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辐射安全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实用辐射安全手册
  • 从慧玲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ISBN:750223490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423页
  • 主题词:辐射防护-技术手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实用辐射安全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基础知识1

1.1 原子、原子核、同位素1

1.1.1 原子1

1.1.2 原子核1

1.1.3 同位素1

1.2 放射性1

1.2.1 放射性核素1

1.2.2 放射性衰变1

1.2.3 放射性衰变规律2

1.2.4 1居里放射性核素的质量3

1.3 钍系、镎系、铀系和锕-铀系放射性衰变链3

1.4 密封源和非密封源3

1.4.1 密封源3

1.4.2 非密封源3

1.5 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组8

1.6.2 电离辐射警告标志12

1.6.1 电离辐射标志12

1.6 电离辐射的标志和警告标志12

1.7 辐射量和单位14

1.7.1 活度14

1.7.2 比释动能14

1.7.3 参考空气比释动能率14

1.7.4 剂量14

1.7.5 吸收剂量14

1.7.7 辐射权重因数15

1.7.6 当量剂量15

1.7.8 有效剂量16

1.7.9 组织权重因数17

1.7.10 集体剂量17

1.7.11 集体有效剂量17

1.7.12 待积剂量17

1.7.13 待积吸收剂量17

1.7.17 剂量当量19

1.7.16 器官剂量19

1.7.15 待积有效剂量19

1.7.14 待积当量剂量19

1.7.18 个人剂量当量20

1.7.19 周围剂量当量20

1.7.20 定向剂量当量20

1.7.21 工作水平(WL)20

1.7.22 工作水平月(WLM)20

附录1.1 元素周期表21

附录1.2 放射性核素常用数据表23

附录1.3 常用量和单位103

第2章 辐射生物效应108

2.1 辐射生物效应的定义、分类及影响因素108

2.1.1 定义及相关术语108

2.1.2 辐射生物效应分类108

2.1.3 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109

2.2.2 主要组织、器官发生确定性效应的阈剂量水平110

2.2.1 确定性效应的定义及剂量-效应关系特点110

2.2 确定性效应110

2.2.3 全身照射的效应111

2.2.3.1 放射反应111

2.2.3.2 急性放射病113

2.2.3.3 急性放射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与辐射剂量的关系114

2.3 随机性效应116

2.3.1 随机性效应的定义及剂量-效应关系特点116

2.3.2 辐射致癌特点及其危险系数116

2.3.2.1 辐射致癌的某些特点116

2.3.2.2 辐射致癌效应的危险系数118

2.4 躯体效应118

2.4.1 近期效应119

2.4.2 远期效应119

2.4.3 特殊的躯体效应——宫内受照后胚胎和胎儿的效应120

2.4.3.1 宫内照射的随机效应120

2.4.3.2 宫内照射的确定性效应120

2.5 遗传效应121

2.5.2 辐射诱发生殖细胞的遗传效应122

2.5.3 辐射遗传危险系数122

2.5.1 辐射对遗传物质的损伤122

2.5.4 辐射遗传危险估算方法123

2.5.4.1 倍加剂量(间接)法123

2.5.4.2 直接法124

2.6 低剂量照射刺激效应124

2.6.1 低剂量刺激效应的概念124

2.6.2 小剂量、低剂量率照射的确定124

2 6.3 低剂量刺激效应的研究概况及其意义125

第3章 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126

3.1 辐射防护要求126

3.1.1 实践的正当性126

3.1.2 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126

3.1.3 剂量约束和危险限制126

3.2.3 天然源照射127

3.2.2 职业照射的范围127

3.2.3.1 概述127

3.1.4 技术和管理要求127

3.2.1 职业照射的定义127

3.2 职业照射的定义和范围127

3.2.3.2 工作中的氡128

3.2.3.3 使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增高的工业活动129

3.2.3.4 在喷气飞机内的宇宙射线129

3.3 职业照射的控制129

3.3.1 控制职业照射的框架129

3.3.2 区域划分130

3.3.3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131

3.3.4 实施控制的有关物项及要求132

3.4.2.3 参观访问人员的控制134

3.4.2.1 外照射源的控制134

3.4.2.2 非开放场所中放射性污染的控制134

3.4.1 公众照射的定义和范围134

3.4 公众照射的控制134

3.4.2 公众照射的控制原则134

3.5 剂量限值和表面污染控制水平135

3.5.1 职业照射的剂量控制135

3.5.1.1 正常情况下的剂量控制135

3.5.1.2 特殊情况下的剂量控制136

3.5.3 遵守剂量限值情况的确认137

3.5.3.1 剂量限值计算公式137

3.5.2.1 公众中关键人群成员的剂量限值137

3.5.2.2 慰问者及探视人员的剂量限制137

3.5.2 公众照射的剂量控制137

3.5.3.2 各种表格应用说明138

3.5.4 表面污染控制水平140

3.5.4.1 工作场所表面污染的控制140

3.5.4.2 工作场所某些设备与用品表面污染的控制141

3.6.2.2 时间防护法207

3.6.2.1 概述207

3.6.1 影响职业照射剂量的重要因素207

3.6.2 外照射的防护207

3.6 辐射防护基本方法207

3.6.2.3 距离防护法209

3.6.2.4 屏蔽防护法209

3.6.2.5 源项控制法219

3.6.3 内照射的防护219

3.6.3.1 概述219

3.6.3.2 表面污染的防护220

3.6.3.3 空气污染的防护221

3.6.3.4 通风222

3.7 辐射防护最优化的要求223

3.7.1 最优化的表述223

3.7.2 最优化的要求224

第4章 辐射防护监测225

4.1 辐射防护监测的目的225

4.2 辐射防护监测的分类226

4.4.1 个人监测的对象227

4.4.2 外照射个人监测剂量计的选择227

4.3 外照射剂量监测的适用量227

4.4 个人监测227

4.4.3 内照射个人监测230

4.4.3.1 内照射个人监测的对象和实例230

4.4.3.2 内照射个人监测的方法231

4.4.3.3 内照射测量结果的解释232

4.5 工作场所监测232

4.5.1 工作场所外照射监测232

4.5.3 空气污染监测233

4.5.2 表面污染监测233

4.6 环境监测和流出物监测234

4.6.1 环境监测234

4.6.2 流出物监测236

4.7 放射性样品的测量237

4.7.1 α测量237

4.7.2 β测量237

4.7.3 γ测量238

4.7.5 放射性气体测量239

4.7.4 X射线测量239

4.7.6 放射性气溶胶测量241

4.7.7 氡及其子体测量244

4.7.8 水中放射性监测247

4.8 各种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化分析248

4.8.1 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化分析248

4.8.2 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测定249

4.9 辐射防护监测仪表的性能及校准254

4.9.1 防护仪表的性能简介254

4.9.2 防护仪表的检定和校准260

4.9.3 防护仪表性能评价269

4.10 数理统计和测量不确定度269

4.10.1 概率与概率分布270

4.10.2 随机变量的数学特性270

4.10.3 统计值、置信度和置信区间271

4.10.4 测量不确定度272

5.1 两类活动:实践与干预276

第5章 干预情况的辐射防护276

5.2 两种情况下的干预:持续照射情况的干预与应急照射情况的干预277

5.3 干预的基本原则278

5.4 干预水平与行动水平278

5.4.1 干预中采用的一些剂量学量278

5.4.2 干预水平与行动水平的数值281

5.4.3 应急照射情况的操作干预水平284

5.5 应急计划与准备287

5.5.1 核或辐射应急状态分级287

5.5.2 应急计划与准备289

5.6 应急响应293

5.6.1 应急组织的启动293

5.6.2 事故评价295

5.6.3 防护行动(措施)296

5.6.4 医学应急302

附录5.1 国际核事件分级304

附录5.2 放射性物质的危险量309

6.1.1 核临界安全中常用的概念314

第6章 核临界安全314

6.1 核临界安全基础314

6.1.2 核临界安全控制原则315

6.2 核临界安全措施315

6.3 几种常用核临界安全控制方式316

6.4 235U和239Pu次临界限值318

6.4.1 235U和239Pu的单参数次临界限值318

6.4.1.1 金属系统的次临界限值318

6.4.1.2 水慢化系统的次临界限值319

6.4.1.3 氧化物系统的次临界限值321

6.4.2 235U和239Pu的多参数次临界限值322

6.4.2.1 水溶液、金属-水混合物322

6.4.2.2 低富集铀系统325

6.4.2.3 240Pu,241Pu含量不同的239Pu(NO3)4溶液328

6.4.3 影响单体次临界限值的因素328

6.4.3.1 加严单体次临界限值控制的意外因素329

6.4.3.2 放宽单体次临界限值的因素330

6.4.4 多体问题331

6.4.4.1 面密度法、密度类比法和立体角法332

6.4.4.2 贮存和运输问题334

6.5 核临界安全常用的计算程序335

6.6 临界事故337

6.6.1 临界事故概述及特点337

6.6.2 临界事故经验教训337

第7章 放射性物质运输安全339

7.1 几个重要术语339

7.2 运输的安全要求与管理342

7.2.1 运输指数(TI)的确定342

7.2.2 临界安全指数(CSI)的确定343

7.2.3 货包和外包装物的运输指数、临界安全指数和辐射水平的限值344

7.2.4 放射性污染的限值344

7.3.1 对各种包装和货包设计的一般要求345

7.3 对包装和货包的要求345

7.2.5 货包和外包装的分级345

7.2.6 标志345

7.3.2 试验程序346

7.3.2.1 货包试验346

7.3.2.2 验证经受正常运输条件能力的试验346

7.3.2.3 验证经受运输事故条件能力的试验347

7.4 乏燃料运输安全348

7.4.1 乏燃料组件的特性及放射性源项348

7.3.3 审批和管理要求348

7.4.2 乏燃料运输货包349

7.4.2.1 货包结构及各部件的功能349

7.4.2.2 货包试验351

附录7.1 部分放射性核素的基本值352

第8章 放射性废物管理与核设施退役355

8.1 放射性废物355

8.1.1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355

8.1.2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355

8.2.1 放射性废物管理原则358

8.2 放射性废物管理358

8.2.2 放射性废物管理步骤和要求359

8.2.3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辐射防护目标360

8.2.4 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安全360

8.3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361

8.3.1 放射性废气361

8.3.1.1 放射性废气的稀释排放361

8.3.1.2 放射性气载废物的净化处理361

8.3.2.1 放射性废液的净化、浓缩362

8.3.2 放射性废液362

8.3.2.2 放射性废液固化366

8.3.2.3 放射性有机废液的处理374

8.3.3 放射性固体废物375

8.3.3.1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375

8.3.3.2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包装与贮存380

8.3.3.3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381

8.3.4 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库)址的选择和安全评价384

8.4 高放废物的核嬗变处理385

8.5 废辐射源处理与处置388

8.6 核设施退役389

8.6.1 关于退役的国家政策389

8.6.2 退役策略390

8.6.2.1 立即拆除391

8.6.2.2 安全关闭391

8.6.3 退役方案392

8.6.3.1 退役计划392

8.6.2.3 埋葬392

8.6.3.2 退役方案制定394

8.6.4 退役方法和工艺394

8.6.4.1 特性调查394

8.6.4.2 去污395

8.6.4.3 拆除技术396

8.6.4.4 退役废物管理397

8.6.5 退役的辐射安全398

8.6.6 退役的费用和资金筹措399

主要参考文献4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