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
  • 游钧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ISBN:750456700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9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616页
  • 主题词:就业-研究报告-中国-2006~2007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 2005—2006年总体就业形势和政策1

就业的宏观环境2

就业形势的特点4

政策环境日臻完善9

2007年总体就业形势展望16

第1篇 宏观经济与就业20

1.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形势与就业形势20

1.1 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形势20

1.2 2006年我国就业形势26

2.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32

2.1 经济增长带动了就业的增长33

2.2 我国有效就业岗位在增加34

2.3 就业增长的成因分析35

2.4 我国社会经济转轨对就业与经济协调增长的影响38

2.5 建立我国就业增长的长效机制39

3.我国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41

3.1 关于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41

3.2 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要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45

3.3 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要实行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政策48

3.4 工作步骤52

4.外贸形势与就业53

4.1 外贸形势与就业概述53

4.2 人民币升值对就业的影响评估65

4.3 欧盟制鞋业反倾销的就业影响75

5.服务业与就业85

5.1 发展信息产业促进就业85

5.2 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96

5.3 发展美容业促进就业103

5.4 发展物业管理业促进就业112

第2篇 积极就业政策的发展118

1.积极就业政策发展与工作推进118

1.1 积极就业政策的发展118

1.2 国务院36号文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120

1.3 国务院36号文件的配套文件122

1.4 2006年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124

2.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125

2.1 “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内涵和特性126

2.2 已有的就业促进机制130

2.3 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市场化内容:普遍意义上的市场就业机制的完善135

2.4 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内容:形成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36

2.5 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战略步骤和对策思路139

3.促进就业立法143

3.1 制定《就业促进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44

3.2 《就业促进法》应当体现的原则145

3.3 《就业促进法》的内容146

3.4 《就业促进法》与相关立法、政策的关系148

3.5 关于制定《就业促进法》几个具体问题的建议151

4.就业保障和就业投入153

4.1 就业保障153

4.2 国内外就业投入情况分析160

5.灵活就业政策168

5.1 就业保护立法对就业灵活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分析169

5.2 劳动力市场制度对就业灵活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分析172

5.3 劳动力市场政策对就业灵活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分析175

5.4 劳动力市场制度、政策、立法调整的概括评价及政策建议181

6.统筹城乡就业试点183

6.1 统筹城乡就业试点的目标任务183

6.2 统筹城乡就业试点的主要内容和要求184

6.3 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进展186

6.4 统筹城乡就业试点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89

第3篇 素质就业与职业培训192

1.劳动力素质状况研究192

1.1 劳动力素质状况192

1.2 劳动力素质状况分析194

1.3 从产出的角度看劳动力的整体素质200

2.素质就业207

2.1 素质就业的含义207

2.2 实现素质就业的意义207

2.3 素质就业的实现途径210

2.4 素质就业的政策及实施217

3.我国的职业培训及能力评价体系218

3.1 我国的职业培训体系218

3.2 我国的能力评价体系222

3.3 我国的职业激励体系226

4.创业与创业培训226

4.1 创业的意义和作用226

4.2 能力促创业计划228

4.3 “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中国项目231

5.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233

5.1 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历史沿革和现状233

5.2 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234

5.3 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政策236

5.4 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有关项目241

第4篇 高技能人才培养247

1.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征和成长规律247

1.1 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点247

1.2 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若干规律250

2.我国高技能人才基本状况254

2.1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254

2.2 高技能人才存在的问题254

2.3 原因分析259

2.4 政策建议264

3.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270

3.1 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和基本经验270

3.2 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283

3.3 黑龙江省振兴老工业基地技能人才开发工作的经验291

4.高技能人才的劳动保障306

4.1 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306

4.2 高技能人才劳动保障现状与问题308

4.3 高技能人才劳动保障的思路312

4.4 政策建议315

第5篇 农民工就业320

1.农民工就业的总体状况320

1.1 农村外出务工就业的总量与结构特点320

1.2 农民工的社会贡献327

1.3 农民工流动就业存在的问题328

1.4 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基本趋势333

2.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问题:基于典型调查的分析336

2.1 农民工流动就业障碍的消除情况、针对农民工的收费情况和就业服务状况336

2.2 农民工的就业状况338

2.3 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状况341

2.4 关于农民工实现稳定转移的问题342

2.5 结论和政策建议345

3.从平等权利到社会融入: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政策及其走向分析348

3.1 农民工问题及相关社会政策的背景348

3.2 2006年农民工社会政策的重要发展349

3.3 当前农民工获得社会保障及社会服务基本状况350

3.4 农民工获得医疗服务和子女教育的基本情况355

3.5 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政策现状分析356

3.6 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政策长期发展思路359

4.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政策362

4.1 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及存在问题362

4.2 农民工社会保险困境的原因分析366

4.3 低标准逐步推进农民工的社会保险369

5.农民工艾滋病防治教育相关对策374

5.1 艾滋病疫情基本状况375

5.2 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就业人群易受艾滋病病毒侵袭377

5.3 农民工艾滋病防治教育的相关对策382

第6篇 群体就业388

1.青年就业388

1.1 中国“从学校向工作过渡调查”调查报告388

1.2 全球化与中国青年就业399

2.大学生就业414

2.1 项目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情况415

2.2 大学生求职结果的统计分析417

2.3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深度分析418

2.4 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方法424

3.残疾人就业430

3.1 残疾人就业总体状况432

3.2 残疾人综合服务建设不断完善437

3.3 促进残疾人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439

第7篇 劳动关系443

1.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若干问题443

1.1 劳动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协调劳动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意义443

1.2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446

1.3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劳动关系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453

1.4 若干建议455

2.加大公共财政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投入457

2.1 公共财政对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投入的基本情况457

2.2 加大财政对劳动关系调整投入的建议470

3.劳动合同立法472

3.1 劳动合同立法一直是我国劳动立法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472

3.2 《劳动合同法(草案)》的起草、审议和讨论474

3.3 《劳动合同法(草案)》中若干重要问题的讨论476

4.劳动争议处理制度488

4.1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现状488

4.2 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存在的问题489

4.3 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493

4.4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分析、建议495

5.特殊群体劳动关系502

5.1 正规就业的非正规化502

5.2 劳务派遣业的劳动关系512

5.3 出租车行业劳动关系问题522

第8篇 劳动力市场532

1.2006年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分析532

1.1 2006年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532

1.2 缓解我国劳动力供给与需求总体矛盾的对策540

2.劳动力成本上升分析——以制造业为例542

2.1 劳动力成本变化的经济学分析543

2.2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545

2.3 对策548

3.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549

3.1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演变过程549

3.2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状况550

3.3 我国在立法、制度及政策方面顺应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变化554

3.4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制度整合和劳动法改革的必要性557

3.5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发展的对策建议558

4.创新社区公共就业服务的尝试——合肥市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的调查与思考561

4.1 创办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的背景及初步成效562

4.2 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的运作方式564

4.3 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与当年劳动服务公司的异同567

4.4 关于街道劳务型服务公司的若干思考573

2005—2006年劳动就业大事记578

参考资料594

后记5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