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 吴次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2726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土地资源-资源调查-高等学校-教材;土地评价-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2

前言2

第一篇 导论篇2

第一章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理论基础2

第一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概念2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2

二、土地资源调查的定义3

三、土地资源评价的含义4

四、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的关系4

第二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目的和任务5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5

二、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和任务6

第三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系统结构6

第四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原则7

第五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理论依据9

一、土地系统理论9

二、土地资源空间分异理论10

三、土地区位理论11

四、土地生产力理论12

五、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13

六、土地国情和国策理论14

第六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信息识别和标准建立14

一、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信息识别14

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标准建立15

第七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运行和质量管理16

一、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运行管理16

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质量管理17

三、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成果质量控制17

第二章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发展动态19

第一节 综述19

一、国内外土地资源调查的发展历程19

二、国内外土地资源评价的发展历程21

第二节 土地资源调查研究进展23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研究进展23

二、土地类型调查研究进展24

第三节 土地资源评价研究进展24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24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25

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26

四、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进展26

五、土地生态评价研究进展27

六、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28

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28

第四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信息化建设进展29

一、国外信息化建设历程29

二、国内信息化建设历程30

第三章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33

第一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33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33

二、土地评价的基本内容35

第二节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36

一、野外调查基本方法36

二、常规仪器测图方法36

三、航空遥感调查方法37

四、卫星遥感调查方法39

第三节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40

一、定性评价方法40

二、定量评价方法41

第四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50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50

二、土地资源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52

第二篇 调查篇58

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58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58

一、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和原则58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59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途径60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一般程序60

二、土地利用数据建库70

第三节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74

一、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技术特点74

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主要内容75

三、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程序77

四、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78

第五章 土地类型调查84

第一节 土地类型调查概述84

一、土地类型的概念84

二、土地类型调查的任务和目的84

三、土地类型调查的类别85

四、土地类型调查的步骤86

五、土地类型调查的准备工作87

第二节 土地类型调查的内容89

一、土地分级89

二、土地分类95

三、土地类型的命名100

四、土地类型的结构101

五、土地类型的演替104

第三篇 评价篇108

第六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108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概述108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108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108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110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111

一、FAO《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111

二、中国土地农业适宜性分类系统112

三、建设用地适宜性分类系统114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115

一、评价目的确定与资料收集115

二、评价因子及其选取方法116

三、评价因子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方法120

四、评价单元及其划分方法123

五、评价因子指标确定124

六、评价因子属性标准化方法124

七、评价因子权重确定方法125

八、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125

第七章 农用地分等定级133

第一节 农用地分等定级概述133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本概念133

二、农用地分等的目的和意义133

三、农用地定级的目的和意义134

四、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134

第二节 农用地分等134

一、农用地分等的原则和依据134

二、农用地分等的技术方法135

三、农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138

四、标准样地体系147

第三节 农用地定级149

一、农用地定级的原则和依据149

二、农用地定级的技术方法149

三、农用地定级的工作程序155

第八章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160

第一节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概述160

一、城镇土地的形成与特征160

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体系161

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原则162

四、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技术方法162

第二节 城镇土地分等163

一、城镇土地分等层次和分等单元的确定163

二、城镇土地分等的基本途径和工作程序164

三、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的确定166

四、分等因素因子资料整理及量化处理167

五、综合分值计算及土地等的划分和验证170

第三节 城镇土地定级172

一、城镇土地定级的基本途径和工作程序172

二、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确定174

三、定级单元的划分176

四、定级因素因子资料整理及量化处理177

五、土地级别的划分和验证181

第九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184

第一节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概述184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内涵184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目的和内容185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一般程序187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188

一、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计算188

二、土地资源人口容量估算190

三、耕地压力指数估算191

第三节 土地资源生态足迹评价192

一、生态足迹的概念192

二、生态足迹计算模型193

三、生态足迹模型应用195

第四节 土地资源环境容量评价197

一、土壤污染和水污染概述197

二、土壤环境容量评价198

三、水环境容量评价199

第十章 土地生态评价202

第一节 概述202

一、土地生态评价的产生202

二、土地生态评价的概念与范畴203

三、土地生态评价的指标203

第二节 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204

一、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的概念204

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流程与方法204

三、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案例205

第三节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209

一、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209

二、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209

三、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方法210

第四节 土地生态退化评价211

一、概述211

二、土地荒漠化评价212

三、土壤侵蚀评价213

四、土地次生盐渍化评价214

五、土地污染评价214

第五节 土地生态风险评价216

一、土地生态风险的概念216

二、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的意义217

三、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的类型217

四、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218

五、土地生态风险评价建模过程220

六、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的步骤221

第十一章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224

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224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及内涵224

二、土地集约利用基础理论227

第二节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227

一、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原则227

二、常用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介绍228

三、评价标准的设置234

第三节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236

一、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模型236

二、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方法238

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结果的应用239

第十二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242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涵242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242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性评价的内涵247

第二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理论依据247

一、协调发展理论247

二、人地关系理论248

三、环境承载理论248

四、生态经济平衡理论248

第三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249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249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253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255

第四篇 应用篇260

第十三章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260

第一节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概述260

一、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含义与特点260

二、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目的与意义261

三、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对象与内容262

四、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方法与步骤262

第二节 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方法264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264

二、GIS技术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272

三、GPS技术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275

四、3S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276

第三节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案例277

一、LUCC动态监测277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监测278

三、土地资源退化监测279

第十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图件的编制281

第一节 概述281

一、成果图的类型281

二、成果图件的编制方法281

第二节 基本图的编制方法282

一、资料准备282

二、基础底图的编制283

三、专题内容的制图综合283

四、专题内容的转绘284

五、图面配置和图例设计285

第三节 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图的编制285

一、乡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285

二、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285

三、市级、省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286

四、土地权属界线图的编制287

五、土地类型图和土地资源图的编制287

第四节 数字地图制图288

一、数字地图制图的基本流程288

二、地图投影与坐标系选择288

三、地图数字化与图形要素编辑288

四、坐标变换288

五、专题地图设计289

六、图面配置与输出289

附录290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984年)290

二、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1989年)292

三、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1年)294

四、全国土地分类(2002年)(过渡时期适用)298

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301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使用)304

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对应关系表305

参考文献3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