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3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连玉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中国明代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80221970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383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4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3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21 中国城市“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分析研究报告933
1.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概述935
1.1 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基本内涵935
1.2 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935
1.2.1 科学性原则935
1.2.2 体系内相互独立原则936
1.2.3 整体完备性原则936
1.2.4 规范性原则936
1.3 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功能定位937
1.3.1 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937
1.3.2 促进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937
1.3.3 开展规划实施评估的重要前提937
2.“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分析说明938
2.1 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938
2.1.1 经济发展指标939
2.1.2 社会发展指标945
2.1.3 资源与环境发展指标950
2.2 指标如何选取与界定953
2.2.1 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953
2.2.2 社会发展指标959
2.2.3 资源环境发展指标963
2.3 各省市规划指标选取比较964
3.“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的时代特点969
3.1 “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设计的现实基础969
3.1.1 “十一五”期间发展面临的挑战970
3.1.2 “十一五”期间发展模式的转变972
3.2 “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973
3.2.1 “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973
3.2.2 “十一五”规划的目标量化974
3.3 “十一五”规划纲要指标体系的新特点977
3.3.1 更加重视人文的、社会的、环境的指标977
3.3.2 首次把发展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977
3.3.3 指标的可评估性明显增强978
4.从“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看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完善978
4.1 “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978
4.1.1 经济发展测量模式未扭转978
4.1.2 社会发展监测作用未实现980
4.1.3 资源环境评价体系未完善980
4.2 中长期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建设与完善的建议981
4.2.1 落实科学发展的经济发展测量模式981
4.2.2 增加主观指标对社会发展的监测作用983
4.2.3 加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立法和监督984
22 中国城市“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研究报告987
1.评估指标体系建设是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评估的关键环节989
1.1 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评估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属性989
1.1.1 规划实施评估的基本概念989
1.1.2 规划实施评估的重点内容989
1.1.3 规划实施评估的基本职能990
1.1.4 规划实施评估的主要类型991
1.2 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重要前提991
1.2.1 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规划编制的参考991
1.2.2 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增强规划执行主体的责任991
1.2.3 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引导规划执行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991
2.“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分析992
2.1 规划实施评估组织方式992
2.1.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1+3”组织模式992
2.1.2 国家人口计生委:坚持“六个结合”基本原则,搞好“十一五”人口和计生规划中期评估工作993
2.1.3 深圳市:创新监督举措,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996
2.1.4 宁波市:建立程序公正、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评估机制998
2.2 规划实施评估内容重点的选取1000
2.2.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强规划推进情况评估,确保规划顺利实施1000
2.2.2 环境保护部:评估以规划文本内容为主,各省可根据需要对规划外工作进展进行评估1001
2.2.3 国家人口计生委:围绕规划主题,开展重点专题和重点工程项目评估1003
2.2.4 省(区、市)级行政区:体现国家规划评估方向要求,重点对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进行分析1004
2.2.5 深圳市:规划实施评估重点突出,关注民生民意1008
2.2.6 宁波市:聚焦空间布局结构调整,注重政策效应发挥1010
2.3 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1012
2.3.1 环境保护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自查抽查辅以实地调研1012
2.3.2 教育部:坚持以评估促落实,科学系统地做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1015
3.科学发展观下我国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1020
3.1 科学的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基本内涵1021
3.1.1 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并重且相统一的全面的规划评估指标体系1021
3.1.2 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评估指标体系1021
3.1.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规划评估指标体系1021
3.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坚持三大原则1021
3.2.1 规划评估指标体系应体现正确的导向性1021
3.2.2 评估指标体系应体现整体统一性1022
3.2.3 评估指标体系应体现客观现实性1022
3.3 规划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设定1022
3.3.1 经济性指标1022
3.3.2 公平性指标1022
3.3.3 公开性指标1023
3.3.4 过程指标1023
23 中国城市“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结果公开和使用研究报告1025
1.从各地“十一五”评估实践看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基本要素1027
1.1 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名称1027
1.1.1 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名称应传递三方面信息1027
1.1.2 从“十一五”各地实践看规划评估报告名称的制定1027
1.2 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情况的说明1028
1.2.1 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情况说明的内容结构1028
1.2.2 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情况说明形式灵活多样1028
1.3 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的评价1029
1.3.1 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价1029
1.3.2 规划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价1030
1.4 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的分析1031
1.4.1 分析问题是规划评估的重要目的1031
1.4.2 规划实施过程中问题分析的基本表现形式1031
1.5 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对策的制定1032
1.5.1 定策是规划实施评估的重要环节1032
1.5.2 通过建议形式表现对策措施1032
2.从各地“十一五”评估实践看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基本结构1033
2.1 深圳构建“1+3”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框架1033
2.1.1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基本框架1033
2.1.2 《深圳市基本实现现代化中期评估报告(2008年)》主要内容1034
2.1.3 《深圳市“十一五”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和调控指标中期评估报告》评估重点1034
2.1.4 《“十一五”总体规划中期评估监督报告》对规划实施进行多角度评价与监督1039
2.1.5 《关于“十一五”专项规划中期评估监督情况的报告》对重点专项规划开展评估与监督1042
2.2 北京:评估报告内容紧贴规划纲要、形式吻合规划结构1047
2.2.1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结构要素1047
2.2.2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主要特点1047
2.2.3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采取综合评价方式1048
2.3 安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注重宏观环境的变化与影响1048
2.3.1 安徽省“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的基本结构1048
2.3.2 安徽省“十一五”规划评估重视宏观环境变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1048
3.从各地“十一五”评估实践看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标调整1049
3.1 如何进行规划指标调整1049
3.1.1 规划调整的可能性与必要性1049
3.1.2 规划调整的主要依据1051
3.1.3 规划调整应当注意的问题1051
3.2 “十一五”规划资源环境类指标调整1052
3.2.1 北京市: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和指标约束性1052
3.2.2 浙江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步调一致确保目标任务实现1054
3.2.3 温州市: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大转变1057
3.2.4 广东省:适应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1059
3.3 “十一五”规划经济类指标调整1063
3.3.1 合肥市:发展跨越速度超预期,确立新目标势在必行1063
3.3.2 北仑区:从数值对比中寻找差距,从因素分析中寻求依据1066
3.3.3 铜仁市:提高规划经济指标值,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1069
3.4 “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综合性调整1070
3.4.1 山西省:率先启动新模式新体系,科学调整更精简更完善1070
3.4.2 云龙县:规划评估明确总体状况,目标调整凸显阶段特征1076
4.“十一五”规划评估是“十二五”规划制订的重要依据1078
4.1 正确认识规划实施评估的作用1078
4.1.1 规划实施评估是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1079
4.1.2 规划实施评估是优化规划理论方法的重要手段1079
4.1.3 规划实施评估是加快规划实施推进的重要保障1079
4.1.4 规划实施评估是促进规划调整完善的重要依据1080
4.2 不断完善规划实施评估体系1080
4.2.1 我国规划实施评估体系还不够健全1080
4.2.2 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是推进规划实施评估的关键1081
4.3 合理利用规划实施评估结果1081
4.3.1 “十一五”规划:探索与创新1082
4.3.2 “十二五”规划:继承与发展1083
24 中国城市“十一五”规划评估制度建设研究报告1089
1.规划评估制度的内涵1091
1.1 规划评估制度的界定1091
1.1.1 规划评估是一种对公共绩效的评估1091
1.1.2 规划评估的本质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来进行规划实施管理1091
1.2 规划评估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1092
1.2.1 规划评估的价值标准1092
1.2.2 规划评估的运行机制1092
1.2.3 规划评估的制度安排1093
1.3 规划评估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1093
1.3.1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1093
1.3.2 促进规划指导性与发展阶段性相结合的重要保障1094
1.3.3 改革规划评估办法的创新之举1095
2.从朝阳区“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的建立1096
2.1 朝阳区规划评估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096
2.1.1 建立规划评估的指导思想1096
2.1.2 建立规划评估的基本原则1097
2.2 朝阳区规划评估的指标体系1098
2.2.1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评估指标体系构成1098
2.2.2 朝阳区规划评估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1099
2.2.3 朝阳区“十一五”规划评估的范围和重点1101
2.3 朝阳区规划评估制度的基本构想1102
2.3.1 规划评估的组织与实施1102
2.3.2 规划评估引入第三方测评1103
2.3.3 建立以人大监督为主的规划实施评估监测与考核机制1103
3.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评估制度的完善1104
3.1 建立多元化主体的评估机制1104
3.1.1 引入专门的评估机构1104
3.1.2 民意测验的制度化1106
3.2 加强对规划评估的监督和监测1107
3.2.1 对评估主体的监督1107
3.2.2 对评估类型的监督1107
3.2.3 对评估指标的监督1107
3.2.4 对评估结果的监督1108
3.3 加快推进规划评估法制化1110
3.3.1 规划评估法制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1110
3.3.2 中央与地方规划评估立法的侧重点1110
25 中国城市“十二五”规划背景研究报告1113
1.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成效引领城市“十二五”发展向好1115
1.1 我国推出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1115
1.1.1 一揽子计划是以扩大内需为主、消费与投资拉动相结合的计划1115
1.1.2 一揽子计划是当前和长远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统一的计划1115
1.1.3 一揽子计划是政府与市场作用相统一、发展与改革相促进的计划1116
1.1.4 一揽子计划是既保增长、又惠民生的计划1118
1.2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取得积极成效1118
1.2.1 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日趋明显1119
1.2.2 八大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1119
1.2.3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1120
1.3 后危机时代我国城市面临新变化、新格局1121
1.3.1 改善产品结构和质量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手段1122
1.3.2 深化改革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1122
1.3.3 谁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谁就能获得发展先机1122
2.“十一五”发展成绩奠定城市“十二五”发展基础1123
2.1 大多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预期进度要求1123
2.1.1 宏观经济运行比较平稳1124
2.1.2 区域发展战略取得积极进展1124
2.1.3 基本公共服务相关指标实现规划预期1124
2.1.4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1124
2.2 重点领域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稳步推进1124
2.2.1 “三农”工作得到加强1124
2.2.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125
2.2.3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1125
2.2.4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1125
2.2.5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1126
2.2.6 改革开放不断推进1126
2.2.7 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1127
2.3 “十一五”顺利实施将对“十二五”编制产生重大影响1128
2.3.1 扩内需、保增长将成为一项长期任务1129
2.3.2 调结构、抓创新将成为一项长期工作1129
2.3.3 节能减排、持续发展将成为一项长期战略1130
2.3.4 重民生、强服务将成为一项长期目标1131
3.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标示城市“十二五”发展高度1131
3.1 科学总结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成就1132
3.1.1 我国城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949—1978年)1132
3.1.2 我国城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1978年至今)1132
3.2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发生“五个显著”变化1133
3.2.1 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1134
3.2.2 城市体系显著完善1134
3.2.3 城市发展质量显著提升1135
3.2.4 城市管理体制显著优化1135
3.2.5 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1136
3.3 改革开放“十个结合”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宝贵经验1137
3.3.1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1138
3.3.2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1138
3.3.3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1138
3.3.4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1138
3.3.5 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1139
3.3.6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1139
3.3.7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1139
3.3.8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1140
3.3.9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1140
3.3.10 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1140
4.新中国60年辉煌开创城市美好未来1141
4.1 从数字看中国6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1141
4.2 中国城市站在崭新的发展起点上1144
26 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阶段性特征研究报告1149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承前启后”的关键点1151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151
1.1.1 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小康社会”1151
1.1.2 开辟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154
1.1.3 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1154
1.2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点1155
1.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新情况、新条件1155
1.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点上的关键问题1156
2.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进入“落实提升”的战略期1161
2.1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1161
2.1.1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161
2.1.2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1162
2.1.3 准确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准的辩证关系1164
2.2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1164
2.2.1 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1165
2.2.2 实施推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1165
2.2.3 建立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1165
3.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攻坚”的新阶段1167
3.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168
3.1.1 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是未来改革的突破口1168
3.1.2 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1168
3.2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1174
3.2.1 政治体制改革还要继续深化1174
3.2.2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推进政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175
3.3 社会改革是“十二五”时期的改革重点1175
3.3.1 社会领域改革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主题1175
3.3.2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领域改革1176
3.4 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1176
3.4.1 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征1176
3.4.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振兴1177
4.城市化进程进入“内涵发展”的机遇期1178
4.1 内涵式发展是“十二五”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基本趋势1178
4.1.1 城市发展:内涵还是外延1178
4.1.2 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特征1179
4.2 “十二五”时期城市“内涵发展”的三大战略重心1180
4.2.1 科教兴市1180
4.2.2 文化立市1180
4.2.3 生态强市1181
27 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趋势及任务分析报告1189
1.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1191
1.1 从三个角度理解城市内涵式发展1191
1.1.1 内涵式发展将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1191
1.1.2 内涵式发展将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1191
1.1.3 内涵式发展将促进城市价值最大化的实现1192
1.2 准确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实践方略1193
1.2.1 准确城市定位1193
1.2.2 提升城市形象1194
1.2.3 塑造城市品牌1194
1.3 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是城市“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1195
1.3.1 从单打独斗到协调发展1195
1.3.2 从规模扩大到内涵提升1196
1.3.3 从生态破坏到环境友好1197
2.城市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200
2.1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最优方式1200
2.1.1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标1200
2.1.2 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方式1200
2.2 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1201
2.2.1 弱竞争阶段1201
2.2.2 区域竞争阶段1201
2.2.3 广域竞争阶段1201
2.2.4 全球竞争阶段1201
2.3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1202
2.3.1 明确城市定位——文化引领1202
2.3.2 提升城市形象——文化延续1203
2.3.3 彰显城市精神——文化特色1203
2.3.4 塑造城市品牌——文化发掘1204
3.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抓手1204
3.1 城乡一体化制度极大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1204
3.1.1 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制度是新时期城乡发展的需要1205
3.1.2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1205
3.1.3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的主要突破点1206
3.1.4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需要把握好两大问题1209
3.1.5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处理好五大关系1209
3.2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1210
3.2.1 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1210
3.2.2 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四个原则1211
3.3 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1211
3.3.1 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1211
3.3.2 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途径1212
4.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意义进一步凸显1214
4.1 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推进深层次改革的重要举措1214
4.1.1 设立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历史背景1214
4.1.2 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意义1215
4.2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迈向“深水区”1216
4.2.1 以计划安排确定改革任务1216
4.2.2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重在“综合”1216
4.3 滨海新区: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1217
4.3.1 改革总体方案确定十项改革任务1217
4.3.2 改革的重大任务是“金融破冰”1218
4.4 深圳: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新经验1219
4.4.1 深圳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为国家提供新经验1219
4.4.2 深圳应在民主法治建设及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做出新贡献1220
4.5 重庆:为推进城乡统筹提供新动力1222
4.5.1 时代背景与客观依据1222
4.5.2 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1223
4.5.3 重庆市九龙坡区试点改革的实践1224
4.6 成都:“全域成都”构建城乡体系新框架1225
4.6.1 加强组织保障1225
4.6.2 编制总体方案1226
4.6.3 积极探索创新1226
4.7 长株潭城市群探索城市群一体化管理新体制1227
4.7.1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具有重要意义1227
4.7.2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1228
4.7.3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1228
5.城市群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1228
5.1 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1229
5.1.1 城市群是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1229
5.1.2 城市群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1229
5.1.3 城市群是城市运动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1231
5.2 加快城市群的发展是推进我国区域一体化的战略选择1232
5.2.1 城市群是推进区域协作联合的重要发展模式1232
5.2.2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支点1232
5.3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1233
5.3.1 以城市群为主体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战略部署1233
5.3.2 着力解决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1235
28 中国城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矛盾和问题研究报告1239
1.世界经济开始逐渐复苏,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深刻调整1241
1.1 国际金融危机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特殊背景1241
1.1.1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1241
1.1.2 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羁绊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要背景1242
1.2 我国采取“一揽子计划”应对金融危机1243
1.2.1 “五项”举措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1243
1.2.2 “七项新政”更加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1247
1.3 拉动内需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249
1.3.1 内、外需失衡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1250
1.3.2 拉动内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1251
1.4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优化升级是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1252
1.4.1 全球经济危机加大“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难度1252
1.4.2 双重压力逼迫经济转型战略选择迫在眉睫1253
1.4.3 经济转型再不能依靠“修修补补”1254
1.4.4 实现经济转型的四个重要着力点1254
2.各类民生问题备受关注,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难度加大1257
2.1 当前面临的不和谐问题更为广泛和深刻1258
2.1.1 当前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元1258
2.1.2 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更高1258
2.2 统筹兼顾成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1258
2.2.1 统筹兼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1259
2.2.2 统筹兼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方法1259
2.2.3 统筹兼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长期坚持的方针1259
3.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任务艰巨1259
3.1 “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管理面临新课题1260
3.1.1 我国人口增长的新形式1260
3.1.2 人口管理面临新课题1260
3.2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成为“十二五”时期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1261
3.2.1 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结构1261
3.2.2 人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261
3.2.3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1261
3.2.4 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1262
4.社会阶层结构深刻变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课题1262
4.1 阶层结构变化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深刻体现1263
4.1.1 农业劳动者阶层规模过大1263
4.1.2 社会中间阶层规模过小1263
4.1.3 社会阶层结构的发育区域不均衡1263
4.2 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1264
4.2.1 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我国工业化、科技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社会支持力量1264
4.2.2 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1264
4.2.3 “十二五”时期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两个切入点1265
4.3 创新是“十二五”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主题1266
4.3.1 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创新工程1266
4.3.2 “十二五”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1267
4.3.3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应当以治理和善治为方向积极加以推进1268
5.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创新1269
5.1 竞争与合作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1269
5.1.1 城市的竞争1269
5.1.2 城市的合作竞争1270
5.1.3 城市合作竞争的效应分析1270
5.2 我国城市竞争日趋激烈1271
5.2.1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1271
5.2.2 苏州、无锡的“囚徒困境”1272
5.2.3 南京与上海的竞争1272
5.3 “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创新路向1274
5.3.1 政策目标:以协调区域利益、缩小区域差距为主线,实现动态整合1274
5.3.2 政策框架:要加强立法和区域规划编制,完善区域协调机构1275
5.3.3 政策机制: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1276
5.3.4 政策实施工具:要从“简单化”向“精细化”转变,构建多元化的政策工具体系1277
5.3.5 政策绩效评价:实施差异化评估导向,科学地评价区域政策1277
5.3.6 完善区域经济体系:构建四个层次组成的区域经济区划体系1278
6.城市面临各类风险增多,城市治理任务更趋繁重1280
6.1 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1280
6.1.1 政府管理职能“越位”风险1280
6.1.2 城市建设规模失控风险1280
6.1.3 土地资本和耕地资源枯竭风险1281
6.1.4 地方保护主义风险1281
6.1.5 企业税费负担加重的风险1281
6.2 我国城市治理模式亟待转型1281
6.2.1 从认识上来说,对城市发展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到位、不全面1282
6.2.2 从体制上看,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1282
6.3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市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1283
6.3.1 我国城市治理突出成就1283
6.3.2 我国城市未来治理的思路与目标1283
6.3.3 我国城市治理相关建议1284
29 中国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要素研究报告1289
1.“十二五”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1291
1.1 以科学规划指导科学发展1291
1.1.1 科学规划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291
1.1.2 科学规划与科学发展互为作用1292
1.1.3 形成科学规划要达到三个标准1293
1.2 科学发展观是城市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294
1.2.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294
1.2.2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1295
1.3 以十七大精神引领城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1296
1.3.1 解放思想,用新理念指导新实践1296
1.3.2 明确任务,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1297
1.3.3 统筹兼顾,促进城市发展构建和谐1298
2.“十二五”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1301
2.1 “全面”是“十二五”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原则1301
2.1.1 不断深化的“全面”发展本质认识1302
2.1.2 “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1302
2.1.3 以“全面”原则推进“十二五”总体布局建设1304
2.2 “协调”是“十二五”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原则1305
2.2.1 “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的要求1305
2.2.2 “五个统筹”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路径选择1306
2.2.3 以“协调”原则推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1307
2.3 “可持续”是“十二五”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长原则1308
2.3.1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1308
2.3.2 以“可持续”原则促进“十二五”城市永续发展1309
3.“十二五”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1310
3.1 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311
3.1.1 以7.2%的GDP年增速推进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的目标1311
3.1.2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十二五”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1312
3.2 社会公平正义与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1313
3.2.1 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1313
3.2.2 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1313
3.3 加强文化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1313
3.3.1 提升文化软实力“十二五”亟待破题1314
3.3.2 走科学的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之路1314
3.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与全面共享的“五有”新目标1314
3.4.1 “十二五”期间改革更加关注人的发展1314
3.4.2 实现全面共享的“五有”目标是“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1315
3.5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1315
3.5.1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1315
3.5.2 生态文明应在城市的“十二五”建设目标中得到体现1316
4.“十二五”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指标体系1316
4.1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创新与完善1316
4.1.1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在城市中长期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1317
4.1.2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创新发展的探索1318
4.2 “十二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框架1318
4.2.1 经济发展指标1319
4.2.2 政治发展指标1320
4.2.3 社会发展指标1321
4.2.4 文化发展指标1322
4.2.5 生态发展指标1322
4.3 影响“十二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值设定的五大因素1323
4.3.1 发展阶段1323
4.3.2 区位特点1325
4.3.3 环境影响1330
4.3.4 资源条件1332
4.3.5 政策导向1333
30 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研究报告1337
1.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看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重点1339
1.1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十二五”规划四个原则和八大重点1339
1.1.1 “十二五”编制要体现四个原则1339
1.1.2 “十二五”编制要突出八大重点1339
1.2 从八大重点看我国城市“十二五”发展重点1340
1.2.1 中国城市“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340
1.2.2 中国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1340
1.2.3 城市“十二五”期间必须注重均衡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1340
1.2.4 “十二五”期间要加大以政府自身改革为中心的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1340
2.“十二五”我国城市发展的总战略、总方针1341
2.1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领先城市“十二五”发展的总方针1341
2.1.1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领先城市21世纪前十年的发展目标1341
2.1.2 “十二五”时期是领先城市实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阶段1341
2.2 增强综合承载和带动能力是中心城市“十二五”发展的总目标1342
2.2.1 中心城市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1342
2.2.2 “十二五”时期中心城市要多层次、多角度提升综合承载和带动能力1344
2.3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转型城市“十二五”发展的总战略1344
2.3.1 “十二五”时期我国部分城市面临发展瓶颈与挑战1345
2.3.2 “十二五”时期城市转型重点在于培育与发展多元支柱产业1345
3.“十二五”时期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任务1347
3.1 调结构:主攻方向1347
3.1.1 结构不平衡问题突出1347
3.1.2 “十二五”中国城市结构调整任务紧迫1347
3.2 重民生:重点任务1348
3.2.1 民生问题涉及多个方面1348
3.2.2 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重点1351
3.3 促改革:首要选择1351
3.3.1 改革需要突破多重难点1351
3.3.2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深化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1353
4.“十二五”时期中国城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配置的三个着眼点1354
4.1 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着眼点推进的产业结构调整1354
4.1.1 城市创新能力内涵1354
4.1.2 城市“十二五”时期培养创新能力对策1356
4.2 以一体化发展为着眼点推进区域结构调整1357
4.2.1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1357
4.2.2 “十二五”时期区域一体化发展中需要考虑七大因素1358
4.3 以统筹发展为着眼点推进城乡结构调整1359
4.3.1 城乡一体化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任务依然繁重1359
4.3.2 “十二五”时期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四项原则1360
4.3.3 “十二五”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五大重点1361
5.采取综合配套措施着力改善民生的四个切入点1363
5.1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保民生”的首要任务1363
5.1.1 以市场化破解农业增效难题1363
5.1.2 以知识化破解农民劳动收入低难题1363
5.1.3 以城镇化破解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难题1363
5.2 以扩大就业为“保民生”的重要基础1363
5.2.1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1364
5.2.2 做好“城乡统筹就业”和“地区统筹就业”两个统筹1364
5.2.3 适应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1364
5.2.4 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1364
5.2.5 建立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体系1365
5.3 以完善社会保障为“保民生”的重点任务1365
5.3.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1365
5.3.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任务1365
5.4 以完善社会管理为“保民生”的基础保障1366
5.4.1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1366
5.4.2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着力点1366
6.推进经济、社会、行政体制改革的三条主线1366
6.1 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1366
6.1.1 “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1366
6.1.2 “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1367
6.1.3 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着眼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1368
6.2 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369
6.2.1 “十二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重点1370
6.2.2 “十二五”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1373
6.2.3 “十二五”时期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四项重点任务1375
6.2.4 “十二五”时期构建服务型政府要强化四大理念1377
6.2.5 “十二五”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注重四个方面的统一1378
6.3 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1380
6.3.1 “十二五”时期社会体制改革面临的基本形势1380
6.3.2 “十二五”时期社会体制改革的四大重点1381
热门推荐
- 2388358.html
- 1930588.html
- 3885367.html
- 1021879.html
- 508015.html
- 2578905.html
- 1717130.html
- 2184452.html
- 478872.html
- 16856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71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27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22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5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38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33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8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15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54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0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