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自然辩证法
  • 王曲,陈露晓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ISBN:978711006628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38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54页
  • 主题词:自然辩证法-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概论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1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1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2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4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建立和发展史5

一、自然辩证法创立之前6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6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3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27

第二章 自然系统30

第一节 自然界的存在30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30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32

三、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33

第二节 系统自然观35

一、什么是系统35

二、什么是自然界物质系统36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38

四、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41

五、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44

六、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矛盾46

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50

一、宇宙的起源与演化51

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53

三、地球的起源与演化57

四、生命的起源与演化59

五、人类的产生64

第四节 自然界演化的机制和方式67

一、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68

二、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71

第五节 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和周期性75

一、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75

二、自然界演化的周期性和永恒循环89

第三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问题97

第一节 科学认识系统97

一、关于科学认识的理解97

二、关于科学方法的理解101

三、关于科学认识的一般发展规律107

第二节 科学问题110

一、科学问题及其分类110

二、科学问题的来源115

三、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118

第三节 科研选题120

一、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120

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122

三、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127

第四章 科学事实及其获取方法129

第一节 科学事实129

一、关于科学事实的概念129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130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131

四、科学事实与几个相关概念的比较132

第二节 科学实验方法135

一、关于科学实验方法的概念135

二、科学实验方法的特点135

三、关于科学实验方法的类型137

四、科学实验方法的作用140

五、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43

六、科学实验过程的基本步骤144

第三节 科学观察方法148

一、科学观察方法148

二、观察方法的特点148

三、观察方法的作用149

四、科学观察方法的类型151

五、科学观察方法的原则153

第四节 科学实验和观察中的几个认识论问题157

一、观察渗透理论157

二、仪器与测量问题159

三、实验与观察中的机遇161

第五章 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170

第一节 科学抽象170

一、关于科学抽象的理解170

二、关于科学抽象的一般过程171

三、科学抽象的成果173

第二节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179

一、什么是科学思维179

二、关于逻辑思维的理解180

三、分析和综合181

四、归纳和演绎185

五、类比方法196

六、公理化方法201

第三节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213

一、形象思维213

二、直觉思维222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230

第六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241

第一节 科学假说的特征与作用241

一、科学假说的概念241

二、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242

三、科学假说的作用244

第二节 科学假说的检验246

一、科学假说检验的类型246

二、科学假说的间接检验247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评价253

一、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254

二、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256

第四节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261

一、关于科学哲学中划界问题的争论262

二、科学与伪科学的对立268

第七章 系统科学方法273

第一节 系统方法273

一、系统方法的概念273

二、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274

三、系统方法的程序步骤281

四、系统方法的意义和作用283

第二节 信息论方法285

一、信息的内含286

二、信息的基本性质286

三、信息的特征287

四、信息与几个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290

五、信息方法的内涵291

六、信息方法的特点292

七、信息方法的基本步骤293

八、信息方法的作用和意义294

第三节 控制论方法297

一、控制论的含义297

二、控制论的产生297

三、控制论的发展298

四、控制方法的特点299

五、控制过程和步骤299

六、控制论方法的种类300

第四节 自组织理论方法312

一、自组织问题312

二、自组织理论329

三、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意义343

第八章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方法346

第一节 技术问题和技术创造过程346

一、技术概念的理解346

二、技术问题348

三、技术研究过程的一般程序350

第二节 技术思维和技术方法352

一、技术发明及其本质353

二、技术思维及其特点355

三、技术方法及其特点359

第三节 技术预测和技术评估361

一、技术预测方法361

二、技术评估方法367

第四节 技术原理和技术设计371

一、技术原理371

二、技术设计377

三、关于设计方法论的三种观点380

第五节 技术创新383

一、什么是技术创新383

二、技术创新动力机制385

三、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运行机制387

四、技术创新的环境389

第九章 科学技术系统392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结构392

一、科学的含义392

二、自然科学的特征394

三、科学的体系结构397

四、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399

五、技术的一般特征399

六、技术的体系结构401

七、科学与技术的关系402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406

一、科学家与科学共同体406

二、科学的社会组织410

三、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412

第三节 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414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415

二、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418

三、西方科学哲学的几种科学发展模式422

第十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429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429

一、政治因素429

二、经济因素434

三、文化教育437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441

一、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发展441

二、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446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结构变革450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454

一、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和规律性455

二、当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62

第十一章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481

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成481

一、自然对人的作用481

二、人对自然的作用483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488

一、什么是生态环境488

二、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及全球性问题489

三、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498

第三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501

一、人和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501

二、科学技术价值观的反思505

三、人类有能力协调好与自然的关系512

第四节 人类未来发展战略514

一、下一个文明——生态文明514

二、下一个经济——知识经济521

三、下一个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战略527

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5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