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化视域中的儒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化视域中的儒学
  • 李景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22204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儒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化视域中的儒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1

一 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化意识的反思1

二 儒学的教化观念5

三 儒学的未来发展14

第一章 心性论与形上学18

一 简帛文献与孔子后学思想之内转趋势18

(一)孔子所开启的文化价值方向19

(二)前辈与后辈弟子20

(三)圣与智23

(四)慎独与贵心27

(五)心、性与情、才31

二 论“可欲之谓善”36

(一)可欲与四端、四德36

(二)广义的性、命与狭义的性、命38

(三)“可求”与“可欲”41

三 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45

(一)问题的提出45

(二)“门内之治”与“门外之治”46

(三)仁义内在于人的情感实存50

(四)仁义内在与人性本善54

四 德性良知之先天实存基础57

(一)一个存在实现论的思想进路57

(二)“气”、“才”之本体意义63

(三)养浩然之气:由工夫证显本体67

(四)结语73

五 朱子心论及其对先秦儒学性情论的创造性重建74

(一)儒学的提问方式与心性概念75

(二)心性的结构——“心统性情”78

(三)心的本质内涵——“仁”为“心之德”82

(四)存在、活动与超越性——一场理论上的两线作战88

六 彻底的儒家94

(一)意欲、人心与生命本性95

(二)直觉与心性本体101

(三)理性与心性本体105

七 圣与神之间110

(一)“成心”与道的开显方式110

(二)圣者通也111

(三)施教之方115

(四)结语120

第二章 德性论与价值观121

一 诚信观念与道义原则121

(一)信、忠信、诚信121

(二)“诚”为德性、伦理之基125

(三)道德之自身价值与道义至上的原则127

二 差序格局与“太和”理念131

(一)保合太和131

(二)拒斥平均化和同质化133

(三)差序化原理138

三 “学”何以能乐142

(一)“学”的内容和目标143

(二)下学而上达147

四 爱的张力151

(一)儒家所言“情”之类分152

(二)四端(仁义之心)与七情154

(三)“爱”的普遍性与等差性问题的凸显157

(四)“爱”的两端及其中介160

(五)结语166

五 正德性与兴礼乐168

(一)纠名实 正人伦168

(二)知止于至善170

(三)德性充盈与礼乐重建172

(四)“道”与“言”174

(五)厘清德义内涵与德目系统176

六 论儒家的王道精神181

(一)从孔子论管仲谈起181

(二)道义至上与事功成就184

(三)论天人——国际关系中王道原则的超越性意义189

(四)结语196

第三章 儒学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98

一 国学——中国学术之家198

(一)重提“国学”之意义198

(二)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与赋义基础200

(三)现代学术体制与“国学”的定位206

二 “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210

(一)“同归”与“殊涂”210

(二)“知止”——“回到你自己”212

(三)“知止”三义216

(四)认同与差异原则220

三 文化的“无用之用”与儒学未来发展的契机和天命222

(一)影响文化发展的功利因素223

(二)由文化之“通”性义重新审视“全球化”226

(三)走出两个理论误区,培育三种文化意识231

四启蒙思想与文化重建236

五附录240

(一)重建中国学术的通性基础240

(二)儒学未来发展之展望248

第四章 儒学与哲学研究方法256

一 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式应有所改变256

(一)哲学与哲学史256

(二)思想生产与学术研究259

(三)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立言方式262

(四)构建“属于自己”的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形态267

二 学术的传承与思想的重建269

三 共通性与共同性278

(一)两种普遍性278

(二)道通为279

(三)成己成物,道合外内282

(四)由共通性引向超越的境域285

四 正负方法与人生境界288

(一)正负方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289

(二)具体共相:概念、理智与直觉、体悟294

(三)正负方法:“始终”、“先后”与“同时”、“本末”302

五 附录309

(一)儒学之“魂”的附“体”与新生309

(二)《中国哲学概论》序言316

(三)《教化与工夫》序320

(四)以情应物的心物观326

后序3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