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乐善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93893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53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71页
- 主题词:微型计算机-接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微机接口技术的基本内容及其层次1
1.2 微机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2
1.2.1 接口的概念2
1.2.2 接口的功能3
1.2.3 接口的组成4
1.2.4 接口与CPU交换数据的方式4
1.2.5 分析与设计接口电路的基本方法4
1.3 微机接口与微机系统5
1.4 描述微机系统的软件模型方法6
1.5 I/O信息流在微机接口分析中的应用7
1.6 32位与16位微机接口技术7
1.7 微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概况7
习题一9
第2章 32位微处理器的工作模式10
2.1 实模式10
2.1.1 实模式的特点10
2.1.2 32位微处理器在实模式下的状态11
2.1.3 实模式下的存储器管理12
2.1.4 实模式下的存储器寻址范围12
2.2 保护模式12
2.2.1 保护模式的特点12
2.2.2 虚拟存储器的概念13
2.2.3 保护机制14
2.2.4 保护模式下的存储器管理14
2.3 虚拟8086模式(V86模式)16
习题二17
3.1 微机系统软件模型概述18
第3章 基于微处理器的微机系统软件模型18
3.2 实模式下微处理器的寄存器模型19
3.3 保护模式下微处理器的寄存器模型22
3.3.1 系统地址寄存器23
3.3.2 控制寄存器24
3.3.3 改变功能的寄存器25
3.3.4 程序不可见寄存器26
3.4 实模式存储器模型27
3.4.1 实模式下存储器地址空间和数据组织27
3.4.2 实模式存储器地址的分段28
3.4.3 实模式下存储器寻址29
3.4.4 实模式下存储器物理地址的形成31
3.5.1 保护模式下虚拟存储器的地址空间32
3.5.2 保护模式下虚拟地址空间的分段32
3.5 保护模式存储器模型32
3.5.3 保护模式下存储器寻址33
3.5.4 保护模式下段式地址的转换34
3.5.5 保护模式下存储器地址空间的分页34
3.6 实模式下I/O地址空间模型34
3.7 保护模式下I/O地址空间模型35
习题三35
第4章 基于微处理器的微机系统的硬件结构36
4.1 微处理器36
4.1.1 微处理器在微机系统中的作用36
4.1.2 微处理器的外部特性37
4.1.3 微处理器面向存储器和I/O的接口信号37
4.1.4 微处理器面向外部中断的接口信号39
4.2 存储器系统40
4.2.1 存储器的分类40
4.1.5 微处理器面向DMA的接口信号40
4.2.2 存储器件的外部特性41
4.2.3 存储器地址空间的存储体组织42
4.2.4 存储器地址译码43
4.2.5 存储器接口46
4.3 I/O系统48
4.3.1 I/O系统的地址空间48
4.3.2 微处理器与I/O系统的接口49
4.4 总线50
4.4.1 地址总线50
4.4.2 数据总线50
4.4.3 控制总线51
习题四51
5.2 段的类型52
5.2.1 存储段52
第5章 存储器管理基础52
5.1 段的定义52
5.2.2 系统段53
5.3 段描述符55
5.3.1 存储段描述符55
5.3.2 系统段描述符58
5.3.3 门描述符59
5.3.4 伪描述符64
5.4 描述符表65
5.4.1 描述符表65
5.4.2 描述符表的初始化68
5.4.3 描述符表初始化举例69
5.5.1 段选择子的作用71
5.5 段选择子71
5.5.2 段选择子的格式72
5.6 存储器分页管理机制基础知识73
5.6.1 页的定义73
5.6.2 页表项73
5.6.3 页表75
5.6.4 页表的初始化75
5.6.5 页表的初始化举例76
习题五80
第6章 存储器管理82
6.1 存储器的分段管理82
6.1.1 段的划分82
6.1.2 对段的描述82
6.1.4 描述符表寄存器在分段管理中的作用83
6.1.3 描述符的保存与寻址83
6.2 存储器的分页管理85
6.2.1 页的划分85
6.2.2 对页的描述86
6.2.3 页表结构86
6.2.4 控制寄存器在分页管理中的作用87
6.3 Pentium的存储器管理88
6.4 保护模式下的地址空间映射和地址转换88
6.4.1 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88
6.4.2 保护模式下地址转换的内容89
6.4.3 虚拟地址到线性地址的转换89
6.4.4 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91
6.4.5 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的全过程94
6.5 存储器的保护机制94
6.5.1 特权级保护措施95
6.5.2 条件保护性措施97
6.5.3 分页管理的保护措施98
6.5.4 保护措施的实施99
6.6 存储器分段管理机制在程序指令执行过程中的体现99
6.7 保护模式程序设计100
6.7.1 保护模式程序的格式100
6.7.2 保护模式程序指令集选择101
6.7.3 保护模式程序编写101
习题六106
第7章 总线技术108
7.1 总线与总线标准108
7.2 总线的分类与多总线技术108
7.2.1 总线的分类108
7.2.2 多总线技术109
7.3 总线的组成109
7.4 总线的性能参数110
7.5 总线传输操作过程及总线传输控制方式111
7.5.1 总线传输操作过程111
7.5.2 总线传输控制方式112
7.6 总线的层次化结构113
7.6.1 总线的层次113
7.6.2 总线桥114
7.7 总线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115
7.7.1 基于PC/XT总线的微机的基本结构115
7.7.2 基于ISA总线的微机的基本结构116
7.7.3 基于PCI总线的32位微机的基本结构116
7.8 总线与接口的关系117
7.9 ISA总线简介117
7.9.1 ISA总线的特点117
7.9.2 ISA总线的信号线定义118
习题七119
8.1 中断的概念与类型120
8.1.1 中断的概念120
第8章 中断技术120
8.1.2 中断的类型121
8.2 中断号122
8.2.1 中断号122
8.2.2 32位微处理器的中断号分配122
8.2.3 16位微处理器的中断号分配123
8.3.3 中断嵌套124
8.4 中断向量与中断向量表124
8.4.1 中断服务程序的人口问题124
8.3.2 中断的排队方式124
8.3.1 中断优先级124
8.3 中断优先级124
8.4.2 中断向量125
8.4.3 中断向量表125
8.4.4 中断向量表的填写125
8.4.5 中断向量修改126
8.5.1 中断描述符127
8.5 中断描述符与中断描述符表127
8.5.2 中断描述符表128
8.5.3 中断描述符表的填写128
8.5.4 中断描述符的修改129
8.5.5 描述符别名技术131
8.6 中断/异常处理131
8.6.1 实模式下中断/异常处理132
8.6.2 保护模式中断/异常处理134
8.7.1 82C59A外部特性和内部寄存器137
8.7 中断控制器137
8.6.3 对实模式与保护模式下中断处理差异的分析137
8.7.2 82C59A的工作方式139
8.7.3 82C59A的编程命令140
8.7.4 82C59A在微机系统中对中断管理的作用143
8.7.5 82C59A在32位微机中的应用143
8.8 实模式下中断应用程序设计145
8.9 保护模式下中断/异常处理程序设计149
习题八157
第9章 DMA技术159
9.1 DMA传输159
9.1.1 DMA传输的特点159
9.1.2 DMA传输的过程159
9.2 DMA操作160
9.2.1 DMA操作类型160
9.3.1 DMA控制器在系统中的工作状态161
9.2.2 DMA操作方式161
9.3 DMA控制器161
9.3.2 DMA控制器与CPU之间的总线控制权转移162
9.3.3 DMA控制器82C37A的外部特性162
9.3.4 DMA控制器82C37A寄存器及编程命令164
9.3.5 DMA控制器82C37A的工作时序171
9.4 DMA系统172
9.4.1 DMA控制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172
9.4.2 DMA控制器与I/O电路的接口173
9.4.3 DMA系统中对存储器和I/O设备的寻址174
9.4.4 DMA控制器的级联175
9.5 实模式下DMA应用程序的开发176
9.5.1 DMA在实模式下的应用176
9.5.3 DMA编程举例177
9.5.2 DMA编程的步骤177
9.6.1 PCI总线的DMA传输178
9.6 PCI总线的DMA传输178
9.6.2 PCI总线DMA传输过程179
习题九180
第10章 I/O端口地址译码技术181
10.1 I/O地址空间181
10.1.1 实模式下的I/O地址空间181
10.1.2 保护模式下的I/O地址空间181
10.2 I/O端口182
10.2.1 什么是I/O端口182
10.2.2 I/O端口共用技术182
10.3.1 独立编址183
10.3.2 统一编址183
10.3 I/O端口地址编址方式183
10.4 独立编址方式的I/O端口访问184
10.4.1 I/O指令184
10.4.2 I/O端口寻址方式186
10.4.3 独立编址方式的端口操作186
10.4.4 I/O指令与读/写控制信号的关系187
10.5 I/O地址空间的保护187
10.5.1 I/O特权级保护机制187
10.5.2 I/O许可位图保护机制188
10.6 I/O端口地址分配189
10.6.1 64K I/O地址映像图189
10.6.2 实模式下I/O地址的分配189
10.6.3 保护模式I/O地址的分配190
10.7 I/O端口地址译码190
10.7.1 I/O地址译码方法190
10.7.2 I/O地址译码电路191
10.7.3 I/O地址译码电路设计的几个问题192
10.8 1 6位微机I/O端口地址译码电路设计193
10.8.1 IC器件组成的I/O地址译码电路193
10.8.2 GAL/PAL器件组成的I/O地址译码电路195
10.9 32位微机I/O端口地址译码电路设计198
10.10 PCI配置空间对端口地址的重新分配199
习题十200
第11章 定时/计数技术201
11.1 定时与计数201
11.1.1 定时与计数的关系201
11.1.2 微机中的定时系统与时序配合201
11.1.3 外部定时方法及硬件定时器202
11.2.1 82C54的基本特点203
11.2.2 82C54的外部连接特性与内部结构203
11.2 可编程定时/计数器203
11.2.3 82C54的命令字205
11.2.4 82C54的工作方式与功能207
11.2.5 82C54的计数初值(定时常数)210
11.2.6 82C54的启动方式与中止方式211
11.2.7 82C54的初始化212
11.3 定时/计数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212
11.4 定时/计数应用程序的开发213
11.4.1 开发定时/计数应用程序的途径213
11.4.2 软件中断INT1CH的应用214
11.5 定时/计数的应用举例215
习题十一229
第12章 接口设计基础231
12.1 微机系统中的I/O信息流与信息链231
12.2.1 I/O设备层的作用232
12.2 I/O设备232
12.1.1 早期微机系统中的I/O信息链232
12.1.2 32位微机系统中的I/O信息链232
12.2.2 I/O设备层的技术问题233
12.2.3 I/O设备的类型233
12.2.4 I/O设备的逻辑概念234
12.3 I/O接口234
12.3.1 I/O接口层的作用234
12.3.2 I/O接口层的技术问题234
12.3.3 I/O接口的基本功能234
12.3.4 I/O接口的组成235
12.3.5 I/O接口类型与接口芯片237
12.3.6 I/O接口与微处理器之间数据交换方式237
12.3.8 I/O接口标准239
12.3.7 I/O接口中的I/O端口地址译码239
12.3.9 分析与设计I/O接口的基本方法240
12.4 总线243
12.4.1 总线层的作用243
12.4.2 总线层的技术问题243
12.4.3 总线接口243
12.4.4 ISA与PCI的不同特点244
12.5 微处理器245
12.6 I/O信息链中的逻辑环节245
12.6.1 上层用户程序245
12.6.2 设备驱动程序的作用246
12.7 接口设计框架246
12.7.1 8/16位微机接口设计框架246
12.7.2 32位微机接口设计框架246
习题十二247
第13章 并行接口248
13.1 并行接口电路248
13.1.1 采用非可编程IC芯片248
13.1.2 采用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248
13.1.3 采用PLD/FPGA器件248
13.2 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249
13.2.1 82C55A的外部特性和内部结构249
13.2.2 82C55A的编程命令251
13.2.3 82C55A的工作方式254
13.3 82C55A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255
13.4 82C55A的0方式应用256
13.5 82C55A的1方式应用262
13.5.1 1方式下联络信号线的定义262
13.5.2 1方式的工作时序264
13.5.3 1方式的状态字265
13.5.4 1方式并行接口设计266
13.6 82C55A的2方式应用269
13.6.1 2方式下联络信号的定义及时序269
13.6.2 2方式的状态字270
13.6.3 2方式并行接口设计271
习题十三272
第14章 串行通信接口274
14.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274
14.1.1 串行通信的基本特点274
14.1.2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需要解决的问题274
14.1.3 串行通信传输方向(制式)274
14.1.4 串行通信中的调制与解调275
14.1.5 串行通信中的差错控制276
14.1.6 串行通信中的传输速率控制277
14.1.7 串行通信中的同步问题279
14.1.8 串行通信的基本方式280
14.2 串行通信中的数据格式280
14.2.1 起止式异步通信数据格式280
14.2.2 面向字符的同步通信数据格式281
14.3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282
14.3.1 EIA-RS-232C接口标准282
14.3.2 RS-485接口标准286
14.3.3 RS-232C与RS-485的转换288
14.4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289
14.4.1 串行通信接口的基本任务289
14.4.2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组成289
14.5 8251A USART290
14.5.1 8251A的外部特性290
14.5.2 8251A内部寄存器及编程命令291
14.5.3 8251A的初始化内容与顺序294
14.5.4 8251A的编程294
14.5.5 RS-232C标准的串行通信接口设计297
14.5.6 RS-485标准的串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301
14.6 16550 UART307
14.6.1 16550的外部引脚特性307
14.6.2 16550的内部寄存器及端口地址308
14.6.3 16550的编程312
习题十四318
第15章 A/D D/A转换器接口320
15.1 A/D转换器320
15.1.1 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320
15.1.2 A/D转换器的外部特性321
15.2.2 ADC接口电路的结构形式322
15.2 A/D转换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322
15.2.1 A/D转换器与CPU的连接322
15.2.3 A/D转换器的数据传输323
15.2.4 A/D转换器接口控制程序323
15.2.5 A/D转换器接口控制程序中的在线数据处理324
15.3 A/D转换器接口设计324
15.3.1 分析与设计A/D转换器接口的方法324
15.3.2 A/D转换器接口设计325
15.4 D/A转换器340
15.4.1 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340
15.4.2 D/A转换器的外部特性341
15.5 D/A转换器与CPU的接口341
15.5.1 D/A转换器与CPU的连接341
15.5.2 D/A转换器接口的主要任务341
15.5.3 分析与设计D/A转换器接口的方法341
15.6 D/A转换器接口电路设计342
习题十五346
第16章 PCI总线接口347
16.1 PCI总线的特点347
16.2 PCI总线的信号定义348
16.3 PCI插槽和引脚分布352
16.3.1 PCI插槽和PCI扩展卡352
16.3.2 PCI插槽引脚分布352
16.4 PCI总线命令355
16.5 PCI总线协议357
16.5.1 PCI总线数据的传输机制357
16.5.2 PCI总线数据的传输控制357
16.5.3 PCI总线的寻址358
16.5.4 设备选择359
16.6.1 PCI总线上的读操作360
16.6 PCI总线数据传输过程360
16.5.5 字节对齐360
16.5.6 PCI总线的驱动与过渡360
16.6.2 PCI总线上的写操作361
16.6.3 PCI总线传输的终止过程362
16.7 PCI总线仲裁363
16.8 PCI总线配置空间364
16.8.1 PCI设备和PCI功能365
16.8.2 PCI配置空间头区域的格式365
16.8.3 PCI配置空间头区域的功能365
16.8.4 PCI配置空间的访问372
16.9 PCI中断374
16.9.1 PCI中断响应(回答)周期374
16.9.2 PCI中断的共享375
16.11.1 PCI接口卡的设计376
16.11 PCI总线接口设计376
16.10 PCI的DMA传输376
16.11.2 基于PCI总线的微机应用系统设计383
16.11.3 PCI接口卡DMA传输的实现385
16.11.4 PCI接口卡中断的实现390
16.12 配置工具PLX MON391
16.12.1 软件界面391
16.12.2 功能简介392
习题十六393
第17章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395
17.1 设备驱动程序395
17.2 Windows 2000的体系结构及与设备驱动程序的关系395
17.2.1 Windows 2000的体系结构395
17.3 Windows 2000的驱动程序类型396
17.2.2 设备驱动程序与Windows 2000的关系396
17.4.1 WDM驱动程序模型397
17.4 WDM驱动程序模型和层次结构397
17.4.2 设备对象和WDM驱动程序的层次结构398
17.5 设备驱动程序的主要编制技术399
17.5.1 设备驱动程序对象分析399
17.5.2 设备驱动程序的基本组成400
17.5.3 I/O处理400
17.5.4 PnP处理401
17.6 驱动程序的开发工具与步骤402
17.6.1 开发驱动程序的工具软件402
17.6.2 用DriverStudio开发驱动程序框架402
17.7.1 设计要求404
17.7.2 获取PCI接口卡配置空间的配置信息404
17.7 PCI接口卡驱动程序设计404
17.7.3 对I/O端口的访问406
17.7.4 对扩展存储器的访问407
17.7.5 Win32程序与驱动程序的通信410
17.7.6 MS-DOS程序与驱动程序的通信412
17.7.7 MS-DOS应用程序中断的实现414
17.7.8 PCI设备DMA传输的实现416
17.8 驱动程序的安装和调试421
17.8.1 驱动程序的安装421
17.8.2 驱动程序的调试422
习题十七423
第18章 通用串行总线USB425
18.1 概述425
18.1.1 USB的发展过程425
18.1.3 USB接口特性426
18.1.2 USB的设计目标及特点426
18.1.4 USB信号定义428
18.1.5 USB数据编码和解码428
18.2 USB系统结构429
18.2.1 总线拓扑结构429
18.2.2 USB主机430
18.2.3 USB设备432
18.2.4 USB的通信模型433
18.3 USB数据流模型433
18.3.1 端点434
18.3.2 管道434
18.3.3 USB通信数据流435
18.4 USB协议层436
18.4.1 包字段格式436
18.4.2 包格式(Packet Format)439
18.4.3 事务与传输类型440
18.4.4 控制传输441
18.4.5 块传输442
18.4.6 中断传输443
18.4.7 同步传输444
18.5 USB传输管理444
18.5.1 USB信息转换过程444
18.5.2 事务的跟踪446
18.5.3 低速事务446
18.5.4 分割事务448
18.6 设备的状态图和总线枚举451
习题十八452
参考文献453
热门推荐
- 3373287.html
- 1310391.html
- 2755152.html
- 193994.html
- 1397577.html
- 1896747.html
- 2889550.html
- 2822459.html
- 900527.html
- 32357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25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13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64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28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92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80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17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09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78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3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