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姚裕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6402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03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劳动就业-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就业环境——市场经济体制3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结构3
一、市场的含义3
第一篇 就业原理3
二、市场经济的体制结构4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中的三方格局10
一、劳动者与雇主的基本关系10
二、劳使关系与“三方”格局12
三、劳动者权益的国际规范15
第三节 市场体制的就业“三性”16
一、就业的性质与效益16
二、就业三效益的关系18
三、对就业社会性的认识20
第一节 劳动——特殊的生产要素23
一、劳动是生产诸要素的主体23
第二章 就业从业主体——劳动供给分析23
二、劳动要素的特点25
三、能力——劳动要素的结构27
四、人力资源——劳动供给实体及结构29
第二节 微观劳动供给31
一、工资与微观劳动供给31
二、个人劳动供给的经济条件33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利者34
第三节 中观劳动供给35
一、中观劳动供给的性质35
二、影响中观劳动供给的因素35
第四节 宏观劳动供给37
一、宏观劳动供给的基本特征37
二、影响宏观劳动供给数量的因素37
三、劳动供给的无限状态40
四、影响宏观劳动供给质量的因素41
五、动态劳动供给——人力资源流43
第三章 就业雇佣主体——劳动需求分析46
第一节 劳动需求基本分析46
一、劳动需求范畴46
二、劳动需求的行业性与职业性48
三、劳动需求的地区性50
第二节 微观劳动需求51
一、工资与微观劳动需求51
二、微观劳动需求的边际倾向52
三、技术水平与劳动需求53
四、微观劳动需求结构53
第三节 宏观劳动需求54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劳动总需求54
二、技术变动与社会劳动总需求55
三、从消费需求到就业岗位的转化56
四、劳动需求弹性57
五、社会劳动需求的变动59
第四节 企业与就业60
一、企业与就业的联系60
二、企业的就业动机61
三、企业与从业者62
第四章 就业格局——人力资源状况分析64
第一节 就业格局——人力资源配置64
一、人力资源配置64
二、人力资源配置中的过剩与不足67
三、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68
第二节 人力资源过剩分析70
一、人力资源总量过剩70
二、人力资源结构过剩71
三、失业——人力资源过剩的表现72
第三节 人力资源不足分析77
一、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总量不足77
二、不同体制下的人力资源总量不足78
一、调节人力资源供求关系79
第四节 改善就业格局的对策79
二、强化人力资源的供求结合因素80
三、人力资源供求结合的障碍分析81
第五章 就业场所——劳动市场分析83
第一节 劳动市场初析83
一、劳动市场的含义83
二、劳动市场运行的要素87
三、劳动市场的功能88
第二节 劳动市场运作91
一、政府的职责91
二、政府的劳动市场管理模式93
第三节 中国劳动市场的成长94
一、中国市场经济推行的背景94
二、中国劳动市场的发展历程96
三、中国现行劳动市场状况98
一、职业——人的就业生活101
第一节 职业生涯基本分析101
第六章 个人就业——职业生涯分析101
二、职业的作用105
三、职业生涯的含义106
四、市场经济与职业生涯108
第二节 职业生涯发展学说109
一、职业性——人的职业自我论109
二、职业发展论110
三、职业生涯系留点论112
四、生涯认知发展论113
第三节 职业生涯的道路116
一、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116
二、职业生涯道路模式118
三、进入职业岗位的途径120
第四节 职业选择分析123
一、职业选择的意义123
二、职业选择的因素124
三、职业选择的决策过程128
第二篇 就业问题133
第七章 中国就业的发展历史133
第一节 建国初期和“一五”时期的就业133
一、第一次就业问题:1949—1957年133
二、1949—1957年的就业政策135
第二节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就业138
一、第二次就业问题:1958—1966年138
二、1958—1966年的就业政策140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就业141
一、第三次就业问题:1966—1976年141
二、1966—1976年的就业政策142
第四节 改革前期的就业144
一、第四次就业问题:1977—1988年144
二、1977—1988年的就业政策145
第五节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的就业149
一、第五次就业问题:1988年至今149
二、1988年以来的就业政策153
三、积极的就业政策159
第八章 下岗——改革中的城市就业问题161
第一节 下岗问题的产生161
一、人力资源过剩是存在下岗的根本原因161
二、经济结构调整是出现下岗的一般原因162
三、经营管理不善是导致下岗的基本原因163
四、经济体制转轨是下岗突出的直接原因165
五、进入市场困难是职工下岗的具体原因168
第二节 下岗职工的状况168
一、下岗职工的自然状况168
二、下岗职工的经济分布169
三、下岗职工的社会状况170
第三节 下岗的影响——成本与收益分析171
一、国家的成本与收益172
二、企业的成本与收益172
一、适应改革原则173
三、个人的成本与收益173
第四节 解决下岗问题的原则173
二、纳入规划原则174
三、增加岗位原则174
四、搞好过渡原则175
五、讲求效益原则175
六、调动动力原则176
七、不拘一格原则176
八、导向市场原则177
第五节 再就业工程177
一、再就业工程的由来177
二、再就业工程的发展178
三、再就业工程的措施体系180
第一节 历史性的任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184
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出发点184
第九章 民工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184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185
三、从民工潮到民工荒187
第二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分析188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成本与收益188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方向189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190
第三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19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对策思路——疏导192
二、协调关系与加强调控193
三、完善“有序化工程”196
第三篇 就业管理199
第十章 就业战略199
第一节 就业战略的地位199
一、就业战略的基本内容199
二、中国就业战略的演变201
一、就业科学决策的意义202
第二节 就业的科学决策202
二、就业战略科学决策的模式204
第三节 就业决策中的效益把握207
一、就业决策的量化——人力要素的总量投入207
二、人力资源投入的双效益原则209
三、经济效益——就业投入的首要目标210
四、社会效益——就业投入的选择约束214
五、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215
第十一章 就业目标分析217
第一节 就业目标基本分析217
一、就业目标的地位217
二、就业目标的内涵220
三、中国就业目标面临的问题222
第二节 就业目标的内容223
一、自主就业224
二、多效就业225
三、公平就业226
四、充分就业227
第三节 正确设置就业目标232
一、中长期就业目标——实现充分就业232
二、近期就业目标——促进充分就业和实行市场就业232
第十二章 就业状况234
第一节 就业统计234
一、就业统计的任务和内容234
二、劳动力资源统计235
三、就业工作统计237
第二节 失业率统计基本分析239
一、正确把握失业率的重要性239
二、失业率统计的通行方法240
三、中国的失业率统计方法244
第三节 中国失业率统计存在的问题246
一、统计体系存在重大缺陷246
二、不同来源的数据差距大247
三、口径问题导致数据错误248
四、统计的真实性存在问题251
五、不能满足用户需要252
第四节 中国就业统计的完善253
一、建立全面的失业率统计指标体系253
二、改进失业的统计口径254
三、改进就业和失业的统计方法255
四、完善下岗统计与不充分就业统计256
五、大力强化就业统计工作257
第十三章 政府与就业259
第一节 政府的就业政策259
一、就业政策的内容259
二、充分就业政策260
三、公平就业政策264
第二节 政府的就业扶助268
一、就业扶助基本分析268
二、就业扶助措施269
第三节 政府的就业服务270
一、政府与就业服务270
二、就业服务体系275
三、公立职业介绍278
第十四章 中国的就业形势282
第一节 中国就业的基本格局282
一、机遇与风险282
二、中国的人力资源数量格局283
三、增长缓慢的就业需求285
四、中国的人力资源质量格局287
第二节 中国的失业现状289
一、中国的城镇真实失业率水平289
二、中国的城镇失业风险状况291
第三节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292
一、大学毕业生的特点292
二、迅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293
三、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295
四、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298
第十五章 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对策300
第一节 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300
一、调控人力资源数量300
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302
第二节 增加就业岗位的对策303
一、大力调动社会消费需求303
二、发掘就业岗位的潜力305
三、开发国际性就业岗位308
第三节 拓宽就业出路的对策310
一、调动各主体的就业动力310
二、扩大国有企业的合理就业吸纳力312
三、大力开拓多种就业渠道317
四、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320
五、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322
一、建立失业的社会安全网325
第四节 调控就业格局的对策325
二、完善政府就业服务与市场塑造326
第五节 强化就业管理的对策327
一、建立国家劳动就业委员会327
二、强化就业统计监测329
三、加强失业风险监测330
四、及时采取应对措施332
附录一 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人力资源与就业334
附录二 职业指导的发展341
附录三 中国的真实失业率与失业风险研究——德尔菲测量法结果分析350
附录四 1978—2000年中国城镇真实失业率与失业人数估算363
附录五 美国的就业服务及其与中国的比较371
附录六 我国非正规就业的状况、问题与对策377
附录七 失业与社会安全384
结束语398
参考资料400
热门推荐
- 1266929.html
- 1543258.html
- 357683.html
- 584273.html
- 1515415.html
- 1692646.html
- 9977.html
- 3591054.html
- 2548006.html
- 7036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78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937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91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111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94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34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84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60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28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