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病理学基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何文俊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16118·152
- 出版时间:1963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植物病理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植物病理学的意义、内容和任务1
第二节 植物病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4
第三节 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5
第四节 我国植物病理工作的成就10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14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定义14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原因15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表现和识别17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分类21
第一节 真菌的作用23
第三章 植物病原真菌概述23
第二节 真菌的发育循环和演化25
第三节 真菌的生理与生态41
第四节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60
第四章 古生菌纲病原62
第一节 古生菌的一般特性62
第二节 古生菌的分类63
第三节 古生菌病原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63
第四节 古生菌病原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71
第五章 藻状菌纲病原73
第一节 藻状菌的一般特性73
第二节 藻状菌的发育循环与形态构造73
第三节 藻状菌的分类76
第四节 藻状菌病原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77
第五节 藻状菌病原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95
第六章 子囊菌纲病原99
第一节 子囊菌的一般特性99
第二节 子囊菌的发育循环与形态构造100
第三节 子囊菌的分类110
第四节 子囊菌病原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112
第五节 子囊菌病原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139
第七章 担子菌纲病原143
第一节 担子菌的一般特性143
第二节 担子菌的发育循环与形态构造144
第三节 担子菌的分类150
第四节 担子菌病原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152
第五节 担子菌病原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186
第八章 半知菌类病原190
第一节 半知菌类的一般特性190
第二节 半知菌类的形态构造191
第三节 半知菌类的分类195
第四节 半知菌类病原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197
第五节 半知菌类病原所致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201
第六节 半知菌类病原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201
第九章 植物放线菌病害204
第一节 放线菌的一般特性204
第二节 放线菌的发育循环与形态构造206
第三节 放线菌的分类210
第四节 放线菌病原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211
第五节 放线菌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214
第十章 植物细菌病害215
第一节 植物细菌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215
第二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特性217
第三节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230
第四节 植物细菌病害及其发生发展规律233
第五节 植物细菌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248
第十一章 植物病毒病害251
第一节 植物病毒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251
第二节 植物病毒科学的发展252
第三节 植物病毒的本质255
第四节 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272
第五节 植物病毒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275
第六节 植物病毒病害的诊断与植物病毒的鉴定302
第七节 植物病毒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306
第十二章 寄生性种子植物309
第一节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310
第二节 桑寄生科植物312
第三节 兔丝子科植物315
第四节 列当科植物317
第五节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主要防治措施320
第十三章 植物病原线虫321
第一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与习性322
第二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类324
第三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325
第四节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所致植物重要病害327
第五节 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防治措施334
第十四章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336
第一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337
第二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346
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347
第十五章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关系349
第一节 营养关系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关系中的关键350
第二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351
第三节 病原物的致病性357
第四节 植物病原物的变异性361
第五节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363
第六节 研究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及寄主植物抗病性在农业上的作用365
第十六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程序与侵染循环368
第一节 病原物的主要来源369
第二节 病原物的传播途径371
第三节 病原物的侵染活动375
第四节 病原物的侵染循环390
第十七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分布与预测394
第一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分布394
第二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流行402
第三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预测410
第十八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防治的原则与措施417
第一节 概述417
第二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原则421
第三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措施426
第四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防治的成就及今后发展的趋势439
热门推荐
- 483587.html
- 2402374.html
- 242480.html
- 1548885.html
- 1138519.html
- 3393946.html
- 2331168.html
- 2929880.html
- 1005756.html
- 19789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14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71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793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74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17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55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14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89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56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9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