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课程社会学研究 新世纪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课程社会学研究 新世纪版
  • 吴康宁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53435503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07页
  • 主题词:课程-教育社会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课程社会学研究 新世纪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视野中的课程研究:领域概述1

第一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功用2

一、课程社会学研究与课程理论2

二、课程社会学研究与课程决策6

三、课程社会学研究与课程实践9

第二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对象11

一、课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时间性区分”12

二、课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空间性区分”18

第三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的方式23

一、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视角24

二、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8

三、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路径29

四、课程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31

五、课程研究的学科方式比较37

第二章 知识的控制与分等:课程结构的社会学研究42

第一节 课程门类的分析42

一、从课程发展主体看42

二、从课程类型看56

第二节 学科结构的分析61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学科结构的变化62

二、当代学校课程中学科构成的新特征70

第三节 学科知识结构的分析77

一、“主题”的构成78

二、“人物”的分布83

三、“知识量”的分配88

结语:知识的控制与分等——“课程结构”的社会学释义93

第三章 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标准的社会学研究99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社会形成100

一、价值的失谐与应对:课程标准编订的缘由101

二、价值的偏越与规限:课程标准成形的机制107

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文化差异:比较分析111

一、“法定的”学生“品德”与“品德教育”112

二、学生认识“社会”的“知识法规”125

结语: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标准”的社会学释义143

第四章 观念的吻应与偏离:课程内容的社会学研究150

第一节 课程内容与社会控制153

一、教育与控制的内在关联154

二、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的社会控制意涵156

三、思想性内容与社会控制158

四、工具性内容与社会控制161

五、情意性内容与社会控制164

第二节 课程内容与社会差异166

一、视域的分歧167

二、社会角色的呈现184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社会文化阐释195

一、教科书中的文化构成196

二、教科书中的童话世界:一个社会学视角的解读205

第四节 课程内容的话语策略236

一、教科书话语呈现的蒙太奇238

二、修辞:作为一种话语转化策略255

结语:观念的吻应与偏离——“课程内容”的社会学释义278

第五章 意义的生成与变型:课堂授受的社会学研究286

第一节 课程授受的“麦当劳”化289

一、课程授受中的“效率至上”290

二、课程授受中的“数目化管理”293

三、课程授受中的“预测与意外”295

四、课程授受中的“控制与失控”299

第二节 课程传授中的意义产生304

一、叙述语言的日常化312

二、人物形象的市民化315

三、“师定文化”的民俗化318

四、社会运动的戏剧化320

第三节 课程接受中的意义生产322

一、教学叙述322

二、管理叙述327

三、教师视界331

四、学生阐释335

第四节 从断裂到延续,从授受到对话:一个乌托邦吗?347

结语:意义的生成与变型——“课程授受”的社会学释义352

第六章 目标的认定与监控:课程评价的社会学研究358

第一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课程评价358

一、课程评价是对“法定知识”的确认363

二、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活动的监控365

三、课程评价是对社会控制达成程度的认定367

第二节 统摄与驱动:教科书评审的社会学研究368

一、教科书管理概观368

二、职责与权力372

三、意志与利益374

四、权威与分等376

五、社会控制:统摄与驱动378

第三节 规范与监控:教学评价的社会学研究380

一、标准与价值381

二、规范与认同386

三、监控与调适390

四、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技术393

第四节 认定与选拔:考试的社会学研究395

一、考试的历史与现实396

二、考试:迷人的科学化的外衣402

三、认定、选拔与社会控制410

四、考试与社会控制414

结语:目标的认定与监控——“课程”评价的社会学释义417

第七章 西方课程社会学研究概览426

第一节 解释论范式428

一、杨的“知识与控制”理论429

二、凯蒂的“教室知识”研究432

三、伊格莱斯顿的“学校课程社会学”研究435

四、解释论范式评析439

第二节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441

一、鲍尔斯和金蒂斯的“符应理论”442

二、安扬的教科书以及隐性课程的研究445

三、阿普尔的“意识形态与课程”的研究449

四、新马克思主义范式评析458

第三节 结构主义范式461

一、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和教学法研究461

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470

三、结构主义范式评析474

第四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趋向477

一、教室(课堂)层次上的研究得以发展478

二、一些著名学者的研究成了感召后人的“旗帜”480

三、研究的阵容、地域、规模以及内容都有所发展482

四、课程社会学研究上的“制度性区分”正在得到弥合486

热门推荐