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年学术丛书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12346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149MB
- 文件页数:358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青年学术丛书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为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研究综述5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12
第一章 新哲学大众化概念界定16
第一节 新哲学16
一、作为专有名词的新哲学16
二、新哲学之风行17
三、新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9
四、新哲学一词的时代性22
五、使用新哲学一词的标志性事件23
六、国内外学界对新哲学一词的使用25
七、新哲学之新26
八、余论27
第二节 大众27
一、“大众”的多质性在语境中消解27
二、“大众”的最初使用28
三、“大众”的阶级性32
四、“大众”的渊源34
五、新哲学大众化运动中的“大众”35
六、“新哲学”和“大众”的关系36
第三节 大众化38
一、对“大众化”的误解和误用38
二、“大众化”最初使用40
三、“大众化”和“学术化”42
四、新哲学的“大众化”43
五、“大众化”和“通俗化”45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形态46
第四节 大众化运动47
一、运动47
二、大众化运动49
第五节 新哲学大众化运动50
一、对现有术语的分析5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这一术语的优点5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背景56
第一节 国民党党治文化的哲学思想56
一、党治文化的推行56
二、民生哲学58
三、唯生论60
四、力行哲学62
第二节 国民党唯心哲学的“大众化”63
一、代表书刊63
二、对新哲学的歪曲和攻击69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形势的逆转75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低潮中寻求路线转变75
二、上海工人运动由盛而衰78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中大众化路线的发展82
一、六大以前82
二、六大以后84
三、“文委”和社联8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想渊源9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发展92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92
二、两次论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确立93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对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的影响97
四、布哈林、郭列夫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开创性工作101
第二节 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105
一、20世纪20年代唯物史观的传播105
二、瞿秋白的首创之功107
三、20世纪30年代唯物辩证法在学术界的传播108
第三节 新社会科学运动111
一、兴起111
二、社联纲领的指导和推动112
三、社联骨干力量的身体力行114
四、贡献巨大的出版社116
五、新社会科学著作对新哲学的介绍118
第四节 大众化运动121
一、大众化运动121
二、中国共产党对大众化运动的领导124
三、向通俗化的进展126
第四章 第一个高潮:社联时期129
第一节 张如心129
一、生平129
二、《无产阶级底哲学》130
三、《辩证法学说概论》131
四、《哲学概论》133
第二节 艾思奇134
一、生平134
二、《大众哲学》135
三、其他“哲学讲话”146
四、《如何研究哲学》152
五、《民族解放与哲学》等156
六、艾思奇如何做到“大众化”和“化大众”162
第三节 陈唯实167
一、生平167
二、《通俗辩证法讲话》168
三、《通俗唯物论讲话》172
四、《新哲学世界观》174
五、《新哲学体系讲话》177
第四节 沈志远180
一、生平180
二、《现代哲学基本问题》181
三、《妇女社会科学常识读本》184
第五节 李平心186
一、生平186
二、《社会哲学概论》187
三、《社会科学研究法》190
四、《青年的修养与训练》191
五、《自修大学》上的“哲学知识座谈”专栏192
第六节 胡绳196
一、生平196
二、《新哲学的人生观》197
三、《哲学漫谈》200
四、其他文章202
第七节 冯定203
一、生平203
二、初露锋芒204
三、《青年应当怎样修养》205
第八节 其他207
一、《哲学座谈》(《通俗哲学讲话》)207
二、温健公《现代哲学概论》210
三、李正文《唯物辩证法讲座》213
四、王健“通俗社会科学讲话”215
五、温锐“少年知识读本·哲学知识”217
六、《青年文化》的“哲学讲话”219
七、李石岑221
八、其他223
第五章 第二个高潮:抗战中229
第一节 时代背景229
一、“孤岛”上海229
二、延安232
三、重庆236
第二节 胡绳237
一、《辩证法唯物论入门》237
二、《思想方法》240
三、新“哲学漫谈”241
第三节 艾思奇等243
一、艾思奇《哲学讲座》243
二、艾思奇《哲学选辑》等244
三、陈伯达和陈唯实245
第四节 新锐作者246
一、黄特247
二、巴克249
三、平生252
四、麦园254
五、葛春霖255
六、公直257
七、朱波259
八、李仲融260
第六章 第三个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263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263
一、沈志远263
二、胡绳267
三、冯定26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270
一、马特271
二、新哲学通俗题解272
第三节 工农兵学哲学274
一、概述274
二、哲学家的工作277
三、工农兵的代表作品285
四、历史的教训和意义289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经验启示29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意义292
一、历史贡献293
二、历史局限29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经验302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路线302
二、坚持传播队伍的专业化303
三、坚持传播内容与时代发展需要相符合303
四、坚持传播语言与群众的文化水平相适合304
五、坚持传播方式与群众接受能力相适合304
六、与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坚决斗争30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启示305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必要性306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可行性313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322
参考文献330
后记340
热门推荐
- 664468.html
- 2846061.html
- 704040.html
- 129653.html
- 1589381.html
- 1178085.html
- 1161155.html
- 2986519.html
- 1938354.html
- 7439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74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93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20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54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46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07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96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62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09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2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