居背景特征47
4.2.4 丘陵地区人居背景特征48
4.2.5 干旱地区人居背景特征48
4.3 人居环境资源评价普查理论与技术研究方法57
4.3.1 人居环境资源评价普查理论技术研究的思想基础57
4.3.2 人居环境资源评价普查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内容方法57
4.3.2.1 理论研究内容57
4.3.2.2 技术应用方法58
4.3.3 实例研究58
4.3.3.1 乡村风景区域中的人居环境资源的评价58
4.3.3.2 大都市地区中的人居环境资源的评价普查58
4.3.3.3 场域中的人居环境资源的评价普查58
参考文献58
第5章 人居活动分析与评价61
5.1 人居环境中人类的基本行为及心理需求62
5.1.1 人居环境中人类基本行为62
5.1.2 人类行为的心理成因:安全、刺激、认同62
5.1.3 人居活动的基本性质: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及社交性活动63
5.1.4 交往—城市场所空间的主要行为64
5.1.4.1 人类生活交往与游戏的天性64
5.1.4.2 人居外部空间作为生活交往的必要性64
5.1.4.3 交往的深度65
5.1.4.4 社会交往网络65
5.2 人居环境中人类的空间行为的模式分析66
5.2.1 人居环境感受分析66
5.2.2 瞭望—庇护理论67
5.2.3 风景旷奥理论68
5.2.4 人类行为与尺度69
5.2.4.1 人类感官69
5.2.4.2 距离与沟通70
5.2.4.3 外部空间场所感受密度71
5.3 人居活动中的文化行为73
5.3.1 对文化的认识73
5.3.2 世界人居环境文化类型73
5.4 人居活动研究74
5.4.1 海洋人居活动研究74
5.4.2 旷野人居活动研究75
5.4.3 乡村人居活动研究75
5.4.4 小镇人居活动研究76
5.4.5 县城人居活动研究77
5.4.6 小城市人居活动研究77
5.4.7 中等城市人居活动研究77
5.4.8 大都市人居活动研究78
5.4.9 城市带人居活动研究79
5.4.10 外层空间人居活动研究80
参考文献80
第6章 人居建设理论与技术83
6.1 资源保护与发展84
6.1.1 从3R到5R理念84
6.1.2 水敏性规划设计84
6.1.3 低成本人居环境建设86
6.1.3.1 自然生态作为人居环境低成本营造的价值观和途径86
6.1.3.2 案例解析——山东省潍坊市白浪河北辰绿洲段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86
6.2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96
6.2.1 理论概述96
6.2.2 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创新点97
6.2.2.1 主动性规划97
6.2.2.2 功能复合97
6.2.2.3 弹性98
6.2.3 重点研究领域98
6.2.3.1 绿道98
6.2.3.2 生态网络101
6.2.4 绿色基础设施实践研究综述102
6.2.4.1 场地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实施途径102
6.2.4.2 城市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实践103
6.2.4.3 从城市扩展至乡村及特殊人居环境的绿色基础设施103
6.2.5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的实践与思考103
6.3 气候适应性原理与规划设计104
6.3.1 国内外研究概述104
6.3.1.1 国外研究概述104
6.3.1.2 国内研究概述104
6.3.2 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106
6.3.2.1 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基础理论研究106
6.3.2.2 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107
6.3.2.3 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的关键技术集成108
6.3.2.4 风景园林小气候规划设计导则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08
6.4 更大时空尺度的人居环境建设探索——以“黄土高原水—绿互动改善人居环境项目”为例108
6.4.1 人居环境“三元论”在西部干旱地区人居环境构建研究中的应用109
6.4.2 “上海绿洲”案例研究109
6.4.2.1 项目概况109
6.4.2.2 规划方法与技术应用110
6.4.3 结论114
6.5 人居建设的全球化研究115
6.5.1 海洋人居建设研究115
6.5.2 旷野人居建设研究115
6.5.3 乡村人居建设研究116
6.5.4 小小镇人居建设研究117
6.5.5 县城人居建设研究118
6.5.6 小城市人居建设研究118
6.5.7 中等城市人居建设研究119
6.5.8 大都市人居建设研究121
6.5.9 城市带人居建设研究121
6.5.10 外层空间人居建设研究123
参考文献123
第3篇 人居环境5类地区研究应用129
第7章 水网地区129
7.1 人居环境水网地区总论130
7.1.1 水网概述130
7.1.1.1 水网释义130
7.1.1.2 相关概念130
7.1.2 水网地区地貌的自然成因130
7.1.2.1 地貌因素130
7.1.2.2 河口水动力因素130
7.1.3 水网地区三元研究概述130
7.1.3.1 水网地区三元研究框架130
7.1.3.2 水网地区人居发展三阶段133
7.2 水网地区人居背景研究135
7.2.1 水网地区一般状况135
7.2.1.1 中国水网地区人居环境概况135
7.2.1.2 水网形态特点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的表现139
7.2.2 水网地区突出问题140
7.2.2.1 问题聚焦——水网人居环境的衰退140
7.2.2.2 水系特征和格局变化142
7.2.2.3 水网地区生态格局演变的影响142
7.2.3 典型案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142
7.2.3.1 自然环境142
7.2.3.2 农林环境146
7.2.3.3 生活环境147
7.3 水网地区人居活动研究148
7.3.1 水网人居活动综述148
7.3.1.1 人居活动类型148
7.3.1.2 人与水的交流148
7.3.1.3 典型活动类型说明148
7.3.2 水网人居活动分类149
7.3.2.1 生活活动149
7.3.2.2 生产活动150
7.3.2.3 精神活动152
7.3.3 活动研究专题·水网地区名人153
7.3.3.1 水网地区名人区域性分布153
7.3.3.2 水网地区名人属性——问题探究154
7.3.3.3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布155
7.3.4 活动研究专题·清明上河图155
7.3.4.1 河南开封水域的历史变迁155
7.3.4.2 北宋汴京的人类活动156
7.3.4.3 古今开封商业活动对比157
7.4 水网地区人居建设研究159
7.4.1 水网与建筑的关系159
7.4.1.1 水网对建筑的直接影响159
7.4.1.2 水网对建筑的间接影响159
7.4.2 水网地区建设策略159
7.4.2.1 宏观层面159
7.4.2.2 中观层面161
7.4.2.3 微观层面163
7.4.3 专题研究164
7.4.3.1 圩田164
7.4.3.2 防洪排涝安全164
7.4.3.3 水体污染治理165
7.4.3.4 顺德滨水建设分析166
7.4.4 总结和评估167
参考文献168
第8章 河谷地区171
8.1 人居环境河谷地区总论172
8.1.1 河谷的定义172
8.1.1.1 河谷概念172
8.1.1.2 河谷的形成与发展172
8.1.1.3 多角度河谷解析172
8.1.2 河谷地区人居环境研究框架176
8.1.3 河谷地区人居环境三元分析178
8.1.3.1 河谷地区人居环境学三元再解析178
8.1.3.2 人居环境学三元和谐化辨证思想与方法体系178
8.1.4 小结180
8.2 河谷地区人居背景研究180
8.2.1 河谷地区生态环境分析180
8.2.1.1 河谷地区生态研究动向180
8.2.1.2 河谷地区生态研究两大方向180
8.2.2 中国河谷地区城镇研究181
8.2.2.1 中国河谷地区城镇统计181
8.2.2.2 河谷地区城市空间布局模式识别194
8.2.2.3 河谷地区城市优劣势分析196
8.2.3 人居背景研究小结197
8.3 河谷地区人居活动研究198
8.3.1 河谷地区人居活动的发展演变198
8.3.1.1 河谷人居活动发展演变198
8.3.1.2 河谷地区文化透视199
8.3.2 河谷典型活动——歌咏(以红水河谷耕作歌咏文化活动为例)199
8.3.2.1 活动背景199
8.3.2.2 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歌咏主题199
8.3.3 河谷典型活动——鼓舞201
8.3.4 河谷典型活动——捕鱼201
8.4 河谷地区人居建设研究203
8.4.1 河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203
8.4.1.1 研究河谷地区生态安全的原因203
8.4.1.2 河谷地区的生态系统机制203
8.4.1.3 河谷生态经济区景观要素与功能设计205
8.4.1.4 河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建设205
8.4.2 河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207
8.4.2.1 宏观策略——河流廊道生态修复(以哥伦比亚河为例)207
8.4.2.2 中观策略210
8.4.2.3 微观策略—驳岸设计212
8.4.3 案例研究——嘉陵江河谷地区生态建设213
8.4.3.1 嘉陵江河谷地区森林防护体系分析213
8.4.3.2 嘉陵江河谷地区水资源体系216
8.4.4 专题研究——梯级水电开发建设218
8.4.4.1 梯级水电开发概述218
8.4.4.2 梯级水电开发生态建设策略221
8.4.4.3 “反水坝”运动224
8.5 河谷地区人居环境研究总结与展望225
参考文献226
第9章 平原地区227
9.1 人居环境平原地区总论228
9.1.1 平原概念和类型228
9.1.1.1 平原定义228
9.1.1.2 平原类型228
9.1.1.3 平原景观228
9.1.2 平原地区人居环境三元研究229
9.2 平原地区人居背景研究230
9.2.1 世界平原概述230
9.2.1.1 世界主要平原分布230
9.2.1.2 世界主要平原气候230
9.2.1.3 世界主要平原城市231
9.2.1.4 世界主要平原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231
9.2.1.5 粮食风险分布231
9.2.2 中国平原概述232
9.2.2.1 中国平原分布概况232
9.2.2.2 中国主要平原简介233
9.2.2.3 中国平原气候特征233
9.2.2.4 中国平原土壤特征234
9.2.2.5 中国平原灾害特征235
9.2.2.6 中国平原城市PM2.5 235
9.2.2.7 中国平原城市人口密度236
9.2.2.8 平原主要城市产业发展趋势236
9.2.3 资源状况238
9.2.3.1 农业资源238
9.2.3.2 工业资源238
9.2.3.3 中国平原城市自然文化资源239
9.2.3.4 中国平原城市历史文化资源239
9.2.3.5 案例分析——北京240
9.2.3.6 中国平原人居环境现存问题——城市无序蔓延与扩张241
9.3 平原地区人居活动研究243
9.3.1 平原地区人居活动研究框架243
9.3.2 平原地区人居活动243
9.3.2.1 平原地区产业活动243
9.3.2.2 平原文化导向244
9.3.2.3 特色生活模式247
9.3.3 平原人居活动内容248
9.3.3.1 宏观——社会性活动248
9.3.3.2 中观——社区性活动249
9.3.3.3 微观——个人活动250
9.3.4 平原人居活动影响评价250
9.4 平原地区人居建设研究256
9.4.1 中国平原人居建设概况256
9.4.1.1 平原地区环境与建设关系256
9.4.1.2 平原地区建设与思想意识关系256
9.4.1.3 平原聚居建设空间格局257
9.4.1.4 平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259
9.4.1.5 平原地区民居建筑类型261
9.4.2 平原城市无序扩张解决策略262
9.4.2.1 平原人居无序扩张机制分析262
9.4.2.2 宏观建设策略263
9.4.2.3 中观建设策略267
9.4.2.4 微观建设策略272
9.4.3 平原城市景观建设274
9.4.3.1 平原城市景观宏观建设274
9.4.3.2 平原城市景观中观建设274
9.4.3.3 平原城市景观微观建设275
9.5 平原地区人居环境案例分析275
9.5.1 川西平原——林盘人居275
9.5.1.1 川西林盘人居背景275
9.5.1.2 川西林盘人居活动276
9.5.1.3 川西林盘人居建设279
9.5.2 北德平原——下萨克森州284
9.5.2.1 下萨克森州人居背景284
9.5.2.2 下萨克森州人居活动285
9.5.2.3 下萨克森州人居建设289
参考文献290
第10章 丘陵地区293
10.1 人居环境丘陵地区总论294
10.1.1 丘陵人居环境研究框架294
10.1.2 丘陵人居环境概述296
10.1.3 文献综述297
10.2 丘陵地区人居背景研究298
10.2.1 丘陵人居背景的认知方法298
10.2.2 中国丘陵299
10.2.2.1 丘陵概况299
10.2.2.2 中国丘陵分布299
10.2.3 中国丘陵人居背景303
10.2.3.1 自然背景303
10.2.3.2 人文背景307
10.2.3.3 丘陵城市309
10.2.4 案例分析——马泰拉312
10.2.4.1 城市区域自然背景313
10.2.4.2 城市概况313
10.2.4.3 城市建设的时空演进313
10.2.4.4 城市特征314
10.2.5 背景小结317
10.3 丘陵地区人居活动研究317
10.3.1 丘陵人居活动总述317
10.3.1.1 活动概述317
10.3.1.2 丘陵活动发生根源及内在机制318
10.3.1.3 丘陵活动演变319
10.3.2 丘陵人居活动需求探讨319
10.3.2.1 丘陵人居活动需求研究框架319
10.3.2.2 丘陵人居活动需求特色研究320
10.3.2.3 丘陵人居活动需求小结321
10.3.3 丘陵人居活动类型321
10.3.3.1 人口迁移活动321
10.3.3.2 产业活动324
10.3.3.3 饮食活动324
10.3.3.4 交通活动325
10.3.3.5 休闲游憩活动327
10.3.3.6 旅游活动330
10.3.3.7 丘陵文化活动——天台山、乐山案例332
10.3.4 丘陵地区活动启示335
10.3.5 丘陵人居活动小结336
10.4 丘陵地区人居建设研究337
10.4.1 综述337
10.4.2 建设研究338
10.4.2.1 区域建设研究338
10.4.2.2 城市建设研究346
10.4.2.3 村落建设研究349
10.4.2.4 丘陵城乡人居建设比较357
10.4.3 丘陵人居环境建设专题篇359
10.4.3.1 丘陵人居环境建设框架359
10.4.3.2 相关国家政策360
10.4.3.3 南方丘陵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360
10.4.3.4 南方丘陵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原因分析362
10.4.3.5 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的解决363
10.4.4 总结369
10.5 丘陵地区案例研究370
10.5.1 案例一:宜宾370
10.5.1.1 宜宾人居背景研究370
10.5.1.2 宜宾人居活动研究375
10.5.1.3 宜宾人居建设研究382
10.5.2 案例二:锡耶纳386
10.5.2.1 锡耶纳人居背景研究386
10.5.2.2 锡耶纳人居活动研究386
10.5.2.3 锡耶纳人居建设研究388
参考文献390
第11章 干旱地区391
11.1 人居环境干旱地区总论392
11.1.1 干旱区综述392
11.1.2 我国干旱区概况393
11.1.2.1 分布状况393
11.1.2.2 资源状况395
11.1.3 案例比较396
11.1.3.1 中国干旱城市各项数据统计396
11.1.3.2 新疆人居背景概述402
11.1.3.3 甘肃敦煌人居背景概述409
11.1.3.4 美国凤凰城人居背景概述412
11.2 干旱地区人居活动研究415
11.2.1 干旱地区人的活动成因415
11.2.2 干旱条件下的人居活动——以新疆为例416
11.2.2.1 干旱条件下新疆人居活动演变416
11.2.2.2 生产活动419
11.2.2.3 生活活动423
11.2.3 案例研究——新疆喀什429
11.3 干旱地区人居建设研究431
11.3.1 干旱地区建设概况431
11.3.1.1 生态系统建设431
11.3.1.2 城市规划437
11.3.1.3 建筑442
11.3.2 干旱条件下水资源充分利用447
11.3.2.1 宏观层面农业用水管理447
11.3.2.2 中观层面农业节水社区454
11.3.2.3 微观层面农业节水技术460
11.4 干旱地区人居环境案例分析466
11.4.1 传统聚落——麻扎村466
11.4.1.1 人居背景466
11.4.1.2 人居活动475
11.4.1.3 人居建设484
11.4.1.4 自然崇拜阶段人居特点486
11.4.2 现代城市——克拉玛依487
11.4.2.1 人居背景487
11.4.2.2 人居活动498
11.4.2.3 人居建设505
11.4.2.4 人类中心主义阶段506
11.4.3 反人类中心主义阶段人居特点507
11.4.4 小结507
参考文献510
附录1:2011~2013年“人类聚居环境学”研究生课程师生名单 Appendix 1 Lis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Postgraduate Courses“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tudies”from 201 1 to 2013512
附录2:作者20年来主持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课题 Appendix2 Main Scie ntific Research Project presided by the Author in Recent 20 Years512
后记:走向人居环境研究实践的时空思维Epilogue:Space-time Thinking Oriented Huma n Settlement,Inhabitation and Travel Environment Research513
致谢 Acknowledgement515
热门推荐
- 1612568.html
- 70361.html
- 1454095.html
- 3619109.html
- 1476722.html
- 2050883.html
- 2565036.html
- 3400925.html
- 2011168.html
- 708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23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66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23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93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84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92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87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58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53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