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
  • 李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3469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8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返回精神家园:儒家元典的当代意义2

二、文化精神、诗学精神、诗学话语7

三、儒家元典、中国诗学11

第一章 儒家元典的文化精神16

第一节 儒家元典的创制17

一、元典创制的意义及儒家元典的范围17

二、孔子与儒家元典23

第二节 人文精神35

一、“人文”来源及“人文精神”的含义36

二、孔孟论“仁”38

三、其他儒家元典对“人文精神”的认识43

第三节 中和精神51

一、“中和”与“中庸”之别51

二、儒家元典论“中和”53

三、“中和”精神的内涵62

第四节 自强进取精神64

一、“自强进取”精神与中华精神64

二、“自强进取”的含义66

三、“自强进取”的方式和目的69

四、“立言”不朽——中国文人的人生价值72

第五节 忧患意识75

一、“忧患意识”的地位75

二、“忧患意识”的含义77

三、避免忧患之道81

四、“忧患”即“进取”83

第二章 儒家元典的诗学精神85

第一节 “以文化成”的教化精神86

一、“以文化成”与“《诗》教”86

二、“《诗》教”的原生形态90

三、作为创作论原则的“诗教”的正式确立和发展93

第二节 “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109

一、“和谐”精神的内涵111

二、“和谐”精神指涉的有关诗学概念和命题115

一、“怨而不怒”的文化阐释127

第三节 “怨而不怒”的含蓄精神127

二、“怨而不怒”的诗学精神及其内涵143

第四节 “刚健中正”的风骨精神155

一、“风骨”即人,即人之刚健中正156

二、《文心雕龙·风骨》与儒家思想的联系166

三、“风骨”精神的历史发展171

第五节 “通变则久”的创新精神177

一、儒家元典中的“变化”观178

二、刘勰“通变”观及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创新精神184

第六节 “宗经”、“复古”的“经”学精神200

一、“宗经”意识的确立202

二、“经”学意识下的诗学观208

三、“以复古为革新”:宗经意识下的文学发展动力论217

第三章 儒家诗学话语221

第一节 儒家语言观及言语论222

一、人之为人的存在依据:语言的价值和地位223

二、言说的原则228

三、言说的方法235

第二节 “依经立义”:儒家诗学话语意义生成方式241

一、经学中心主义确立之由244

二、“依经立义”背后的深层内涵247

三、“依经立义”的原则和具体方式249

四、“依经立义”在批评文本上的体现252

第三节 “春秋笔法”与儒家诗学话语言说方式255

一、“春秋笔法”涵义溯源256

二、“影射式言说”是“春秋笔法”的根本特点259

三、“春秋笔法”与“比兴互陈”266

第四节 “依经立义”的个案分析:以《诗经》为例269

一、《诗经》与中国诗学话语的言说方式269

二、《诗经》与中国诗学话语的意义生成274

三、《诗经》与中国诗学精神279

第四章 儒家诗学阐释学287

第一节 “见仁见智”、“以意逆志”、“断章取义”:先秦儒学中的阐释学289

一、从词义训释到意义的理解289

二、“以意逆志”:两种不同的阐释学思想291

三、“断章取义”:一个值得肯定的阐释命题297

四、“见仁见智”:中国诗学阐释学的通俗表达300

五、先秦阐释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301

第二节 “诗无达诂”:两汉经学的阐释学303

一、经学:“诗无达诂”的生成背景和文化资源303

二、文本的开放性、无限性与读者的再创造性307

三、“诗无达诂”与两汉解经文本实际之间的矛盾312

第三节 “言意之辨”:魏晋玄学的阐释学314

一、魏晋玄学阐释学兴起的过程315

二、语言的有限性与意义生成的丰富性319

三、“言不尽意”阐释思想在文本上的体现323

四、玄学阐释思想在诗学中的体现326

第四节 “六经注我”:宋明理学的阐释学327

一、经典文本的重新确立329

二、“理一分殊”与本体诠释331

三、“尊德性”与“道问学”335

四、“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338

第五节 “无征不信”:清代朴学阐释学343

一、回归“六经”和汉学344

二、“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理解的目标和方法346

三、朴学阐释思想在诗学上的体现352

结语359

一、文学与政治联姻:宁馨儿抑或怪胎?360

二、“教化”与审美364

参考文献371

后记381

英文目录3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